楊潤雄免職新聞傳出後,不同網民及網絡新聞平台都興奮熱數楊潤雄政績,有很多不同版本,大家來看看以下有無漏,岩唔岩你心水?
《爸爸》的題旨是一家人,就算發生彌天慘劇,也只像飲茶埋單般沒有辦法算清楚。醫生給予一個類似思覺失調的名詞來解釋弒親原因,爸爸只能一往深情地相信,做出血案的人是那個崩壞了的腦袋和一個空洞了的靈魂。難免再三思量,爸爸如何承受這充滿矛盾的肝腸寸斷?再選擇義無反顧的救贖!
著名作家瓊瑤今日(4日)中午被發現於台灣淡水家中輕生,並留有遺書,享年86歲。其一生創作出不少家傳戶曉的作品,許多更翻拍成電影劇或電影,其中以《還珠格格》最廣為流傳,成就橫跨文學及影視領域。
香港作為一座公認的高密度城市,其實尚餘很多自然和鄉村散佈在高樓之外。自然書畫家葉曉文搬進了位於香港東北角落的荔枝窩,這幾年內,她獨自在這個藏身於自然的原始客家圍村裡生活,並一直保持創作,將居於此處所經歷,所體會的種種,寫成了自己的新書《隱山:山居日月筆記》。亞C傳來書評,指出此書不只有「寫」,更有「畫」。「書」與「畫」都是兩種十分重要的藝術創作形式,並且兩者編排在一起時,常會蘊藏著某種特別的聯結,產生各自單獨「存在」時所沒有的藝術效果。書中一切都是淡淡的,那份細緻與用心,並且配上與之呼應的文字,更為傳神地抓住那位於自然深處的日常所滲出的有趣細屑片刻。
每一部作品都是「單子」式地自成一體,評論界或文學史家卻想方設法將它們分類組合,藉以生產學術話語。黃子平指出,評論家公推武漢的方方是扛起了「新寫實」這面大旗的四位作家之一。他認為,「新寫實小說」無非是說老老實實地寫了中國老百姓過往幾十年實實在在的日常生活。方方自己不承認自己曾「倡導」新寫實,但覺得這個名堂用來概括自己的寫作不無道理。新寫實小說始終關注現世社會最普通的人。它秉持著人道精神,對生活中普通人充滿同情和憐惜。同時,它對現世社會也秉持著不合作不苟同的態度。何為「實」,如何「寫」的問題,歸根結底要追問到「文學何為」的層面。文學即自由,即掙脫現實的束縛,將詞語和想象審美化,直達人心的深處。這就是「新寫實小說家」的異類方方的意義。
義大利藝術家卡特蘭(Maurizio Cattelan)用膠帶把一根香蕉黏在牆上,創作3幅名為《喜劇演員》(Comedian)的藝術品,其中一幅20日在紐約蘇富比拍賣會以520萬美元(約港幣4100萬)拍出,遠遠超出100萬美元至150萬美元的初步估價,引發熱議。該作品以簡單的表現手法——把一根香蕉用封箱膠帶貼在牆上而作為藝術作品引起關註。大家當時紛紛討論,作為一個藝術創作,它的價值何在?該作品中的香蕉曾被兩次吃掉,這次拍賣完後,中國幣圈富豪孫宇晨透露得標10秒之後就決定要吃掉香蕉,以獲得獨一無二的藝術體驗,當時腦中還有一些「笨問題」,例如香蕉是否腐爛,或是該如何評估這件作品的價值。香蕉的原供應商、74歲的水果攤販阿拉拇(Shah Alam)得知消息落淚表示:「我是一個窮人,從未見過這麼多錢。這樣的事情竟然發生在一根普通的香蕉身上,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曾友俞傳來《鋼琴教師》的影評。從符號與(反)情慾兩方面剖析電影,從中談論自我與超我之間的關係。他指出,《鋼琴教師》中所描寫的情慾只不過是個手段,其所指向的圖像卻是全然反情慾的。主角Erika 的性表現即是變態(perversion),但對於處於常態一方的 Walter 而言,所能給出的反應只有這令人反胃而從房間離開。二者的情慾無法吻合,互為侵擾。「世上所有的事情都是有關於性,除了性本身。只有性是關於權力。」Walter 實現性慾的方式正是經由支配的方式以達到高潮,而這支配的關係即係源於其現實上所實施的權力。最後,Erika的自殺象征她對於超我的超越,死亡與新生發生在同一個瞬間,而只有在這個瞬間,存在才發生(過)。
雷根傳來散文,從投資回想自己與母親的關係。從小到大,學校沒有詳細地教授關於投資的事情。而所謂投資,即大家期望付出能在未來獲得收益或利潤,付出得到合理的回報。無他,人人都不願意見到自己的人生是徒勞無功。然而,成為母親這個選擇,是一個高風險的投資,甚至可以說是投機。老一輩對「養子防老」的迷思,往往以「家用」來衡量子女的孝順,奇怪的事,他說自己的母親連這一計算上都不太精明,對家庭毫無保留、不求回報地付出,他覺得不懂計算的母愛令人心痛。那天他回到老家,母親又添了白髮。他們回看相簿,雷根十歲的那次農曆新年,母親尚帶有半點童稚卻疲累的臉上,流露出真摯的笑容,手上拿著的揮春,正是「快高長大」四個字。
DFI集團旗下的7-Eleven便利店近月傳出會陸續取消店內的雜誌架,不再售賣雜誌。近年來香港多間紙媒相繼停刊,包括經濟日報集團旗下、有23年歷史的科技生活雜誌《e-zone》,已在2021年12月20日停印紙本;創刊18年主打旅遊消費資訊的《U Magazine》,也在2023年8月31日停刊;創刊15年,主題多與時下與文化、社會議題與關的《Breakazine》也將於將於2025年4月之後停止出版。香港的實體紙本雜誌曾在八九十年代有過風光、興旺的年代。然而,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大眾的媒體消費習慣出現極大程度的改變,紙本實體雜誌的獨特性越來越受到挑戰。這並非一時一地的現況或處境,而是全球傳統紙媒共同面對的困境與難題。而在這個處境下,如何「轉型」成為紙媒存活的關鍵所在。
距離韓國作家韓江榮獲得本屆諾貝爾文學獎成為首位獲得該獎的韓國作家已經過去一個月有餘,瑞典文學院盛讚韓江的作品「以極具衝擊力和充滿詩意的散文直面歷史創傷,揭示人類生命的脆弱」。每年諾貝爾獎開獎以後,公眾的焦點一時間都會聚焦在得獎者身上,為其人、作品、甚至相關產業帶來巨大的迴響。今年的得獎者韓江也不例外,在確定獲獎後,圍繞其人其作的討論絡繹不絕。虛詞編輯部整理了對韓江的滿月觀察,一同看看諾獎公布後的眾聲喧嘩。
盧嘉傑傳來《破・地獄》的影評。他以佛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三個層面解析破地獄,指出破·地獄》的郭家三人分別對應三個人格,將其放諸家庭的關係,由於三人的關係在父權、重男輕女的家庭關係下發展,遂三人互相拉扯、角力,家人之間產生矛盾,導致原生家庭成為他們各自的地獄。郭志斌代表的是本我,遵循享樂原則;郭文玥代表自我,遵循現實原則,盡其所能地調節本我的慾望、超我的嚴格要求,以及現實中所能提供的有限可能;郭文則代表超我,他的行為由道德原則支配,同時是父親形象的符號,亦可以從種種細節見到他對原則的執著。
封德屏為新經典文化11月新書《文學.老屋.好料理》寫序,談及台灣一九五〇至一九七〇年代的作家,尤其是女作家,大多會在家裡宴客。飯後喝茶聊天,交換創作、養兒育女心得,興致好的甚至來上四圈麻將。封德屏說自己在餐會中聽他們憶往思昔,臧否人事,談文論藝,成為他日後編輯台上寶貴的素材。二〇一一年,台北市文化局委託封德屏帶領《文訊》專業團隊,負責經營紀州庵文學森林。承接歷史任務的她想借助實體空間進行文學展演與推廣的跨界實踐。但苦於沒有經驗,定位與特色頗費思量。早年前輩作家的美食豐盈了她的心與胃。她忽然靈光閃現,想到作家美食:可以透過美食講不同作家的美好故事,喚醒美食靈魂的第四覺「思覺」,有美食之「思」入菜的「作家私房菜」於焉誕生。作家私房菜每逢有新作發表,一如作家的新書發表會,總是聚焦吸睛。藝文界、美食界、作家親友、媒體朋友…齊聚一堂。作者登台顧盼生姿,作品呈現原汁原味,嚐美食、聽故事、聊心得,盛況空前!作家私房菜由作家本人執筆,細說從頭,如數家珍,美食、美文交會,相互輝映。
2024第61屆金馬獎頒獎典禮於23日晚間在台北流行音樂中心舉行。石家俊憑《房間裡的你》獲第61屆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獎;鄭佩佩獲第61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香港記者陳卓斯及王紀堯執導《顏色擷取樣本.mov》獲第61屆最佳紀錄短片;鍾雪瑩憑《看我今天怎麼說》素恩一角擊敗張艾嘉、吳君如、區嘉雯等資深前輩,拿下影后。最佳影片為婁燁的《一部未完成的電影》。而入圍11項的《鬼才之道》最終則是斬獲5金。
由裝置藝術家及獨立策展人蕭競聰、姚妙麗、民間博物館計劃共同策劃,翻箱倒籠,分享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收集的床下底珍藏。包括有全新小包即棄紙巾、膠餐具、茶餐廳即棄杯、膠吸塑等等。蕭競聰2002年參與成立民間博物館計劃,展品包括特殊設計的日常用品,一反博物館傳統,他形容那些都是「沒有人收藏或無法收藏」的東西。蕭競聰認為博物館的存在意義,在於令人對文化藝術產生好奇,博物館應嘗試以更創新的方法使人明白、使人好奇。是次展覽以「用博物館學的」策展方式表述日常的場景、本土文化和社區價值,讓公眾關注在城市裡沒有被收集的、無形的,或未得到足夠表述而看不見的社區的知識與實用智慧。
小學老師已經告訴她過,我們都是一樣的貨色。只能被教訓,或修理,然後在這教育的鏈條上不動聲色地被裝配的,貨色。在午後被老師懲罰去操場跑步,她忘記自己是何時停下的了,只覺得好像一直跑到後來的生命裡去。因為缺少合適的放鬆方法,小腿腫漲出粗壯的肌肉。它們的痠痛一直拉扯著她,它們會把我裝配成什麼?它們會問我,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嗎?被評分、被展示、被灌輸。她後來終於明白小學老師說的貨色是什麼意思了,就是成為這條流水線上的需要,乖巧和無聲地,用盡所能貼合一切的標準。人們可以可以停止成為貨物了嗎,如果我們厭倦了活著?
鄧皓天傳來小說。小說中寫他的好友,住在藍地的亞倫。他很特別,但要指認這個人的特別之處並不簡單,那是只處於特定的時刻,從特定的視角觀察到的一種異樣的樂觀。「我」與亞倫第一次遇見是十九歲,在友人的介紹下認識了同為兼職救生員的他。亞倫活得一副沒有重擔的姿態,但其實他的生活並沒有比其他人好許多。偶爾提及父母再婚一事,但他仍舊樂觀,只是之後亞倫從社交軟件上消聲匿跡。直至移民前夕,他再度出現,但感覺已經大為不同。問及對未來有否恐懼,他仍是一如既往的樂觀。
作家楊双子以《臺灣漫遊錄》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書中透過相知相惜的兩位女性,呈現上個世紀30年代台灣社會景象。《臺灣漫遊錄》是楊双子2020年作品,故事虛構出身富紳家族的青山千鶴子旅居台中時,偶然認識台灣大家族庶出的女子王千鶴,在全然不同文化教養下長大的兩人,因而有機會一起遊歷縱貫鐵道沿線城市,展開豐富的台灣鐵道旅行。小說呈現上個世紀30年代台灣社會景象,透過兩人互動,展現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的複雜關係。《紐約時報》的書評指,這是一本討論殖民權力的俄羅斯娃娃,展現小說中的小說,翻譯裡的翻譯。楊双子是台灣小說家,本名楊若慈,楊双子是她與雙胞胎妹妹楊若暉共用的筆名,「双子」為日文漢字雙胞胎的意思,兩人 15 歲起雙依為命,2015 年她的妹妹因癌症去世,楊若慈持續使用楊双子作為筆名。
旅日作家李琴峰是史上第一位台籍芥川獎得主,於11月20日「跨性別追悼日」發超過6500字的「被迫出櫃聲明」,承認自己是跨性別者。文中檢視反跨性別浪潮,並控訴自己在台灣遭到一群網路霸凌者攻擊、言語性騷及誹謗,為保護家人、自己亦無法再屢受霸凌的台灣安心生活,於是才決定移居日本。然而,一群台灣的反跨霸凌者卻仍舊在許多社群平台上對她進行強迫出櫃(侵犯隱私)、言語性騷、誹謗中傷,至今尚未停止。她試圖透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台灣司法卻不起訴霸凌者,她說,「如果可以,我根本不想出這個櫃」。
言水傳來《破・地獄》的影評,認為當中對林林總總議題的探討,如傳統行業兩性不平等、同性伴侶於法律上無異於陌生人、走或留、甚或宗教等議題,電影中均恰到好處,不喧賓奪主——即生死之命題。關於死亡,最深刻的畫面莫過於身為救護員的文玥替病人心肺復甦,緊接著她與隊員做愛的一幕。他提及佛洛伊德將死亡與性愛並置,展現他們關聯性的理論,指出正因死亡不為我們所樂見,我們卻具有死亡的本能。破地獄中,藉殯儀而營造一場安詳的死亡,才可使人得到存在的理由:我們為著自身安寧的死而神聖化死亡,藉此聊解面對死亡的未知。在生方面,他寫到 希臘愛神厄洛斯總離不開界限。因界限的權力,愛者難以坦白。如巴特勒之說,在社會建構中我們成為既定的群體,卻從不探索、拷問自身的潛意識。最後他引美國詩人艾蜜莉.狄金遜〈我無法因死亡而駐足〉,帶出電影朝觀眾訴說的是:在生一隅的我們,面對進行著的世界,誓可渡化自身,破自生的地獄。
陳乜1987年為鍾玲玲訪問,最初沒有答應,後來又轉為應允。 每趟鍾玲玲接受訪問,話題總離不開「保釣」事件,舊事重提了這十數年。她反而說,「其實不算是什麼,很多當時真正搞運動的人看了我的訪問,準會笑死了。這麼芝蔴綠豆小事,也長年累月掛在口邊的。」 當時的人認為她是不入流的,「右派罵我左傾,罵我是革命黨,左派罵我太前衛,當時剛好是文革之後,他們都說我生活不夠純樸。」鍾玲玲當年在邵氏當過整整一年場記,也曾跟邱剛健拍風月片,但她說自己並不適合。後來她也有寫詩,但不認為自己是作家,她說自己只是個寫稿人。陳乜說鍾玲玲有一雙不快樂的眼睛,她說,「在你以為我不快樂的同時,我並不感到不快樂。只是,不快樂是累積的,這與我的家庭環境,從少的生長過程有關。」那年訪問,他們走出越南菜館時,鍾玲玲額頭兩腮都喝得駝彫彫的,她還是說:「別給自己壓力,我知道寫我是挺難的,這麼瑣碎,我不介意,反正說話是最空虛的 ……」
2024年11月12日,布克獎(The Booker Prizes)組委會宣布該年的布克獎由英國作家薩曼莎·哈維(Samantha Harvey)獲得,包括華人作家李翊雲在內的六位獎項評委,一致將選票投給了她的小說「太空田園詩」《軌道》(Orbital),以表彰這部作品透過描寫六名宇航員在國際空間站的生活,「邀請我們觀察地球的壯麗,同時反思每個生命的個人與集體價值」。《軌道》一書以一張真實的圖片開篇,這是一幅「地球軌道24小時與北半球日光」的示意圖,它展示了空間站在平面地球上飛行的軌跡。太空站上共有六名太空人,他們在這裡收集氣象數據,並進行科學實驗。但大部分時間,他們都在凝望寂靜的藍色星球。他們開始思考:沒有地球,生命會變成怎樣?沒有人類,地球會變成怎樣?
近期熱播的實境節目《黑白大廚》,其中「人生料理」競賽項目中,韓裔美籍大廚愛德華.李(Edward Lee)端出一道「鮪魚拌飯」料理,以此闡述他人生的故事和自我認同的混亂。由於兩位評審給分和評論的角度差異甚大,後續引起眾多討論。強調「推廣韓食」的評審白種元,深受這道料理背後的故事感動,也高度接受這種為韓食注入新生命的作法,因此給了高分。韓西合併的食材、烹調方式,不知該用筷子、湯匙還是刀叉來吃的食用方式,都代表著愛德華混亂的身分認同。然而,愛德華的拌飯料理對安成宰而言有個致命傷:不能攪拌的飯,能稱之為拌飯嗎?一旦接受這是拌飯,那麼韓國拌飯的定義將就此改變,各種奇特的米飯料理都能稱之為拌飯了。詞彙背後代表龐大的文化累積,拌飯是傳統韓式料理,雖然烹飪競賽的本質在追求美味,然而一道料理背後,含帶著無限多種思考的層次。愛德華一直嘗試在不同文化中,找尋認同與定位。Openbook整理近期出版的韓國飲食相關書籍,邀請讀者一起品嚐書本裡的韓國美食與文化。
Netflix 將於 2025 年 1 月 9 日推出日劇《宛如阿修羅》,此劇改編自日本家庭劇大師向田邦子的經典之作,由導演是枝裕和擔任監製、改編及執導,集結宮澤理惠、尾野真千子、蒼井優及廣瀨鈴等實力派演員,陣容鼎盛,讓人期待。《宛如阿修羅》電視劇原作於 1979 至 1980 年首次播出,劇情講述本身疏離的竹澤家四姊妹偶爾發現嚴肅的爸爸在外有情婦、小孩,為了傳統保守的媽媽著想,四姊妹特地齊聚一堂,商討如何設法不讓母親發現此事。然而四姊妹的生活也有各自的秘密,問題紛紛浮現。「阿修羅是印度民間信仰一種的神祇,據說表面上標榜著仁義禮智信,但實際上氣量狹小,喜歡說別人的壞話,是憤怒和爭鬥的象徵。」《宛如阿修羅》一名出自二姐夫鷹男之口,他感嘆女人真像阿修羅,氣量狹小,又愛胡亂猜測。整部劇作透過細膩的敘事方式,呈現了姊妹之間複雜的情感流動,作為家人,她們時而尖銳對立、時而相互依賴,愛恨在其中糾纏,深刻描繪了東亞家庭家庭中複雜而細膩的家庭關係。是枝裕和表示:「向田邦子的劇作魅力在於,表面上的尖銳對話背後蘊藏著深刻的愛。這次四位演員完全捕捉到了這些複雜的層次,使整個拍攝過程變得非常有趣且充滿挑戰。」
「樂天知命,故不懮;安土敦乎仁,故能愛。」《周易:繫辭》裡的這句話,正是農業生活的寫照。然而,現代社會裡,流動成為生活的必要,城市化則構成了另一種遊牧;於是我們不只與大自然的距離變得愈來愈遠,與其他人的關係也顯得更為陌生;然後才發現,愛與自由,似乎也變得愈來愈難。台灣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的出現,就彷似是一年一度的提醒,讓我們知道世上還有一撮人仍然熱愛著這遍土地,並願意不辭勞苦地通過藝術等方法,把這份熱宣揚出去。自2009年台灣鋼琴家陳冠宇首次在池上稻田上演出開始,這個位於台東的鄉縣便被聚焦在兩岸三地文藝圈的鎂光燈下。今屆藝術節邀請到來自台東長濱國中的「海子樂團」、歌手許富凱、金曲歌后田馥甄。田馥甄在雨中一共為池上觀眾獻唱了12首流行曲。另一個重頭戲,便是由蔣勳,及其學生亦是台灣知名藝術家曾永玲和董承濂,聯合舉辦的《金剛經.諸相非相》展覽。
《病有我》是一個關於精神病、情緒病的展覽,楊秀卓說,他不是研究精神病是甚麼、該怎樣去面對精神病,而是說香港和這個社會現象背後隱藏的時代精神面貌。經歷過2003年沙士的恐慌之後,楊秀卓隱約感受到香港人多了一種憂患意識。2004年,他在《明周》上看到一則關於抑鬱症的報導,他把報導剪下來,自此他只要在報紙上看到抑鬱症、躁鬱症都會剪下來收藏,20年間儲了厚厚一疊。《病有我》展覽本身便是一整件作品,楊秀卓和兆基創意書院的學生一起把五道大牆髹黑,楊秀卓再以白色、灰色顏料在黑牆上繪畫、寫字。參與這個展覽的學生都很投入,每天放學準時出現,有時髹到晚上六七時才離開。陳上城說,「所以我想,這會否是另一層面的希望?剛才提到的光,其實是盛載在活生生的人裡,而不是畫」。
全城年度設計盛事,由PMQ元創方主辦、文創產業發展處(前稱「創意香港」)資助的deTour設計節將於2024年11月29日至12月15日在中環PMQ元創方舉行。deTour 每屆都選定一個不同的主題,並圍繞着這個主題策展一系列的活動,包括展示本港和海外創意作品的裝置和展覽、互動工作坊、設計講座等。此外,亦會為學生和公眾人士安排的導賞團。deTour 2024的主題是「擁有 → 存有:內在的設計」。設計一直被視為解決問題的工具,deTour 2024策展人陳濬人(Adonian Chan)則從心理學家埃里希 · 佛洛姆(Erich Fromm)的著作《佔有還是存有》出發,探問設計可以如何使人從擁有達至存有。
春風燒傳來《少年來了》的書評,他認為這是韓江的一部很重要的小說。《少年來了》以韓國五一八光州民主化運動為核心,寫在光州事件裡決定留下來的少年。韓國近20年井噴式湧現以轉型正義為題材的優秀敘事作品,彷彿提醒每個韓國公民,已經長出的現代文明的嫩芽,是靠無數手無寸鐵的平凡人篳路藍縷栽種出來的。過去韓江在專訪中提及,寫作這部小說時,每寫一章都很煎熬,有過動念不想再寫下去,停筆數日緩緩,才能又提筆。「少年來了」四個字充滿張力在立場各異的個體身上顯出不同的顏色,而韓江也正是用這樣的反差去體現真實和殘酷。他指出,韓江不是試圖解構某種抽象的機制或權力關係,而是將愛恨融入具體的人際關係和生命歷程中,細膩地刻畫出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隨之起伏與無力感,緩緩滲入讀者的皮膚內。但願我們都有如韓江的眼睛,溫柔而不失硬頸地活著,並冷眼註視著這個世界。
不必攪拌的拌飯,能稱為拌飯嗎?近期熱播的韓國實境節目《黑白大廚》,美籍廚師愛德華.李(Edward Lee)的一道拌飯料理,不僅在攝影棚內引起眾多討論,熱潮更漫延到海外各地。撇開命名的爭議,愛德華.李的拌飯,講述他身為韓裔美籍的認同困惑,同時也挑戰了韓國傳統飲食的界限。叫好連連的《黑白大廚》美食料理競賽,不僅僅是大廚們對廚藝的較量,更延展出關於文化底蘊與認同的探究。台灣的飲食文化在面對全球化和時代變遷的過程中,同樣展現了對創新和文化延續的追求。而在台灣書市,飲食書一直是源源不絕枝繁葉茂的一脈。在眾多與飲食相關的著作中,我們可以讀到日常生活、家族記憶、在地認同乃至鄉土人情。陳彥明整理了講述台灣料理的書單,不僅看看食材與烹飪技術如何結合,更從中窺探一個時代或家庭的歷史與記憶。
臉書用戶Proustian Hsu寫出〈關於我閱讀的一萬本書〉之貼文,談及隨著他在圖書館借閱數逐漸接近一萬本,加上自己家中四千多本藏書,自己的閱讀量應已超過一萬這個數字。閱讀一萬本書的起點源自於他自大學畢業十年後,有天偶發奇想,想讀完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歷經600多天後完成,從此改變他的閱讀生命。自閱讀普魯斯特後,他發現自己的閱讀視野豁然開朗。生活漸變成一種秩序、一種約束:一天至少要閱讀完兩三本書、必須維持同時閱讀七、八本書的節奏。和大部分人一樣,他是一般的上班族。早晚各有一小時的通勤時間,再加上提早到辦公室有一小時以上的空檔時間,這些就成為他每天最基本的閱讀時光。內文附有原文的推薦書單。
在當代心理學的主流氛圍中,佛洛伊德思想似乎更顯得格格不入。今天的心理學教科書中,佛洛伊德的理論往往被簡略提及,僅作為心理學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在這樣一個強調生物決定論、速效、可量化和技術導向的時代,佛洛伊德那種深入探索個人歷史、重視主觀經驗、需要長期投入的方法,看起來就像是一種奢侈,甚至是一種過時的做法。然而,就在佛洛伊德思想看似即將被現代科學徹底淘汰的時刻,一股逆流悄然興起。這股逆流不是來自心理學界的保守派,而是來自神經科學的前沿:南非裔神經心理學家馬克・索姆斯等研究者所開拓的神經精神分析(neuropsychoanalysis)領域。神經科學的飛速發展讓我們有可能重新審視並驗證佛洛伊德思想,在這個新的轉折時刻中,索姆斯的研究工作不僅橋接了佛洛伊德思想和現代神經科學,更為重要的是,它展示了如何用最新的科學工具來重新檢視和發展佛洛伊德的後設心理學洞見。
鄧小宇於週四(7日)收到唐書琨離世的消息。雖明知他年事已高,對此不感意外,但他仍不免有一絲神傷。唐書琨於70年代咤叱香港時裝設計界,是當年的時尚教父。大學主修繪畫,畢業於美國三藩市藝術學院,隨後前往法國巴黎從事布料圖案設計。其後到美國紐約Concord Fabrics工作3年。72年回流香港開辦自家品牌 David & David時裝出口公司,成功將自己設計的時裝系列(David &Sheekwan)外銷到日本、台灣、法國等地。唐書琨曾經替多部音樂舞台劇設計經典戲服和舞台服飾,作品包括72年由潘廸華製作之《白孃孃》音樂舞台劇、曹誠淵之《蘭陵王》及黎海寧之《證言》。90年代,唐書琨分別在著名的Parsons School of Design和 Santa Fe College進修攝影。其後隱居於中山,在翠享藝術文化創作基地創作畫作。鄧小宇從1980年開業的麗晶酒店始,回顧八十年代的香港時尚界的百花齊放,以緬懷一個時代的風光紀念當年的時尚教父唐書琨。
香港畫家區凱琳睽違七年推出個人展覽《區凱琳:繪畫的理由》,她曾獲2000年諾基亞藝術獎以及2013年香港藝術發展獎項–青年獎項(視覺藝術)。此次展覽整理及挑選三十多幅區氏不同時期的畫作,觸及二十年來的創作面向,以繪畫來辯證「繪畫的理由」。作品大部分為首次公開展出,包括最新系列《沉思在隱密的房子》(2021-2024)和《質數或不完美的正方形》(2024)。區凱琳透過這次的展覽探問藝術創作與「關懷自身」的相互關係。「如果畫家並沒有憑藉自己的畫作而轉化,為何仍要繼續畫?」法國哲學家傅柯認為,權力無處不在,它既蘊含「禁錮」、「紀律」、「正常化」等陰謀機制,也有正面與積極的生產性功能。主體透過自身所從屬的技術機制,實現其自由選擇,並可以到自己所意欲成為的存在狀態,將權力的積極生產面與主體性相呼應,即可實現「存在的美學」(aesthetics of existence)。
據《CNBC》報導,美國金融公司Bankrate就根據畢業後的薪金、失業率等數據,列出大學畢業後前景最差的10個大學科,當中藝文學科佔半數。美國教育統計中心(NCES)數據顯示,「工作室藝術」和「視覺和表演藝術」科系的畢業生收入低於高中畢業生,且失業率高達4.6%,被評為最不具價值的大學科系。「學位貶值」是全球現象,香港亦不例外。據2022年由政府統計處所做的調查報告顯示,2019年20至24歲、擁有學士學位的「95後」平均月入較1994年同等學歷「70後」更低。研究同時發現,本港過去20年大學學歷勞工供應不斷增加,惟從事低技能職位的大學學歷勞工亦不斷上升。從《CNBC》報導的數據中,第二個可觀察到的現象就是藝文科系對社會結構而言需求偏低,藝文學系的畢業生普遍需要面臨畢業後沒有直接對應的專門職業的難題。
全球史與地方史的關係在近年愈來愈受到矚目,沈艾娣教授(Henrietta Harrison)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學者之一。她是現今牛津大學中國史教授,主要研究是清代以來的社會文化、華北鄉村與宗教。梁右典傳來沈艾娣《傳教士的詛咒:一個華北村莊的全球史(1640-2000)》的書評,書中特別指出在於其從「鄉村」的角度,指出一種以往被忽略的關聯性,以中國山西的鄉村洞兒溝,竟與遙遠的羅馬教廷有密切互動,成為史料記載與歷史記憶的事件,這就將歷史的面貌推進至鄉村內與全球化的可能關聯,由此爬梳它們千絲萬縷的線索,並透過微觀史學與宏觀視野的交相運用。作者是從村莊的角度出發,吸收學界過去從殖民史的研究角度與所得成果,所以作者看到的歷史面貌非常不同,呈現出「融化在參與的人群裏」的想法。
鄭明仁(老總)離世消息溘然,陳廣隆驚詫傷痛。他並非報界中人,原是不認識老總的,卻因為「老總書房」開張,愛書人多了一片聖地。最初只因好奇探訪,但爾後時常鑽到「老總書房」尋書、購書,才慢慢開始藏書的興趣,很多書界的人事都是跟老總學習,慢慢相熟起來。老總雖然嗜書成性,但從不吝嗇;看準時機無寶不落,同時也善價而沽以書養書,但若然遇上同好,也願意半賣半送的割愛,扶掖後進、助研學問,不遺餘力,是以老總書友處處,大家都愛聽他講故事。忽聞噩耗,陳廣隆一時間也不知道應該要寫哪些往事。他回想起今年最後一次見到老總,應是一兩個月前在北角「精神書局」,老總剛買完好一大袋書,呵呵呵笑著對他說︰「唏﹗賀禮士﹗你也來尋寶啊?剛剛食完咩好嘢啊?」只是可惜再也聽不到老總的笑聲了。
日本著名「恐怖漫畫大師」、《漂流教室》作者楳圖一雄(楳図かずお),近日由日本株式会社小学館釋出消息,大師於10月28日不幸離世,享年88歲。他以獨特筆法和驚悚氣氛開啟日本恐怖漫畫新時代,奠定了他恐怖大師的地位。小學館刊發新聞稿,文中小學館表示:「楳圖一雄老師不僅在恐怖、搞笑、科幻、漫畫等各式領域留下革命性的作品,包含電影製作、以及『楳圖一雄大美術展』中展出的 101 幅創作,持續各種超越漫畫表現手法的挑戰。對於老師生前的各種功績與貢獻,我們由衷表達敬意,並且致上最深的哀悼。」
「花樹留聲:詩性歌詞創作計劃」是一項將文學與音樂交織的創作實驗,旨在向香港已故的詩人馬覺、梁秉鈞、蔡炎培和戴天致敬。這個計劃不僅是對詩句的回顧,更是一次對詩性文字及其演繹方式的探索。在這個特別的創作計劃中,四位當代活躍的詩人與四位獨立的音樂人攜手合作,推出多元化的音樂及歌詞作品。每對組合的創作都試圖尋求新穎的表達形式,為傳統詩詞注入現代的音樂元素,旨在向前輩致以最真摯的敬意,並激發觀眾對詩歌與音樂的共鳴。此次音樂會由策展人池荒懸與雷暐樂策劃,將邀請Peterson作為暖場嘉賓。
陳志堅傳來由潘耀明導演《焚城》的影評。他認為《焚城》是鍾愛這個城市的人所拍攝出來所謂後真相時代的影像真實。他指出整套電影所見的垃圾場來自五個空間,因導演的堅持,整個空間拍攝必須在香港之內,配合特效,呈現出高度真實感,亦是完全的香港意識。劇情張力龐大,自電影開始至結束,時間線被凝縮在一天以內,時間壓迫造成巨大的視聽性隱喻。,《焚城》的表層意義場在製造城市的空間絕望,然而最真實的隱喻其實在說城市快樂的失去。觀塘、深水埗、太平山頂的滅絕,在電影視覺化地展現香港成為下一個切爾諾貝爾,一百年裡不再可能有人居住,我城曾經作為引以為傲的現代化之城,然而,荒原一瞬,無所謂價值,在沒有快樂的年代,價值再也沒有其本身的意義。但是,他認為電影告訴我們,在大災難面前,人性與情義之角力到底一直存在,且完全沒有止盡。人性最終不能戰勝人情,甚或是,親情原來是人性欲望最有力的對抗。
穆純傳來Yorgos Lanthimos導演《憐憫的種類》的影評,從憐憫的性質始論,指出電影中表現的,角色與角色之間掛勾着施與受的機制,既明明白白的不對等,又確確實實地不自由,不單只受方不自由,施方亦不自由,而互相依賴、享受、安定在這個遠離自由的機制中。他繼而用精神分析家Erich Fromm的「逃避自由」機制,解析《憐憫的種類》內神經質的人。「正常人」的觀眾看上去,就像看一齣精神病記錄片,但導演就是要觀眾反思,我們所謂的正常人,其實和神經質者別無二致。他認為,電影中的角色並不是劇情開初就已經逃避自由,他們只是把自由、自我用在非積極層面,導致服應權威、丈夫、宗教,但仍然是有自我,真正逃避自由、渴求憐憫是在劇情轉折從安全感中脫離之後。
村上春樹新作《街とその不確かな壁》4月13日於日本由新潮社出版發行。時報出版社宣布,《城與不確定的牆》繁體中文版即將於11月22日正式出版。早在1980年,村上春樹便在文學雜誌《文學界》發表過中篇小說《城市、及其不確定的牆》。這部在43年前發布的作品,被村上春樹自己形容為「不理想的作品」,從未收錄在出版的書籍當中。村上春樹說到,這本新作是他從2020年3月開始創作,正值新冠肺炎疫情在日本肆虐之際。「我在疫情在日本開始猛烈爆發的三月初,正好開始寫這部作品,花了將近三年時間完成。這次翻譯由「村上御用譯者」賴明珠執筆。
今期《方圓》主題為德國作家雷馬克小說《西線無戰事》及其三部電影改編,故事講述一戰期間德國年輕士兵的遭遇,以其切身經歷呈現戰爭的殘酷,小說於2022年再度改編成電影,引起一時討論。一戰看似遙遠,但戰爭從沒離我們而去,在俄烏、以巴局勢仍未明朗的當下,重讀《西線無戰事》,反思戰爭的荒謬。對談邀得曾編輯香港影片大全的影評人、策展人傅慧儀女士,專門研究香港國防電影的趙傑鋒先生,探討三部改編電影之餘,亦深入探討三四十年代的香港國防電影。本期亦特別邀得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歷史系慕唯仁教授,刊出其新書《泛亞主義與中國革命的遺產》的第四章,從竹內好的名作《魯迅》,觸及了「回心」說、革命論和泛亞主義思想。
讀詩三首。王兆基以即興創作方式回應第四屆「齊人詩歌X藝術節」中的音樂表演,載浮載沉,不同物象齊鳴;徐竟勛寫在九龍寨城中打的一局麻將,寫當中的燃燒與毀滅,與歷史失散的節點;侯蔽在倫敦的夜中讀巴塔耶,侵襲者的偶爾闖入與離去回應情慾生命中的無信仰可歸。
浪奔浪流。過去的兩個月,虛詞也過得浪濤顛簸。有國際性的榮譽新聞,如韓江作為首位亞洲女性作家獲諾貝爾獎。也有地域性的小負面新聞,像九月中發生的「馴化事件」。虛詞判斷處理的原則是看怎樣可以催生更多意義的網絡交集,在幾件事件中,我們發現文學中的邊界往往是被逾越的,再微小者也孕育自星群的彙集,本土就是跨域。而與香港各行各業一樣,虛詞目前最重要的是生存下去。我們感激仍然有作者,不介意我們現在無法付稿費,而繼續給我們高水平的投稿。同時,我們又要請人了,如果你也對文學及文化事務有熱情,有接受挑戰的決心,請來應徵加入我們,來這條不算易走,但路上風光優美的路。
繼上月莫扎特推出「新曲」弦樂三重奏後,最近古典音樂界又有大師發佈新曲。根據《紐約時報》報導,紐約摩根圖書館與博物館(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於館藏約索引卡大小紙片中,找到蕭邦未發布圓舞曲(Waltz)作品。手稿由館長羅賓遜・麥克萊倫(Robinson McClellan)所發現。經博物館以及外部專家的紙張與墨水鑒定,以及手稿筆跡以及音樂風格分析後,被認為是蕭邦尚未被發現的圓舞曲作品,手稿的創作年份約在1830年至1835年之間,當時蕭邦只有約20多歲。摩根圖書館與博物館認為,手稿如此之小,可能意味著它本來是作為一份禮物,因此也沒被特別注意。此外,樂譜於2019年進入摩根圖書館與博物館收藏,由於新冠疫情等因素,這批收藏在5年內一直未經整理。
被譽為「台灣現代詩啟發者」的超現實主義詩人瘂弦,於10月11日上午在三角洲家中去世,享年92歲。瘂弦一生奉獻於文學,提攜無數文壇後輩,對當代文學發展帶來極為深遠的影響。突然傳出辭世消息,震驚各方,各界人士紛紛表達哀慟,寫下悼詩、悼文。編輯部為此組成小輯,緬懷、追憶瘂弦。
香港電影發行商「影意志影院」日前公布,已於2023年經董事局一致通過於香港正式解散,但影意志將以前藝術總監崔允信個人名義在台灣重新開始,並公布首項活動「影意志獨立短片獎 2025 」(HK Indie Short Film Award 2025)將於今日(1日)開始公開徵件。崔允信在個人社交媒體上表示,當時影意志於2023年正式結業卻沒有公布,因為他們覺得影意志不過是一個團抵,如何延續背後精神才是最重要。在上週四(24日),「影意志影院」公布已解散的同時,崔允信開設名為「影意志Ying E Chi 」的社交媒體專頁,稱希望重新開始,包括推出獨立短片比賽、安排放映舊片及完成新片。他強調,新專頁跟香港已結業的影意志亳無關係。在台灣重新成立的影意志「旨在將有質素、具時代意義的獨立電影介紹給更多海外觀眾,並希望促進香港的獨立電影創作者與海外的創作者交流,擴闊眼界,滋養創意。」
身為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阿倫特思想涵蓋政治學、哲學、歷史和社會學,尤其對極權主義、革命、自由、公共領域和人類境況有著深刻的認知見解。南京大學出版社最近出版了新書《我想理解:漢娜·阿倫特訪談與書信》,阿倫特的開放包容、敢於發表冒犯同民族人的意見的勇氣,在在可見,令人折服。春風燒在書評中點出阿倫特對當代社會權力結構與個人自由之間的關係的審視。他認為,阿倫特積極介入不同議題,但她並非屬於任何一國的Patriot,而是現代文明照臨下人類公民社會的Patriot。
張理晨傳來韓國導演朴贊郁《賽博格之戀》的影評,該片以精神病院為場景,也以精神病患為角色,精準刻劃出韓國社會的病態特徵對人的壓迫。她認為這些病徵的出現不只相互牽連,在2024年看來,仍深具洞見,並深切呼應著東亞社會的現況。張理晨透過分析電影中的精神病患凸顯出社會的五個病態特質,並在受存在問題困擾的男主角奕順和女主角詠君身上,探討在虛無主義瀰漫的當代社會,人們如何面對虛無、存在的理由為何、人類存在的價值為何此三個問題。
馬田 · 史高西斯是美國著名電影導演、監製、編劇和電影歷史學家。曾執導過多部里程碑電影,例如《窮街陋巷》(1973年)、《的士司機》(1976年)、《蠻牛》(1980年)、《喜劇之王》、《盜亦有道》(1990年)和《賭城風雲》(1995年)等等。他曾在《帝國雜誌》的採訪中提到,比起他一生所了解和熱愛的那些電影,他覺得漫威電影不是電影。他認為,電影是關於啟示的——美學、情感和精神上的啟示。它是關於人物的——人的複雜性和他們矛盾的、有時是悖謬的本質,他們可以彼此傷害、彼此相愛、突然面對自己的方式。他說自己既是電影創作人,也是電影的學生。虛詞編輯部整理了他所提及的125套心水電影,一同從這些經典之作中感受他對電影世界的理解。內文附完整片單。
「我們各自是一個獨立的生命,而我們在一起和著一個旋律跳著不同的舞。」聶華苓1925年2月3日生於中國武漢,她的太陽星座落在水瓶,月亮星座則是雙子。太陽落在固定星座的水瓶,在追尋人生目標與意志展現上的作風獨樹一格,以一種友善卻疏離的姿態,堅定地關注自由的議題。變動星座的月亮雙子善變且敏銳,透過思想與訊息的傳遞分享,串聯人際網絡,飛舞於人群之間。聶華苓的代表作《桑青與桃紅》中綿密迂迴的雙聲疊音對應著聶華苓星盤中同落魔羯的水星與金星。無言以對的困頓命運、無所依歸的身分認同讓聶華苓蓄積了精彩的創作能量,對於自由的想望驅使她建構一個泯除國境的理想創作環境。
薯伯伯新書《逍遙行稿:逆風翱翔》由過往數年的旅遊及心靈短文結集,內容由其豐富的旅行及人生體驗出發,提出各種關於人生際遇、面對限制與逆境的思考。從岡仁波齊到乞力馬扎羅,從塔斯曼尼亞到坦桑尼亞,從巴米揚石刻、珠峰大本營、恆河、瀘沽湖、戈壁到撒哈拉,薯伯伯的足跡廣而變動不居。薯伯伯到過「死前必須去」的打卡勝地,也曾認真待留在作家珍‧莫里斯所說看似零賣點的什麼都不是的nowhere。途中有長程徒步,也會用歐洲火車證暢遊神根公約國家。陳冠中看他的行旅,認為重要的是安於任何異地,也樂住此刻此間的態度。這是一種經得起審視的人生選擇。
我撿起一瓶酒,抬起頭一股腦灌進嘴裡,清苦又回甘的氣泡融進我的喉管,一飲而盡後,我用盡全身力氣把酒瓶扔向房間的水泥牆,玻璃破碎在水泥牆上裂成無數的碎片,模糊而晶瑩的綠色散落在這間屋子灰白的地面上,我聽著清脆的崩裂聲回蕩在整個空曠的地下室,感覺渾身充滿了力量。於是我把酒一瓶又一瓶往嘴裡灌,一次又一次狠狠地摔碎那些空了的玻璃瓶。
《鏈鋸人》完結半年後,被無數粉絲譽為奇想鬼才的藤本樹提前為讀者帶來《驀然回首》(ルックバック)。2024 年 6 月電影片商采昌驚喜宣布,改編自本作的同名動畫電影《驀然回首》。本次動畫電影的改編,由有「怪物動畫師」之稱的押山清高操刀。虛詞編輯部為此組成小輯,記錄《驀然回首》的創作緣由,以及它為大家帶來的感動。虛詞編輯部搜集了藤本樹在《驀然回首》的幽微之處留下的四道痕跡,勉勵各位繼續為初心而創作,試著與更多過往和解;葉嘉詠認為近日大熱電影《Look Back》值得留意的是其直譯——「回首」,動畫的中文名字卻是《驀然回首》,她由此深入探討電影裡「驀然」和「回首」的意義,亦嘗試扣連到辛棄疾《青玉案・元夕》的意境;鄧小樺也談大熱漫畫改編電影《LOOK BACK》,她認為藤本樹是比她想像中更厲害的作者,而電影對她最大的療癒是,當藤野坐在窗前伏案狂畫,京本在她身後的榻榻米上安靜奮筆,然後隨著季節變換,二人姿勢依然不變,繪著窗前景色,一張一張疊加上去,在時光中重複練習。
2024年的金鼎獎特別貢獻獎得主——《雄獅美術》發行人李賢文分享在台灣的出版與美術這五十餘年來的故事。2023年「雄獅圖書」出版結束,李賢文只說:「那時(1996)隱約覺得雜誌的時代要結束了,網路的時代要來了,而且我很想要畫畫。」然而,結束不代表消失。李賢文將307期月刊、四百多本圖書、歷年的印刷網片以及資料室裡的上萬冊藝術藏書等文獻史料,全數捐贈給國家圖書館。回想當初創辦之時,他形容台灣是「美學沙漠」,1977年他創辦「雄獅美術新人獎」,成了鼓勵年輕人創作的一大推力。解嚴之後,社會氛圍快速變化,畫廊、美術館陸續出現,各式各樣的美術獎項也紛紛成立。於是,《雄獅美術》月刊便停刊了。雜誌停刊之後,李賢文恢復了畫家身分,畫了一系列山水寫生。50年來,仰望著許多的典範;50年後,他也成為了典範。
鄧皓天看《幸福晝鳴曲》,及同樣由導演米雅·韓桑-露芙(Mia Hansen-Løve)執導的《從前. 現在. 將來》,除了讚歎執意使用35mm菲林拍攝的唯美鏡頭,更喜歡電影中憂喜纏綿得過份真實的角色。每個角色都是充滿人性的,可憐之處不失可恨,可恨得又惹人憐惜。《幸福晝鳴曲》述一個單親媽媽如何奮身對抗中年危機的故事,偶然和老朋友擦出第二春,後來卻發現自己只是他的情婦。電影呈現出人生混沌的本質和人性的多面性,面對種種處境,珊迪娜起初都無法原諒自己,但她坦承面對自己的軟弱和慾望,並尊而從之。故事中沒有驚天駭人的大道理,主角也不是擁有完美人格的聖母。但那些由日常編織而成的小確幸和溫暖又偏偏那麼觸動心弦,好讓我們能與珊迪娜一起從無可逆轉的宿命中回顧、哀悼,和釋懷。
詩人、作家淮遠的經典散文集《懶鬼出門》迎來復刻版,由作家鄧小樺主持,另邀得詩人廖偉棠作對談,一同分享旅遊的光景與旅行書寫的經驗。《懶鬼出門》於1991年初印,而淮遠的著作向來印刷數量不多,初版在現時坊間如同珍寶。淮遠回憶出版《懶鬼出門》的緣起,當時在港台工作,有點餘裕的錢去旅行,從八十年代開始積累,再由素葉出版社出版。廖偉棠指出淮遠的散文有著罕見的敘事方式,其遊記也有違我們的既有認知,令他聯想到以極其簡練的風格著稱的美國短篇小說家瑞蒙.卡佛。廖偉棠認為有無感染力是判斷一個真正獨立的作家的標準,淮遠的抒情在克制得太好,所以如果要談論淮遠的話,其實是會破壞淮遠的,欲辯已忘言,當你想拆解它,就會失去它原有的味道。鄧小樺指出其中篇章〈門〉可見淮遠的直率,續說淮遠的真實性裡有文學的純粹性,是我們這個年代要去理解的東西,即使「在我們眼中是很離經叛道的東西。」廖偉棠則表示淮遠像警醒小偷一樣,也警醒我們有一些文學陷阱,不要重複別人的說話。
第十七屆花蹤文學獎於10月11日晚舉行頒獎典,龔萬輝憑長篇小說《人工少女》獲頒馬華文學大獎,龔萬輝歷二十年首奪馬華文學大獎,喜悅萬分,「這個獎的重量當然跟之前的重量比起來,對我來說會更大一點。」他比喻長篇小說為高空跳傘,自己是以傘兵菜鳥姿態一躍而下,充滿不確定和挑戰,他希望得獎作品可以為馬華文學帶來新氣象。第12屆世界華文文學獎頒發給89歲的台灣作家黃春明。黃春明得知消息後也頗感驚喜,直言道:「真的嗎?我九十歲了,年紀這麼大了,還能得獎?」黃春明因健康因素未克親臨現場,由兒子黃國珍代領獎項,本人透過線上參與典禮。黃國珍透露,父親非常想參與頒獎典禮,為此在住處爬樓梯,背兩公斤的背包走路,鍛鍊心臟和體力,但醫生擔心他心臟負荷不了,希望他留在台灣。黃國珍轉達,黃春明還會繼續寫作,最新的長篇小說已寫到最後兩章。內文附完整的得獎名單。
Peter Singer將在十一月一日,與好青年荼毒室的關灝泉博士以及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高級講師郭柏年展開對談。題目為〈彼得·辛格專題座談會:有效利他主義——反思該如何行善〉。Peter Singer專事於應用倫理學的研究,從效用主義的觀點來思考倫理問題,以著作《動物解放》、論文《飢荒、富裕和道德》而聞名。他認為道德的首要之務是增加快樂、減少痛苦,並主張說,若其他條件相同,不同個體、物種的快樂和痛苦應該被平等對待。是次講座將由Peter Singer介紹有效利他主義的核心價值和主張,並討論有效利他主義者尤其關心的三個範疇:消除極端貧窮及扶助極端貧困者、減少動物—特別是農場動物—的痛苦 ,以及降低人類滅絕的風險。講者將借這三個範疇,解釋依循理性思考和證據對行善而言有多重要。此次講座的對談無論題目或對談嘉賓都引人觸目,期待三人對話之間會為有效利他主義呈現怎樣的理解,以及為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帶來怎樣的啟示。
作家顧玉玲近日甫出版的新書《一切都在此時此刻》,記述多年前在工傷協會任職時,經歷勞安議題、工傷事件、性別族群與階層等不同面向的人與事。在新書分享會中,邀請到作家吳曉樂與談。吳曉樂分享關於承擔他人痛苦經驗的紛雜感受,她深有共鳴。顧玉玲說,很多痛苦其實是怎麼做都無法分擔的;但是分擔痛苦的意願,是可以被感受到的,光是這個感受即已足夠。顧玉玲大學畢業後加入任職的《自立晚報》工會並擔任祕書,後來到工傷協會任職,長期與工傷者緊密共事,她說,「回想起來,我在工傷協會9年多,其實哭的時候不多,經常看到的是力量、是想盡辦法。我們不一定是打贏才去打,我們經常是明知會輸,還非打不可。但是在那打的過程裡頭,人就長出力量來了。」工人的生命中憤怒與快樂並存,一方面他們經受不人道的壓榨以及許多工作帶來的後遺症,但另一方面給他們也為自己勞動而有尊嚴和感到驕傲。在書寫過程中,顧玉玲認為紀實與虛構相互滲透,成為了他者與自我的生命交織。記憶並不完全反映現實,但對她而言卻是生命之中的一部分。:「是他們滋養、挑戰了我的生命,交織在我的生命裡頭,我不是在寫他者的故事,是我的故事。對,這本《一切都在此時此刻》就是我要說的話。」
「2024臺灣文學獎」金典獎本週一(15日)揭曉入圍名單,文化部表示,今年共有293件作品參加徵獎,相較於去年,增加了超過5成(102件),創下新高,競爭激烈。而入圍的30部作品類型十分多元,包含小說、散文、詩集、非虛構書寫,當中包括由香港作家陳慧所著、由木馬文化出版的《拾香紀.焚香紀》。入圍評語稱:「《拾香記》的人情暖意,搭配《焚香記》的人性幽微,變得世故了、長大了的少年少女們,也像香港這座城市一樣,變得世故了、變得溫馴了,但那內裡的核心依然堅定、充滿榮光。」評審團表示,從本屆作品中觀察到由於文學邊界逐漸模糊,文學也因而成為更具彈性的有機載體。不僅文類可以相互跨越、議題指涉繁複,在風格上也都各擅其美,反映當前臺灣文壇的活力與動能。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林宇軒以〈「2023臺灣文學獎金典獎」事件備忘錄〉一文整理2023年金典獎自10月公布入圍名單始所引發的爭議,認為維持獎項的權威性,主辦方臺文館需在未來做出檢討與調整。
202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為韓國作家韓江,是首位獲頒該獎項的韓國作家和亞洲女性作家。瑞典學院讚揚韓江「以激烈的詩意散文,直面歷史創傷,揭示人類生命的脆弱性。」在公布結果之前的媒體報導及博彩榜預測,都認為殘雪與村上春樹是今年獲獎的熱門人選,韓江爆冷得獎,可謂出乎意料。虛詞編輯部為此組成小輯,收錄數篇討論文章。虛詞編輯部整理韓江的文學進路,簡單介紹韓江作品從根源的層面上隊生活的悲苦和創傷的回望,並呈現她理解政治運動、創傷以及寫作三者的關係;印卡翻譯Àlex Vicente在EL PAÍS發布的文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詛咒〉。文中講述,對於一些獲獎者諾貝爾文學獎是一種詛咒,認為得獎者獲得最高認可後便停止了自己專業上的精進,或因其壓力而失去了寫作的天賦。亦有人因為得獎而被曝光在公眾的視野之下,摧毀了自己的私生活;洛楓則從村上春樹再次與諾獎失之交臂一事出發,認為村上並不會獲得諾貝爾獎,既因其創作高峰已過,也因為他的書寫對諾獎的意識形態和權力機制而言並不討喜,認為精明的讀者應該跳出獎項的結果框架;韓麗珠憶第一次讀《素食者》時的驚詫,認為韓江的小說或是女性敘事聲音的極致,而所謂的女性敘事,是從陰性的角度,映照世界的誠實之音。她指出,《素食者》是關於反抗的故事,而且深信個人的力量。儘管是悲劇,但並不恐怖,魔幻的敘事方式,令讀者得以和小說世界拉開距離。但以光州事件和真實人物為藍本寫成的《少年來了》則令人無處可逃。
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最新的建築作品——「直島新美術館」將坐落於日本直島本村地區附近的一座小山,預計會在2025年的春季正式開業亮相。安藤忠雄被譽為「清水混凝土詩人」,於 1995 年獲得建築界的諾貝爾獎——普立茲克獎。與粗獷主義建築所用混凝土帶來的冷漠感不同,安藤忠雄的建築中不會有多餘的裝飾,透過純粹、簡潔的結構,幾何圖形的組成,強調建築與自然之間,形式與空間的融合。安藤忠雄的建築風格將西方的極簡主義美學與日本的文化底蘊完美融合。 一直以來,安藤忠雄十分喜歡直島的文化與風景,從1992年的倍樂生之家美術館,再到地中美術館,加上最新的直島新美術館,他在直島已經創作了第10座建築作品。即將八十三歲的安藤曾因患多種癌症,至今已摘除五個臟器,然而他仍然活躍在建築界。「要在人生中追求『光』,首先要徹底凝視眼前叫做『影』的艱苦現實,而為了要超越它,就必須鼓起勇氣向前邁進。」在他看來,時間的流逝以及其為萬物帶來的改變幾乎是必然的,「建築必須和你一起成長。看看外面的那棵樹。它曾經在屋簷下,就像你的生活一樣,從10年前開始,現在一切都改變了,房子也應該改變。」
據美國《大西洋月刊》報道,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達梅斯教授表示,大部分大學生未有閱讀習慣,甚至有學生向他表示從未完整讀過一本書,他對此感到相當驚訝。在他們的公立高中,學生從未被要求完整閱讀一本書,只需閱讀摘錄、詩歌和新聞文章。達梅斯認為不是他們不想讀書,而是他們不知道如何閱讀,中學已經不再要求他們具備閱讀能力。根據第五十三屆日本全國大學生活協同組合連合會所做的學生生活實態調查顯示,一天讀書時間為「零」的大學生占比全部大學生的53.1%。根據2015年微軟發表的報告,現代人的注意力持續的強度(能夠專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時間)只有八秒,相比起2000年則為十二秒,下降三成有多。尼爾波茲曼的《娛樂至死》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已經指出媒介對生活的重構。紙本閱讀之所以重要,在於其賦予我們線性、深度的思考以及理性、有論證的辯論能力。回到當下語境,當人們沉醉在媒介技術帶來的生活狂歡時,技術也逐漸統治人思想、行為、思維與生活方式、乃至於意識形態。一如波茲曼所言,「如果我們能夠意識到,我們創造的每一種工具都蘊涵著超越其自身的意義,那麼理解這些隱喻就會容易多了。」理解自己所用的工具,則不落入被工具奴役而不自知的處境之中。
非牟利人文圖書館「打書釘」在2021年底開始以「銅鑼灣企鵝」於社交平台分享觀察,深入探索社區內的城市現象,呈現銅鑼灣豐富的人文地景,最近更結集成《銅鑼灣企鵝——散步遊記》。如果你跟銅鑼灣企鵝一樣,經常在銅鑼灣出沒,可能曾遇過某男子在傍晚散步,並總是右手牽着西摩犬,左手牽着松鼠狗。在選篇中,主人Bone與兩隻狗狗由謝斐道的家出發,沿路分享相處之道,也說政府多年來的公園管理方式,以及康文署近年推出的寵物共享公園試驗計劃,探討寵物如何與人類走入社區。
10月15日尼采誕辰。尼采曾說,「哲學家生產的首先是他的生命(其次才是他的作品);生命是他的藝術品。」尼采一生多舛,儘管他不斷試圖用各種概念來推進其對生命本質的肯定(上帝已死、超人、永恆回歸、權力意志、酒神戴奧尼索斯、觀點主義等等),但亦難逃疾病與孤獨為他帶來的折磨。因對其言論的片面摘取,後世談論尼采時很容易將其誤歸為「悲觀哲學」,然而,他一直試圖肯定的,是命運中苦難與痛苦的價值。「你們曾對一種快樂說『是』嗎?喔,我的朋友們,那你們也應對一切痛苦說『是』。」一同回顧尼采的一生,並從中觀察期思想轉變的三個時期,去觀察尼采是如何以生命面對苦難、肯定苦難、超越苦難,繼而成為超人。
被譽為「台灣現代詩啟發者」的超現實主義詩人瘂弦,本週五(11日)上午在三角洲家中去世,享年92歲。瘂弦一生奉獻於文學,提攜無數文壇後輩,對當代文學發展帶來極為深遠的影響。突然傳出辭世消息,震驚各方,各界人士紛紛表達哀慟。台北文化局指,「除文學創作外,瘂弦在報刊編輯、文藝組織等各方面亦有卓越貢獻,在文化界影響深遠。」以下整理楊佳嫻、朱少璋、蔣勳、鴻鴻、洪書勤、楊照以及淮遠之悼念詩文,追憶瘂弦。
印卡翻譯Àlex Vicente在EL PAÍS發布的文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詛咒〉。文中講述,對於一些獲獎者諾貝爾文學獎是一種詛咒,如瑞典作家Harry Martinson,他認為 1974 年獲得該獎項毀了他作為作家和個人的存在。世紀之交,「諾貝爾詛咒」這個詞開始流行,指的是科學領域的獲獎者,他們在各自領域獲得了最高認可,卻停止了嚴謹的研究,在自己不是專家的問題上發表言論,或者休息了。曾擔任瑞典文學院常務秘書的Horace Engdahl「多年來,少數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將該獎項視為一種不幸,甚至是一種詛咒。據說,有些人失去了寫作的天賦,因為他們對這種情況感到害怕,不斷地問自己:這一頁配得上諾貝爾獎得主嗎?」著有《百年孤寂》的馬奎斯認為這個獎項相當於死刑:他觀察到許多獲獎者,如卡繆、 Jiménez、聶魯達、Pirandello和紀德,在獲獎後不到七年就去世了。最近的得獎者也有負面意見。 1996年獲獎的波蘭詩人辛波斯卡聲稱,這毀了他的私生活,讓她變成了「官方人士」。 2007 年獲獎者萊辛在回家的路上下出租車時發現了這一消息。最新獲獎者之一、 2022 年獲獎的安妮 · 艾諾承認,諾貝爾獎並沒有讓他高興:官方部分「沉重」,佔用了「寫作時間」。 「這個獎項讓我成為了公眾人物。在此之前,我只是個作家。現在我是一個偶像、一個象徵,所有那些浮誇的詞對我來說都沒有任何意義。」 文中指出,沙特是整個歷史上唯一拒絕獎座的作家,因為他擔心這會影響「他的著作的影響力」並避免被「制度化」。
瑞典學院在今晚公布,202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為韓國作家韓江。瑞典學院讚揚韓江「以她那激烈的詩意散文,直面歷史創傷,揭示人類生命的脆弱性。」(for her intense poetic prose that confronts historical traumas and exposes the fragility of human life.)諾貝爾委員會說,韓江面對歷史創傷和無形的規則,在每部作品中揭露人類生命的脆弱。她對肉體與靈魂、生者與死者之間的關係有獨特認知,並以其詩意和實驗性風格成為當代散文的創新者。有「次世代韓國文學旗手」之稱的韓江,1970年11月生於光州,1993年畢業於韓國名校延世大學的國文學系,現任韓國藝術大學文藝創作系教授。韓江獲得大獎後曾在訪談中說自己是作家,兒子和女兒也是作家,這些成就都歸功於愛人。她更稱丈夫洪榮熙為「作家製造家」。他評價妻子是「每一個句子都使出了渾身解數,對自己異常嚴格,具有驚異文學銳角、激烈文學追求的人。」 韓江作為當代韓國文壇最具國際影響力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從更為根源的層面上回望生活的悲苦和創傷,筆墨執著地袒護傷痕,充滿探索的力量。在韓江的最新著作《少年來了》,從15歲的少年「東浩」出發,以韓國的「光州事件」為主題。從個體的生存處境到大議題的書寫,韓江她認為,如果不先深入挖掘這些黑暗醜陋面,最終可能一輩子都寫不出陽光正面的小說,於是決定以自己的方式,提筆寫下這個故事。韓江自言她不是那種會現身在政治場合的人,她偏好透過寫作的方式將思想付諸行動,而寫作本身就是一種政治行為。在要求朴槿惠下台的示威活動中,韓江首次走入人群。她表示,「不論所處的環境充斥著多少暴力,我們永遠都能做些什麼。」
小煬訪談詩人陳牧宏,以〈島嶼同志,生死愛慾〉為題,意圖呈現其詩歌風格。陳牧宏是台灣詩人、精神科醫師,著有詩集《水手日誌》、《安安靜靜》、《眾神與野獸》。寫詩二十餘載,他始終執著於同志的生死愛慾,不斷探索島嶼與同志之間的深層聯結。成人片商將他的〈活著〉拍攝為影像詩,入圍台灣「Q Power」影像創作獎,跨越媒介與色情的邊界。二人圍繞什麼是同志詩、自我邊緣化、醫學與詩歌之間的關聯以及當今時代下同志回望創傷的處境進行討論,從中發掘詩參與社會議題的進路。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Nobel Prize)從昨(7)日開始陸續揭曉各獎項得主,其中文學獎將在10日頒發。米蘭昆德拉逝世以後,村上春樹就成為傳說中最接近諾貝爾文學獎的人。根據英國博弈公司「立博」(Ladbrokes)發布的預測資料,今次的榜首則是中國女作家殘雪,村上春樹排名第二,排名第三則有五人,包括阿根廷的艾拉(César Aira)、澳洲的德穆南(Gerald Murnane)、美國的小湯瑪斯品欽(Thomas Ruggles Pynchon, Jr)、加拿大的愛特伍(Margaret Atwood),以及希臘的索蒂羅普盧(Ersi Sotiropoulou)。
大抵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部吉卜力動畫,適逢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執導的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蒼鷺與少年》在台灣上映將滿一年,近日台灣電影公司「甲上娛樂」宣布,記錄《蒼鷺與少年》完整創作歷程的紀錄片《與夢前行 宮崎駿:蒼鷺與少年創作全紀錄》將在10月10日登上台灣大銀幕,惟香港未有上映日期;而《蒼鷺與少年》亦將在10月7日上架Netflix。《與夢前行》是日本NHK製作團隊和導演荒川格透過長達七年獨家跟拍,揭露宮崎駿在吉卜力工作室的創作過程,同時記載他投入動畫界61年的人生點滴,穿插吉卜力經典動畫場景及對白,讓觀眾深入了解宮崎駿一直堅持的創作理念與人生哲學。
《文訊》「被馴化了」一語從評審對沐羽與梁莉姿兩位香港寫作者的感嘆而生,兩位寫作者於事件發酵以後各自作出回應。 沐羽言,在頒獎以前,《文訊》舉辦了一場閉門對談,由三位八○後作家來與我們這些九○後切磋交流。其中一條問題是:「文學在一種政治高度關切或互為表裡(或拒絕互為表裡)的狀態,存有何種功用?此外,這樣的功用是否會被輕易收編?」雖然「收編」與「馴化」的強度不一樣,但兩者意涵接近。沐羽認為,香港人應該是最難被馴化的人群了。文學所強調的又是一種批判精神,它是自願不被馴化的藝術。從中沐羽提到傅柯講述基督教發展了一種牧領的治理方法,透過大規模的馴化過程,每個人都要被治理然後被拯救。對沐羽而言,他認為文學就是去表達一種自主權,此前提下寫字的人是無法被馴服的,唯有文學可以馴化他,而他亦始終在嘗試馴化文學。 梁莉姿回應指,剛來台灣的第一年身邊話語都在告訴她香港多麼可憐悲情,當中亦有許多對香港鞏固印象而帶來的誤解,但她認為這不止於理解與否,簡單粗暴的二元對立,她要問的是,要怎樣面對不同意的凝視?她寫一本書去描述凝視與被凝視之難,想描摹更凹凸的輪廓與不客氣地挑釁。但字一旦寫出,就必然被納入、捲進浪潮,落入凝視之中,話語(被)成為對立。面對這樣的處境,對她而言,作品就是她的答案,是她面向凝視的答案。
近幾年,本地積極推動藝術科技(Arts Tech),推出資助先導計劃等不同政策,成為熱潮。然而,當我們討論藝術科技時,我們到底在討論什麼?ProjectPlayaround的《再媒體重奏》將於10月17至19日假東九文化中心劇場舉行,由香港媒體藝術家林欣傑與日本聲音藝術家和田永聯手合作,黃靜美智子訪問二人,談談他們的創作概念如何回應當下本地藝術科技的提問與思考,重回媒體藝術的純粹。
台灣文學雜誌《文訊》早前舉辦〈MZ第一宇宙速度〉,觀察1990年後出生的作家群體,並嘗試整理他們在華文創作領域的發展動態。評選紀錄中提到「來到臺灣的學子們失望了,留在香港的青年被馴化了」,引起爭議。不少回應指出「被馴化了」一詞過於論斷,不止不符合香港寫作者的寫作情狀,更抹殺了他們在艱難困境下堅持寫作的努力和尊嚴。《文訊》總編輯封德屏迅速道歉,並指出將在2024年11月號的《文訊》作出更正。寄語兩地青年作家不論身處任何環境,都能繼續持筆創作。在《文訊》致歉並承諾跟進事件後,香港寫作者洛楓與池荒懸隨即刪除對貼文的相關回應,表示期待透過是次爭議,加強台灣與香港兩地的文學交流和理解。
穆純從片名始論,《THE MONK AND THE GUN》中monk和gun是異質,甚至是對立,並從中談及當中不同角色的喻意。作為一部探討文明衝突與民主意義的電影,導演非向不丹人或渴望民主者傳達教訓,如貫通全戲的塔西喇嘛一樣,沒有立場,保持「如此的來,如此的去」的態度。穆純指出,影片中的小女孩及其擦膠象徵民主的脆弱與珍貴,她對選舉主任的回應「你比我更需要它」表達了對民主與和平的珍視。穆純從中提起「分別相」的佛教理念,指出人類仇恨源於自我與他者的分界。片中大陽具作為打破分別的象徵,提醒人們摒棄對立,尋求連結。隨著美國社會的撕裂,導演以「make love, not war」的口號喚醒觀眾,強調民主應建立在理解與和諧之上,從而民主由槍變成了佛塔的基礎,The Monk "and" The Gun。
由丹尼·波爾執導的英國恐怖片《28 Years Later》將成為首部以iPhone拍攝的大型商業電影,預算為7500萬美元。這部續集延續了2002年《28 Days Later》的故事,講述一種快速傳播的喪尸病毒摧毀倫敦的情節。導演波爾再次與攝影師安東尼 · 多德 · 曼妥合作,兩人曾因《一百萬零一夜》而獲得奧斯卡獎。製作團隊有針對使用「智慧型手機拍攝電影」一事要求工作人員簽下保密條約,但有照片顯示使用手機拍攝,此事尚未待官方確認。原作主角、憑《奧本海默》擔綱主角而獲金球獎視帝的席尼 · 墨菲將回歸,影片預計於2025年6月20日上映。
繪畫舊城市面貌,很容易被理解成懷舊的行為,但藝術家周俊輝說是接受了現實的變化,他在畫作中重視的是探討這種變化是否「公道」。近日他於中環H Queen's空間舉行個展「失憶地圖」,於9⽉13⽇⾄10⽉15⽇展出14件畫作,延續他對描繪⾹港集體回憶與電影的實踐,找出一些消失當中或已消失的地方,繼續講舊香港,並配合經典港產電影《雞同鴨講》、《天若有情》、《甜蜜蜜》、《義膽紅唇》、 《無間道》、《⾏運⼀條龍》中的場⾯,呈現出如鴻運茶餐廳、砵蘭街⿇雀館、⽂武廟、⾹港藝術館和蓮⾹樓等⾹港重要地標。
第61屆台北金馬獎入圍名單於10月2日公布,八部香港電影入圍。最受矚目的是《從今以後》和《看我今天怎麼說》,分別獲得四項和三項提名。《從今以後》探討年長女同志的困境,故事中伴侶因缺乏法律保障而被趕離故居,入圍最佳劇情片及最佳導演。另一部《看我今天怎麼說》聚焦聾人青年勇敢面對挑戰,入圍最佳男主角及女主角。最佳紀錄短片和最佳女主角都有三部香港作品入圍。最佳女主角中則有區嘉雯、鍾雪瑩和吳君如競爭,競爭激烈。
虛詞9月30日刊出張愛玲愛情金句出po,編輯過程出現疏漏失誤,得到方家包括邁克先生等指正,編輯部已經深自反省,也感謝各位方家讀者之抬愛與關切。又見作家馮睎乾為文,指出網絡文字越來越「抖音化」 ,內容文章不經實證,一句起、兩句止的名人語錄亦大行其道。他進一步言,比起引錯張愛玲金句更尷尬的,有時候可能是引對了張愛玲。 如《半生緣》中很多的金句,其實是對J.P.Marquand 的H.M. Pulham, Esq. 的抄襲。而張愛玲有些句子,聽起來不像她會說的偏偏就是她的原創,如「盡我最大力量/別的就管他娘。」 文中引介張愛玲不為人知的金句,內容可觀,更值得大家閱讀。故特向馮睎乾先生求得許可,轉載此文,以饗各方讀者,也誌編輯部虛心認錯,以誡日後。在此再向諸位誠摯致歉(鞠躬)
香港實驗藝術團體「進念.二十面體」向來注重探索藝術界限,而藝術科技作為未來趨勢,聯合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胡恩威於數月前就以戲曲結合藝術科技,為《笑傲江湖》翻新篇。近日他再推出創新作品,改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藝術總監,及國家一級編劇喻榮軍的舞台劇《不可說》,請來香港電影金像獎影后葉童、資深演員黃德斌攜手合作,並首次把5.5G網絡引入劇場,於11月14至17日在香港文化中心為觀眾提供嶄新的無縫連接藝術科技劇場體驗。
海鹽在讀葉梓誦的《斷層路徑》時,見到當中提到在「往事的種種罪疚與哀傷並不能消除,只能不停地重複着哀悼的手勢」。令他聯想起陳奕迅的〈無人之境〉所表達了對愛人分離的傷痛與追憶,以及遺忘的困難。當一段感情結束,外界要求人們將對方藏進心底,彷彿要抹去一切記憶,然而這種遺忘的要求反而顯示了遺忘的不可能性。歌詞中的「共你隔着空在秘密通電,挑戰道德底線」猶如生者與幽靈之間的隱秘對話,這種交流不斷生成與變化,強化了幽靈的存在。 他亦寫到他方這一詞彙令人思考,除了地理上的遙遠,它也可以指向內心深處的記憶與情感。在電影《情書》中,主角的目光始終追隨已故的未婚夫,彷彿在與過去的幽靈溝通,漸漸與當下的現實斷開聯繫。要將目光從他方拉回當下,需要不斷地哀悼與重複,從而讓幽靈的面容變得模糊。在書寫中,面對內心的痛苦,海鹽試圖建立一套新的文字系統來表達那些無以名狀的情感。他知這是一個艱辛的旅程,但仍舊希望能夠透過這些書寫,找到生存的意義與出口。並希望得到w的祝福。
港亞洲電影節(HKAFF)將於2024年10月17日至11月10日舉行,門票將於10月3日中午12時開賣。今年的電影節陣容鼎盛,展映超過百套影片,並選出兩部影片作為開幕片:由兩大笑匠許冠文和黃子華主演的《破 · 地獄》,探討香港傳統道教送葬文化,以及COLLAR成員邱彥筒首次主演的《寄了一整個春天》,講述年輕女性在網絡上探索自我與情慾的故事。 電影節特別聚焦文化與身分認同,展出黃修平的新作《看我今天怎麼說》,以聾人文化為主題,展現聾人在社會中的掙扎與心聲。此外,還有多部來自亞洲各地的電影,關注當地的社會與政治議題,如《刺心切骨》和哈薩克導演的《羊辱》,反映社會困境與人性掙扎。 電影節的閉幕片包括《女兒的女兒》和《爸爸》,前者探討母女關係的複雜情感,後者則以2010年轟動的「荃灣少年弒母案」為題材,深入探討人性。這屆電影節不僅是一場視覺盛宴,也呈現不同導演對當代社會問題的反思維度,期待觀眾的踴躍參與。
曾著《想像的共同體》、《全球化的時代》及《比較的幽靈》的著名民族主義大師班納迪克 · 安德森最新作品《語言與權力》推出繁體中譯版本。本書的研究核心重回印尼政治的各種面貌之中,印尼不僅是安德森長年研究的重心,更是他逝世之處。印尼的民族意識自17世紀早期荷蘭征服殖民後開始發芽茁壯,20世紀獨立後的當代政治更使用被稱為「印尼語」的語言,然而,語言與民族的關係,經歷了哪些篩選與內化?原本被視為高等語言詞彙的爪哇語,又是如何面臨城市語言的崛起而逐步消亡?這樣的文化撿選,背後又隱含了哪些族群意識? 安德森在《語言與權力》中深入分析了這一複雜矛盾,透過古典詩歌、公共紀念碑和漫畫等多樣材料,探討印尼民族主義的發展與困境。他指出,語言作為民族意識的重要元素,卻同時帶來矛盾之所在。安德森透過爪哇語揭示了語言與政治權力間的複雜關係,反映了語言在政治合法性中的困境。 本書不僅是對印尼政治的剖析,也是對東南亞民族主義的理解。安德森通過溫暖且有力的筆觸,描繪印尼在混亂與極權體制下的真實面貌,成為理解當代印尼與東南亞的必讀之作。 此次書摘選取了〈漫畫與紀念碑:政治溝通在新秩序之下的演變〉一章,一窺印尼政治在不同文本呈現中的演變。
創立於1970年的英國著名出版社Verso Books,初以出版左翼理論著作聞名,後來每年出版約 100 本書籍,涵蓋政治、社會學、歷史、文化研究等多個領域,成為英語世界中最大的獨立基進出版社。然而,受發行商申請破產拖累,上周(24日)Verso Books於Kickstarter 網站設立眾籌計劃,目標籌得 10 萬英鎊(約 103 萬港元),以繼續按計劃印刷和出版 2024 年秋季書籍,也可於英國書店銷售幾乎沒有收入的期間,繼續支付員工和日常費用;Verso也讓支持者認捐,換取不同禮品。眾籌目標於26日達成,Verso繼續開放捐助。
德國圖書館近日意外發現莫扎特從未發表過的弦樂三重奏,作品編號為KV 648,長約12分鐘,由兩把小提琴和一把低音提琴演奏。研究人員推測這部作品創作於莫扎特10至13歲之間,並由其姐姐保留作為對弟弟的紀念。該作品已於週四在莫扎特的家鄉薩爾茨堡演出,將於今日在萊比錫歌劇院首演。國際莫扎特基金會負責人烏爾里希 · 萊辛格指出,這是莫扎特早期室內樂作品的貴重發現,顯示他在1769年之前就展現了非凡的音樂天賦。
讀詩三首。枯毫想像一個羞澀的城市,有人闖入路軌尋覓鮮明的捷徑;徐竟勛寫舊玩具,也紀錄香港老牌玩具店「三和玩具」和中記的過往,察覺自己在成長的過程中已習慣失去,只願你我在今夜化成舊物,相濡以沫;驚雷則回應近月文學界紛沓而至的不同詩集,看見詩人之間代代相傳的文字,遙想數十年後還能從架上取下多少未被套上封膜的書。
近日M+戲院上映陳上城導演的首部紀錄長片《只是影畫》,是為拍攝團隊以三年多時間訪問香港著名藝術家楊東龍的紀錄片,當中記錄了他於2021年在香港刺點畫廊舉辦個展「日課」的過程。搬金字塔的螞蟻認為若觀眾能夠理解文字和影像是兩個語言系統,而楊東龍不會用文字去解釋畫作的話,那麼觀眾便能察覺電影頻頻出現導演提問,而受訪者沉默問的畫面,是一種失效的言語溝通,二人是各自利用影像媒介去對話。
網媒《Wave. 流行文化誌》報導,ifva(Incubator for Film and Visual Media in Asia)宣布將暫時停辦短片比賽,並重審未來方向,稱因需以應對短片發展及社交平台興起的影響。ifva自1995年以來至今共舉辦過29屆,歷年比賽鼓勵了多名別具潛力的影像創作者,其中不乏國際知名導演,為影視發展帶來重要影響。第29屆金獎作品《直到我看見彼岸》探討移民潮。去年舉行的第28屆短片節及影像媒體節,有兩部本地入圍作品因有社運相關的畫面而遭電影報刊辦要求刪減情節,在未能放映完整版本下,導演決定取消放映。藝文業界人士對ifva的決定表示惋惜,認為ifva是許多創作者的重要啟發來源。回顧香港藝術中心近年人事變動頻繁,中心累計一年至少6高層離開,目前的監督團主席劉文邦於今年4月由特首委任。
日本年度影壇盛事第37屆東京電影節將於10月28日至11月6日舉行,主辦方昨日(25日)公布入圍名單,今年共有五部香港電影入圍東京電影節不同單元,分別有兩大神級笑匠黃子華及許冠文攜手主演的《破.地獄》入圍世界焦點單元,劉青雲主演翁子光的新作《爸爸》入圍主競賽單元,談善言、盧鎮業主演《淪落人》導演陳小娟的《虎毒不》入圍女性賦權單元,黃秋生、蘇玉華主演的《不赦之罪》入圍亞洲未來競賽單元,而大熱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則入圍影展推介單元。 大會早前亦已宣布由梁朝偉擔任本年度競賽單元的評審團主席,他是繼鞏俐、張藝謀、陳凱歌及章子怡後,第五位華語影人擔此重任,成為香港第一人。
葉浩在講座中從班雅明的多重身份與其人生的「時差」開始講起,他在德國傳統哲學發展到極致的時候,轉而追求更具當代意義的哲學,卻因不合時宜而未能進入學術界。班雅明的生命中充滿各種時差,包括婚姻的匆忙、其後與身邊親友分離的漫長,以及最後逃避納粹追捕卻在邊界自殺的絕望結局。他的思想與作品,在他對克利《新天使》的歷史天使意象的反思之中,留下了對歷史與藝術的深刻理解。 在《班雅明傳》中,兩位作者既以批判的視角重新詮釋班雅明的生活與思想,展示他對藝術評論的看法;也詳細描繪了他的感情生活,以及他與當時許多天才文人的來往。透過私人軼事及藝術觀的相互和應,那個群星閃耀的時代氛圍變得立體而容易親近。 此外,班雅明的歷史唯物論挑戰了傳統的歷史觀,他在意被遺忘的群眾,並認為政治美學的危險在於將美感與政治混淆。與阿多諾的美學觀不同,班雅明寄希望於電影作為批判的工具,警示當代人應警惕威權主義的回潮。葉浩在講座尾聲亦提到「若在民主的時代底下,還擁抱著威權時代的各種想像,那就是擁抱舊時代的美感,在操作新時代的政治。」
《螢火蟲之墓》是高畑勳執導的經典動畫,於1988年上映,講述了14歲少年清太與妹妹節子在戰火中的悲慘生活。故事展現了戰爭對平民的無情傷害,清太面對親戚的嫌棄與排斥,選擇獨自與妹妹在防空洞中生活,最終導致妹妹因營養不良而死。該作品以溫情方式揭示了戰爭的殘酷,成為許多人童年陰影的代表。 最近,《螢火蟲之墓》重返Netflix,再度引發網友熱議。是次討論一改對讚揚電影的評價,而將焦點集中在故事的背景設定及清太的道德選擇上,許多日本網友質疑清太作為海軍上尉之子卻未能獲得任何幫助,並批評他不願意向親戚妥協,才導致妹妹的死亡。部分觀眾甚至將清太視為妹妹的「殺人兇手」,認為他既自私又無知。 《螢火蟲之墓》改編自野坂昭如的自傳小說,描繪了更為髒污嘔心的餓死經歷,展現了戰爭對人性的侵蝕。無論是電影還是小說,作品都深入探討了當時戰爭對一代人的影響,現在重返串流平台,無疑挑戰觀眾以現代的價值觀來理解歷史情境。
臺灣資深漫畫家阮光民,以及漂泊於世界的香港新銳漫畫家柳廣成,今年各自推出改編自文學的漫畫作品——《植有木瓜樹的小鎮(漫畫版)》及《我香港,我街道(漫畫版)》。Openbook邀請漫畫評論者、暨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翁稷安針對兩位漫畫家提問,請他們分享創作的甘苦,以及在文學改編漫畫的過程中,撞擊出了甚麼不一樣的火花。
平時多舉辦當代藝術展覽的九龍灣藝術空間WURE AREA正在舉辦一個書法展,是藝術家馮以力的個展《關於書法的二三事》。展廳靜謐無聲,超過二十件書法作品在兩旁排開,緩步走進,像一條通往馮以力思考深處的隧道。馮以力寫了書法二十多年,在大學時期開始以藝術角度閱讀書法,反思何謂臨摹和書法,卻開始厭棄直幅書法。但在是次展出的作品中,大部分是直幅,他更提出不同問題和實驗,透露了他對書法的創新、形式和內容之間的關係的想法。
蕭宇翔用書中故事等長的時間閱畢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彼得.漢德克的作品《水果賊》,他指出書中由虛構與現實相互投射與消融。敘事者「我」的消失使水果賊作為真實人物的漫遊行旅投入到「故事般的世界」中。人物創造自己的故事,實踐一更大結構,去替代或補償現實人生。 水果賊在旅程中自我探索,拒絕特定命運,安於不確定性之中。隨機的細節與片段連結了更深層的主題意義免除了一部小說需不斷往前的敘事焦慮。邀請讀者無法「分類」為鋪陳、高潮、洗滌這樣的傳統結構,欣賞平凡中的深刻,質疑虛構與非虛構的界限。作品不斷迴旋於空檔時光,打破線性因果,強調當下的重要性。水果賊在荒野中的旅程與卡繆的《薛西弗斯的神話》形成對話。漢德克的寫作將小說轉化為人生的冒險,無關輸贏,處處豁然。 讀者在細節中感受誠摯,忽略虛構與非虛構的界限,因虛構而對現實產生鄉愁與眷戀。這一刻,讀者真正成為理想讀者,體驗到生命的深刻與豐富。非如此不可。
汪精衛作為現代中國政治和文學中最具爭議性的人物之一,詩人與政治人物,愛國者或叛國賊,但其故事從未被妥善地講述過,甚至現時中國禁止任何關於戰時合作政權的學術研究,以汪精衛為最。在《汪精衛與中國的黑暗時代》中,作者楊治宜認為汪精衛的抒情詩在建構他的政治身分上扮演了核心角色,而且深刻影響了大眾對他的身後記憶。她援引中國大陸、臺灣、日本、美國、法國與德國的檔案,以及回憶錄、歷史期刊、報紙、訪談與其他學術作品,嘗試以批判的角度與客觀立場,來探究汪精衛政治、文學與個人生活的傳記。
以《上流寄生族》橫掃奧斯卡金像獎、康城影展、金球獎等國際獎項,受到全世界關注的韓國導演奉俊昊,早在 2022 年初宣布將改編美國作家Edward Ashton 於2022年出版的同名科幻小說《Mickey 7》,推出自編自導的電影《米奇17號》,並邀請到《吸血新世紀》、《蝙蝠俠》的羅拔.柏迪臣(Robert Pattinson)擔綱出演。受到荷里活罷工潮及其他各種製作變動的影響,製作費高達1.5億美元的《米奇17號》的上映時間一再延遲,直到近日終於迎來首個預告。
關於瘟疫的小說,光是經典知名的部分,就可以列上許多:薄伽丘《十日談》、狄福《大疫年紀事》、卡繆《鼠疫》、馬奎斯《愛在瘟疫蔓延時》等。台灣作家朱嘉漢認為瘟疫的主題似乎可以迫使作者與讀者面對人性的極致、文明的脆弱、命運的無常,而幾乎不可能看到一個作者不嚴肅處理瘟疫。當他閱讀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的《大疫之夜》時,發現故事設定於克里特島與羅德島之間的明格島,令他凝視時會不免想起荷馬史詩《伊里亞德》的瘟疫,並且在這不存在的小島的偽歷史中,更清楚鄂圖曼土耳其在覆滅之前的那段矛盾的歷史氛圍。
去年彼思動畫製作室遭遇《光年正傳》的票房滑鐵盧之後,不少人認為如果《玩轉腦朋友2》沒有取得巨大成功,他們相信彼思就會崩潰,許多彼思員工都認為這是「生死攸關的局面」。最後《玩轉腦朋友2》不但位居史上最高電影票房收入第十名,更正式成為首部國際票房超越十億美元的動畫電影。但對於許多幕後員工來說,這次成功卻是苦樂參半。根據今年稍早報導,彼思在完成電影後就從 5 月開始裁員,影響 175 名員工,佔員工總數的 14%,被解僱的員工無法獲得《玩轉腦朋友2》的獎金,如今更爆出公司內部環境惡化,迪士尼領導層亦有意限制《玩轉腦朋友2》主角韋莉的同性傾向。
Ted Chiang在《The New Yorker》上論證AI無法創造藝術,因為藝術是選擇的過程,涉及創作者的獨特歷史經驗。他指出,AI生成內容基於大數據,缺乏選擇的過程,且試圖消除創作中的乏味辛勞。這導致生成內容去人性化,降低人們對文本的期望。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則認為,文學需要具體的歷史個體來產生詩意,而AI的創作無法真正體現這一點。透過 Ted Chiang的觀點,我們反思未來人類與AI的對話權——因我們堅持述說自身歷史,故事才不會成為重複產物。
在佛羅倫薩的學院美術館,大衛像吸引了廖子豐駐足欣賞。過程中,了解到米開朗基羅將未完成的作品稱為「囚犯」,因為他透過去除多餘的石材,解放了這些雕塑。大衛像的圓滿源於其剛好的「缺」,這讓他反思自己生活中的缺憾。經歷了中學畢業、留學、疫情和離別,他逐漸理解這些「缺」讓生命更圓滿。他認為,許多人在面對缺失後選擇成長,最終發現自身的完整,欣賞美在於欣賞缺陷,一如大衛像的魅力所在。
近期在Threads上有關小說家收入的討論引發關注,特別是文學獎和出版盈利模式的困境。許多作家雖獲文學獎肯定,但長期支持卻有限;出版市場風險高、回報低。Threads用戶@yu_tsz_1001 於2023年的訪問文章寫到,網絡小說提供了新的收入來源,三位在香港的寫作者透過訂閱制獲得穩定收入,卻仍未足以滿足日常生活所需。林楷倫的在Threads上公布的收入數據顯示,雖出版成績斐然,但收入多來自獎項及其他活動。然則,儘管在當今時代下堅持創作如逆水行舟,但衷心祝願各位寫者砥礪前行,實現心中未竟之志業。
周耀輝自1989年起以其獨特的詞風在華語樂壇上留下深刻印記。他與林夕、黃偉文並稱為「香港三大詞人」,作品涉獵性別、社會、文化、歷史及宗教等多元主題。周耀輝從學院與流行文化共同交織的學養,在其詞作延伸出觀察世情與人性的多元視點以及擁抱曖昧的意識特質。 近期,周耀輝將與本地同志友善的男聲室樂合唱團Moderati合作,舉辦了一場名為「《我們唱在瘟疫蔓延時》周耀輝作品集」的音樂會。Moderati的名字象徵著音樂中的「中板」速度,寓意著團員帶著歌聲,互相砥礪,彳亍向前。籍此機會,一同重溫周耀輝的十首佳作,探尋箇中異色魅力如何撩動人心。
在現今世代,我們的生活與社交媒體息息相關,我們追蹤不同專頁吸收資訊,又或接收娛樂,成為專頁「粉絲」,一眾商家亦逐漸利用平台推廣商品。香港近月就有一些熱門Instagram專頁被發現已售予第三方人士,其中「香港街上觀察」(@hkurbanrecord)的限時動態頻頻出現賭博照,引起粉絲不滿,甚至令人懷疑有個人資料外洩的隱患。這漸漸形成一個Instagram帳號出售潮,而這個文化現象背後連繫著一定程度的集體情緒,亦證明了現代的消費模式,及肯定了網絡社群品牌存在著出乎意料的商業價值,但其潛在危機依然令人無法忽視。以下整理早前香港一些Instagram專頁的出售情況,也看現代網絡營銷有何隱患。
香港90後藝術家鄧廣燊近日於gdm 爍樂畫廊設個展《砧木》,這亦是他在畫廊的首次個展。藝術家馬琼珠(Ivy)作為他曾經的指導老師,特此撰文仔細回顧他十年來的不同作品,指出他一直為紙品作品做特別設計的框架,框架有時成為畫面的平面(層疊)部份,有時形成窗口中的窗口,她也憶述他如何以鉛芯筆造成她教學生涯裏的小小迷思。說到鉛芯筆,馬琼珠想起比利時畫家Luc Tuymans早期只用一支畫筆畫畫,而這種對工具的選擇、物料運用的步驟和物質性效果的要求,是反映了藝術家的克制,但在鄧廣燊身上,她看見的還有固執和堅定。
《驀然回首》描述藤野與京本的友情與創作路,自童年至成年的情感旅程,以及平行時空中的遺憾與未來。丁名慶指出電影與原著同樣的敘事節奏,尤其在影片的三分之二處,藤野因一個無法逆轉的事件而失去與京本共同的時間,這種遺憾使得她在平行時空中探索彼此的心靈支柱。兩人之間的關係在此中顯得格外脆弱,彼此的感受和未曾表達的想法都成為了故事的核心。 藤本樹早期作品短篇集《22-26》中收錄的〈妹妹的姊姊〉同樣探討了姊妹之間未能真實看見彼此的情感,這種主題在《驀然回首》中延續。藤野與京本的相似之處在於她們都缺乏面對現實的勇氣,但又彼此吸引,當一方缺席,另一方便無法完整。這種情感的缺失讓藤野後來回到京本的房間時,面對著她的漫畫與過去的回憶,無可抑止地生出懷念與歉意。 創作的過程雖然充滿艱辛,但也能帶來快樂的回憶,這種情感的逆轉是藤本樹創作的核心。透過對過去的回顧,藤野和京本的故事未必在於重述、再現過去的、記憶的真實;而修補的真實,創造/虛構的真實,在心意與情感的真實統攝下,也是值得無比珍視的存在。於是可以真正地正視京本跟藤野相同的心情:「為自己,更為對方而畫,對方也因此開心」。
2024年將迎來「香港國際詩歌之夜」的十五週年,主題為「母語的邊界」。詩歌節於9月28日在中國會開幕,隨後在中環大館及多所高校舉辦系列活動,包括專題討論會、朗誦及音樂表演。活動匯聚來自全球的十七位詩人,如阿多尼斯、奧爾嘉·謝達科娃等,探討母語與世界語言的互動。特別出版物《母語的邊界》將於9月出版,集結詩人作品的中英譯本。香港電車將成為移動藝術舞台,觀眾可在城市中體驗詩歌的魅力。活動免費向公眾開放,詳情可參考官方網站。
中華民國文化部主辦「第48屆金鼎獎頒獎典禮」於前日(11日)於南港展覽館舉行,當中榮獲文學圖書類獎共有4位得主,分別為楊莉敏的《濃霧特報》、馬尼尼為的《今生好好愛動物— 寶島收容所採訪錄》,以及香港作家廖偉棠的詩集《劫後書》和梁莉姿的小說《樹的憂鬱》;《雄獅美術》月刊的發行人李賢文則獲特別貢獻獎。
9月10日是中國大陸的第四十個教師節。 Sir. 春風燒近年對職業相關的節日敬而遠之,甚至希望取消它們
被譽為「法國第一美男」,於六、七十年代紅極一時的法國傳奇電影明星阿倫狄龍(Alain Delon)昨日(18日)在家人陪伴下安詳告別人間,享壽 88 歲。虛詞編輯部為此組成小輯,收錄三篇悼念文章。虛詞編輯部回顧他的一生,記述他以獨特的魅力和深邃的眼神成為法國電影的象徵,尤其在1960至1970年代的黑幫電影中備受矚目。獲得法國總統馬克龍和多位影人的悼念,吳宇森也表達了對他的懷念。阿倫狄龍的演藝生涯起步於1957年,最初因其問題青年背景而受挫,後來因其才華而成名。他中塑造的角色深植人心,影響了無數影迷。陳廣隆想起2005年的「英雄式浪漫: 回顧阿倫狄龍」節目,正好有收藏當時的特刊,便重讀邁克論其美貌的文字。惟得回顧了阿倫狄龍的電影生涯,特別是他在維斯康堤的作品中所扮演的角色,從早期的《械劫銷金窩》到《手足情仇》,展現了狄龍在不同角色中的魅力和複雜性。他認為維斯康堤成功藉助狄龍的俊朗反襯出角色的謙卑與馴良,深化電影中作出道德抉擇需承擔背後代價的題旨。
《小丑:雙瘋》將於今年10月3日在香港上映,正好呼應前作《小丑 Joker》的五週年紀念。兩作皆由Joaquin Phoenix主演,第一作描繪了Joker的起源和心理掙扎,展現了他在社會壓迫下的墮落與變化。相對於Heath Ledger在《蝙蝠俠:夜神起義》中神秘且混亂的Joker,Phoenix的角色更具人性和背景,使觀眾能同理其痛苦與憤怒。續集《小丑:雙瘋》將探索Joker與小丑女Harley Quinn的關係,題目延續對邊緣人物的關懷,期待在複雜的人性層面上將為Joker帶來怎樣的探討。
台灣著名詩人騷夏讀鍾玲玲與鍾曉陽合著的《雲雀與夜鶯》,認為是給追隨兩位大師幾十年的老粉絲限定禮物,當中有能量上的吸引力,有著排除現實以外最純粹的詞語,而「詞/語」這一章節她看得尤其目眩,可以看到作家凝視同一款的詞語,演奏出不同音頻。騷夏又指,她們往返的書信猶如仿日記式片段式隨筆,有著屬於那時代的優雅文字和色溫,讓她聯想起《惶然錄》裡莫名的通電感,或是《楊牧書簡Ⅰ:致瘂弦》的名句:「如果不能做偉大詩人,願做偉大的朋友。」
《黑神話:悟空》由遊戲科學開發,推出後迅速成為全球熱銷遊戲,兩周內銷售超過1800萬份,並在Steam上創下120萬的同時在線玩家記錄。遊戲融合了東方美學與中國傳統神話,吸引了大量玩家。據內部工作人員透露,將有兩個追加下載內容正在製作中。製作人馮驥表示未來《黑神話系列》將涵蓋多篇中國神話。據目前線索可得,《黑神話:姜子牙》最有機會成為下一部系列作品。
《文學鬥》是郭紹洋老師改編自《三國殺》的文學卡牌遊戲,遊戲中的每張卡牌都與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情節和主題緊密相連,讓學生在遊玩中主動探索文學知識。文學作品與卡牌會呈現出互文的狀態,讓應試文章脫離文本原來的敘事時空,更貼近同學的學習生態環境。文學文本在卡牌遊戲亦不止擔任背景設定的角色,更擔任了對時間斷代的社會記憶的召喚。玩家亦在遊戲之中巧妙地體驗席勒所言的:「只有當人完全成為人的時候,他才遊戲;只有當人遊戲的時候,他才完全是人。」
由麥婉欣導演執導的港產短片《你在嗎》(I Have Arrived)在美國獨立短片獎中獲得六項殊榮,包括最佳男演員及最佳小演員。該片以鐘錶為核心意象,透過孩童視角探討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旨在改善親子互動及情緒健康。影片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支持,並結合靜觀理念,提醒家長珍惜與孩子的相處時光。
Sir.春風燒在見山書店結業倒數時未能抽身來一趟,這次終於有空來港,可惜未有在大館藝術書展遇到Margaret。關於新書《雨中的香港》,他憶述有趣的購買經驗之外,也認為字裡行間充滿堅韌不拔的良善與可愛,Margaret在身體力行、認認真真地用溫柔的日常和童真童趣去抵抗、去消解每個虛無的荒謬,不亢不卑,看得人熱淚盈眶。即使緣慳一面,讀到《見字做功課》仍如臨場被老師點名批評和催交功課。那夜,他再讀到《郁鍵名饌》,想起離開大館後到訪的見山書店就潸然淚下,見山有此命途,有是一場圓滿。
2014年9月7日,最後一位「滿洲娘」李香蘭於東京離世,享年94歲。李香蘭是滿州國頭牌女星,亦是上世紀四十年代民國上海「七大歌后」之一,更是上世紀晚期日本政壇的重要人物。李香蘭的波瀾萬丈人生,使其成為東亞近代史見證人。本文希望透過介紹李香蘭在香港的足跡,提及其在香港娛樂圈的發展及鮮為人知的行事作風,藉此表達對這位「一代歌后」的懷念和致敬。
曾友俞目睹一隻鳥被路殺的經歷,從死亡的瞬間中見到生命的脆弱。他從自己對死者物種的期待中質疑環境議題的自私與偽善,並指出死亡在不同意義系統中的不可詮釋性。曾友俞強調,無論是對人類還是對其他生物,生命的價值並不因其被定義而改變。目擊路殺的瞬間讓他體會到,存在的意義並非由人類主觀賦予,而是透過死亡恆存的現象無情揭示,留下的是恐懼與虛無的感受。
太宰治自殺的前一年寫下《斜陽》,這部也是他女性獨白體的最後作品。海鹽重看女主人翁和子作為一個沒落貴族女性的生存境況,也看見她的愛欲挑戰社會禁忌,其實與她以前一直憎恨的直治,本質上是一致的。他認為和子即使不在意某個具體的欲望對象,但有一種強大的生的驅力要她不停地跨過禁忌,令她總是追求着不可能性、朝着死亡。和子經歷過價值斷裂,令她在自己的生命刻上巴塔耶式的詛咒「至死方休」,她必須為着新的價值戰鬥,並存活下去。
坂本龍一與高谷史郎合作的舞台作品《TIME》,將於2025年3月在香港藝術節上演,探索時間的真貌。該作品從多種夢境的文本出發,如夏目漱石的《夢十夜》、能劇故事《邯鄲夢》和莊子的《莊周夢蝶》,通過聲音、舞蹈、視覺裝置及由水形成的鏡面築構舞台,呈現夢境與時間的交錯。坂本龍一認為,夢破壞了時間的線性特質,並呈現出被邏輯掩埋的真貌。高谷史郎的設計將自然的時間尺度融入作品,探討生命的循環與無常。這部作品在坂本龍一逝世兩年後上演,延續了他對時間和存在的深刻思考。2025年「香港藝術節」完整節目及詳情將於10月公布。
鄧樂兒也評鉅著《西西看電影》,她以西西於《新生晚報》和《香港影畫》的專欄名稱「開麥拉眼」為重心,闡述西西如何認為電影帶來填補肉眼不足的「快感」,以及其他藝術形式不能實現的視覺經驗。當中指出電影讓我們看見他人的世界,從單純的「看」,成為「感」,開麥拉眼(Camera Eye)就如打開我們的第三隻眼睛,和我們「雙眼」的配合和對話,構成「看」/「感」、客觀/主觀混和的表現和接受方式,繼而引起我們對電影的本質、對如何拍/看電影的思考,而西西希望的是觀眾、影評人都必須與電影一起奮力向前奔跑,實現「共同創造」的責任。
在M+潛空間裡,有一台單車,正對著一個大螢幕,螢幕裡寫著大大的「荒蕪之地 地少山多」。只有當觀眾走上單車,雙腿往前蹬,螢幕跟著你踩的方向前進、移動,眼前的字沿著街道兩旁排開,一個個方格像一幢幢樓,讓觀眾遨遊在一片字海之中。這是藝術家Jeffrey Shaw(邵志飛)與作家董啟章合作創作的互動媒體藝術作品《可讀城市 香港》(Legible City Hong Kong)。
讀詩三首。王兆基以共鳴板為題,描繪海水和鋼琴的對話之間,坂本龍一使音樂自由,也在自由當中;任弘毅不斷折返午夜的月台,寫關於母校的回憶,也悼念李衍樺教授;池荒懸以即興創作方式回應第一、二、三和五場「齊人詩歌X藝術節」中各項表演,場面接踵而至,也有眾聲喧嘩。
陶國璋在新作《無聊、空虛、絕望⋯⋯紓解無助感的哲學配方》也談到何謂絕望,他先指出齊克果的說法,認為絕望感是屬於人類特有的表現,進而以哲學的方式處理絕望的問題。他認為絕望從分析上可分成兩個類型:較普遍的沒有可能性的絕望(Despair of being without possibility),及沒有必然性的絕望(Despair of being without necessity),後者別具哲學性,又可分成三種型態。最後,他以愛情為例,有時我們容受苦難的理由,是我們相信這世界一定有另一半(another half)存在,只要找到,生命就有意義。但陶國璋提醒我們,這種想法存在危機。
上周離世的法國殿堂級影星阿倫狄龍(Alain Delon),已在他法國杜希的莊園內落葬,約百名影迷在莊園大門外送別。陳廣隆想起2005年的「英雄式浪漫: 回顧阿倫狄龍」節目,正好有收藏當時的特刊,便重讀邁克論其美貌的文字。阿倫狄龍的作品超過80部,要完整地勾勒他的電影生涯絕非易事,當年回顧展便選映了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當中不少由名牌導演執導,包括安東尼奧尼、梅維爾、維斯康堤、約翰路斯等等,而這些演導的作品,亦正好拼湊出最優秀的法國電影。
川端康成筆下的男女,多涉忘年、不倫之戀,其中的《美麗與哀愁》尤其經典——已有家室的作家大木年雄與十六歲的上野音子有段愛僧交織的戀情。過往《方圓》回應經典,甄拔濤在編者話簡介收編文章,如黃嘉瀛以性別理論讀川端,崔舜華和羊格的小說都有魔力,會反噬作者、或他身邊的人及現實生活,彭依仁評析黃燦然詩作,連繫到自然、靈魂、以致深刻的痛苦,都是我們時代的命題——我們的現實世界,同樣美麗、哀愁兼備。
台灣首位芥川獎得主李琴峰推出新作《生之祝禱》,以架空的方式假設胎兒有決定誕生的權利,由此審視關於「生命」意義的各種面向。亞德里安認為李琴峰的作品總有涉及性別/父權議題,即使《生之祝禱》雖是一個婚姻平權的時代,即便社會接受同性婚姻,但仍是充斥著父權。他亦指出胎兒的人權是小說的重心,李琴峰除了著墨於制度設定外,也著墨這制度如何影響人生。胎兒有決定誕生權利的話,人生會否變得順遂,作者表示無法回答,但亞德里安認為似乎從小說結尾可以窺視她的想法。
被譽為「漫畫之神」的手塚治虫開創了日本戰後漫畫新文法。以誇張一點的說法來說,如果沒有手塚治虫,也許就沒有今天我們看得熟悉的日本漫畫了。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李衣雲,為《「拜託你了,讓我工作吧」》作推薦序,指出手塚治虫對日本漫畫文法結構的開創性:他是戰後首個將電影蒙太奇的技巧系統性地用進漫畫中,如各種鏡頭的混剪、對表情的重視,以及大量無文字畫面的運用,同時延續戰前漫畫以來狀聲字的使用,將聲音帶入漫畫中。
最近,香港文學生活館重印了梁秉鈞的《雷聲與蟬鳴》,距離上次文化工房的復刻本,已差不多15個年頭了,序言書室有見文學館版的封面比之前的色彩更斑斕,而且15年以來很多人不曾買到舊版《雷聲與蟬鳴》,銷情一般倒是令他詫異,所以撰文淺談一下。序言從五十年代的台灣現代詩運動說起,觀其脈絡,余光中的新古典主義影響一代香港詩人。然而,也斯回歸日常生活的風格,作為對現代主義、超現實主義的陌生化,或新古典的鄉土或家國題材的抗拒,其態度令序言想起英國政治思想家以撒・柏林的「現實感」。
兩個月前在香港上映的西班牙、法國動畫電影《汪汪夢裡人》在第76屆康城影展特別展映單元進行全球首映,全片沒有一句台詞,卻囊括了相當豐富的情感議題,獲得影評界的正面評價,並問鼎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提名。編輯部為此組成小輯,收錄三篇影評,亞c想起林夕的一篇文章,遂以中藥當歸比喻小狗和機械人的情感關係;嚴瑋擇則想起狹義相對論中的雙生悖論,二人在回憶中相聚只是物體的運動、意識的錯覺,但經歷過的感受不會流逝;吳騫桐以原著漫畫作對讀,發現夢與現實的界線在動畫中更顯模糊,二人互相成為想像的假幻,夢就如「人與人關係」的終極呈現。
法國貴族薩德侯爵於十八世紀創作的《索多瑪一百二十天》,內容與形式之離經叛道,一直啟發後世不同突破想像與禁忌的創作。香港劇團 一條褲製作今年載譽歸來,再度在台上演繹由美國得獎編劇Doug Wright大膽創作劇目《撒旦狂筆》(Quills),以薩德侯爵在精神病院的經歷為背景,為觀眾帶來連番震撼思緒及感官的演出。李遨因此對照薩德侯爵的原著和帕索里尼執導的同名改編電影,看他們如何將自由、勇敢追求情慾的精神傳世,令後世得以藉著「撒旦」之口,繼續狂筆。
去月19日乃四十年代民國上海七大歌后之一——姚莉去世五週年。姚莉自上世紀四十年代起,一直是樂壇地位崇高的巨星,亦是多位歌后的偶像,包括鄧麗君、徐小鳳、潘迪華等。鄭景元撰文追念,回憶其代表作《玫瑰玫瑰我愛你》紅遍世界,向彼邦輸出華語流行歌,其傳奇及漫長的一生,使她成為香港樂壇的歷史見證人。文中以民國上海時代曲歌迷的角度,透過鮮有提及的資料,講述香港早期流行樂壇的轉變和姚莉親民貼地的一生,以表達對她的懷念及致敬。
隨著香港人口持續高齡化,未來長者人口將迅速增加。儘管政府和各社福機構提供醫療福利,但對長者精神文化生活的關注仍顯不足。譚偉峰介紹中大發起的《藝術與年長》計劃,當中以戲劇工作坊、紀錄片等藝術形式建立互助文化平台,豐富長者晚年生活,讓長者體驗和探索藝術。計畫核心為紀錄片《藝術老友「紀」》,以11部短片記錄長者在藝術中重拾活力和自信,並展現其獨特魅力,宣示「藝術無界限,能夠被各個年齡層的人所擁抱。 」
Cine Fan夏日國際電影節(Summer IFF)2024於昨日(14日)揭幕,開幕電影皆為康城影展得獎作──由管虎執導、彭于晏主演的黑色寓言《狗陣》獲「某種觀點大獎」,而由法國女導演歌拉莉花潔(Coralie Fargeat)執導、狄美摩亞(Demi Moore)及瑪嘉烈戈利(Margaret Qualley)擔綱的肉體恐怖類型片《完美物質》獲「最佳劇本」,兼是亞洲首映,為一連十三日的光影盛事揭開序幕。
吳騫桐從《汪汪夢裡人》的原著漫畫作對讀,發現電影導演帕布貝加(Pablo Berger)和原著作者莎拉華倫(Sara Varon)皆從片段的個人經歷中想像紐約街頭和大都會景觀。媒介一定影響改編,填塞電影佈景的過千名配角供讀者自由穿過、想像,拓墾了主線籬外的敘述空間,而吳騫桐認為動畫的疤痕深了許多,導演把或友情或愛情的「關係」扻爛得徹徹底底。相比繪本,夢與現實的界線在動畫中更顯模糊,吳騫桐覺得「夢」作為內在世界的某種真實,或就是「人與人關係」的終極呈現,你是我想像的假幻,所以那些逝去的是否真的存在、回憶是否虛構、September的承諾有無兌現,也罷,現實不留痕。
29歲的Jenna是林奕含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英文譯者。這本書的英譯版歷經多年版權推廣與商談後,在今年5月由美國知名出版集團HarperCollins旗下的HarperVia出版社發行。在臺灣出生成長的Jenna,擁有極高語言天賦,除了英文如母語般流利,同時精通法語、西語和相關翻譯。她形容《房思琪》「是一本五官感受很強烈的書,包括身體的碰觸、各種味道等。尤其是嗅覺,好多描述都讓我感覺『聞到這本書』。書中用很古典詩意的中文,連結的卻是讓人窒息的感受,這也是我從沒有過的閱讀經驗。」目前大部分臺灣文學作品的英譯,鮮有臺灣出身的譯者,但她認為臺灣小說家完全足以競爭。 儘管困難重重,然而不論是為弱勢爭取平權,或為臺灣在國際書市爭取發聲,Jenna總是充滿鬥志。
人類在飢荒之年,向神反覆祈求食糧,直至祂有晚牽來一頭羊分予人類食用,而犧牲自身。人類因此感到內疚,進食任何肉類都會自責得嘔吐。他們將所有羊封神,持續幾個世紀,但又逐漸被貪婪的本性推倒,再度吃起肉來⋯⋯阿陽宣揚全民素食,卻發現有高層政府官員光顧地下餐廳豪吃山羊肉火鍋放題,由此引起民憤,人們陸續組織遊行示威活動,強烈要求將山羊列入為受保護動物。阿陽帶領的激進派組織山羊教派,把山羊當作神明供奉,繼而掀起一場硝煙四起的警民衝突。此時,絕食多天的阿陽為羊除害,換來另一次犧牲⋯⋯
讀三首沉重的詩。黃嘉瀛看過美國藝術家Judy Chicago和近日的奧運新聞後傳來雙語詩作,描述個人在性別認同問題上缺乏自主權,被外部各種力量所定義和控制的困境;驚雷描寫「我」在復常的社會下失語,人們卻在夜間尋求刺激,「尋找比正常更正常的事物與痕跡」,而下架過敏的書反成一種逆向行銷,他亦設問未來書架上還會剩下怎樣的書;石堯丹則迷失於虛幻夢境,時而感受到愛慾的纏繞,時而又感到肉體的無用,以至於想以暴力毀壞自己的身軀。
在剛落幕的香港書展,香港新世代小說家梁莉姿於2022年出版的小說集的《日常運動》被投訴下架。然而,《日常運動》的出版社木馬文化發文表示,此書近日引起國際書市關注,一個月之間竟售出多國版權,英法譯本更將率先於2026年出版,成為首本有關2019年社會運動的完整外語譯本文學作品。梁莉姿在社交平台公布喜訊時,表示「讀完英文試稿後的感想,讓我長長的鬆一口氣。」她坦言一直猶豫,自己的文筆不夠世界性、過於在地,並思考作為亞洲作者,怎樣才能面向國際,但後來她發現,「故事,就是通往一切的橋樑。」
走在日本文化評論思潮最前端的評論家宇野常寬,過去發表作品以評論為主,從普及文化、次文化作品探討文化想像力的轉變。文化評論人張穎恒認為他的近作《一個人遊玩的教科書》一反過往主題,以正藉中二(病)的十四歲學生為對象讀者,設立4條遊戲的主要規則,討論不同遊戲活動,並特別強調是一個人玩。芸芸遊戲之中,書末才提到他最推薦的遊戲——讀書、看電影及動漫,認為閱讀的樂趣在於探索和思考他人的想法。在張穎恒看來,該書探討的是閱讀的樂趣如何在社交媒體年代消失,人們如何發表「自己的故事」,透過他人的認可自己的想法獲得滿足。
每個人接觸書的方式都不一樣。有人追隨作者,有人因應題材,有人視乎功用。但好多時,縱使我們帶著不同的目的走進書店,總難免會被那些擁有漂亮封面,或是設計精美的書籍所吸引。「只要讀者願意停駐掀頁,去品嚐當中的文字和排版,對於書籍設計師來說,便算是成功了。」陳曦成形容書籍設計就像鍊金術,先要理解,然後分解,接著開始重組,最後鍊成書的「肉身」。「但內容才是靈魂!」所以,好的設計只是內容的延伸,而一名好的書籍設計不單設計書的外在,還要著重其內在的智慧與啟蒙。這樣才能為好的靈魂打造出最合適的「身體」。他剛出版的新書《紙本鍊成——設計美學試鍊》,是他由出道至今這十多年來,對書籍設計這一門技藝的叩問和實踐結集,也猶如一部美學指南,教大家如何「靈肉合一」地欣賞書的美好。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鄺可怡一直想把香港報刊的抗戰文藝重置於世界戰爭語境,面對近年的全球戰火、新冷戰格局、更逼近的本土社會政治發展,她知道那些研究課題,已到達必須回應的時刻。《跨越歐亞:香港報刊抗戰文藝資料翻譯與選輯(1937-1945)》全書收錄中文報刊文章145篇、日文報刊文章51篇,體現香港如何成為戰爭語境之下不完全受制的「協商區域」,展現戰時意識形態的多樣性,並強調戰時中國知識分子不囿於民族主義的觀點,從全球視野、跨越歐亞的歷史和戰爭語境重新思考中日戰事。
獨立電影出身的Michael Sarnoski執導的末日幻想恐怖片《無聲絕境外傳:首襲日》早前上映,浮海認為戲裡戲外的寂靜無聲是一面鏡子,教人掂量著聲音與沉默的重量。他從精神分析理論說起,作為「他者」的怪物,可視為壓抑之物的反撲,而電影探討了聲音如何是個人與世界的橋樑,形成傷痛的共同體。同時, 他也指出聲音的力量不僅在於發聲,也在於靜謐,即使面對著把人「滅聲」的外星威權,人們尚能找到各種契機釋放自身的傷痛。
野客看完小說再來看第三次《情書》,情節早已沒有驚喜,在知道所有「淚點」後,他在想還有沒有可能會哭。他認為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被遺忘,然而在博子的內心世界,藤井樹一直還在,記憶與存在由此在電影中形成張力。他把女藤井樹和博子分別看成青春的爛漫與消亡的對立,前者帶着快樂的記憶走到故事的時間點,後者則帶着面對逝者的傷痛面對接下來的人生,如電影前部分的敍述引領我們走進博子的傷痛中,直至她對山問候「你好嗎」時情感得到昇華。
作為已被人類探索數百年的藝術形式,小說創作者不可能依靠自己的直覺與天賦去應付受眾,汲取已經存在的知識與理論是必要的。曾獲林榮三文學獎小說獎二獎的台灣作家李奕樵,為了幫寫作同好們挑出可靠的小說創作理論書籍,在閱讀無數本創作理論書之後,也累積了一些心得。談心得前,他認為先要明白小說創作理論書籍之於脈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學習,然後方可談論挑選小說創作理論書的三個原則:熟悉作者的著作、在當代出版、內文是否語意明確,給出可執行的建議。
《方圓》今年的系列主題是文學與影視改編,旨在探討經典文學作品如何被改編成影視作品,並與時代及大眾產生共鳴。今期就以近期熱播的影視劇《繁花》作為切入點,探討原著與改編、上海與香港的對讀。其中幾篇評論文章分別從不同角度解讀《繁花》,包括女性視角、香港濾鏡、幕後秘辛等,亦收錄了一些散文和詩歌,營造出一種鬼氣森森、死亡旁觀的氛圍。
香港哲學學者張燦輝作為現象學家,認為「攝相」一詞更能精準表達英語「Photography」,結合現象學哲學理論,思考攝影藝術,在台灣再版作品集《攝相現象學》。臺南藝術大學副教授龔卓軍為他作序,認為他對於「為何要攝相、如何生產與使用相片」的關注,遠遠超過「如何拍出好相片」,而當中的相片形成了個人與集體記憶場域的脈絡。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今年為葉偉信導演出版《爆裂小念頭 葉偉信》,書名糅合了其名作《爆裂刑警》與詠春招式「小念頭」,強調其黑色幽默與逆向思維。在這編者序中,透露了該書訪問到多位台前幕後的工作夥伴和老拍檔,包括鄭保瑞、鄒凱光、彭玉琳、吳鎮宇、任達華等,更特別輯錄2008年葉偉信與中學同學兼編劇拍檔司徒錦源的對談,作為二人友情的紀念。該書專訪嘉賓及評論文章的數量,都足以呈現更深入、更多面向、更立體的葉偉信及其電影。
訪問那天,卓韻芝說她寫到第六稿,「我的習慣是每寫完一稿就把上一份丟掉——Delete file——很變態!」她開懷大笑,「所以開會很麻煩,工作人員說:『你第四稿有一部分⋯⋯』我就說:『我沒有第四稿,已經丟掉了』。」這是她每次準備Talk Show都發生的戰爭,與工作人員的,也是與自己的戰爭。
又來到炎熱與抑鬱的夏天,自去年小型出版社在書展裡蹤跡難尋,更顯得閱讀有其必要與意義,更要用心發掘好書。「虛詞編輯部」特意精選以下書單,紀念已逝作家的同時,但願也能重新發現城市中的文學寶藏。而今年書展以影視文學為主題,如王家衛的《繁花》所說:「時光如水,把人和事帶來,又一併帶走。」我們要珍惜在書展裡的相遇,在書中乘涼忘憂,但要堅信:有些價值與美好無法被沖刷走。
有感於城市的聲音愈來愈躁動,可能不少人會選擇戴上耳機,調至降噪模式,試圖將自己隔絕於周圍的「紛擾」,然而,不同的聲音就一定等同「紛擾」?日常生活的痕跡,又可否透過聲音重現?是次油街實現的年度計劃「油街焦點」,邀來本地藝術團隊「敲擊襄」擔任策展夥伴,為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聲音藝術展覽「襄見」,並於8月10日舉行公開演出,引領觀眾重新細聽生活中被遺忘的聲音,在鬧市中踏上一趟多元感官旅程。
參展台北金馬影展的澳門電影《來世還作人》近日宣布於18日加開一場,王兆基認為負責編監導的歐陽永鋒擅長調動觀眾的神經,電影前段各種天馬行空的驚悚奇想,如絢麗透明的蘑菇綻放,而電影亦從獵奇轉向捕捉日常,在空間的敘事中透露了澳門青年的壓抑;澳門首位電影收音師劉志強的加入也為電影定調,與孔慶輝《海鷗來過的房間》形成一波澳門電影新浪潮。
第三十四屆香港書展周三(17日)於灣仔會展開幕,去年書展有更多內地展商參展,反之中小型出版社則蹤跡難尋。書展以外,去年獨立書店獵人書店,聯同其他獨立書店及出版商合辦「小型出版銷售場」。今年,獵人書店表示繼承已於三月結業的見山書店的意志,以「由字及興」為題,在7月18至21日(星期四至日)再舉行第二屆,希望在貿發局書展外,為讀者創造獨立於體制外的選擇。
30年前的今天,王家衛的《重慶森林》上映,為了捕捉王菲的身影,YW早已在家翻看過四、五十次了。30年後,罐頭早已過期,王菲成為了一個青春的暗號,電影再次在戲院上映,他第一次在大銀幕觀看,有了新的體會。歷時兩小時的光影世界,也是永恒,《重慶森林》提供了一道虛掩的門,我們可以隨時回去。
「編輯來信:早安,展信愉快,提醒截稿日為ˍˍˍˍˍˍ,字數ˍˍˍˍˍ,再麻煩了。」《聯合文學》雜誌副總編輯許俐葳讀《死線已是十天前:日本文豪的截稿地獄實錄》,認為只要是曾在截稿地獄打滾過的人,必定能在此書裡找到知音,且各方面的痛苦一應俱全,簡直是本恐怖大全,就如太宰治口口聲聲說「寫得慢是作家的恥辱!」,卻仍不斷撕破寫好的稿紙;橫光利一面對總是如期交稿的川端康成,則暗酸這麼準時根本是在諷刺大家。許俐葳表示此書看似笑鬧,實則表現了作家們如何在困境中奮力突圍的過程。寫不出來的時候,看看文豪們仍須為生活奔波,更為deadline所苦,或許也能生出一點安慰的快樂吧。
非牟利基督教青年機構「突破」從 2009 年開始出版《Breakazine 突破書誌》,創刊以來,致力回應通識教育及價值觀教育的需要,關注青年及文化議題,至今已走過 15 個年頭,曾任十年Breakazine 前總編輯李玉霞(山地)稱之為「全港最長壽的zine」。然而,編輯團隊今天(11日)在社交平台上,以「惜別.探索.重新想像」為題發文,表示由於外部環境的變化,近年經營中面臨重重困難,因此決定於2025年4月後停止出版。
由Central Venue Management(CVM)主辦的中環海濱「充氣世界奇觀」展覽近日爭議不斷,藝術裝置曝光後,先是引來眾多網民批評,以及幾乎一面倒的嘲笑,認為巨石像的白色設計令人聯想到墓碑,而金字塔的形狀和綠色射燈就如屍體帳幕。主辦自稱是次藝術裝置乃「inspired by」亞美尼亞著名AI 藝術家 Joann (@joooo.ann) 以生成式人工智能設計的「Inflatable Wonders」系列,惟對方近日表示,她對展出的最終效果感到不滿意,而主辦方在展出前亦沒有將成品供她過目,及獲其批准,令事件涉嫌侵權問題。再者,活動開幕前已有新聞記者拍到金字塔裝置的綠色射燈,但主辦方多次否認此事,為大眾所質疑。 前日,主辦方委託「薈萃傳播有限公司」發表雙方聲明。Joann 表示,展前並未收到或審視任何實體作品的照片,首次看到的是媒體拍攝的照片。她認為,由於照片質量不佳和非專業(low quality and non-professional),難以準確評估實物外觀。Joann 解釋,她的作品源自於 AI,實體化會面臨重大挑戰,因此實物可能與 AI 作品有所不同,所以主辦方無須完全複製其設計。她澄清,自己未有參與任何與展覽相關的政治討論或事務,只集中在作品的藝術層面。她表示,任何關於展覽或相關政治的問題,應聯繫主辦方。CVM則在聲明中簡短回應,就「充氣奇觀」引起的爭議表示歉意,並希望市民能到場參觀並提出意見。
香港作家淮遠1991年出版他的第二本散文集《懶鬼出門》,收錄他1981年至1990年期間撰寫的多篇旅遊散文,足跡遍佈中、歐、非洲多個國家,以其率性得來略帶尖酸的筆鋒記錄細節。本次「香港文學生活館」推出復刻版獲中大中文系退休教授樊善標專文作序,形容淮遠的散文「並非僅僅過癮自娛,而是隱含對現實的重新體察」,而《懶鬼出門》正正就是淮遠散文美學的入口:短小、精準、銳利、幽默。
有「加拿大契訶夫」之稱,首位加拿大籍女性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莉絲.孟若(Alice Munro) 早前去世,享壽 92 歲。其女兒斯金納(Andrea Robin Skinner)於前日(7日)在《多倫多星報》(Toronto Star)撰文,聲稱她的繼父在她9 歲時對她進行了性侵,但即使繼父承認性侵之後,孟若仍選擇和丈夫在一起。
香港重要作家、詩人梁秉鈞(也斯),1978年出版詩集《雷聲與蟬鳴》,旋即成為香港文學經典。梁秉鈞熱愛香港,也熱愛生活,是書寫本土生活詩的先行者,以平白淺淡的語言,發掘日常事物的尋常之美,寫出七十年代香港生活的獨特節奏,影響多代香港作家。是次「香港文學生活館」的復刻版獲也斯同代人兼好友黃楚喬作序,她先回憶了七十年代的文學、藝術氛圍,並描述了與也斯及其他朋友在東涌、蒲苔島等地的旅行經歷。後來也斯赴美修讀博士,又移居加拿大。在2006年,他特地到訪黃楚喬在多倫多新搬進的舊樓房,把當時裝修的混亂狀態一一寫進詩裡。
任弘毅認為在香港和內地的90後乃至00後詩人當中,李曼旎的作品可謂令人眼前一亮,讀她的最近出版的首部詩集《荷花是你沒有見過的人》,卻足以使他殫精竭慮。「李的詩作無疑散發著奇異的魅力、一種特殊的辨別色,但這卻難以被簡化為任何現存的套語。」任弘毅覺得這部詩集可以說是波特萊爾與愛蓮 · 西蘇的總和,用《惡之華》的筆法來進行陰性書寫,意象與意象之間的聯繫更多來自個人的殊異經驗,由此構成她自述中指出的「幽靈詩學」。其中的詩作〈正午幽靈〉也在早前的「虛詞」投稿小說〈懸浮的空心〉中引用,任弘毅認為她希望是透過幽靈的「現形」,向讀者指出人並沒有絕對的「解脫之日」,我們只有反覆地揭穿、反覆地使那些眾目睽睽的透明「現形」。
卡夫卡去世後,他的作品才真正受到世人重視。他的好友布羅德沒有遵守燒毀所有作品的遺囑,使我們得以接觸到這位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作家,如今卡夫卡逝世百年,編輯部特此組成小輯。小輯先是收錄默言卡夫卡的「頹廢美」思想如何延展至中國,並成為「躺平主義」的楷模;編輯部則報導去年未經刪減版的卡夫卡日記英譯本面世,當中重新發掘了卡夫卡對性、政治、疾病和猶太人身分等複雜困惑的關係;張歷君論述卡夫卡與菲莉絲的戀愛如何曲折離奇,他們在阿斯肯尼夏霍夫酒店解除婚約又如何成為一場審判,文章亦借用阿甘本的概念分析了《審判》中的法律書寫;Sabrina Yeung探討了〈變形記〉的姐妹篇〈致某科學院的報告〉和〈一隻狗的研究〉,當中指出動物的自由之路其實是人類的被規訓之路,我們終究難逃孤獨。
讀詩三首。飲江傳來新作,以加沙衝突為題,想像一個偉大的領導人,展開領導人之間對話,以及化干戈為伴手禮的可能;阮文略「聞訊有人讀我的詩」,回顧自己在創作過程的種種掙扎,反思自身與詩歌的關係,在沙漠中喘息時,也想在千萬光年以外尋求連結;泛涵以一組組詩開展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狼人殺,看見虛偽善意的預言家,殺人的村民,不被信任的小女孩,姿整的狼人,聽了許多哀號的獵人,以上的死亡,造就了野孩子的王座。
ViuTV於去年末舉辦 2024 節目發布會,其中宣布於今年推出原創劇《島嶼協奏曲》(The Floating Generation),該劇將於下周一(8日)首播。《島嶼協奏曲》由紀錄片《戲棚》導演卓翔執導,並與電影《填詞L》導演黃綺琳攜手編劇,眾多網民對此次合作表示翹首以待。劇集由鄧麗欣、MIRROR成員邱士縉(Stanley)、毛曄穎、何洛瑤(Sica)主演。故事講述三位身處不同處境及人生階段的香港女生,因著各自的原因及期望,決定離開香港,嘗試在台灣這個島嶼紮根。Faye(何洛瑤 飾 )被前夫背叛,決定勇敢徵婚;Lydia (毛曄穎 飾)事業遇上樽頸,冀望重新尋找落腳點,Yvonne(鄧麗欣 飾)沒辦法重新適應急促生活節奏,想長待異地。
無綫節目《猜猜我是誰》日前揭發1974年轟動一時的「紙盒藏屍案」主角歐陽炳強,兩年前因病逝世,終年74歲。昨日(2日)有報導指,擅長改編殺人案,將「王嘉梅命案」、「大角咀肢解父母案」改編成電影《踏血尋梅》、《正義迴廊》的翁子光,將擔任監製兼編劇,重新改編這宗奇案為電影,而《正義迴廊》的編劇譚廣源將執導此片,令一眾網民好奇他們將會以甚麼角度詮釋案件。
涵蓋近乎全球流行音樂歌詞的知名網站「魔鏡歌詞網」,於昨日(2日)突然無預警消失,訪問網址只顯示「無法連上這個網站」,即使Google搜索也找不到任何相關網站資料,讓不少香港人震驚說:「再次經歷失去CoolManMusic嘅痛」、「KKBOX 好多絕版歌都無」、「我兩日前仲用緊嚟自high 唱k喎」、「網頁都會過期!」
班雅明就曾說:「卡夫卡的所有造物中,動物擁有最多反思機會。」Sabrina Yeung指出《變形記》的姐妹篇──〈致某科學院的報告〉,講述一隻變成了人類的猿猴給科學院做報告的事;〈一隻狗的研究〉講述一隻以人類方式去思考狗生處境的狗,兩者皆有人類的憂傷與焦慮、思維能力、心理特徵,並且都在思考自由問題。但Sabrina Yeung認為,牠們的自由之路其實是人類的被規訓之路,就如猴子為了籠外的自由,開始模仿人類,逐漸遠離本我,甚至獲得語言能力,讓主體進入語言秩序,卻依然難逃孤獨。
七月一日高溫悶熱的夏季,虛詞面對人手縮減、方向調整的轉型也已過兩個月了。這兩個月的虛詞,是讓你覺得陌生了,還是更親切了呢?你點擊我們的次數有增加嗎?你覺得虛詞上的好文章是多了還是少了?在編輯部急風趕雨又像延綿無盡的工作中,我們有時亦會想向讀者這樣發出問詢。我們有時也想你們知道我們的熱切,我們的限制,及小小的激勵。是以,將來會有編輯室手記雙月刊出。
國際知名旅遊品牌「Lonely Planet」(孤獨星球)26日在中國微信公眾號宣布,由於「過往疫情影響與公司戰略調整」,已關閉中國辦公室,停止在中國出版業務。同時,Lonely Planet在中國的所有官方社交媒體帳號已停止更新,包括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小紅書、知乎等。三位香港旅遊作家鄒頌華、薯伯伯、林輝接受「虛詞」訪問時,一致對Lonely Planet撤出中國市場不感意外,主因都是現今科技發達,市面上已經有許多網站或手機應用程式能取替《孤獨星球》的功能。
曾繁裕今年連續兩屆獲得不同範疇的藝術新秀獎,說到他的愛情小說,不免會先想起《低水平愛情》與《後人類時代的它們》,但鄭淀濠認為他的短篇愛情小說與其長篇不同,沒有社會批判,亦無被情節框架限制,因此當中所談論的愛情就更純粹,實在不應被忽略。鄭淀濠研究曾繁裕小說散文集《三》裡的短篇愛情小說,當中有三種常見元素,包括頭髮、人妻與奪妻者,其筆下的頭髮分別寫出三種愛情:危險之愛、永恆之愛與悲慘之愛。
香港詩人池荒懸早前推出新詩集《閒物廢歌》,輯錄2016至2023年間沉澱所得的選詩,關於鄉愁、命運、閒物、家族、塔羅、音樂等。在新書講座中,由評論人鄭政恆與池荒懸對談,由填詞人雷暐樂主持,談及《閒物廢歌》的去留母題和過往詩集裡不容忽視的主題——與父輩的牽連。除此之外,池荒懸也分享出版第二本詩集後,開始思考「本土詩」的核心,也嘗試向廣東話的音樂性探問,於是他參與不同計劃、接觸不同藝術媒介,成為創作養份,轉化成觸及面廣闊的《閒物廢歌》。
前進進戲劇工作坊近日上演了全新劇作《月明星稀》,以香港、倫敦、柏林、基朗拿和愛爾蘭莫赫懸崖多個地點的離散故事,構成多線交錯的敘事,其中一幕令蕭雲印象難忘。劇中主角之一「阿遠」(鍾益秀飾)堅持想還47本不復存在於圖書館目錄的書,被圖書館長(黃衍仁飾)勸退,當中一場「善意而溫柔」的對話,讓蕭雲想起 1933 年柏林警局的囚室裡,給了漢娜鄂蘭一條生路的警官,令世界從此不同。
馬來西亞歌手黃明志獨特音樂風格加上敢言性格,使得他受到許多粉絲喜愛。他四年前曾邀黃秋生合作〈中國痛〉,黃秋生更以客家話唱出部分歌詞,當時MV推出時引來熱烈討論,影片至今有2600萬收看次數。 四年後,黃明志與黃秋生再度攜手,推出全新合唱歌曲〈揸FIT〉,特別邀請到〈友情歲月〉的填詞人劉卓輝執筆,MV復刻《古惑仔》經典場景,向昔日的古惑青春和香港電影致敬。
香港城市大學般哥展覽館從今年4月起,舉行展覽「絲織繁華:從中國到歐洲之路」,讓觀眾深入絲綢的歷史,剖析絲綢如何在過往數世紀連結東西方,成為國際交流的媒介。
日前,影視串流平台Netflix 宣布將打造一個主題體驗館 Netflix House,預計於 2025 年率先於賓州普魯士國王購物中心(King of Prussia Mall)及德州達拉斯藝廊(Galleria Dallas)開幕,將Netflix影集中的畫面帶入現實生活,讓影迷們親身感受沉浸式的體驗。
美國知名科幻反烏托邦電影《飢餓遊戲》系列,去年推出前傳電影《飢餓遊戲:鳴鳥與游蛇之歌》於全球斬獲 $3.37 億美元後,早前小說作者蘇珊.柯林斯(Suzanne Collins)與學樂出版集團(Scholastic)宣布,系列最新作品《黎明收割》(暫譯,Sunrise on the Reaping)將於2025年3月18日問世。小說尚未付梓,改編電影已然敲定,製片公司獅門影業(Lionsgate)亦宣布將推出改編電影,同樣由系列三部曲與最新外傳的導演 Francis Lawrence 執導,預計於 2026 年11月20日正式上映。
我們該如何想像未來?為慶祝開幕五週年,CHTA六廠在2024年春季呈獻「明日工廠」聯展,以批判性思維審視過去,從而喚起對未來的想像。建築師及藝術家朱頌琪認為未來與昨日及今日息息相關,我們可以從追尋歷史之中看到明日;另一藝術家楊思嘉則醉心研究新物料,以另類的方法想像未來世界。
人工智能(AI)生成音樂工具Suno的推出在音樂界引起了轟動,它能在一分鐘內生成一首含人聲、歌詞、標題及封面的歌曲,令外界驚嘆。然而,路透社6月24日報導,美國唱片業協會(RIAA)代表三大音樂公司索尼音樂(Sony Music)、環球音樂集團(Universal Music Group)及華納唱片(Warner Records),向美國聯邦法院提起訴訟,正式起訴AI音樂新創Suno及Udio的母公司Uncharted Labs 大規模侵犯版權,未經許可使用版權保護的錄音資料來訓練 AI 模型,而這些音樂將「直接與人類藝術家的作品競爭,降低其價值,最終淹沒人類藝術家。」
適逢今年金庸百年誕辰,香港與澳門分別設展回顧金庸的各大作品,重現金庸筆下的武俠世界及俠義精神。然而,今日傳媒人余家強在社交平台發文,貼出澳門「《俠現媽閣》金庸劇集服裝展及兵器展」的「黯然銷魂掌」打卡位宣傳照,指出圖中擊陷地面的掌印是以右手打出,與金庸原著的楊過斷右臂相悖,引來一眾網民紛紛留言。
時隔三年,英倫搖滾天團Coldplay即將推出第10張錄音室專輯《Moon MUSiC》。這張專輯定於2024年10月4日發行,首支單曲〈feelslikeimfallinginlove〉已於6月21日搶先登場,而身為最具環保意識的樂團之一,《Moon MUSiC》將是全球首張以環保黑膠唱片(Eco Record)形式發行的專輯。
已於去年9月停刊的《U Magazine》,上週傳出網上版解散的消息,初入行時被編入飲食版的月巴氏,也隨著《U Magazine》停刊而直言不再從事紙媒工作。他認為眼前的雜誌已所餘無幾,就算受聘,也必需兼顧網上平台內容,但他始終未能接受時下經營和呈現網上內容的形式。以往Foodie和記者有著明確的界線,各雜誌都會務求以不同切入點去報道,以求獨特角度,而在現時數據和演算法之下,娛樂新聞但求「相同」——將一篇文拆成多幅圖,訪問片被過度剪接成碎片,令他感到惋惜。
曾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教育部長,幾度立於文教政策浪頭上的杜正勝,今年出版的新作《中國是怎麼形成的:大歷史的速寫》就展現出他如何融匯對於中國史的認識,並充分體現了現階段對於中國史的態度與想法。也讓我們看到,一位學者為學,如何從議題的選擇轉而藉由角度與方法,來重新反思原先的歷史認識。問起這本書的寫作緣起和構思過程,以及寫作中有什麼困難不易處?杜正勝表示:「寫這本書的過程,坦白講,沒有困難。」
讀詩三首。枯毫想像一個行刑的早上,女子點了一份蛇羹,於是在蛇、古巴詩歌〈Sensemayá〉和觀世音菩薩之間,詰問暴力與救贖之間的矛盾和糾結;曾繁裕則描繪蜜雪冰城「奋斗青年」的手搖日常,即使努力也不會加工資的;石堯丹則面對巨大社會變革時,試圖通過菲林來尋求心理慰藉,「把恐懼定格於鏡內」。
元宇宙的興起,為藝術、文化或娛樂創作者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去年香港著名作家董啟章乘勢在華文世界開創先河,先後以NFT形式復刻《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心》及出版《自作集 Autofiction》,並開設電子報《董富記快報》,自主管理作品的發佈和收藏方式。近日,董啟章宣佈《董富記快報》其中一個欄目「愛虛構 Fiction Passion」將於七月獨立出版,連載不同虛構作者的創作,冀望能結集成 dBook(NFT 書)出版,以便收集和傳播。
近日,65歲的日本藝術家松尾公也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一段利用人工智能影片生成工具「Luma Dream Machine」製作的影片。在這段影片中,他以11年前去世妻子的照片為基礎,利用AI技術重現妻子生前鮮活的形象。他再把妻子保留下來的聲音進行取樣,利用生成式人工智慧音樂創作程式Suno的Voiceflex功能作詞作曲,並以取樣後的妻子聲音,替換到自己配唱的版本,完成了一支以妻子為主角的MV:《Can Dream Machine Dream?》
來到國際同志驕傲月(Pride Month),泰國同婚合法化終於在參議院會上通過,成為亞洲第三國家承認同性婚姻,而香港今年的同志力量愈趨壯大,香港逸東酒店今年以「星體圓缺」這種天文現象為靈感,「擁抱圓缺 Eclipsed Bodies, Embraced Pride」作為主題,也響應7月的「身心障礙驕傲月」,舉辦30項多元化活動,包括座談、派對、工作坊、展覽、放映、彩虹雞尾酒和佳宿體驗等,希望反映性/別小眾及身心障礙社群被順性別異性戀霸權,及健全主義所遮蔽的身體和生活經驗,挑戰主流社會上對完美和殘缺的身體二元分類,鼓勵他們走出社會建構的陰影。
葉蔭聰認為游靜的新書《天堂春夢》並沒有為「香港」下一個剛性定義,「若勉強歸納,大概就是香港公司籌劃的商業電影吧」,只要能用來理解香港電影的,她也嘗試追溯。因此,他認為游靜打開了不少超出我們想像共同體的系譜,而那些系譜呈現出人脈、電影類型及其演變、意識形態主題,三者互為貫穿。游靜的「史論」以周星馳收結,論述其電影的無厘頭與九七的關係,葉蔭聰看見游靜另闢蹊徑的解讀,點出了由粵語片的鄧寄塵、梁醒波等開始,至周星馳電影裡的醜女與反串,形成的一種奇怪的延續。
亞c看過榮獲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提名的《汪汪夢裡人》後,想起林夕的一篇關於愛和當歸的文章,想愛和該愛要分別開來。在城市中孤單的小狗和機器人一同漫遊城市各個角落,有過愉快而親密的美好時光,機械人卻在沙灘暢泳後故障,唯有分離一段日子,輾轉之下,機械人被一隻浣熊拾回重新安裝。林夕說當歸補血活血,但終究有人與之體質不合,就如對日後的小狗而言,機械人終是愛而不可得的當歸,即使在電影結尾看見熟悉的身影,也學會留著一份悠長的思念。
西西的文學成就及影響力,跨地域亦跨文化,繼《我城》德譯獲獎後,近日美國漢學家Jennifer Feeley(費正華)英譯了西西於1992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哀悼乳房》(Mourning a Breast),譯本由美國著名期刊《紐約書評》New York Review Books出版,旋即引來外國作家注意,並撰寫書評,繼續回應西西的偉大文字。
Cléo聽著黃耀明《若水》的專輯,覺得由周耀輝填詞的〈給你〉Intro 和 Outro 部分都做得很像早期電影的配樂,讓人入迷般反覆循環,後來發現靈感是來自法國詩人尚.高克多(Jean Cocteau)的實驗電影《詩人之血》(1932)。作為電影史上最早的一部酷兒電影,在近百年前如夢境般的影像中,Cléo頓然解開了歌曲中曖昧迴旋的密碼,找到了上下文。《詩人之血》中晦澀的酷兒性,在〈給你〉中變得更加可讀,「給世上搖搖欲墜的我 / 給一切明明是對的錯」,如同整首歌的自述,不被接納的異類們,這首歌「給你」,這滴血「給你」。
自從生成式人工智能(AI)面世以來,人機對抗的局面逐漸變得一面倒,但外國攝影師Miles Astray決心維護人類眼球所捕捉的畫面,在1839 彩色攝影比賽 (1839 Color Photography Awards)的「AI 照片組」以一張超現實的紅鶴真實照片,脫穎而出奪得第三名,同時獲得大眾投票獎。但被發現作品並非AI生成後,Astray被取消得獎資格,這行為藝術仍證明人類的藝術沒有在演算法橫行的世道失去影響力。
日前,英國的婦女獎信託基金會(Women's Prize Trust),宣布了第 29 屆女性小說獎和今年首辦的女性非小說獎的得主。該會旨在支持女性作家、向廣泛的讀者群推廣她們的著作,並希望解決圖書世界存在的性別偏見,因此先於1996年設立了女性小說獎。在公布得獎前,官方網站揭示了一項研究數據,顯示出女性同等地閱讀男性或女性的著作,但男性大多拒絕閱讀女性作者的著作,而傾向選擇男性作者。
我們都會記得《異鄉人》 (L'Étranger) 裡莫梭如何冷漠地出席母親的喪禮,這部卡繆 (Albert Camus) 在1942年出版的中篇小說,於納粹佔領法國的期間面世。據《衛報》報導,一份《異鄉人》的「手稿」於 6 月 5 日在巴黎拍賣會上以 65.6萬歐元(約548萬港元)售出,成為藏書界一大盛事,惟這份手稿標示了於 1944 年撰寫,亦即小說出版兩年後。這次的拍賣師 Alexia Taiclet 解釋:「很少有卡繆的手稿被拍賣」,拍賣行在介紹時強調:「它的歷史和確實的年代是神秘的」,人們認為當時巴黎被納粹佔領,卡繆靠著微薄的資源維持生計,為了籌集資金,「偽造」了這份手稿。
近日,關於中國導演王小帥與2018年自殺的《大象席地而坐》導演胡波之糾結,再度浮上公眾視野。王小師因此被台北電影節取消其評審團主席的職務;王因此首度開腔回應胡波事件,胡波之母亦發文指責王小帥。胡波自殺之事是華文電影界著名事件,外界一直對王小帥有強烈質疑,以下整理近期事件爆發的關鍵點,與事情前因。
【卡夫卡逝世百年】眾所周知,卡夫卡與菲莉絲的戀愛關係堪稱曲折離奇,在五百多封致菲莉絲的信中,其中夾有幾十封是給另一女子——格蕾特.布洛赫(Grete Bloch)的,如是者「形成了一種文學上的三角關係」,引致後來的他們在阿斯肯尼夏霍夫酒店解除婚約。卡夫卡在日記屢次稱之為「在旅館的法庭」,以詮釋自己與格蕾特的關係和位置。張歷君由此事件,借用阿甘本 (Giorgio Agamben) 提出的自我誣陷(self-slander)書寫,分析卡夫卡在《審判》的法律書寫及其「軟弱無力的自衛手段」。
《蘋果日報》前資深記者冼麗婷看見香港去與留的問題,想起張愛玲的《沉香屑——第一爐香》,「不同時代的走與留,都有不同原因,但一樣不好受。」重看小說與電影版本,她明白葛薇龍眼前有兩個世界,香港半山華宅的人與事是一個世界; 在嘗試回上海的船上,大媽搶她的行李不成,反駡她八輩子嫁不出,又預視了另一個世界,就怕回到那個她不想留下來的世界。薇龍只是其中一種沒有走的人,做了一個別人眼中「更差」的人,其原因也不必偉大,自願與自由,都是我們去留的關鍵。
由杜琪峯在 2005 年發起的「鮮浪潮國際短片節」,一向被視為香港電影搖籃。今屆第十八屆將於明天(14日)開幕,將會是短片節歷來第一次不獲藝術發展局資助,放映影片數目亦由 38 部減至 24 部,鮮浪潮回覆這「並非不尋常」情況。
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的「第十八屆香港藝術發展獎」頒獎禮,昨日(11日)於香港大會堂舉行,共頒發了31個獎項予本地藝術工作者或團體,以表揚他們在藝術方面的成就。今屆「終身成就獎」由著名演藝及戲曲界全才藝人汪明荃獲得。「傑出藝術貢獻獎」的三位得主為世界知名男高音歌唱家莫華倫、資深電影製作人吳思遠及國際建築師嚴迅奇。 文學藝術獎項方面,「藝術家年獎」由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教授、作家葛亮奪得,「藝術新秀獎」則從缺;藝術評論獎項方面,「藝術新秀獎」由去年的文學藝術新秀獎得主、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作家曾繁裕奪得,「藝術家年獎」則從缺。而由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所舉辦的「虛詞無形YouTube頻道」亦獲藝術推廣獎,這是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第四度得到此獎項。
香港非牟利青少年文化、教育及服務機構「突破機構」立足香港已久,向來本著基督關懷全人發展的精神,為青少年及其家庭提供心理輔導服務,在邁向50周年之際,突破以《在這裏 為彼此 #HereWeAre 》為題,於6月6日至16日期間假中環大館,舉辦展覽、青年交流及研討會等一系列活動。突破機構期望連結社會各界夥伴,引起大眾對本地青少年現狀和需求的關注,並與青年一起探討未來的新出路。
如果人生可以重來,你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回到過去,也許並不需要時光機器。移居加拿大多年的香港作家黃敏華,繼近年出版的《一直到彩虹》、《金耳山奇遇記》後,今年四月中推出「尋人系列」的第三部曲《再回到這裏來——進城.回歸.預言》,書寫那似曾相識的九十年代,以文字穿梭時空,重返九七前後的香港、剛搬到屯門虎地的嶺南大學、回到她的青春年代和寫作的起點。在訪問中,她回溯至自己的年少日記:「寫完這個之後,覺得好像時空倒流,仿如自己真的可以再活一次」,也一再思考現時的香港故事要如何說。
在今天的GenZ世代,一掌成鏡,人人都可以是網絡媒體上的內容創作者,人人都可以是導演,但亦有不少人懷疑:YouTuber可以拍出電影嗎?去年遠在美國的一部YouTube片《nothing, except everything》爆紅,至今累積600萬觀看次數,引來多間片廠都爭相競逐的版權,最終在一個月前由TriStar Pictures奪得,短片將會改編成正式放映的長片。而該片的原創者Wesley Wang,將會擔任導演和編劇,19歲的他,成為史上最年輕進軍荷里活的導演,他在社交平台說:「曾有人說我太年輕去拍電影,但我希望這是一個提醒: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要講述。」
據《衛報》的文章,在去年1月,美國企鵝蘭登旗下的Schocken Books出版了《卡夫卡日記》未經刪減版的英譯本,以紀念卡夫卡放下日記的百年時光,由著名德國文學翻譯家Ross Benjamin翻譯,他說:「布羅德堅定不移地相信,它們(卡夫卡的所有文字)對當代和未來人類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他是對的。」這是卡夫卡的德文版完整日記面世的32年後,首個英語版本,在國外獲得一致好評,被認為這將日記恢復到本來混亂的格式,亦有人覺得重現了發現到卡夫卡的興奮。當中包含了未經刪減、未曝光的內容,展示了他與性、政治、疾病和猶太人身分之間,複雜且常常令人困惑的關係,讓我們更完整地迎向這位「巨人」的面貌,同時揭露了八個一直被掩埋的細節。
從垃圾徵費到全城走塑,都證明環保是香港十分關注的議題。適逢昨日為「世界環境日」, 以「唔開冷氣」聞名的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化身rapper,與獨立音樂人Luna Is A Bep推出單曲〈超英歌〉,宣揚綠色時尚「Buy Less Buy Better」,抗衡速食時裝。夏日將至,相信不少人會問:「喂超英哥,有冇開冷氣?」林超英在歌詞中率先回應:「唔好再問我有無開冷氣/如果我開冷氣我會通知你」。
戴望舒抵港的八十多年後,在新設的中西區文學徑,及中央圖書館的展覽中,重新呼喚其「林泉居士」之名,卻誤列「林泉居」的地址和原貌,成為香港文學界的關注點。
去年諾貝爾文學獎呼聲極高的中國著名作家殘雪,近日據美國媒體報道,榮獲「美國文學獎」(America Award in Literature),以表揚其終身致力於文學創作,成為該獎歷年得主中首位中國作家,而曾獲此獎的亞洲作家僅有2011年的韓國詩人高銀,以及2018年的村上春樹。
臺灣作家郭良蕙擅長描繪都會女性的情愛糾葛,可說是「兒女私情」的代表,卻總受到作家們的亂箭攻擊。曾彥晏深入考察其星盤,看見她的太陽落在獅子,月亮落在天蠍,展現自我,亦得以窺見繁華世間的幽微縫隙,就如她在《心鎖》裡毫無避諱地描繪「亂倫」和試圖探索自己身體,完美揉合畫面的感受文字蘊含了強大的情緒張力。此外,太陽與鄰近的海王星,形成度數相近的緊密合相,為郭良蕙帶來藝術鑑賞能力,也帶來了富有圖像思維且不避張揚的書寫與行事風格;太陽與土星的拉鋸,則令她以迥異於時代氛圍的「惡女」姿態挑戰禁忌。
文藝復興基金會繼「搶耳音樂」後,於2021年推出的全新企劃「奪目影像」,探索影像創作、製作及發行的新可能。由「奪目影像」及文藝復興基金會聯合主辦的第二屆 Eye Catcher Global (ECG)影像競賽將於6月19-23日舉行。其中,6月23日(週日)將舉辦兩場短片放映,邀請到康城電影節「導演雙週」的藝術總監朱利安.雷傑(Julien Rejl)首次造訪香港,出席映後談嘉賓與本地影迷會面。
當代德國哲學家猶利安・尼達諾姆林(Julian Nida-Ruemelin)聯同自由作家娜塔麗・魏登費爾德(Nathalie Weidenfeld)出版《性、愛欲、人文主義 :從文化差異到情愛取向,一場關於人類原始慾望的哲學思辨》,以「愛欲的人文主義」(Erotischen Humanismus)為基本立場,探討了15個兩性主題,例如性別正義、色情片、藝術裡的色情、街頭性騷擾等問題,亦輔引自文學、電影橋段、電視影集或個人經驗,找出個人自主與社會規範間的平衡點,並對女性主義及性別正義的樣貌,進行全新的闡釋。
自四月周耀輝與黃耀明久違合體出席簽名見面會後,周耀輝再於上周為樂迷帶來喜訊。他於社交平台公布,聯同文化歷史學家Jeroen de Kloet (高偉雲)和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傳媒研究學者Leonie Schmidt,即日由出版社Palgrave Macmillan 出版英語學術著作《It’s My Party: Tat Ming Pair and the Postcolonial Politics of Popular Music in Hong Kong》,連結融貫達明一派、香港文化及流行音樂史,並開放予公眾免費下載取用全書。
讀詩三首。林閒反復折返地探討文字、書籍與時間的關係,反映人類對於生命輪轉的體悟。泛涵則指出現代社會對文學的冷漠和遺棄,呼籲守護文學精神。文津則不斷重複的「悲傷」情緒,昭示了詩人對於時代變遷的深切感受。
《九龍城寨之圍城》票房突破8,250萬,榮登香港電影史上華語電影總票房第2位,其精緻的拍攝場景更有望成為展覽。《九龍城寨之圍城》的成功,令大眾重拾對懷舊和武打片的熱情,再次去了解九龍城寨的掌故。編輯部為此組成小輯,收錄電影中出演的作家喬靖夫的訪問文章,談及戲裡戲外的傳承精神,而月巴氏就認絫電影中拳拳到肉的快感,是一種失落多年的官能刺激,喚回了過去入場看港產動作片的爽快和簡單,亦同時展示了一種復古的價值觀。最後,有《九龍城寨簡史》的書評,看魯金如何仔細考據城寨的歷史與風俗。
同志電影向來是香港電影的小眾題材,香港導演楊曜愷繼《叔・叔》後,更以少見的女同志題材創作出《從今以後》,此片不但在柏林影展獲得泰迪熊獎,又成為第48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的開幕電影,與歐洲多地完成發行協議,引發了文化界的高度期待。此小輯集合了得獎報導,及編輯部整理的五大看點,亦包含楊曜愷與演員梁仲恆的訪問,親談傳統家庭與女同性戀的矛盾,另收評論關於同性戀者在社會中的「隱身」處境,最後為大家推薦過往經典的香港女同志電影,觀看她們如何溫柔地反抗這禁色世界。
無伴奏合唱劇「一舖清唱」最近推出原創音樂劇場《____小事化有_______》,由「一舖清唱」聯合藝術總監盧宜均包辦作曲、編曲及合唱指導,加上著名填詞人梁栢堅執筆,捕捉了城市內小人物的聲音。新八回想十二個獨立的場景,當中充滿電影感的舞台處理,是他認為近年最出色的,觀眾能在〈草書〉感到「又去草被玩一餐,再揈手遊遊閒」的放鬆,〈霞氣〉則述說了淡然哀傷的愛情故事,而導演林俊浩充分利用劇場空間,營造出多變的場景,為觀眾帶來不一樣的劇場體驗,在疲倦的生活中打開了一個休憩的空間。
誰是香港人?離開了是不是香港人?留下來的該如何做香港人?「一條褲製作」藝術總監故海輝在想這些問題時,倏地想起自己於2007及08年間去倫敦讀書的日子,那時每隔幾天,他便想到唐人街吃一碗叉燒飯。「我最覺得自己是香港人的時候,就是我離開香港的時候。」於是當他要思考甚麼是香港人,就想到不如用一個「外國人」的目光去看香港。
位於觀塘的獨立書店夕拾x閒社(Mellow Out)在本月初於社交平台宣布,因為收到地政署的通函,指榮昌工業大廈的現址用途違反大廈公契,必須於28日內更正用途,繼而在「無可奈何之下」決定於本月31日為實體店的最後營業日。結業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了社區的廣泛關注和支持,許多書迷和街坊對書店的結業表示遺憾,並予以大量支持和鼓勵。
有時我們從創傷中倖存,有的傷癒合成疤,有的卻不動如山,書寫者在裂口的邊緣來回踱步,看傷口湧動、沉靜、結痂、噴發、吞噬。痛苦如何轉化成創作的能量?時代的集體傷痕又該如何書寫?香港文學館邀請台灣作家崔舜華、90後香港作家梁莉姿,與主持鄧小樺一起於台北書展中,坦誠地揭開她們把傷口凝鍊成文學的過程。
香港史研究學者陳躬芳在疫情期間,時常拜訪李歐梵教授家,與師母李玉瑩聊起各種話題。當她讀到師母的最新著作《婆婆媽媽的故事》,發現她系統地講述了師母外婆的一生、記憶中的母親及自己的生命歷程,當中敘述了外婆關於纏足及束胸的記憶,也可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師母也在疫情間釋懷了往日母女間的疏離。如是者,她看見師母在一遍又一遍重述原生家庭的過去往事既療愈自己受傷的內在情緒,既在提起的同時,也放下了過往的執著,更看見師母與李教授兩顆「爛縵」的靈魂仍然結伴同行。
臺灣最多產的同志文學作家之一陳雪,於年初推出短篇小說集《維納斯》,作家陳栢青從她的首本短篇小說《惡女書》說起,看她如何從當年的「惡女」蛻變成人妻,卻一路秉持惡女的核心,不必標榜超前,也不必譁眾取寵,僅是忠實地書寫自身,敢於寫人所不敢寫。陳栢青形容,陳雪在《維納斯》裡下手始終殘,依然狠,更顯示了夜市的女兒、老牌同志代言人如何重新召喚同志文學的「商業價值」,讓品牌再生,成為「新世紀網路團購帶貨女王」。
臺灣彩虹平權大平台主辦的第二屆Q POWER Awards以放膽追尋為主題,蒐羅各界多元性別為題的作品。早前香港作家盧妤的《蓉蓉》及逆彌的《蓋層記》入圍首次設立的「Q Literature文字創作獎」決選,而主辦於上周(24日)暨臺灣同性婚姻合法化五週年舉行頒獎典禮,公佈盧妤的小說《蓉蓉》脫穎而出獲得獎項。
廖子豐看到《無形》最後一期主題,想起以前寫下的這篇文章,關於母子如何注定要經歷兩次生、兩次死,又如何在生死之間留下有形的痕跡。「兒子的離去,母親的死去,看似是 。但其實是∞,因為關係只是以另一種方式存活,相信《無形》紙本的暫別也是如此。」
《喧嘩的碎片》為香港年輕文學作者周丹楓首部長篇小說,他以理性與感性交錯的目光,遊走於城市的兩極,寫著我們城巿的沉重現實。這位「彷彿天外飛來,而且只是剛剛起步」的作家,引來了各方的專序與書評,朗天從他的片段表達會想起德國哲學家諾華利斯,謝曉虹認為書中的人臉碎片有著巴特勒的「危脆性」,鄧小樺則認為小說的社會關懷是超越現實和存在之上,葉嘉詠從宗教書寫的角度理解其人文精神,而鄧皓天不禁把周丹楓和卡夫卡的樣貌自然聯繫,並想到韓炳哲的《倦怠社會》。「虛詞」編輯部以此結集成輯,並收入周丹楓的訪問文章,讓我們更深入理解其筆下的碎片社會,以及當中每張面孔背後的空洞心靈。
西方的現代主義小說先驅法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轉眼已逝世百年,幸得他的好友布羅德 (Max Brod) 沒有如實遵從他的遺囑,把所有作品全數焚毀,我們才沒有錯過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這位「弱的天才」去世後才受到世人矚目,相信他本人也沒料到自己的頹廢美影響至遙遠的中國,一句「我無法朝著未來前進, 卻能面對未來,裹足不前。我最擅長的事,就是一蹶不振」荼毒不少青年,成為「躺平主義」的楷模。
隨著奇幻文學鼻祖托爾金(J. R. R. Tolkien)逝世50周年,代表出版滿70周年的《魔戒》在部分國家正式進入公共版權領域,各出版社可自由翻譯出版,中譯本爭相湧現,引起讀者們比較新舊版本之優劣。
假裝冷靜的處女座林家謙,不再無答案,於去月推出新歌〈喃嘸師感官漫遊〉,對人生哲學交出戲謔答案,依舊親自操刀編曲和監製,與鄧百亨合作寫曲,並由近年多產的Oscar填詞。面對網民批評其唱腔「似破地獄、電音、拉鐵閘聲」,他反將這些批評化為創作靈感,在新歌一展喃嘸功力,於三分鐘的音樂裡誦經近650字,鼓勵大家放下對過去和未來的執著,放大感官體驗,拼命無恙之餘,也要「拿著美感拼命量度」每個當下。
華納兄弟旗下的串流媒體 Max(前稱 HBO Max)公布了《沙丘:預言》(Dune: Prophecy) 的首支預告片,並預計將會在今年秋季正式推出包含六集內容的第一季,影集將會探索「姐妹會」的起源和發展歷程,並深入挖掘這個神秘組織在銀河系中的影響力和作用。
同志平權在世界各地愈趨普及,近年在歐美各大影展與頒獎禮上,亦不乏以同志為題的電影獲獎,例如在2014年榮獲康城影展金棕櫚獎的《接近無限溫暖的藍》、2015年奪得康城影展最佳女主角獎的《卡露的情人》、在2019年於康城影展獲得酷兒棕櫚獎與最佳劇本獎的《浴火的少女畫像》,以及在去年獲得奧斯卡六項提名,並奪得威尼斯電影節及金球獎最佳女主角的《Tár》等等。上述電影均是女同志為題材,回顧香港電影,由《叔.叔》導演楊曜愷執導的新作《從今以後》,同樣是以一對廝守半生的女同志為主角,並在今年2月,在柏林影展上榮獲被譽為「同志電影獎項最高殊榮」的泰迪熊獎,為香港電影揚威海外。在傾向陽剛風格的香港電影之中,以同志為題的電影僅屬少數,描述女同志生活處境的電影更為罕見,楊曜愷曾在訪問提及,在芸芸香港電影之中,以女同志為主題的不超過二十部,但當中亦不乏經典佳作。趁著《從今以後》於近日上映,不妨一起重溫曾描繪出女同愛戀的香港電影,觀看她們如何溫柔地反抗這禁色世界。
美國新生代流行歌手、詞曲創作人Billie Eilish (比莉.艾利殊)相隔三年帶來全新專輯《HIT ME HARD AND SOFT》(溫柔重擊),她在其中的主打歌曲〈LUNCH〉首次直接表達了她對女性的慾望,以及自身性傾向的想法。
善喻第一次到見山大概在2018年,當時它開始營運不久,來看書的人還不多,更顯清雅,後來見山成了名,他卻去得較少。為了讓自己的「賣不動的小書」找到好歸宿,他找到見山店主陳莘堯Sharon,「我當然不敢跟海明威比,對書本能找到一絲生機已心感滿足。」後來屋宇署發出清拆令,Sharon說:「你的書全賣出了,很喜歡你的筆觸,還有寫作嗎?」他向Sharon道別時,Sharon引他到門外小空地,望向閣樓說,已訂購了新的簷篷,合規格的。他心生好奇,「不是結業嗎,還是有新的計劃?」Sharon沒說,他也不便再問。
近日香港文化界發生連串的版權風波,先是中大中文系畢業生創作文集《吐露滋蘭》的作者授權問題,後有導演徐克的《上海之夜》4K修復版於康城首映,卻收到導演楊凡發出的律師信,重申擁有原創故事版權。而事件持續至今的,有香港攝記泰斗陳橋攝影集的出版風波,雙方仍在拉鋸,有待披露更多證據;香港文學舘的「南來作家手迹遺物展」被指展板圖片侵犯香港文學重要研究者小思(盧瑋鑾教授)的版權,舘方修正的處理手法仍惹不滿。 這一連串的版權事件恰是契機,讓我們再去了解更多出版和著作權的問題,更尊重創作者的作品和意念。以下在概述以上事件後,再請香港著名作家及評論人朗天,以及香港藝術家及策展人黃嘉瀛,解說近日事件,也談他們對於侵權、版權糾紛的見聞和想法,藉此思考版權不同的可能性。
早前歌手Tyson Yoshi的保時捷跑車引來小學生圍觀,校長在帖文下的留言被網民形容「識玩」,那是黎哲舜的小學音樂老師──Miss Chung。他們相隔十年聚舊,黎哲舜依然喜歡音樂,談起很多合唱團的往事,Miss Chung更說服了校長讓學生參加「抱抱良音」活動,讓他在那裡認識了at17。Miss Chung依舊開放豁達,接過黎哲舜的「壞男孩文學」《有毛有翼》後,還嫌他不夠壞,啤酒也不能多喝兩杯。道別時,黎哲舜記得給Miss Chung一個擁抱,「可以擁抱時/就要擁抱」。
第77屆法國康城影展近日開幕,中國著名獨立電影導演婁燁亦憑著偽紀錄片《一部未完成的電影》,相隔十二年,第五次參戰康城影展,並入選特別展映單元,放映後更有觀眾以中文大喊:「婁燁中國最偉大的導演!」《一部未完成的電影》亦因為拍攝了武漢封城期間的真實場景,引起了爭議,電影至今未獲中國大陸的電影公映許可證,在「豆瓣」的影評也全被刪光,內地影迷皆料無法在國內放映,如今幸得以在康城影展上展映。
台灣作家張亦絢最喜愛的書本之一是《克莉絲蒂自傳》,所以當她閱讀英國歷史學家露西.沃斯利(Lucy Worsley)的《阿嘉莎.克莉絲蒂:謀殺天后與她的未解之謎》,她指自己在先天上有「非常不利的因子」。當沃斯利的說法與阿嘉莎衝突時,她幾乎都還是站在阿嘉莎那邊。在這書評裡,張亦絢談到阿嘉莎的1926年大失蹤事件,以及阿嘉莎拆解女性的世代心結,而她認為沃斯利面對女性文學世代的方式,雖然不無莽撞、血性的直率態度,但說不定連阿嘉莎都會欣賞。
香港身份問題,一直是本地文學歷久不衰的主題,又以上世紀回歸前夕的80年代尤為盛行。麥子以淮遠的〈加拿大鹿〉(1983)為例,展示當中香港身份建構具有「邊緣」和「混雜」的特質,及面對香港前途問題的無力感,而淮遠對香港身份在殖民體制下的反思,為後來建立主體的文化解殖運動奠定基礎,也是一個時代變遷的印記。
一個步入中年的物理學博士男作家,曾有過一個很年輕讀文學系的女友,女孩從第一次見面開始,就聲稱自己除了他的書誰也不喜歡看,讓男作家感動不已。而他所留戀的,還有女孩那具潔白到不似真實的肉體。擁抱著它時,那份輕盈和柔軟,就好像能和文學中所描述的那種永恆的夢幻融為一體。他們聯同一些朋友創辦了名叫「氣生根」的文學雜誌,以最原始的方式尋找著能夠與它們相連的人。只是,後來編輯部起了爭執,男作家認為雜誌不如最初的純粹,部分朋友就此離去,男作家也與女孩漸生隔膜,雜誌也停辦了。直至女孩的文學系畢業論文,是寫一位生活在當代,他很不喜歡,覺得遠遠不如自己的作家,他們就此決裂,留下了一篇男作家只能用以回味的小說……
馬尼尼為首部長篇小說《故鄉無用》,她以「無用」一詞形容自己的馬來西亞故鄉,以虛實交錯手法寫自己家族裡那些沒有學歷、艱苦謀生、病了瘋了甚至永無發達之日的人是無用之人,那片成長之地則成了無用之鄉。但她寫道:「但是這些東西已經在我體內生根發芽,只有我對這些人有興趣,對這些事有興趣。」她直面長期以來受壓抑的鄉愁,以及揮之不去的「無用」感,寫出這部曲折離奇的鄉土傳說,被劉克襄評為「小刀式的書寫,精準俐落,充滿張力」。
久石讓作為日本最著名的電影配樂大師之一、多產的古典音樂作曲家,他的旋律處處可聞,尤其為宮崎駿的吉卜力系列動畫電影配樂最是經典,如《天空之城》、《龍貓》、《千與千尋》、《魔女宅急便》,也在真人電影、遊戲、影集以及電視廣告上出現。久石讓於去年來港演出一票難求,然而近年濫用久石讓樂曲,或以其名義開辦的音樂演奏會於全球各地湧現,去月久石讓所屬的經紀公司Wonder City 於官方網站發出公告,強調著作權的重要性。
早前德國著名翻譯家白嘉琳Karin Betz把《我城》德譯成 “Meine Stadt”,讓西西的聲音走進不同的語言世界,於月初獲得2024年德國Helmut M. Braem(暫譯赫爾穆特・M・布雷姆)的翻譯雙年獎,同時表揚她過去的翻譯工作。
在台北國際書展的一隅,傳來泰迪羅賓〈點指兵兵〉、姚蘇蓉〈今天不回家〉的歌聲,60、70年代的港台老歌步過世道變幻,在此時此地,再作迴響。台灣廣播人馬世芳、學者作家陳智德、香港填詞人潘源良同台說起,港台老歌對時代、城市及他們個人生命的深刻意義。
去月6日英女王榮譽獎章受勳人、香港首代華人攝影記者陳橋逝世,享年 96 歲。陳橋攝記生涯長達 30 年,見證香港多個重要時刻,如中國難民湧港、六七暴動、越南船民、中英談判,後於2006年在溫哥華出版《鏡頭下的歷史——陳橋三十載新聞圖片錄》。其長女陳麗娟於安息禮公開談及父親多年來鬱鬱不快的往事:網台「城寨」、上書局創辦人劉細良未經授權於2017年「再版」父親的攝影集《鏡頭下的歷史》,劉細良後來發出自辯影片否認指控,由此引起一連串爭辯,在「消失的檔案」專頁加入戰團後,相關人士如前記協主席岑倚蘭、紀錄片《消失的檔案》導演羅恩惠等人相繼舉出證辭。鑒於事件為引發文化界熱議,亦是近年文化界一大版權風波,以下整理爭議的來龍去脈及幾個關鍵點,並非意圖對於整個爭議作出完整評價,只為盡可能讓大眾有更多探討著作權的空間,對事件有正面的推動效應。
SC認為《從今以後》與《叔·叔》兩部戲的矛盾張力類似,但從男性與女性的社會角色上可看出兩種不同的隱身。SC再指出《從》是另類的「催婚」電影,它恰好說明愛就是一種權益,同性戀並不是不需要家庭,為了保障其自身而需要改變家庭,改變異性戀中心的法律條例。再者,《從》更講述了老年(養老、身後事)和女同性戀(不受道德法律保障)的多重難題,亦側面表達了香港的階層差異和房屋困局。
有「加拿大契訶夫」之稱,首位加拿大籍女性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莉絲.孟若 (Alice Munro) 已患有十多年認知障礙症,她於週一 (13日) 晚上在安大略省 (Ontario) 去世,享壽 92 歲。
Nexflix最近上映的影集《馴鹿寶貝》(Baby Reindeer)在英國爆紅,更在Nexflix十大英語電視節目中排名首位。影集由蓋德(Richard Gadd)自編自演,改編自其同名自傳獨腳劇,講述他年輕時被一位女性「瑪莎」跟蹤和被業界權威人士性侵的真實經歷。除了事件的倫理問題外,臺灣著名律師作家呂秋遠在社交平台發表意見,認為影集的重心,不在於呈現加害人有多可惡,而是提及了很多被害人的內心剖析。一些面臨跟蹤騷擾、性侵案件的被害人,會將不幸事情的發生歸咎於自己能力不足或犯錯所造成,由此自責,內化為自己的責任。香港網絡上亦有不少女性表示曾被跟蹤騷擾,呂秋遠的觀點可以告訴受害者們,抱有那些混亂的思緒和想法「不是你的錯」,也讓我們看完這部影集後,思考更多,成為值得他人信賴的求救對象。
正當香港的女同志電影《從今以後》於柏林影展得獎,另一邊廂,臺灣彩虹平權大平台主辦的第二屆Q POWER Awards於上周公佈決選名單,其中兩位香港作家盧妤《蓉蓉》、逆彌《蓋層記》入選首次開辦的「Q Literature文字創作獎」,以不同媒介書寫同志力量,讓更多香港同志族群的故事能被看見。
成立於1997年的獨立出版社「進一步多媒體」有關成員近年離開香港,令業務一度靜止,社長丁南僑今天在社交平台發出結業通告,表示難以再於香港「出版我們理想中的書」,出版社已於2024年5月8日正式結束。
某天,公共圖書館總館長日前配了一副新眼鏡,既能自動調節度數,又能除霧、除藍光,他的視力突飛猛進起來,在書裡發現我們已被外星人入侵。館長於是致函給某位長官,報道說:「我們這裏快要變成一個異形的基地了,遍地魑魅魍魎,形狀不一,種類繁多。」
台灣詩人陳黎睽違九年出版最新詩集《淡藍色一百擊》,他在後記中記錄了病魔多次襲來的身心之困,甚至有段日子無一日不興「棄世」之念,但詩人依然以拳拳到位的語言,自我療傷。詩集揉雜日本俳句短歌、古希臘抒情詩、德國猶太裔詩人作品等血脈,其中最為堅實的祕密武器是花蓮的山風海雨、小城的家族日常。
事件持續發酵至今近兩星期,系方於前日(9日)首次作出回應,對涉事作者致歉,承認未有取得所有作者正式授權而付印出版《吐露滋蘭(第三輯)》,並已停止《吐露滋蘭》系列的一切公開銷售。系方表示現正積極跟進事件,將聯絡《吐露滋蘭(第三輯)》所有作者並安排簽署書面授權,亦歡迎此前兩輯的作者聯繫。系方更承諾日後出版同類作品集前,必先徵得作者同意及知會出版詳情,認真處理授權及相關事宜。最後系方感謝各界的關注及「愛深責切」,讓他們檢討疏失,並重申對校友的文藝創作成績與求真精神而感到驕傲。
憑《惡與他們的距離》(There Is No Evil)奪柏林影展最高榮譽金熊獎的伊朗導演穆罕默德・拉穌羅夫(Mohammad Rasoulof)於5月8日被伊朗法院以「共謀危害國家安全罪」判囚8年、處以鞭刑、罰款及沒收財產。
月巴氏說看《九龍城寨之圍城》,份外輕鬆,輕鬆在入場前,擺明是為了欣賞連場激烈打鬥,在他成長年代入場觀看絕大部分香港電影前,都是如此:看笑片,就是為了笑;看鬼片,就是為了驚;看打片,自然是為了拳拳到肉的快感。等了好多年,才終於看見林峯飾演的陳洛軍在夜場打黑市拳,以及看見劉俊謙飾演的信一,在狹窄環境用快刀對付闖入城寨的陳洛軍,配合絕對凌厲的攝影,一種失落多年的官能刺激,喚回了過去入場看港產動作片的爽快和簡單,亦同時展示了一種復古的價值觀。月巴氏表示,散場時最想做的是去食碗叉燒飯,加頂帽。
作家鍾玲玲作品成為文青暗地追捧之對象,此現象在文藝圈中已為人所知。鍾玲玲是七十年代湧現的香港本土作家群之一,誠摯寫作多年,結集成書的作品卻不多;從十年前左右,書展期間天地圖書攤位偶現鍾玲玲小說《愛蓮說》平價抛售,引來不少文青奮力「撲書」,傳奇持續數年。香港文學舊書有價有巿,一些載有作家作品的刊物亦同時水漲船高。然而如何辨別作者真偽、刊物之價值?資深文學編輯、鍾玲玲友人許迪鏘先生,日前就在臉書分享他與身為鍾玲玲大粉的青年作家黎哲舜的互動,並對網上一份標天價$12000的舊刊物上署名「玲玲」的作品進行了考證辨偽。
四月份是最殘忍的月份,對於本地獨立書店而言尤其如此。就在踏進四月的前一天,我們送別了見山書店。另一邊廂,經營近二十年的開益書店,也在四月結束實體店,以漫畫《葬送的芙莉蓮》中的一句「流淚道別不適合我們」向讀者告別。位於深水埗的獵人書店,今年初亦因滲水問題,告別了開業一年半的黃竹街地鋪。幸而這次重逢不需等得太久,相隔一個多月後,獵人書店便在相鄰的基隆街重開。面對層出不窮的規條掣肘,不安無力亦是人之常情,不過店長黃文萱卻淡然以對,「要面對恐懼,首先要知道自己在恐懼甚麼,然後正視這種恐懼。當你能夠看清楚它,會發現它其實沒有想像那般可怕。」
城市當代舞蹈團剛於上月發布以「禾火 45 °C」(An Ardent °Fall) 為主題的一連串舞季及誌慶節目,其中《快樂頌 Evolving》將作為舞季揭開序幕,由中生代編舞李思颺 (Justyne) 沿用其獨有的當代舞蹈語彙作為嚮導,邀請觀眾進入編程世界探究快樂所在。陳冠而先行觀演排練,認為《快樂頌》數年前作品中已使用,今次延續探索,但有趣的是,李思颺自經典古典元素擷取靈感,但她的編舞語彙與及目光卻是當代的,加上第九交響曲的恢宏,可見她企圖以更悠長的視角鳥瞰人類的演化,與及當刻眼下的局面。
被譽為「最接近諾貝爾獎的台灣作家」的楊牧,其三十冊跨文類大全集《楊牧全集》在其逝世四週年隆重問世,當中包括全新編纂、增補逸作、未公開書信手稿等。上海學者楊小濱為此撰文,談起楊牧的不同面向,而學者王靖獻和散文家葉珊常常潛入楊牧詩歌寫作的領域,不同身分的楊牧使其詩歌體現出文化和美學的多樣性,但他依舊保持著基本一致的風格,可見他對生命與時間、人與自然關係的沉思。
康文署轄下公共圖書館舉辦的兩大文學獎因內部檢討停擺兩年多,其中「中文文學創作獎」(文學獎)停辦一屆後,將於今年復辦。館方取消文學評論組,並於「來稿須知」新增兩項條款,國安條款以外,亦規定參賽作品不得有影射或誹謗他人成分、暴力、色情、粗言穢語、不雅,及任何令人厭惡的語言及行為,違者取消參賽資格。中文文學創作獎向來為香港重要的創作比賽,是孕育新一代作家的搖籃,而這次新增的條例前所未見,引起文學界及公眾關注。故此,「虛詞」分別訪問七位香港作家及學者,包括曾任評審的學者及參與過不同文學獎的年輕作家。他們圍繞此次條款改動的事件,談到文學獎與創作空間的意義,獎項的認受性等問題,值得我們深思關於文學創作的理念,以及現時香港文學創作的風氣。
香港傳奇歌手「明哥」黃耀明最近推出〈港都夜雨〉、〈望你早歸〉兩首台語新曲,請來台灣著名的台語歌填詞人——王武雄擔任錄音配唱工作,三十年前他們同於「音樂工廠」工作,如今在其錄音室合作。二曲皆為台灣作曲家楊三郎的經典作品,連繫著台灣民主化過程,〈港都夜雨〉由蔡德才編曲,〈望你早歸〉由「人山人海」的李端嫻編曲。
第八屆香港文學季「灰白質留言:文學X視藝」已於4月18日在大南街合舍落下帷幕。這是一個探索「記憶」的展覽,而其所經歷的風波恰恰是個推翻、覆蓋、抹除記憶的行為,在記憶病變之前,我們該如何面對它?
張瀞在台灣。初次遇見虛詞,是2023年的八月夏季某日,亞熱帶無風的教師辦公室裡,同仁正管教學生。她鍵入「辛波絲卡」。螢幕跳出數個搜尋結果,其中之一是作者雙雙為「虛詞」舉辦的辛波絲卡活動而衍伸出的一首詩------《新詩課上的白日夢》,當時因而被其中幾句詩句深深地打動。
年近80歲的資深藝人馮素波(波姐)昨日(2日)透過社交平台宣布,她憑去年參演麥婉欣執導,葛民輝主演的「關注虐老」短片《垃圾》,於World Film Festival in Cannes(暫譯康城世界短片節)勇奪人生首個「最佳女演員」獎。同時,該片亦奪得最佳銀髮影片、最佳人道主義影片。
由藝術家王天仁創辦的複合藝文空間「合舍」,自2017年起落戶於深水埗大南街,七年來舉辦過不同展覽、工作坊、放映會、音樂會、分享或講座等各種各類藝文活動。王天仁早在去年預告,合舍會於今年正式結業,以餘下的400天來和大家好好說再見。轉眼間來到合舍的最後日子,合舍舉辦了一系列「散聚有時」告別活動,並宣布將營業至本月4日。王天仁指把合舍結束的原因並非業主加租、也不是其他「不可抗力因素」,而是他當初想透過這空間想嘗試的事,都已經得到答案。他笑言能把合舍經營至今已沒有遺憾,「對我自己而言,合舍是功德圓滿,可以善終了。」
著有《日常運動》、《樹的憂鬱》的本地作家梁莉姿,於上月29日在社交平台發帖,表示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於1月出版創作結集《吐露滋蘭》(第三輯),收錄數屆畢業生作品,但全書未曾獲任何作者授權,出版後亦無另行通知作者。梁莉姿曾去信該書主編,但不滿對方的官腔回應,於是連日在臉書出PO抨擊。事件引起軒然大波,包括港台作家及出版界均表示關注,並在帖文下留言及分享,引起連串討論持續發酵,亦已有報章及網媒報導,而中大中文系至今未有作出公開回應。以下整理事件發展脈絡,謹望引起對作者權益與文藝價值的討論,讓同類事件不再發生。
《叔.叔》導演楊曜愷新作《從今以後》引文化界熱烈期待,終於是日上映!楊曜愷的《從今以後》繼續探討同志處境,但今次以更為罕有的年長女同志為題材,由區嘉雯、太保主演,久未露面的李琳琳特別演出。在國際首映時,已備受香港影迷注意,隨後更成為第48屆香港國際電影節開幕電影,又與多個歐洲地區完成發行協議,希望能令香港的同志權益邁向更大一步!在你猶豫入場之際,「虛詞」編輯部先為你來細數《從今以後》五大令人期待的重點吧!
鄧皓天讀完周丹楓的《喧嘩的碎片》後,不禁把他和卡夫卡的樣貌聯繫起來,內裡的資本主義敘事和超現代化讓他想起韓炳哲的《倦怠社會》,和馬克・歐傑的「過剩」都市現象。人們自覺信奉「勞者多得」的說法,就會形成一種「自chur文化」,人們抱著「敢搏就會贏」的心態,自然就會chur爆自己去達成不同成就,把無止境的工作和拼搏目標填滿日常生活,最終弄得心力交瘁,成了「倦怠社會」的一員,亦是周所描繪的那些幽邃無明的空洞心靈。
由祝紫嫣自導自演的《但願人長久》於日前上映,亞c從新移民的議題說起,看見古今中外的不同移民,但他認為電影最為深刻的是不同年紀的父親,與女兒之間的牽繫,以及結局裡父親的背影。 最後亞c反思自傳性與虛構的關係,發現祝紫嫣最讓人掛上心頭的,是宏大議題之中的小敘事,尤其那情感複雜得無從言明的父親。
由香港戲劇協會主辦的香港舞台劇獎頒獎禮,今年初被藝發局中止資助,康文署亦拒絕繼續提供場地。在風雨之中劇協堅持舉辦頒獎禮,更進行義賣為頒獎禮籌集經費。第32屆香港舞台劇獎頒獎禮終在昨日(29日)於灣仔碼頭一間餐廳中舉行。今屆頒獎禮有別以往,不再邀請頒獎嘉賓及另設主持人主持頒獎禮,司儀由劇協的副會長及幹事擔任,獎項則由前一位得獎者或劇協人員頒授,不設外來嘉賓,並全程於網上直播。頒獎結果方面,賽前備受觸目的最佳男主角 (喜劇/鬧劇)獎,最終由歐陽駿憑《史家本第二零二三回之伏虎降龍》一劇獲得 ,而《愛我別走》中的兩名主角林海峰及黃子華則雙雙失落獎項。而首次獲提名的田蕊妮,則成功憑《大離婚日》奪得最佳女主角(喜劇/鬧劇)獎項。
電影《老狐狸》在金馬 60 成超級大贏家,上映後好口碑不斷、票房連連高漲,被影迷譽為「年度最美台灣電影」。曾友俞卻認為角色的動機與故事的情節在很多地方都有欠缺,又或價值觀的實踐在電影故事中顯得踉蹌,與老狐狸的角色性格產生矛盾,他認為更為基本的是,從廖泰來北漂的設定而言,不應存在於蛋黃區,而經歷過日治時期的老狐狸,也不可能說得一口標準的北京話。
曾友俞重看1994年的經典電影《死亡處女》,從法律、正義、政治的角度出發,他認為任何一個第三波民主國家都有與電影大同小異的歷史,面對民主化引起的當代問題:轉型正義;而吉拉多的律師正是代表一種秩序,在電影裡提出如倫理學經典的難題。曾友俞亦認為米蘭達固然也可以探討權力與性、與腐化或者個人因創傷所致的人格扭曲,但他覺得這個故事更重要的議題是:在一個社會中罪犯與被害人如何共存?
以怪誕奇幻風格著稱的《轆地魔》法國鬼才導演昆汀杜皮爾(Quentin Dupieux),在《衝三小劇場》(Yannick)裡把荒謬鏡頭轉向劇場,曾友俞認為此片在一小時的片長中,探討了真善美以及權力等的大哉問。Yannick作為夜更保安,在假期選擇觀賞戲劇,卻遇上一齣爛劇,不滿的他持槍衝上舞台 ,講著自己的人生大道理而充滿黑色幽默。為何要等到手上有槍才願意聽別人說話?為何不能批評戲劇爛得透頂?有些人如同自己是把被榨取到所剩無幾的時間投注於此,被「即便是爛表演也不該打斷」這種習俗給約束的觀眾們,跟當下被槍脅持著的大家,又有何差別?
多數人傾向以既定印象認知大自然和動植物,一見到飛蛾入屋,你會想起家中先人的魂魄回家?或是,想起飛蛾天生喜歡撲火?舞蹈裝置劇場《害獸》由電影導演許雅舒(Rita)、藝術家黃嘉瀛(KY)及舞蹈家黃碧琪聯手創作,她們在訪問中說起創作的意念與過程,旨在探索人類面對與回應真菌爆破、昆蟲逐漸消亡,以至哺乳類動物繁衍後代等生物自然循環的自我表現。
有形之物皆有時限,不論是感情、記憶,或是生命。喜愛文字的人,大概都會有種期盼,渴望將自己短如朝露的一生,化作可以流傳千秋的字句,讓一瞬成為永恆。而《無形》之所以名為「無形」,亦是希望以文字描繪各種抽象、不可見的「無形」之事物、關係與概念。不過在現實中,《無形》畢竟是本具有實相,可以拿上手翻閱的文學月刊,自然也有它的限期。
曾友俞說起2009年韓國導演奉俊昊的《骨肉同謀》,這部電影生不逢時,亦不政治正確,但保留了韓國電影的特徵:道德上的善惡並不被當作普世準則對待。曾友俞分析電影中的懸疑元素,看智能障礙的尹斗俊如何被視為頭號嫌疑犯,然後如何在劇情的層層誤導中,以為兇手是他身旁想栽贓給他的流氓朋友,最終我們會醒覺「母親」為何沒有名字只有身分,以及明白其「偉大」之處。
第77屆康城影展將於今年5月14日至25日期間舉辦。康城影展繼早前率先宣布「星戰之父」佐治魯卡斯(George Lucas)將獲頒榮譽金棕櫚獎後,日前主辦方再公布,今屆榮譽金棕櫚獎的另一位得主,為宮崎駿、高畑勳、鈴木敏夫等人創辦的吉卜力工作室。成為金棕櫚獎首個以團體名義,而非個人身份獲獎的得主。康城影展主席Iris Knobloch及總監Thierry Fremaux讚揚吉卜力工作室,「他們作品中的角色用豐富多彩的世界觀和感人至深的敘事,填充觀眾的想像力。透過吉卜力,日本動畫得以讓影迷在傳統與現代之間進行一場偉大的冒險。」與此同時,美國《時代雜誌》昨日(17日)亦公布2024年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名單,宮崎駿同樣榜上有名,被列在「時代象徵」類別,可謂好事成雙。
我今日 立懸崖邊 崩雲 而仍寫詩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不屈平仄格律險韻 字字如金
魔幻現實文學經典巨著,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西亞.馬奎斯(García Márquez)最負盛名的小說《百年孤寂》,將首次以影像形式呈現觀眾眼前。Netflix在2019年宣布購下《百年孤寂》的改編權,更由馬奎斯的兩位兒子擔任此劇的執行製片人,務求令影集盡可能貼近小說的瑰麗幻想與孤寂情感。經歷超過四年的製作後,近日Netflix終於釋出影集版《百年孤寂》的正式預告,並透露這部在哥倫比亞拍攝,共有16集的劇集將於今年稍後時間上架,令世界各地深深喜愛《百年孤寂》的讀者翹首以盼。
第4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在昨晚(14日)續於香港文化中心舉辦。其中在賽前備受矚目的「最佳男主角」獎項,由梁朝偉憑《金手指》第六次奪得。梁朝偉因在德國拍戲而未能現身出席,由太太劉嘉玲代為領獎。劉嘉玲盛讚梁朝偉是「好偉大的演員」,梁朝偉則苦笑否認,「好演員可以,偉大就唔係喇。」而「最佳女主角」則由余香凝憑《白日之下》以大熱姿態奪得,亦是她首次榮膺金像獎影后。她在台上勉勵兒女追求夢想,並指「作為女性,無論喺人生邊一個階段,我哋都可以努力去追求夢想。」在去年收獲過億票房的《毒舌大狀》,則獲領「最佳電影」,失落影帝的黃子華在台上一度哽咽,指他原本想自己若得到「最佳男主角」,會把獎項轉贈予導演,「但現在更好的結果出現了,多謝大家。」
小煬評已故藏族導演萬瑪才旦的遺作《雪豹》反其道而行,以豹眼窺人,以動物視點揭開人類社會的假面,照見人無法自視的盲點。《雪豹》的故事由雪豹與小喇嘛的三次相遇串連,雪豹作為本能與人慾的化身,在相遇中展現出不同樣貌,但雪豹依舊是同一頭雪豹,變了的是人和時代。《雪豹》滿載萬瑪才旦對於藏地的深情厚愛,但同時呈現出時代性,藏地的故事,也是他方的故事,觀眾會發現藏人和我們一樣,「一樣經受著時代衝擊,一樣帶著焦灼與期待。」
你是否曾認為人生在世「沒有意義」?要是自己「沒有出生」會更好?甚至覺得「人都不應該存在」,世界才會美好? 蘇俊濠評森岡正博的《不要出生,是不是比較好?厭世時代的生命哲學》,發現這種厭世的態度(反出生主義)其實在各民族的宗教、哲學、文學裡都有記載,包括否定自己誕生的「否定出生」和否定延續後代的「否定生育」,來回比對東、西方哲人的思想,看見眾生往往在肯定與否定出生一事上,拉扯終生。
英女王榮譽獎章受勳人、香港首代華人攝影記者陳橋(行稱「橋叔」)逝世,享年 96 歲。記者協會前主席岑倚蘭引述家人指,橋叔於温哥華時間 4 月 6 日中午,在家人陪伴下安詳辭世。
去年電影《年少日記》,借學童自殺問題一再戳中社會的教育制度和精英主義,引起公眾關注學生情緒問題。遺憾的是,學童自殺輕生情況愈趨嚴峻,教育局尚未予以適當的處理,對學童的心理狀況亦未有足夠研究。適逢DSE開考在即,編輯部邀請到陳志堅及曾繁裕兩位教育界作家,讓我們了解問題的普遍性,以至應對考試壓力的經驗和方法。教育界以外,也訪問到朋輩情緒支援社企Shelter的創辦人林詩詠(細C),從社福界角度透視現時制度的缺口,以較近的距離認識學生的心理面向,藉此說起情緒健康的重要性。在這個時代,新一代的成長至為關鍵,讓我們好好裝備自己,以同行者的姿態作陪伴,適時給予他人情緒支援,聆聽更多,讓學生表達自身,而不是說教、隨便拋下一句「加油」 作罷。在這吃人的教育制度下,救救孩子。
宋代詞人蘇軾的《後赤壁賦》中有一句:「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指蘇軾大聲呼嘯,山谷風水皆洶湧回應。M+最新專題展覽「山鳴水應」則由山水出發,看山水與人、作品、大自然的呼應。
去年香港導演黃精甫推出其首部臺灣作品《周處除三害》,講述全臺三大通緝犯之一的陳桂林以惡制惡、誓要人死留名的故事,當中的懸疑與打鬥場景令人看個爽快。在臺灣及香港上映時,票房平平,卻在通過中國嚴格審查後,取得驚人成績,一度居於票房榜首,惟期間引起抄襲風波,有指抄襲臺灣導演錢人豪的劇本《無法無天》,令黃精甫及製片公司一度被暫時扣押財產。有見此現象級電影,編輯部組成小輯,收錄三篇影評,談及電影的角色發展和電影節奏、文本互涉、善惡以及陳桂林的「瘋狂」,也說明抄襲風波的來龍去脈,讓我們思考更多電影的文化交流與原創性問題。
陳湛銓是香港著名的「南來文人」之一,因其關於國學和文學的學識深厚,被同時代的文人尊稱為「國學之父」。商務印書館最新出版的《修竹園文》乃其著作系列的最後一本,收錄其自1935年至1985年在香港及內地各大報章上發表的學術文章、時事評論、講辭書信。此書為其幼子陳達生與孫廣海所編,陳達生圍繞此書作五問五答,介紹編校先嚴文集的經過及其「有自得之樂,人之心胸才得遠大;能安於最小享受,才可得到最高成就」的國學教授之道。
被譽為「臺灣現代攝影之父」張照堂的家屬,今日(3日)透過影像文化獨立刊物《Voices of Photography》宣布,張照堂於2日晚上11時於臺北逝世,享壽81歲。
臉盲症,又稱臉部失認症(英語:prosopagnosia),為一種與臉部知覺相關的認知障礙。患者因負責臉容和身體識別等工作的右腦梭狀回(fusiform gyrus)功能受損或無法運作,導致難以辨識他人容貌,覺得人人差唔多樣,但其視覺處理(如:物體辨識)和智能功能(如:決策能力)則保持完好。早於1890年代已知有視覺失認症,只是未有細分為臉部失認還是地方失認。1872年曾記述一病例,形容一男人中風後右腦後區受損,失去辨識地方和人物的能力,甚至一度不認得太太。1883年,亦有記述病人忽爾認不得自己的臉,無法在鏡中辨認自己的病況。
流行歌可能是商品,但無可否認的是往往有著哲學思想以及一眾歌手、填詞人、作曲、編曲、監製心中所表達的人生意象。明月探討在麥浚龍的大碟──《天生地夢》中〈生死疲勞〉、〈顛倒夢想〉與〈弱水三千〉的三首歌詞,逐一拆解。倘若浮生若夢,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呢?
在影音當道的浪潮下,全世界的出版閱讀產業都面臨巨大挑戰,我們都問要如何抵禦書市寒流,低谷中求生?在韓國卻出現實體書店與出版的熱潮,開啟了有別於傳統出版的新市場。今屆台北書展舉辦「韓國出版的活力」論壇,邀請三位韓國專家現身說法,分從韓國的webtoon(網路漫畫)和Web novel(網路小說)熱潮、社區書店與獨立出版、圖書定價制等三方面,分享韓國出版界的發展,由此或可觀照我們本地的去向。
中國四川現代作家、《讓子彈飛》原著作者馬識途於因病醫治無效仙逝,享嵩壽110歲,消息由其女兒馬萬梅傳出,她早於年初曾發出親父自擬的文稿《十齡記》。
第四十八屆香港國際電影節今晚(28日)於香港文化中心隆重開幕,以楊曜愷執導、榮獲柏林影展泰迪熊獎的《從今以後》亞洲首映,為一連12 天的電影節打響頭炮。電影節大使林嘉欣與焦點影人陳果,以及一眾嘉賓包括英國及愛爾蘭名導演兼劇作家馬田麥當奴(Martin McDonagh)、印度紀錄片大師晏納柏域丹(Anand Patwardhan)、《黃金少年》導演金子修介和主角岡田將生等出席開幕儀式;楊曜愷導演聯同《從今以後》主演演員與觀眾會面及分享電影拍攝感想,楊曜愷指出《從今以後》獲獎意義重大,希望觀眾可以更關注性別議題。
你的膝蓋不知為何 種在床上 痛楚落地便碎成玻璃的後代 躺回床上你一一領養 眉皺成手術刀
這是一份自我診斷報告。病人姓李,洋名Eason,讀番書,養唐狗。今早上班後出現頭暈、頭痛、嘔心、焦慮、發冷、彷徨、失落、精神痛苦等症狀。初步判斷為錢財衰竭導致唔開心症候群,疑為醫學界新型病毒所感染。現在追蹤過去兩星期重點行程尋找感染源。
廖子豐當過導賞員,亦是導賞團常客,特別是墳場和死亡相關的導賞。近年他參加了英國倫敦海格特墓地導賞團(Highgate Cemetery Walking Tour)和法國巴黎拉雪茲神父公墓(Cimetière du Père-Lachaise Walking Tour),分別令他對生死和導賞都有所反思。同樣是當地最有名的墳場,但導賞員的選材和講解帶給他兩個截然不同的感受。參加導賞團的時候,觀賞景點以外,其實導賞也是一門藝術,導的,可以是社區,可以是概念,可以是種生活態度。
失戀時最常聽見的話,不外乎「忘了吧」;忘了那個人,忘了那段時光,彷彿就能忘掉悲傷。記憶似是痛苦的根源,就算戀愛的點滴本身極其美好,在求不得的當下,甜美頓成苦澀。然而忘記的過程總是漫長的折磨,反反覆覆,讓人在捨不得與留不住之間搖擺。如果可以一鍵刪除,把舊情人帶給你的喜怒哀樂通通忘掉,變回相遇之前無憂無愁的自己,你會按下那個按鈕嗎?沒了記憶,也就真的不愛了嗎?
2024 香港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 HK)今日(3月26日)開幕,今年匯聚了來自 40 個國家及地區共 243 家藝廊,全面回復至疫情前規模。當中「光映現場」展區為亮點項目之一,由多媒體藝術家兼電影製作人李振華擔任策展人,合作文化影像頻道 Nowness Asia,以及致力於影像藝術的非營利組織「錄映太奇」(Videotage),於 3 月 27 日至 3 月 30 日間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辦 10 場免費放映會。
黃怡繼而分享了四篇短篇小說,當中有三篇都收錄在《擠》裡。第一篇〈哭泣的女人〉啟發自畢卡索的名畫 ‘Weeping Woman’,講述一名OL隱瞞抑鬱病歷,以失戀掩飾情緒崩潰的故事。黃怡指,哭泣只在「正確」的時間與地點才被允許,否則會阻礙日常,帶來社交困擾,偏偏抑鬱引發的哭泣無可避免,為免被公司作個別看待甚或解僱,女主角選擇謊稱失戀。「主角深信大多數人都能理解分手是怎樣一回事,對失戀的人抱有必然的憐憫和同情,故哭泣是被容許的。然而,抑鬱是一種長期疾病,主角擔心旁人終有日會覺得她已哭夠,故她再度陷入掙扎,思考是否需要再假裝與新男友分手,甚至抄襲愛情小說的劇情,好讓同事不會追根究底,懷疑她有情緒病。」黃怡補充,這些情節看似荒謬,卻全都源於身邊人的真實分享、在社會中面對的不安與憂慮,黃怡的創作常以這些困擾為起點,書寫人物面對的困境。
大衛博維爾(David Bordwell)上月底病逝,全球悼念之聲此起彼落,遠遠超越了任何一位電影學者去世的反應。這其實也証明了他交遊之廣闊、影響之深遠絕不止於一位大學教授的身份。除了學界的同道和門生,更多的反應來自他參加世界各地電影節認識的朋友、電影人和通過網誌Observations on Film Art神交的影迷。但我們最感親切的,當然是他寫出了《香港電影王國——娛樂的藝術》(Planet Hong Kong: Popular Cinema and the Art of Entertainment)一書,把香港電影推崇為荷里活以外另一個自足的工業系統,擁有自己一套獨特的美學。他在《Film History: An Introduction》裡也有介紹世界各地不少國家的電影,但獨立成書的就只有美國和香港而已。
由香港導演黃精甫執導的《周處除三害》,3月在中國大陸上映後掀起現象級熱潮,近日更衝破5億人民幣票房。不過與此同時,電影亦陷入抄襲疑雲。台灣導演錢人豪早前曾多次發文控訴《周處除三害》涉嫌抄襲他多年前撰寫的劇本《無法無天》,並提出多項證據比對,指電影的故事大綱、主配角姓名、部分情節,均與《無法無天》極為相似,他更就此向法院提出起訴及民事假扣押(暫時扣押)。台北地方法院在本月裁定,錢人豪可向對方執行共3000萬新台幣 (約738萬港元)財產假扣押。錢人豪在昨(18)日前往法院遞交聲請狀後,發文要求《周處除三害》導演黃精甫、監製李烈公開道歉。《周處除三害》製作公司「一種態度」則否認抄襲,並強調「法院遭誤導」。
由亞洲電影大獎學院舉辦的「亞洲電影巡迴放映」,繼去年邀請是枝裕和、濱口龍介來港分享後,今年再次邀請到是枝裕和,聯同在康城影展榮獲「最佳劇本獎」的坂元裕二,攜手出席電影《怪物》的映後分享,暢談他們合作創作電影的契機與經歷,以至《怪物》之中引人好奇的細節。是枝裕和亦提及邀請已故音樂大師坂本龍一為電影配樂的緣起,又即場向坂元裕二邀請,編寫愛情劇本讓他再次執導,令影迷充滿奇待。
孔銘隆從Novel Flash的〈Underdog〉說起以往留連網吧的記憶,曾經有過輟學到網吧兼職網管的同學,當時只是不明所以,後來才發現社會的頓挫總是無聲。在大學師訓中,他看過某輔導個案影片,一再感受到學院以外的鋒利,許多學生有著纏結。他從而觀照自己額上的疤痕,同樣有過無法掙脫,忍受疼痛的絕望,但已長出了一層粗糙的皮,足夠抵禦鋒利的刮削,看見更多相似的孩子。
臺北絲路出版社於1993年出版了一本翻譯書《知識份子與中國革命》(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 : The Chinese and Their Revolution, 1895-1980),作者叫做「史班斯」,譯者為張連康——沒錯,這位「史班斯」就是後來在中文學術界大名鼎鼎的耶魯大學漢學家史景遷(Jonathan Spence),他的作品也就此踏上在中文世界的旅程。
胡夢未於去年年末到訪臺北美術館中的台北雙年展後有所思,思考如何欣賞藝術和關於欣賞藝術的門檻會否因普及而改變。今屆台北雙年展以主題「小世界」代表希望,如策展人所述,讓藝術家以其作品透露著對世界時局的不安和表達他們的視野;全球疫情撞擊出個人對自我生活更大的掌控權,卻也同時挑動了被孤立於廣大群體之外的隱憂,胡夢未亦以此反思香港的藝術風氣。
由香港戲劇協會主辦的香港舞台劇獎頒獎禮,在今年1月初遭藝發局以「有損聲響」為由突削資助,亦遭康文署拒絕提供場地。在重重難關中,劇協表明會堅持舉辦頒獎禮,並在上月進行義賣籌款,為頒獎禮籌集經費。昨日(14日),劇協公布第32屆香港舞台劇獎入圍名單,當中以《愛我別走》主角林海峰、黃子華一同入圍最佳男主角一獎最受觸目。在女演員方面,田蕊妮亦憑《大離婚日》首次獲提名最佳女主角。而獲9項提名的藝君子劇團作品《植物人》,則成為本屆獲最多提名的劇作。劇協指本屆頒獎禮將於4月29日舉行,並會於稍後公佈詳情。
鴨川之上,分辨不了河的規律與不規律 行人自風景屈折而過,錯開,剎那 分神的魚被攫住,沒有 更多生命垂注,像馬路,像街 像一首名為<街>的流行曲開端 回到河川的我們在另一端 拼命呼喊,輕散的自己快將受挫
「生老病死」為人生必經階段,生而在世,疾病總是無可避免。疾病令我們感到未知、恐懼與創傷,但同時亦是驅使我們認識、調節自己的一個過程。經歷三年疫情,香港人對疾病都不會陌生,它既是這個社會的表徵,同時又是揭示深層社會面貌的隱喻。本年度文學季以「別來無恙」為主題,由作家袁兆昌主持的開幕講座「患得患失——疾病、治療與創作」,更邀得藝術家白雙全、作家蔣曉薇及洛楓,與讀者分享疾病與創作之間的微妙關係,如何透過創作療癒傷痛。
日本影帝役所廣司以《新活日常》斬獲第76屆康城影展「最佳男演員」及第17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男主角」,世界一再首肯其實力,此片由德國「公路詩人」雲溫達斯執導,其清新而優美的運鏡與日本的風景尤其投契,亦因此得以呈現電影中的日常感。為了役所廣司,為了雲溫達斯,編輯部組成小輯,包含影帝的珍貴專訪,親述演員的最大願望,亦有三篇影評從日本的侘寂美學、他者的樸實日常與「文青夢」、「木漏れ日」的構成與影子的意象出發,一同欣賞公廁生活浪漫。
香港導演黃精甫執導的《周處除三害》去年底在台灣及香港陸續上映時,票房平平,卻在通過中國嚴格審查後,取得驚人成績,目前暫居大陸票房榜首。Sir. 春風燒因此認為迪士尼式的、荷里活式的政治正確價值已令人訥悶,《周處除三害》正跳出了某種corny的政治正確,是一股清流,作為犯罪片卻又拍出了公路電影自由奔放的感覺,見證主角在一段毫無意義的旅途上自我放逐、不斷成長,結局時選擇了死亡。
Taylor Swift是當今音樂產業強大的女性主義符號。在她巨大的成就下,無論是媒體還是她的音樂愛好者,都開始頻繁運用女性主義的話語來解釋她的音樂以及其成功的意義。而事實上,無論是歌曲內容、商業話語、職業策略,以至粉絲們之間的話題,Taylor的出現確實響應了當代女權主義者的心理與平權需求。所以在這個「藝術三月」,Taylor雖然沒能來港演出,但我們不妨一邊免費食著軟雪糕,一邊看看她如何在這個性別處境仍舊錯綜複雜的時代背景下,走出一條「成功之路」。
第96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於香港時間今早(11日)舉行,賽前獲得最多提名的《奧本海默》眾望所歸成為大贏家,成功奪得最佳電影、最佳攝影、最佳剪接、最佳原創配樂等七個獎項。該戲導演基斯杜化路蘭(Christopher Nolan)更成功奪得首座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座,而在戲中飾演原子彈之父的演員施利安梅菲(Cillian Murphy)則獲封影帝,飾演美國原子能委員會主席的羅拔唐尼(Robert Downey Jr)亦獲頒最佳男配角,可謂滿載而歸。而由愛瑪史東主演的《可憐的東西》亦奪得四獎,愛瑪史東(Emma Stone)更憑電影再次獲封奧斯卡影后。
有一次,又再經歷挫敗後,我用了一程車的時間,在手機上打下了6條反躬自省的問題。我慢慢認知到,即使學生有她/他們要負的責任,我內心對此情此境所生起的反應,其實也透露出我自己的期望、想法、需要、投射和執取,以及一系列從我成長中習得和發展的對應方式(coping)。
香港的教育制度向來為人詬病,從十多年前「怪獸家長」一詞誕生,直至學童自殺潮,許多童年蒼白地逝去,我們意識到這是近乎整個華人社會也在面對的問題。早前香港電影《年少日記》上映,在社會獲得巨大迴響,讓我們重新審視教育制度和精英主義,同時學會覺察出身邊的高危人士,聽見那些求救的聲音。但要救學童不可只靠社工,作為他們的朋友、家人、老師,甚至陌生人也可以一盡綿力,一句關懷已如鑿出一線曙光。而教育題材的電影數之不盡,此次編輯部的精選片單以反思教育制度為重,囊括星印日美法的經典作品。在DSE臨近之際,放眼世界各地在教育旅途的奮鬥故事,希望能為學生帶來溫暖,或是打打氣;而作為大眾,讓我們受電影的力量一直談論下去,或許某天這個制度就會變好一點點。
第17屆「亞洲電影大獎」於昨晚(10日)假西九戲曲中心內舉行,梁朝偉去年憑《風再起時》贏得「最佳男主角」,今年再憑《金手指》提名,惟被日本影帝役所広司以《新活日常》奪得,由東京國際電影節主席安藤裕康代領;蔣勤勤則憑《草木人間》封后。今年香港大熱的《年少日記》為卓亦謙帶來「最佳新導演」, 梁雍婷則憑《白日之下》擊敗幾位亞洲對手,首獲「最佳女配角」獎項。至於去年在威尼斯電影節屢獲殊榮的濱口龍介,其作《無邪之境》成為「最佳電影」獎項得主,是枝裕和則憑《怪物》連續兩屆獲頒「最佳導演」。
就在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港澳辦主任夏寶龍訪港、到西貢一海鮮酒家午宴那天,我約了《獨立書店似顏繪》作者潘德恩(Ikey)及出版社Rolling Books創辦人莊國棟(James)到該海鮮酒家附近的神話書店做訪問。從熱鬧的西貢大街繞入一條清靜小巷,揭起神話書店門口的垂䈴,彷如進入另一個世界。
「第四十八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將於今年3月28日至4月8日舉行,展映來自62個國家和地區逾190部電影。本屆電影節大使由林嘉欣出任,開幕電影為剛於柏林影展勇奪泰迪熊獎,由楊矅愷執導、區嘉雯與李琳琳主演的新作《從今以後》。而本屆電影節「焦點影人」則是香港獨立電影先驅陳果,並將回顧他所執導的十部作品,不過原本在片單中的《去年煙花特別多》因「找不到合適拷貝」而未能放映。
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代表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西亞.馬奎斯(García Márquez)逝世至今十年,在其誕辰3月6日全球同步出版其最後遺作《八月見》(En agosto nos vemos)。書名遙遙呼應與妻子的生死之約,此作更是馬奎斯首次以女性主角書寫生死愛慾,繁體中文版沿用葉淑吟翻譯,由皇冠文化出版。
日本著名導演濱口龍介擅於敘述當代社會的人際關係,以大量對白捕捉人與人的深度溝通,2021年出品《Drive My Car》於國際影展中屢獲殊榮後,去年推出風格迥異的《無邪之境》,借都市人的視角關注自然生態,並探尋人性的善惡。《無邪之境》沒有大量對白,更叫人專注於畫面所呈現的訊息,電影的結局最為人所討論。編輯部由此組成小輯,收編三篇不同角度的影評,如有從尼采的「奴隸道德」看人與自然、資本世界與自然的辯證,以及巧的殺人動機。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屬下的HKDI Gallery於今年1月起,舉行《馬岩松:流動的大地》及《意大利:設計新景觀》展覽,藉以啟發公眾對跨媒介設計的認識和鑒賞。
以《龍珠》、《IQ博士》聞名的傳奇漫畫家鳥山明於2024年3月1日因急性硬膜下血腫辭世,終年68歲,其工作室「BIRD STUDIO」今日(3月8日)發表公告證實消息。
假使真有一天,全人類於一剎那結束,經濟宗教文明毀於一旦,地平線盡頭還有否方舟接載?由美國拱門任務基金會(Arch Mission Foundation)所策劃的「方舟月球藝術典藏(Arch Lunar Art Archive)」計畫,正是為這可能發生的最終幕未雨綢繆,是在世界末日之前,將人類文明永久保存在月球之上。台灣詩人煮雪的人日前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其詩作〈月球博物館〉被獲選入計畫之中,與來自世界各地藝術家的作品一起,在上個月乘搭登月艇奧德賽號(Odysseus)成功登陸月球,他們的作品預計能在月球上存放超過五千萬年。煮雪的人表示:「我可能是名單中唯一的詩人。有生之年我也許能到訪月球上的同個位置;若來不及,至少有部分的我已經在月球上。」
《沙丘瀚戰》第一部被人詬病為「預告的預告」後,如今迎來第二部,曾友俞認為是面對批評的絕對反彈:只交代幾個重要環節,其餘全數留白,將近三個小時的片長中用大量的特效,以及動作畫面來填充劇情的貧乏。他再指出《沙丘2》充斥著角色迅速的轉變,就如Paul 在喝下生命之水後,就馬上黑化,卻沒有充足的交代——若電影的敘事循環無法經由電影自身來實踐,卻需經由外來物的補足,那麼這樣的作品是有缺陷的。
飲食本是家常事,在網絡年代食評隨處可見。不過鄒芷茵所寫的飲食專欄,卻並非尋常可見的食評。本身從事文學研究,曾獲中文文學創作獎、青年文學獎,著有散文集《食字餐桌》,結合研究者和作家的雙重身份的鄒芷茵,在專欄中既寫飲食,同時將各色各樣的文學典故與歷史資料順手拈來,文藝光影穿插在粥粉麵飯之中,把一道家常便菜寫得五味紛陳。緩緩讀著她新近出版的散文集《小食部》,尤如喝下一碗老火湯般滋潤而營養豐富,非一般速食快餐可媲美。她笑說寫飲食文章與烹調同理,最重要的是用心。「不是隨便把食材放進鍋裡,不然每餐都是吃火鍋。」
韓麗珠小説裏的空間可以是實踐規訓與權力的場所,同時也可以是個體尋求自主的所在,要分析當中的關係,必須要先解答小説中的身體意象如何隱喻個體的主體性。
被譽為台灣民藝出版全方位成就的第一人,《漢聲》雜誌創辦人黃永松在今日(4日)逝世,享壽80歲。他的作家好友楊渡在社交媒體上發文指,於今晨收黃永松兒子的簡訊,說父親因肝昏迷住在加護病房多日,並於今日凌晨4點30分辭世。楊渡表示,「黃永松是民間工藝、表演藝術、民俗文化、廟宇建築、古蹟保存、歷史真相等的傳承人,也是守護神。如今,守護世間的神仙,功德圓滿,要回去天庭了。願天上神仙一起來守護他,伴著他遠行。」
翁稷安讀提摩希.史奈德的新作《到不自由之路:普丁的極權邏輯與全球民主的危機》,總是忍不住想起昆德拉的「永劫回歸」。書中討論普丁如何打造俄羅斯的極權統制,進而影響世界的著作裡,史奈德從宏觀的視角提出兩個左右當代政治的虛構幻象:「線性必然政治」和「永恆迴圈政治」,來解釋民主在今日世界的挫敗。他認為前往不自由之路已然展開,需要每個人排除雜訊,謙卑而真誠的面對歷史,重新肯定真相的追尋和價值的建立,才有機會懸崖勒馬,替未來的人們在史冊上寫下美好的轉折。
鑽研並深愛港產片,曾出版《香港電影王國—娛樂的藝術》一書的電影史學家大衞‧博維爾(David Bordwell)於2月29日逝世,享壽76歲。其任職的美國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傳播藝術學系昨日(3月1日)公布消息,指 Bordwell 經歷長期患病,於周四離世。
去年由爾冬陞監製、卓亦謙編導的首部劇情長片《年少日記》,借近年學童自殺問題探討來自原生家庭的傷痛,詰問世代創傷的形成,以長大成人之姿拯救那個年少無助的自己。此片迴響之大,社會重新審視教育制度和精英主義——編輯部匯聚眾人的書寫力量,包括導演的現身說法與配樂張戩仁講述盧鎮業的拍攝軼事、以盧鎮業在黃妍一系列MV的演出作比對分析、討論電影中的日記和配音,最後有鄧小樺與卓盧二人的重磅對談,讓我們繼續覺察出身邊的高危人士,聽見那些求救的聲音。
每年《無形》會有一期,全本承載香港文學季的主題創作,讓參加者可於展場即場閱讀作品。今期《無形》收錄今屆香港文學季「別來無恙」的焦點展覽「灰白質留言」七個新創作文本,探索記憶之病。
在《拾香紀・焚香紀》面世前,陳慧和陳凌軒早就因《拾香紀》而結緣;前者是《拾香紀》作者,人盡皆知;後者則在《拾香紀》舞台劇版飾演女主角拾香。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今(28 日)發表任內第二份財政預算案。在文化藝術方面,預算案提出政府將透過持續發展蓬勃多元的文化藝術、推廣中華文化、促進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並發展高質量的文化藝術及創意產業。政府會於2024、2025年度分別向「電影發展基金」及「創意智優計劃」注資約14億元及29億元,支持電影、藝術、設計等不同範疇的項目。當中,政府會由今年起每年舉辦「香港時裝設計周」,目標是將活動打造成亞洲時裝設計盛事,讓香港時裝設計品牌享譽亞洲以至國際。
臺灣律師作家曾友俞評《墮下的對證》,認為臺灣譯名《墜惡真相》使用「真相」一詞多少有些誤導性,因為「真相」從來不是法庭在意的,應以原文翻譯為「一個墜落的解剖」更為恰當。《墜》不但具有懸疑片與法庭片的外觀,實際上更讓觀眾意識到「決斷—判斷」的代價,以及提醒了我們審判程序——國家司法所具有的權力所帶來的傷害。
仰山談及由美國、英國、波蘭三國合拍的《特權樂園》,卻在電影的上半部仰看那片波蘭的天空,想起辛波絲卡的〈天空〉和〈負片〉,一百分鐘的去情節式流水帳後,在片尾又看見一場沙特式的嘔吐。仰山又認為在一眾論點生鏽的二戰電影中,《特權樂園》相當偏鋒,將暴行隱而不現,將他人的存在視而不見,並希望觀眾對加害者共情,去念及赫斯是位稱職的員工。
今期無形也將動漫融入詩裡:《數碼暴龍》同樣伴隨一代人成長,李顥謙未忘當年的勇氣,即使失去了獸與同伴,也要抗衡那「無法改變世界」的傳說。有些人的童年並不美好,《章魚P的原罪》就是暗黑版叮噹,法寶無法救贖任何人,枯毫於是寫道,原罪源自誤解人間,最終彼此只能走往相反的路。
化蛤堂的寒露分析過往的動漫作品,認為日本人是一個渴望動機的民族,甚至乎為此要定位了討論「動機」的範本。他指出《空之境界》推翻了總是強調動機的敘事模式,奈須蘑菇沿用扭曲的美學糖衣,包裹著佛學裡面稱為「空性」探究。而人類的動機,大概只是毫無秩序可言的理由串連產生的因果順序。所以謂「空」。
在《明周文化》第2882期的編者話中,總編輯林栢昌宣布從下期開始,《明周》將取消一書兩冊的模式,即Book A 娛樂版與Book B 文化版合併,然後以全新形象出版,結合《明周》網站、社交媒體和視頻平台的特色,帶來更多獨家內容。《明報周刊》自1995年以一書兩冊模式營運,《明周文化》出版三十年來提供時尚生活美學資訊,組成無數社會文化專題,消息傳出後大眾與文化界人士紛紛道不惜與感謝。
香港藝術館的書法文字展覽三部曲由「漢字城韻——書法中的詩舞畫樂」、「字由人——漢字創意集」,來到第三部「放懷天地——翟仕堯書法展」,展出香港書法家翟仕堯約百組中國書法及繪畫,並以四種視角引領觀眾走進翟仕堯的書法世界。香港藝術館館長(現代及香港藝術)俞俏表示:「翟先生是香港重要的書法家,尤其是他在書法創作上融和中西,勇於突破的精神。」
香港電影揚威柏林影展!由楊矅愷執導、區嘉雯與李琳琳主演的新作《從今以後》,早前於柏林影展進行世界首映,今日(24日)更傳來喜訊,在柏林勇奪被譽為「同志電影獎項最高殊榮」的泰迪熊獎,成為繼1998年關錦鵬執導的《愈快樂愈墮落》後,第二部獲此殊榮的香港電影。
宮崎駿說《風起了》後便封筆,十年後卻食言,無預警地帶來《蒼鷺與少年》延續其反戰思想。角逐今年奧斯卡之餘,有人認為動畫視覺效果與音樂維持一貫水準,但同時也有人認為故事艱澀不易理解。不知宮崎駿往後會否再撤回引退宣言,虛詞編輯部還是先組成小輯,收錄三篇從存在哲學、異世界意象及角色的救贖旅程角度出發的影評,讓我們在災難時代學會尋找曙光。
相較同代香港人,無論動畫抑或漫畫我都看得不多,甚至少於我生之前寫就「小玉典珠釵/鉛華求長埋」、「庵中孤清清/長平難逃情」,與古爲徒那位詞人 ── 傳說林夕本來不看漫畫,直至朋友委以漫畫爲題包辦一張「概念大碟」、送去一棟一棟漫畫書供其閉關修煉,煉成一張包裝精美的個人音樂專輯,收錄〈大雄〉、〈愛與誠〉、〈飄流教室〉多首膾炙人口之作,封面封底模仿日本漫畫印刷於書套之上,內頁更綴以歌手扮演不同漫畫角色造型照片 ── 儘管歌詞未必有助我們認識同名漫畫作品,例如《愛與誠》主人公究竟養貓養狗還是兼容並蓄,筆者至今不得而知。
第17屆亞洲電影大獎頒獎禮即將於下月10日在戲曲中心舉行,早前已公布各獎項入圍名單。而在下月初頒獎典禮前後,亞洲電影大獎學院將會舉辦「亞洲電影巡迴放映」,精選放映7部入圍大獎的電影作品,以及兩場特別放映。放映活動更邀請到各地重量級影人,包括著名導演黑沢清、《怪物》導演是枝裕和以及編劇坂元裕二、著名音樂家石橋英子等來港出席映後座談,為一眾影迷深度剖析創作經歷。而在去年獲封最年輕金馬影后的林品彤、同在《小曉》中主演的香港演員劉俊謙,以及在《愛很自私》中飾演同志伴侶的鈴木亮平與宮澤冰魚等一眾演員,亦將現身影院與觀眾會面。活動嘉賓陣容鼎盛,令觀眾目不暇給。
黃燦然曾編過三本香港詩歌選集,自詡為「應該是讀香港詩最多的人」。過往談論香港詩歌多是介紹香港各個名家的個人風格,而甚少將香港當作一個「封閉的」整體、一個「有自己獨特語境的」地域,去談論這裡寫詩的風貌和氣候。黃燦然舉戴望舒為例:戴望舒在新詩史的正典地位,往往讓人忘記他寫作中最重要的十年是在香港度過的。在本次分享會中,黃燦然希望嘗試從「本土性」這一角度出發,談論「香港詩」:一個詩人詩如何從本土的語境和氛圍中建立自己個人風格?而反過來,「本土性」又是如何在他對個人風格的探索中烙下地方的印記?
每當孔銘隆乘車行經觀塘道,到啟業邨附近,他總會朝母校舊校舍張望。這座校舍一直荒廢,陰陰沉沉的,無人看管,承載著許多靈異故事,塗鴉反覆浮現。他想起中一那年所目睹的死亡,以及噩夢裡幽暗的燈光,而中學的記憶,大多植根於新校舍,同學們各奔前程,如今久未見面,課本和考卷在學校裡膨脹,成了一塊水泥地,吞噬僅餘的靈光。幸好,那年沒有凝視幽黑的深處,在新校舍能看見更開揚的風景。
《最後的蔓珠莎華:梅艷芳的演藝人生》 出版十年後增訂,加入多個訪問,從梅艷芳的親人、徒弟、好友及工作拍檔的回憶中拼湊出梅姐的演藝人生,也可見香港流行文化的輝煌歲月。在此摘錄電影《梅艷芳》的主創人梁樂民的專訪,當中談及他對梅姐的印象,以及創作《梅艷芳》的意念,他說相比關錦鵬、杜琪峯那代導演,像他這種曾經在上海探過一次班,又隔了一代的電影人,要為她拍傳記反而有著剛好的距離。
《墮下的對證》不僅在康城影展獲得最高榮譽的「金棕櫚獎」及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同時亦是今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大熱之選。文學與電影,既是兩種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法,兩者之間同時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其實除《墮下的對證》以外,歷年各大影展和頒獎禮的得獎電影,以文學作家為主角的電影也為數不少。趁著近日《墮下的對證》在香港上映,「虛詞」編輯部特意挑選十部以作家為題的獲獎電影,讓我們一窺在銀幕之上呈現的文學作家。
整體而言,有關劉以鬯的研究是相對豐碩的,而若將之置於香港文學研究的平台上則更是如此。但相較而言,對劉以鬯作品著力最多的部分往往是其實驗性,尤其是大家熟知的「娛樂自己」的小說書寫,筆者也忝列其中,曾經寫過長文論述劉以鬯的小說的敘事創新以及香港性(Hongkongness)呈現等。而對其「娛人小說」研究相對較少,究其要因,一方面,人們會想當然認為其水平相對較低,缺乏可以細緻挖掘的空間,而另一方面,因為其數量較多,且往往散居於各地報刊上,不易搜集和閱讀。
所謂食得是福,新年總是「引人飯聚」,出席各大飯局期間、飯局與飯局之間無所事事之際,賭片不是你唯一的選擇,講飲講食一樣咁開心,編輯部特意為大家搜羅電影中的「飯聚」證據,推介俾大家送個靚飯,過個肥年!
在長期的文化累積與建制中,我們的社會對於不同性別的氣質與角色模板,有著單一而趨於封閉的形塑。這樣的形塑雖然為人們的性別發展帶來安全與定向感,卻也使得個人的差異及需要,隱身在角色模板之後,壓抑且隱晦。
王家衛執導電視劇《繁花》,有人未看完開頭兩集就棄追,受不了那密集對話與調高聲綫的上海話,甚至劇情表面的流水作業情有可原,不過李照興認為說它不依原著就肯定不能當為理由,畢竟王家衛的風格本是如此。他認為如果真有王家衛上海香港電影宇宙的話,《阿飛正傳》、《花樣年華》和《2046》是構成他那代上海人在香港的故事,《繁花》就似是六十年代他離開之後的上海,但終究不離「人面桃花」的意象。
香港中文大學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樊善標於見山書店出版《真亦幻:香港散文及非虛構寫作探析》,前言從歷史的角度釐清為何我們總是把散文和小說作比較,而此書各文大部份以散文或非虛構寫作為對象,各篇有其獨立論旨,觸及一些問題:在沒有絕對約束力的紀實文類契約下,讀者可以怎樣披文以入史,可以怎樣看待紀實中的凌虛,作者又曾經怎樣尋求文學性的認證。
第4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將於4月14日舉行,大會今日(6日)公布入圍名單。去年雙雙突破二千萬票房的社會議題電影《白日之下》及《年少日記》,分別獲得16項及12項提名。而梁朝偉、劉德華主演的大作《金手指》亦獲得12項提名,成為今屆獲最多提名的頭三位。今屆最佳男主角獎項競爭激烈,已5次獲頒最佳男主角的梁朝偉,今屆憑《金手指》再度入圍,爭取第6度登上「影帝寶座」。而他的對手今次均是首度入圍,包括《年少日記》盧鎮業、《毒舌大狀》黃子華、《白日之下》林保怡以及《第八個嫌疑人》大鵬。在記者會上,負責朗讀最佳男主角入圍名單的廖子妤,讀出其男友盧鎮業的名字時亦略顯激動,語氣微微顫抖。盧鎮業則在社交媒體上表示,「能夠同《年少日記》台前幕後共同經歷呢個創作,係近年最快樂嘅事。」
生於香港,長於中國的作家王璞,在批鬥抄家的陰影下渡過了她的童年,八十年代後到上海攻讀研究所,經歷相信開放的希望年代。中年以後,她回到出生地香港,以「新移民」的身份擔任報社編輯和大學教師。經歷半個世紀的曲折跌宕,近年王璞專注寫作,去年九月,出版了她的回懷錄《故城故事》。書中敘述文革知青一代流轉多地,成長、讀書、謀生的故事,以及在她人生不同階段中的三個故城:長沙、上海、香港的往事。「虛詞」編輯部特意邀請王璞作筆訪,讓她分享撰寫這本回憶錄的心路歷程、年少時的遭遇對她的影響、閱讀和書本在她人生中的意義,以及她如何看待香港這個「故城」。
娜塔莉婭.埃斯基韋爾.賓尼迪斯(Natalia Esquivel Benítez)(哥斯大黎加聖荷西,1973年12月15日出生)是哥斯大黎加/西班牙作曲家、結他手、創作歌手、詩人、翻譯、教育家和研究員。她的音樂專輯、教育書籍和詩集由大型出版社出版,最近出版的書籍包括:《Andamios de lluvia》(Poiesis Ediciones,2021年)、《太陽與大海的搖籃曲(Arrullos de Sol y Mar)》(Club de libros,2021年)、《Cancionero Nana de la luna: Poemas y Música para cantar, jugar y soñar. Vol. 1》(Ocarina Ediciones,2020年)。娜塔莉婭·埃斯基韋爾·賓尼迪斯的詩被收錄於由Carlos Javier Jarquín編纂的《星球之歌:地球上的兄弟情誼(Canto Planetario: Hermandad en la Tierra)》第一卷(H.C EDITORES,Amazon.com,2023)。
香港百年餐飲業歷史,少不了一筆寫敍香園。第一間創辦於1926年,屹立於中環德輔道中,是街頭熙來攘往的一抹風景。敍香園先後開辦五間分店,分別位於中環、銅鑼灣、油麻地、尖沙咀和灣仔,是著名的粵菜餐館。敍香園家族後人李恩霖(Roger),透過多年資料篩選及整理,以口述歷史的方式寫成半自傳式的家族及餐廳故事,平實記錄背後卻有一份動人的溫情。
濱口龍介在《無邪之境》之中建構出一個靜態的場域──原初自然,對於我們這些「現代人」,一切都是神祕而陌生。海鹽分析電影裡的原初世界和資本世界,是如何構成辯證關係,並點出當中暴力的隱蔽之處,而最後資本世界的人類作為獻祭,意味著辯證運動的終結,善惡的劃分消失了,自然世界復歸平靜、神聖與潔淨。
小時候總會跟著路飛說:「我要找到ONE PIECE,我是要成為海賊王的人!」長大後才知道,傳說中的寶藏是否存在並不重要,只要擁有尋找的慾望,生命就可得救。沈浸在漫畫的世界,或許會不期然患上「中二病」,而所謂「中二病」,會否就是直面世界的殘酷扭曲,依然故我地叛逆、求索,不失熱血與善良?
我們生活在日理萬機,瞬息萬變的大都會,總嚮往chill的生活模式。閒時偷啜一杯咖啡,歇時尋找小確幸。由「公路詩人」雲溫達斯執導的《新活日常》正好講述了這樣的一個故事。鄧皓天卻認為說是故事,其實有點牽強,因為當中沒有融入強烈的故事性或戲劇張力,反而似小人物的紀錄片,而當中對「日常」精準的捕捉和呈現方式,貫徹了日本美學的侘寂。
由亞洲民眾戲劇節協會與社區文化發展中心主辦的亞洲讀劇節,在1月29日起,為觀眾帶來新加坡、孟加拉、台灣、韓國、泰國、菲律賓、尼泊爾、印度八個國家和地區的優秀劇本。讓觀眾認識亞洲各地的編劇家和他們的作品。這次讀劇節以「尋找春天」為主題,讓觀眾從各地劇本之中,了解亞洲各地的歷史和編劇家們關心的課題,透視別國民眾的苦難與反抗,與各地人民一起在嚴冬之中,尋找春天。
資深出版人、曾任香港聯合出版集團總裁的陳萬雄博士,在其求學生涯中,影響最深的是農圃道新亞書院四年的學習生活。《新亞問學記》是作者在不同時期撰寫的關於母校香港新亞書院的文章結集,上篇「承教與問學」,是記述新亞求學時期有緣親炙受教的幾位老師;下篇「新亞生活與新亞精神」,總結出他從四年的求學生活中,體驗到的新亞學風和新亞精神。
「閱讀俱樂部」店主Melody在一堆書海中挑選出賴香吟的《文青之死》推薦給讀者,賴香吟在書中說:「如今文青當然不是個乾淨字,消費流行與裝腔作態使它討人厭」。恰好Melody與先生Parsons多年前開了一個Facebook專頁叫「文青信箱」,分享他們看過的文學書籍,是個「乾淨」的文青。而「文青信箱」正是「閱讀俱樂部」的起源。
教練很健碩 教練很認真 教練很聰明 教練很細心 教練面紅耳赤 教練結結巴巴 教練呼吸急促 教練嚶嚀低吟 教練說很久沒試過這樣
我開始思索到底哪裡出了問題。一個人的封閉,沒有性生活,每日洗澡,換洗乾淨內褲,以客觀角度來看,如此無暇,為何會裹挾疼痛與瘙癢,打轉。那一定是過敏,可是過敏的對象呢。
這副身體,二十年來沒讓我好過,手臂、肚皮、跨下,全都可能是新一輪目標。不過最常過敏的還是眼睛,一旦腫起來就甚麼都看不見。阿敏介紹道,有個中醫很厲害,濕疹、皮膚炎、各式各樣的疹子都能醫。我始終認為中醫淨說精氣神,和甚麼看不見的風,沒有根據。可是西醫看了這麼多年,又有用嗎?醫好了誰管甚麼根據!
開展一段關係總有一個原因:可能是自身對關係的需要,可能是對某人的幻想,可能是誤打誤撞地開始,可能是目的為本地想要找個歸宿;而彷彿在每一段關係當中,我們都需要或多或少地面對自己,審視自己於這段關係的因,或者話:「了解自己多一點」。 而這次的關係不是關於愛情,是關於一段藝術家之間的合作。
譚劍自中學起便創作科幻小說,曾在兩岸三地拿下不同獎項。不過他近年一改筆風,從天馬行空的科幻小說,轉而創作寫實推理小說。去年他出版首部長篇推理小說《姓司武的都得死》,便在台北國際書展大獎中榮獲「小說獎」首獎,成為繼陳浩基之後,第二位憑推理小說獲此獎項的香港作家。在創作之外,譚劍又蒐集香港的推理小說書目,為香港推理小說作整理研究。對他而言,推理小說並非只在於解謎與疑團,更是在虛構的謎團之中,蘊藏真實的本地特色,讓讀者看見那些在你我身邊發生的香港故事。
去年香港藝術中心主辦的第二十八屆ifva 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比賽,有兩部入圍作品因電檢處要求刪減內容,在無法放映完整版本的情況下,導演決定取消放映,亦因而失去競逐獎項的資格。影評人陳志華指出動畫組的《城堡裏的大象》(2021) 曾入選安錫國際動畫影展,公開組的《失去的部分》是香港跳格國際舞蹈影像節的委約作品,如今都成了這一屆ifva 失去的部分。
去年12月6日,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向立法會提交文件,建議將尖沙咀科學館改建為「國家發展成就館」,沙田文化博物館則讓址給科學館重置。消息一出,隨即引起社會爭議,直至近日(1月15日)《明報》專欄聞風筆動引述知情人士透露事情最新進展,指一輪擾攘過後,文化博物館如取得「免死金牌」,將逃過「殺館」命運,政府亦考慮將其重組為「流行文化館」,建議把現時文化博物館內6個常設展覽中的趙少昂藝術館、徐展堂中國藝術館以及兒童探知館遷到其他博物館,只保留現時正在展出的李小龍、梅艷芳專題展,以及金庸館、粵劇文物館、瞧潮香港60+;同時考慮將「國家發展成就館」建於中環展城館作為臨時展館。
「大俠愛吃漢堡包?」 試圖對暗號,確認他生前 依舊有我們同樣的愛好。他不回答 曾被維多利亞港的風吹著,吹著那串招魂鈴 我把他的嘴闔上。不讓他問何處為故鄉
香港戲劇協會前日(17日)收到香港藝術發展局的兩封來函,指香港舞台劇頒獎禮「直接或間接對本局的聲譽造成損害或不利影響」,決定扣減頒獎禮的資助;康文署亦口頭知會劇協,稱未能為頒獎禮提供或贊助場地。對此,劇協今早(19日)召開記者會,再三要求藝發局澄清對劇協之指控,並促請局方重新制訂處理投訴/查詢的程序,以免相關機制被濫用或誤用,窒礙本地藝術發展。
由許鞍華執導的紀錄片《詩》去年上映,為香港文學界一大盛事,片中訪問多位香港詩人,當中以黃燦然和廖偉棠為主軸。為此,編輯部組成或許歷年來最有份量的小輯,由許鞍華的錄像專訪,黃燦然訪問,再收入四篇來自崔舜華、張欣怡、李顥謙及鄧小樺的影評,從寫者、詩人的角度共同述說對香港詩的想像,另外收入兩位主角早前在深圳和台北的講座紀錄,作為電影的延伸。
中國當代科幻作家劉慈欣的暢銷著作《三體》,由Netflix購入版權並開拍成影集《3體》(Three Body Problem),憑《少年的你》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的曾國祥將會擔任首兩集的導演,聯同《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的團隊攜手打造,影集已確定於3月21日上架,一共八集,每集片長一小時,正式預告片亦已於早前推出。
香港戲劇協會昨日(17日)在社交媒體發表聲明,表示在上月初收到香港藝術發展局的兩封來函,指因收到外界查詢,質疑協會舉辦的香港舞台劇頒獎禮,內容「直接或間接對本局的聲譽造成損害或不利影響」,決定扣減頒獎禮的資助。與此同時,協會亦接獲康文署口頭知會,稱未能為頒獎禮提供或贊助場地。在聲明中,協會形容頒獎禮正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並對藝發局的「草率舉措甚表驚訝」。協會亦強調,雖然頒獎禮不獲資助,協會仍會堅持舉行舞台劇獎選舉及頒獎禮。藝發局在晚上回應事件,指去年6月舉行的第31屆香港舞台劇獎頒獎禮,該局收到不少意見,指頒獎禮的「內容及安排有不妥之處,本局經深入了解後,認為有必要作出下調資助的決定。」
「怪獸家長」育成學霸小孩,並非香港的獨有現象,但天外有天,中國學生的階級極為分明,竟有「學神」之稱。遙看台灣的楊鎮宇評《學神》,審視北京菁英高中生的「地位體系」,以及他們在求學時代培養的技能如何有助於日後的職場發展,背後涉及到教育階層化、菁英研究、中國發展等研究領域的認識,楊鎮宇因而帶出台灣人為何需要認識中國「學神」的問題,香港又未嘗不可從中借鑒,反思家庭、教育與社會的關係。
你還記得當年上中國文學課的畫面嗎?YW眼見修讀中國文學的學生每年遞減,首次任教文學科卻聽聞學校要殺科,如今迎來了最後的十堂課,有所感觸。文學科課程要讀的內容多、試題難、回報低,中途棄船的人很多,只有九位學生堅持留下。這段旅程令YW反思怎樣的語文教育才是成功,到底DSE是否衡量老師教育能力的場域,相比五星星,他更貪心的希望是,學生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去年七月,作家崑南出版「手機書寫」系列之二《人間零度醉醉念》,收錄30首他在手機上即「機」揮毫的詩。自20多年前起,崑南已經想寫「天、地、人」三部曲小說,現時「天」有《天堂舞哉足下》;「地」有《地的門》;「人」則醞釀多年仍未寫成,崑南說他寫了三分一,「但都不滿意,」於是在未寫成「人」字小說前,「我就想不如用『人間』代替一下。」
第17屆亞洲電影大獎今年繼續於香港舉辦,並將於3月10日在戲曲中心舉辦頒獎禮。今日(12日)大會邀請一眾香港新生代演員,包括陳湛文、陳苡臻、朱鑑然、麥沛東、栢天男、譚旻萱,公布獎項入圍名單。當中最佳男主角一項競爭激烈,去年憑《風再起時》奪獎的梁朝偉,今屆憑《金手指》再度入圍最佳男主角,有望連續兩年得獎。但梁朝偉要再下一城殊不輕鬆,對手包括去年憑《富都青年》獲封金馬影帝的吳慷仁,與憑《新活日堂》榮登康城影帝的役所廣司。除《金手指》外,香港電影《年少日記》、《白日之下》和《但願人長久》同樣成功入圍今屆亞洲電影大獎,將合共競逐八個獎項。
身為90後的中國導演魏書鈞,此前已憑短片《延邊少年》、首部長片《野馬分鬃》、2021年的作品《永安鎮故事集》,三度入圍康城影展。而他近日在香港上映,改編自余華同名小說的新作《河邊的錯誤》,同樣成功入圍去年康城影展「一種關注」單元。作為近年在康城最受矚目的中國新生代導演,魏書鈞的電影總是帶著獨有的反叛與荒誕感。正如《河邊的錯誤》看似是一部懸疑、推理電影,電影海報上卻已說明「沒有答案」。觀眾看畢面面相覷,沒有得到答案,反而帶著更多問號,而這正是魏書鈞所追求的。「沒有答案,是為讓更多答案出現。無數的觀眾,無數種看法,共同構築了這部電影。讓它超越了電影本身,我覺得這個過程很奇妙。」
音樂劇《大狀王》去年首演囊括第31屆香港舞台劇獎十個奬項,此劇雲集全港頂尖音樂劇台前幕後班底:高世章與岑偉宗的曲詞、張飛帆出人意表的文本、導演方俊杰精妙的佈局,劇中探討生死無常、善惡難辨,情節扣人心弦,亦糅合古典與現代的獨特美學。編輯部特此組成小輯,收錄填詞人岑偉宗的專訪,看填詞家如何以歌詞從市井吵架譜寫到因果宇宙;梁萬如與馮曉彤分別以歌詞和意象作為切入點,揭露《大狀王》的深刻主題。
早前商務印書館新出版歷史學家王德昭先生從未匯集成冊的《史學研究法講義》,由王德昭的學生、同為歷史學家的周佳榮教授將舊手稿整理成書,內容包括史學與史學方法、史料的蒐集,史料的本身鑒定、史料的內容鑒定、史事的綜合、史事的表達幾部分。成書過程複雜,耗時也近十年,所以韓心雨和巫如雯與周佳榮教授特別圍繞此書作了一個筆錄對談。
早前詩人廖偉棠在深圳飛地書局以《詩的隱遁術》為題設講座,向內地讀者介紹香港近年湧現出來的中青年詩人。之所以題為「隱遁術」,是用以歸納香港詩歌的新變,即在表達空間和資源逐漸萎縮的情況下,所出現的兩種可能:使「隱術」的是那些留下來的人,而使「遁術」的是那些離開的人。但在廖偉棠看來,他們都在堅持寫詩這一項「窮人的事業」,亦由此觀照兩代詩人的寫作。
日前,黃燦然的新書《詩合集》發佈會在台北春秋書店舉行,詩人親臨主講,本書責任編輯鄧小樺主持。黃燦然抵台便先後出席金馬影展及讀詩會,行程雖奔波,抵達老宅書店迎見滿屋讀者時,還是雀躍地笑說要與大家一起好好讀詩。當中分享了編輯《詩合集》的軼事、香港詩人與土地的關係,也表示自己到了承擔宿命的年齡,要以詩人的身分繼續承受着時代變遷、家庭壓力、中年孤獨、身體痛苦的各種施壓。
以巴戰火不斷,生靈塗炭,宋子江因此介紹了一些罹難詩人,也翻譯了一些巴勒斯坦詩歌,但他認為這不代表他站於巴勒斯坦的立場,而是純粹站在生命的一邊。阿拉瑞爾的〈若我必須死去〉正是以死亡反過來歌頌生命的詩,是為宋子江翻譯巴勒斯坦詩歌的動機,讓更多讀者認識這些在紛亂的地域中依然書寫的人們。
家喻戶曉且充滿趣味的漫畫《哆啦A夢》雖然主要是小學生取向,但其中包含了許多藤子.F.不二雄對於人和世界的理解和想法。「哆啦A夢wiki」創建者杉田俊介的《哆啦A夢論》,將《哆啦A夢》的短篇〈日常生活〉與大長篇(以在異世界為主)結合在一起探討,並輔以藤子.F.不二雄的《SF短篇集》作為佐證,提出了相當深入的詮釋。
日本攝影大師篠山紀信,在本月4日病逝,享年83歲。據日本媒體報導,篠山紀信一直患有長期疾病,上年底身體開始感到不適,於前日病情突然惡化,身體狀況急轉直下,緊急送往醫院搶救後宣告不治。
臺灣國寶級作家、「鬼故事大師」司馬中原於除夕跌倒送醫,惟情況急轉直下,於昨日(4日)因急性肺炎逝世,享耆壽90歲。
《給十九歲的我》上映後掀起風波,背後其實留下諸多重要思考,去年6月一眾紀錄片工作者出席討論會,深入論述拍攝與被拍攝者之間的倫理及權力關係,以及同意與授權的問題,以上由黃珍盈和劉坤濤紀錄及整理,收錄於電影評論學會回顧書《香港電影 2022》一書。有見紀錄片的議題未有更多後續討論,刊登此文不求爭議,只求引起有長遠文藝價值的討論,望社會與文化界能以更多元開放理性的方式討論,令香港紀錄片有更健康的發展。
在香港,黃飛鴻的名字幾乎無人不識,這與自1949年以來上映了逾百部以黃飛鴻為題材的電影不無關係,但他於1925年病逝後,沒有留下任何個人遺物,僅靠後人流傳其傳奇故事。《香江飛鴻——黃飛鴻傳奇與嶺南文化》透過文字和黃飛鴻相關紙本藏品,包括書籍、電影特刊、戲橋、相片等,分六個章節,將黃飛鴻傳奇的誕生、傳承和演化過程,一一呈現。
跨界藝術策劃人黎蘊賢 (Orlean Lai) 首次執導劇場,以「《我們來真的》——一場假裝的演出」為題,從起始就提醒觀眾關注劇場內的虛實問題,以裝置藝術和表演藝術邀請觀眾共建不可能的真實,合謀造假。編輯部組成小輯,囊括黎蘊賢的個人訪問,親述創作意念,以及對劇場的想像;參與繪畫的何倩彤撰寫後記,憶述創作過程,並反思文字被轉換成聽覺體驗的效果;黃小燕的劇評以拼貼式旁注,觸及協作、重複、極多主義等概念。
2023年,有些生命離開了,讓我們念記這些逝去的名字,他們將如消逝的星光,在千萬年後再次到訪地球,我們亦將再重聚。
M+Cinema去月舉辦「細思極恐:朴贊郁回顧展」,並請到韓國導演朴贊郁來港出席大師班。黃桂桂整合大師班及傳媒訪問內容,當中朴贊郁談及如何看待「暗黑」、自己的暗黑歲月、父母的薰陶,也說到自己在片場的慣常做法,讓我們由此發現這位「暴力美學大師」的細思極「柔」處。
《富都青年》由金馬影帝吳慷仁、陳澤耀主演,在臺灣上映引發口碑熱潮。導演王禮霖於訪問中談及選址富都的原因,而創作意念乃源於三年前的一次田野考察,發現無身份證者的議題更值得關注,便定下了阿邦及阿廸的背景。他亦憶述處理多種語言台詞的同時,一邊拍攝一邊修改阿邦的劇情走向,甚至決定在緊絀的檔期中安排重拍,過程艱巨,但透過電影獲得了發聲的機會。
過敏,是人體接觸環境中一些過敏原後,所引發的一系列超敏反應現象。那既是一種身體症狀,也可是一種心理狀態,由日常小小搔癢煩惱,到人際間的磨擦,甚至放大到社會整體,過敏粒子時刻都在碰撞。這些過敏原無處不在,偏又微小隱密,讓人難以言說,甚至羞於表露,免得被冠上反應過敏甚至玻璃心的標籤。然而,文學的價值正在於為幽暗而難以知覺的物事,給予恰如其分的言說。近年社會開始關注高敏族人士,呼籲人們肯定自身獨特與感受,如今或許正是書寫的時候。
2023年的復常與夜繽紛,有沒有為香港文化界帶來歡喜豐收的一年呢?用易經卦象而言,或者近於「或躍在淵」。年末沙田文化博物館或殺館之消息,再回顧2023年文化界大事新聞,不禁令人唏噓。年初紀錄片《給十九歲的我》的爭議,引發公眾激烈討論;與此同時,「四字電影」發圍,香港電影業彷似迎來新的生機,然而鮮浪潮等各位培育電影新秀的平台卻面對電檢刪剪問題。今年出現文藝工作香港未能入境香港的新聞,為歷來最多。另一方面,復常通關後港人紛紛北上外遊,嚴重打擊本地餐飲及零售業,包括書業生意也大幅下滑。過去幾年逆巿景氣的香港獨立書店業也屢受打擊,不排除未來將有結業潮;加上香港文學館的撞名爭議,香港文化未來前景頗有如履薄冰之情。然而,今年文化界也有值得慶賀之事,許鞍華拍攝紀錄片《詩》,首次把香港詩人帶到大銀幕;梁朝偉榮獲威尼斯終身成就獎也帶來沖喜效果,而今年衝擊娛樂圈的AI尹光及ChatGPT,也引起科技與藝術的創作討論。未來不可預期,唯有繼續自強,支持並珍惜本地文化創作,讓我們在逆風中同行。
自疫情解封後,市民紛紛離港消費,本地經濟持續下滑。根據入境處數字顯示,聖誕四日長假期間,合計逾140萬港人北上及外遊,不但香港零售及餐飲業大受打擊,聖誕檔期電影票房亦錄得20年新低。今年書業亦彷彿迎來寒冬,生意額大不如前,近月獨立書店更屢受打擊。在這時刻,買書除了是精神的滋養,也能給予作者、出版社及書業實際的支持。「虛詞編輯部」特意精選年度重點文藝書籍,羅列2023年不容錯過的佳作,在新一年,願好書有好報。
本年度文學季「別來無恙」於12月初開幕,請來洛楓、白雙全及蔣曉薇出席開幕講座「患得患失——疾病、治療與創作」。文學館總編輯鄧小樺在開幕時越洋致辭,她覺得疾病是一個身體內外連繫的反應,「是個認識及調節自己的過程,甚至能為創作提供養分,從這方面看,其實疾病並不是太負面。」洛楓、白雙全及蔣曉薇亦在講座上娓娓道來他們如何思考疾病與創作的關係。
香港島及諸離島星懸海上,與九龍半島對望,九龍則背靠新界諸山,可說整個香港地勢是背山面海,但從文學、文化角度看,香港長期都是背海之城。在城市發展歷史中,尚未出現如西方《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Sea )和《白鯨記》(Moby Dick)一類磅礡的海洋文學名著,甚至在早期,海洋鮮少成為作家投射、想像、稱頌的對象,海洋隱身於陸地之下,被城界排拒於外,海洋在文學作品中佔比偏低。然而,這個現象到了一九七〇年代開始有了變化,受到本土意識興起的影響,作家們開始看到本地的海洋,一九九〇年代甚至到了千禧年代之後有更顯著的轉變,許多作家開始挖掘香港海洋文化的價值,以海洋意象及想像作為創作主體,「文學海洋」在香港開始受到創作者重視。本書的編輯初衷,便是想喚起讀者和研究者的興趣,去探尋香港文學中「海洋」的面貌,藉此找回這座城市的海洋文化及其意義。
黎紫書從舊作《簡寫》、《無巧不成書》中挑出47篇微型小說,另從尚未結集的作品中選出24篇,合成這本自選集《余生》,這也是她告別微型小說創作的一次回顧和總結。在僅僅千字的篇幅內,黎紫書以非線性、後設、甚至帶實驗性的多變敘事筆法,寫當代社會、記憶、情感與生死。在此選出〈窗簾〉與〈我在〉,一說出櫃議題,一說家庭照的歷史,故事短小但精幹。
2024台北國際書展將於明年2月底舉行,近日(28日)公佈「國際書展大獎暨金蝶獎得獎名單」,當中香港科幻及推理小說作家譚劍新作《姓司武的都得死》,以及去年逝世的知名作家李怡晚年所寫的自傳《失敗者回憶錄》分別獲頒「小說獎」及「非小說獎」首獎。另一方面,本地漫畫家智海所設計的書籍《觀景窗》成功奪得台灣出版設計大獎「金蝶獎」銀獎。而近年移居英國的本地漫畫家黃照達,其由鄧彧、何萍萍操刀設計的漫畫結集《那城THAT CITY》,亦獲頒「金蝶獎」銅獎。
由王家衛擔任導演及監製的中國電視劇《繁花》,經歷多年籌備及拍攝,萬眾期待下終在昨日(27日)在央視八套及騰訊視頻首播。改編自上海作家金宇澄的同名小說的《繁花》,是王家衛首次執導的電視劇,也是他自2013年上映的《一代宗師》。作為王家衛「十年磨一劍」的執導作品,《繁花》由籌備到拍攝、殺青、首播都一直備受關注,開播之後收視率同樣居高不下,更打破單集最高廣告紀錄。不過劇集播出後網上口碑褒貶不一,評價兩極。
身處2023年的繽紛香港,虛詞平台沒有尖沙咀燒賣,也沒有廟街牛雜,但我們都明白到,Hardsell之前,必先有好的內容,才能吸引流量。虛詞好文不斷,今年戰況依然激烈,在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下,最後出爐的十篇上弦佳作中,粵語流行曲及港產片繼續稱霸,佔領榜單中的六位,另外文藝界的快報,亦成功引起讀者關注。除此以外,編輯部也另有心水推薦,望能年終前海底撈月,為好文拉票爭取流量!
本年諾貝爾文學獎由挪威劇作家約恩・福瑟(Jon Fosse)奪得,他的劇作曾兩度在香港公演,但其詩集、小說和劇作的中譯本不多,所以華語地區讀者一直未能窺見全貌。虛詞編輯部特此組成小輯,有詩人阮文略借助翻譯軟件的輔助,並參考其他譯本推敲重譯六首福瑟的詩,而劇場編劇鄧世昌和甄拔濤分析福瑟的不同劇本,闡述其簡約特色,讓大家感受福瑟的文學魅力。
根據本國法律,所有死刑犯在行刑之前,都有指定最後晚餐菜式的絕對權利。作為當了二十年資深獄警的我,以為早已在這座監獄裡見識過地球上所有菜式,有時心裡不禁讚嘆我國法律的慈悲,還有每次必定順利製作出指定菜式的廚師們的技藝。據我所知,他們一次都沒有失過手——不管是哪個家鄉的罕見餸菜,還是極盡奢華的九大簋,他們必定如死囚所願地送上。相信今次將會是他們面對過最大的難題——囚犯(編號98017)最後想吃的,是他自己的心臟。
《大狀王》音樂劇於平安夜在一片如雷掌聲中謝幕。以全港頂尖音樂劇團隊醞釀八年製作的《大狀王》,正如劇中福全的對白「贏我就贏硬㗎喇,係爭在贏得有幾.....光彩亮麗嘅啫。」結果一舉取下香港舞台劇獎十個獎項,史無前例。曲詞是音樂劇的靈魂,填詞家如何乘著音樂,以歌詞從市井吵架譜寫到因果宇宙,建構出一個妙趣盎然又哲思深遠的音樂劇世界?且聽被劇場界尊稱為岑爺的岑偉宗娓娓道來。
她到現在還清楚記得,第一次進食異物的感覺。可能是外婆在收拾桌面時遺漏的,可能是她自己偷偷藏在手心中,那枚磨得只剩下尾部的深綠色蠟筆。她記得外婆在廚房裡煮晚餐,房子裡塞滿一片甜膩的油香,電視裡的卡通人物唱著無聊透頂的兒歌,而她只是專注地盯著飯桌上那個指頭大的綠色物體。要是外婆再遲一分鐘發現倒在地上窒息抽搐的她,她短小的生命大概就在那天畫上句號了。
「謊言令人作嘔,但若然是草莓味的,甜蜜既精緻,那便另當別論。」在澪的童年,草莓屬矜貴水果,一盒草莓足夠買一大袋蘋果。她回憶起草莓之所以香甜,是母親為他汲去草莓酸味、擋下生活苦澀,使他得以大快朵頤。如今香甜漸去,卻又顯得滋味雋永,格外耐吃、回味。
今年成立的香港粵劇藝術團讓粵劇回歸藝術本身,旨在打造精品化粵劇。粵藝籌備多時,終在跨年檔期的西九戲曲中心上演首敲鑼鼓之作,挑選唐滌生的三齣經典戲寶:《洛神》、《白兔會》及《火網梵宮十四年》,龍貫天、黃成彬與梁心怡分享是次演出經驗,可見老倌與新秀的傳承互動引人入勝。門票現公開發售。
2023年的《年少日記》與《白日之下》,總讓人想起去年的四字電影熱潮。查柏朗在去年的香港電影脈絡中,處處可見兩代在價值觀、文化傳承或權力上的不對等。不論《流水落花》、《正義迴廊》曖昧地與建制共舞,還是《窄路微塵》、《白日青春》、《野草不盡》在不被看見與出走之間兜轉,新生代要找到自己的聲音,要有相應行動支持理念,並建立自己一套影像美學,也在持續地揭露現成體系的不義的同時,寄望能時刻自省權力身位的轉移,不重蹈前人覆轍。
黎蘊賢Orlean首次執導,棄文本、劇情、敘事主導的劇目,只就若干母題借題發揮,如擬真取信, 失敗(欲蓋彌彰地表演失敗)、重複等等,這些都連繫著劇場的脈絡,使這次演出甚有後設劇場的況味。至於作品的結構,anthropo-scenography 與object-oriented scenography 各佔一幕,屬過去20年來隨科技融入劇場的「新媒體劇場構作」(new media dramaturgy) 的格局。
早前慈山寺宣佈舉辦「阿彌陀佛聖誕法會」,引來不少網民迴響,但聖誕一連幾日假期,總不能天天佛系,既然緣分來了,讓你看到這篇文章,不妨跟著「虛詞」編輯部的文藝漫步LIST,隨一本書或一套電影出走或精神漫遊,看看這個世界,今年聖誕,只有散步我們才真正聊天。
在九十年代末,世界走向全球化、網絡化的時期,抗爭主體由「工人」轉變為「諸眾」,奈格里與哈特發表《帝國》(Empire, 2000) 探討全球化資本主義世界的「帝國」本質,並預言諸眾將以網絡化、去中心化形式進行抗爭﹔在下一本著作《諸眾》(Multitude, 2004)中,他們探討「諸眾」在「全球化」的帝國中爭取「民主」的角色。後來在2009年出版的《大同世界》(Commonwealth) 中,兩人指出一切憲政基礎源於對產權的保護,故倡導以「共同財產」(common) 反抗現代主權憲政基礎。兩人亦在2011年的「佔領華爾街」運動中發表電子小冊子形式的佔領宣言。
Antonio Negri 走了,其對身體潛在的生機力的討論,一直啟發我對身體的政治及反叛動力的思考,相比於尼采及Deleuze ,他較肯在猶太基督教的傳統裡找尋資源(他有另一本書討論約伯記),一如其同鄉Agamben。
本日(18日)為西西辭世一周年,為紀念她並發揚其文藝美學及創作精神,西西基金會於昨日(17日)在灣仔富德樓7樓舉行紀念活動,並簡介「西西空間」計劃,發佈新書《從跳格子到坐飛氈:西西追思文集》與《西西,她這樣的一個作家》。由作家黃怡擔任主持,並請來一眾作家如飲江、樊善標、謝曉虹、蔣曉薇、葉秋弦,朗讀西西作品,引來其他文友到場支持,現場座無虛席,場面熱鬧。
中國傳奇詩人屈原投汨羅江自盡的故事家傳戶曉,其不朽的風骨與浪漫的詩句至今仍為人所傳頌。假如屈原在死後二千年輪迴再生,在長生不老的秦始皇統治下的獨裁暴政中重獲新生,由汨羅江一下子被投擲到賽博龐克(cyberpunk)的香港之中,他會發生一段怎樣的故事?動畫導演兼視覺藝術家江康泉(江記)在大館舉辦的個人展覽「江康泉:戰國龐克」,從奇幻的想像出發,結合歷史與科幻,糅合了動畫、聲音、霓虹燈等多種元素,發掘歷史的可能性,探索人類自古至今的核心慾望,叩問科技、歷史與人類慾望間千絲萬縷的關係。
兩年前藍奕邦發表了〈生〉,詞曲由藍奕邦親手包辦,寫的是人的艱難掙扎,並探討生的意義。是次林夕所填的〈命〉除了延續這個話題以外,還討論一個人被隨機誕生在某個時空,似是探討人面對存在的拋擲性,是不是只能認命?Sir. 春風燒評此曲,認為歌詞將人的覺醒和大膽都歸因於先天遺傳而不是後天的識見,但只有人類才能做到知命但不認命,教人握緊尊嚴不認命。
本地著名編劇、傳媒人林超榮今日(12日)逝世,享年61歲。林超榮的死訊由作家沈西城傳出,其生前好友田啟文指林超榮早前患上新冠肺炎,感染併發症,於昨晚突發入院,至今日中午離世。
獨立書店貳叄書房去月被曝拖欠巨款,引起業界迴響,時隔一月,本日(12日)貳叄書房發道歉啟事,承認過往未有清楚釐定與前店長楊喜盈(Joyce)的夥伴關係,並為早前失言「書店從來只有兩個老闆」致歉。除此之外,貳叄書房承認未能妥善處理帳目,導致拖欠書數;曾向朋友借款周轉,亦未在還款期內清還借款。現時,貳叄書房表示已付清Joyce為書店墊支的款項、供應商以及朋友的欠款,並就此事致歉。
由曾憲寧執導,張艾嘉、任達華主演的電影《燈火闌珊》,原在今年9月獲「香港電影製片家協會」推薦,代表香港角逐「第9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國際影片」獎項。不過,在奧斯卡近日公佈的候選名單中,香港代表《燈火闌珊》卻不在其列,香港電影因而無緣競逐今屆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項。《燈火闌珊》劇組指對事件「深感可惜」,表示會靜候協會和奧斯卡方面進一步說明原因。「香港電影製片家協會」主席洪祖星在接受傳媒訪問時解釋,事件源於該協會組成的選片委員會成員之中,包括有《燈火闌珊》的演員在內,並有份投下該片一票,被奧斯卡認為牽涉利益衝突,該片因而被拒絕提名。而協會最終亦沒有推薦其他電影,放棄今屆奧斯卡提名機會。
馬來西亞電影《富都青年》為吳慷仁帶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項,惟部分觀眾批評取材和情節俗套,僅是宣揚人性光輝的兄弟情。但梁洛蘭認為這不只是一部反映非法勞工問題的電影,當中的兄弟情也不只是單純「互相扶持」,而阿迪對阿邦的依賴和珍惜,似是形成了一座籠牢,為電影呈現了二人相依為命時「扶持」和「包袱」間的張力。
今年《小王子》80歲了。它是截至目前為止,除《聖經》外發行量最多的書籍,更遑論各類書評、論文、延伸書寫,甚至周邊產品,堪稱「濫情爆點」。然而阮若缺在閱讀《遇見小王子》之後,卻意外獲得更多啟示,越發了解聖修伯里本人及其創作的心路歷程。另兩位作者搜尋了有關聖修伯里或親友散落美、法各地博物館、基金會及私人收藏的珍貴史料、原稿,尤其是對相關繪圖加以研究分析,令《小王子》重生並另賦新意。
黎紫書從舊作《簡寫》、《無巧不成書》中挑出47篇微型小說,另從尚未結集的作品中選出24篇,合成這本自選集《余生》,這也是她告別微型小說創作的一次回顧和總結。在僅僅千字的篇幅內,黎紫書以非線性、後設、甚至帶實驗性的多變敘事筆法,寫當代社會、記憶、情感與生死。旅台馬華作家張貴興為此撰推薦序,形容《余生》是無花果樹,沒有花枝招展,但葉茂果豐,每一個故事都可以繼續發展。
「香港文學季.別來無恙」昨日(8日)在香港藝術中心古天樂電影院舉行開幕典禮暨開幕講座,且邀得香港作家崑南、藝術家楊秀卓擔任開幕禮主禮嘉賓,中文大學藝術行政主任鍾小梅則代表香港文學館作開幕致辭。香港文學館總策展人鄧小樺雖然身在台灣,亦特意錄製短片向文學界友人問好。由作家袁兆昌主持的開幕講座「患得患失——疾病、治療與創作」,則邀得作家洛楓、蔣曉薇以及藝術家白雙全作講座嘉賓,分享疾病與創作之間的微妙關係,以及他們如何透過創作得到治癒。
實踐式藝術研究(practice based art research)屬後結構(poststructural)及後質化(post qualitative)研究的一種,由於藝術好多時是沒辦法用絕對的科學理性去量度,藝術研究的方法和框架甚至是在實踐中後設的。後質化研究強調的不是直接轉達提問過程中找到的材料,而是強調研究員可以如何經驗和吸收所找到的材料再重溯(Re-tell)一個內化了經驗和知識的書寫。後質化研究實踐者認為,不論是提問﹑還是緣著提問的軌跡去找回來的材料都沒有可能是客觀的,真正真實的呈現倒是把研究者自己的知性﹑情感﹑身體都放進去所有在研究得來的材料裡,以研究者自己作為管道讓材料經過研究者自己,再由研究者自己去講一個完整的故事。藝術研究的質化呈現好應是一個內化了研究思索和從中所獲的藝術作品。
任弘毅未及拜讀葛綠珂之詩,葛綠珂便因癌症逝世。近日他借閱《野鳶尾》,被廖偉棠「詠物的內涵是詠神」的評論一言驚醒,當他再讀〈退隱的光〉時,發現葛綠珂演繹著文學的神話,甚至將自己活成了神話。這令他聯想到臧隸的〈詩已將世界分為兩半〉,當中無窮遞歸的數列若要套用在詩歌上,葛綠珂或會說:詩就是那通項公式,那不斷被傳頌,甚至指向自身的神話。
《白日之下》擲下一句「你以為可以改變世界?」,拷問對象不單是死守第四權的記者們,而是大眾,隨即再次喚起一種公共性的無力感。電影迴響之大,編輯部為此組成小輯,收錄兩篇影評,探討電影中旁觀他人之痛苦、新聞工作者的掙扎、場面調度,以至大雨意象;也包含導演簡君晋現身說法,闡明電影的意義。讓我們秉持希望,也不要因為作出正確決定而內疚。
未正式開始訪問前,呂嘉俊首先慨歎:「開書店時訪問邀約接踵而至;出了兩本書沒有人找過我做訪問,你是第一個。」他搖了搖頭,「沒人對一個出書的作者有興趣。」從經營「字字研究社」做出版,到擴展成一間書店,呂嘉俊當然知道出書之難。
早前《施政報告》提出設立兩所博物館介紹國家和抗爭歷史,除了把現時的「香港海防博物館」改設為「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外,昨日(6日)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向立法會提交文件,建議將自1991年啟用至今、位於尖沙咀的科學館改建成介紹國家發展和成就的博物館,涵蓋國家歷史、政治、經濟發展和文化,深化市民對國家和國情的認識。而科學館將於沙田文化博物館重置,香港文化博物館現有藏品將在其他博物館重新整合和重置,即2000年正式開放的香港文化博物館將會消失,不復存在。
公元前1550年,在埃及的《埃伯斯紙莎草紙》醫學文獻中,記載一病的症狀表現為尿頻及體重異常減輕,據說當時的建議療法是要連續四天吃一鍋由骨頭、麥類、殼類與泥土煮成的鍋物。千年過後,希臘醫師阿瑞蒂亞斯將此病命名為「diabetes」,希臘文解「篩」,因病人沒完沒了的口渴與排尿,彷彿人體就像個「篩子」,而此病為不治之症。
位於上環太平山街的見山書店(Mount Zero)開業五年,昨日(5日)於社交平台宣布將於2024年3月31日結業,帖文中透露書店長期遭受神秘人投訴,以致每周都收到各政府部門的檢控信件;見山也感謝一眾讀者的厚愛,僅望可與顧客們平靜喜樂地過聖誕和新年。
由西九文化區與香港舞蹈團合辦,國際著名編舞家黎海寧「女性三部曲」壓卷之作《女書》將於今年12月15日至17日於西九文化區自由空間大盒再度上演。
我喜歡書中提及到香港都市當中的塗鴉和深井這個鵝的地標,深井這個鵝的地標讓我想起了新會睦州的黃沙蜆地標,金黃色的黃沙蜆地標設計顯得非常有金屬味道,整體有點財俗氣,但在書中看到深井這個鵝的地標還顯得有點綫條美學典雅之處,這兩者同是鄉郊特產地標在美學角度的對比來說,可以反映出香港和內地的城市審美文化差異,這種差異更好地瞭解一個城市如何優雅地表達其獨特美學信息。最近香港塗鴉最出眾者是松島安,他那幾首玩世不恭的鹹濕粵語詩讓每個城市散步觀察者引俊不禁,但論字體的美感還是九龍皇帝優勝于松島安。他們的文字塗鴉讓我想起內地的公廁塗鴉,這些塗鴉當中夾雜著一些不良廣告信息,或許在香港某個偏僻的公廁也有同類的廣告信息,但無形中成為城市之間共同的次文化表達,這點還是讓我會心一笑。
詩人不可以被遺落,正如Vicente Huidobro(比森特·維多夫羅,智利著名詩人)所言︰「詩人是一個小神」,而在這種情況下,只有比凡人更特殊的存在才能夠拯救我們倖免於難。這就是為甚麼我堅信並且不斷重複地指出「詩人必須站在為生命而戰的前線」。際此文明危機的時勢,《星球之歌》的詩人正是為世所需的使者。我們用以書寫的墨水正是我們靈魂的鮮血,此所以詩歌如同一頭渴求公義的狂怒怪物,從靈魂裡面闖出來。
人最初的味覺記憶,潛藏在母親的肚子內。懷孕四五月起,胎兒開始發展嗅覺與味蕾,能辨識羊水的味道。口腔期階段,嬰兒透過吸吮、咀嚼、吞嚥獲得滿足,同時探索感知世界,約三歲起會找到自身的口味愛惡。然後隨著個體經驗的殊異,味道的記憶會日復一日累積、流變又遺失,我們懵然未知其意義,直到某日偶爾記起,才發現它早已在不知不覺間消逝,不復往昔。本期《無形》說那陣時不知道的滋味,正要召喚獨一無二、在深處流淌的回憶。
今年獲得香港出版雙年獎「新晉編輯獎」的中華書局編輯葉秋弦,在成為編輯之前,本身亦是文學作家,曾經著有《綠皮火車》一書。她形容自己平日工作是做書,閒餘的時候便寫字,寫不出來的話便閱讀,尤愛黃碧雲、潘國靈、西西、蘇偉貞、童偉格等的作品。由成為作家,到入行做編輯以至獲獎,一切的起點,是源自她對文學的熱愛。在這個文字、書本愈被輕視的時代裡,她堅持腳踏實地編一本書,因為這是她能夠做到「最卑微的一件事」。
近年香港作家於臺灣屢獲文學獎項,繼早前陳慧憑《弟弟》榮獲「2023臺灣文學獎」金典獎後,兩位香港年輕作家梁莉姿、蘇朗欣近月也再次獲獎。梁莉姿憑詩作〈媽媽給我寄口罩〉獲頒「2023新北市文學獎」新詩一般組優等獎,蘇朗欣則憑〈時間之外〉獲頒「2023桃園鍾肇政文學獎」短篇小說評審獎。
《無形》編輯部較早前讓讀者在網上填寫心中的詩人偶像以及希望推薦給不讀詩的人的詩集,十強結果正式出爐!以下名單由《無形》讀者選出,排名不分先後,勿當成專業權威推介。十大詩人由華文作家佔據主流,足見華文詩讀者群人多勢眾,外國勢力人丁單薄,幸而亦有諾貝爾獎得主能突圍而出。(編輯部私心投選詩人也未能入榜,飲恨!)十大詩集之中古詩與現代詩集並舉,充分反映網絡社群的現象特色。你所喜愛的詩人和詩集假如沒有入選,也請勿批鬥(笑)。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王璞的故事發生在長沙、上海和香港。她以三個城市為題,寫下超過半輩子的真實故事,那就是她的回憶錄《故城故事》。 王璞的《故城故事》很好看,一翻開,就讓我停不下來。這不僅僅是因為王璞是我很喜歡的作家,一向喜愛她的文字書寫,還因為她的回憶錄,除了寫出自己坎坷不平的經歷,還反映了她所處的那個時代,有很深刻的時代印記。
「最近終於有幸可以訪問耀輝——其實說是訪問也不太恰當,那更像是一個老師和學生的交談。原定三十分鐘內完成的,卻不小心成了一個小時半的閒話家常,結論是,我是一個爛透了的訪問者。」「一世唔畢業同學會」聽來就是一個邪教,周子皓卻懷着研究的心進入歌詞班,而第一堂課周耀輝便開宗明義,他不懂「教」,但可以「導」,「道以方寸」,透過展示自身的經驗,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方寸去行各自的路。
每當劉梓潔套進那雙黑皮鞋時,就會想起被封為「最忠於原著」的村上春樹改編電影《東尼瀧谷》。若問〈東尼瀧谷〉小說在講甚麼?劉梓潔想就是「孤獨」兩字,她認為市川準將「孤獨」改編到極致,後來對拍攝現場實務更加了解之後,對《東尼瀧谷》更加敬佩。她再談到濱口龍介想在《在車上》做的,是將語言聲音這項技藝逼迫到極致之後,探觸超越語言、甚至無需聲音的所在。
第60屆台灣金馬獎頒獎禮於昨晚(25日)舉行。香港電影在今屆金馬獎共獲得十八項提名,最終奪得四獎,包括《年少日記》導演卓亦謙奪得「最佳新導演」,以及謝咏欣憑在《但願人長久》中飾演吳慷仁女兒贏得「最佳新演員」獎。而由何思蔚執導,以移民潮為背景的短片《直到我看見彼岸》則奪得「最佳劇情短片」。陳嘉言、黃曉傑製作的動畫作品《夏夢迴》亦榮獲「最佳動畫短片」。其他獎項方面,吳慷仁憑《富都青年》榮封金馬影帝。而年僅十二歲的台灣演員林品彤,則憑在電影《小曉》中飾演過動症小孩,榮登史上最年輕的「金馬影后」。
「第60屆台灣金馬獎」頒獎典禮將於明晚(25日)舉行,金馬執委會今日舉行金馬獎入圍午宴,同時率先頒發「觀眾票選獎最佳影片」以及「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兩個獎項均由香港電影奪得,其中由卓亦謙執導,獲得五項金馬獎提名的《年少日記》榮膺「觀眾票選獎最佳影片」。而「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則由祝紫嫣執導的《但願人長久》奪得,為香港電影在今屆台灣金馬獎中先拔頭籌。
我問 佛在否 它轟然搧動 淹沒疑問的聲調 終止氣息 時間在此刻,落下 梅花朵朵開落 露水沒有棲地 它自晶鹽蒸發 共時誕化萬千事物的形象
多年來從未向公眾揭露身分,像謎一般的英國知名街頭藝術家 Banksy再一次趨近大眾。周三(22日)英國廣播公司(BBC)的 Podcast 節目「The Banksy Story」釋出二十年前的錄音,當中疑似是Banksy的受訪者透露自己本名為「Robbie」。
由許鞍華執導的紀錄片《詩》今日正式上映,《詩》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短訪淮遠、飲江、鄧阿藍、馬諾,談詩是甚麼;第二部分篇幅最長,專訪黃燦然及廖偉棠,談他們對詩的態度;第三部分短訪年輕詩人黃潤宇,談詩的功能。自小愛詩的許鞍華即使執導多年,仍深深地覺得:「詩是很難講的。」
看不明白,可以因為用詞晦澀難明,也有「每個字我都明,拼埋一齊就唔明」的情況;但更根本的,會否是我們都囿於考試答題的閱讀模式,總要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想要進入詩的世界就必須接受:詩不會馬上提供自身的答案,而且它有時希望每個人得到不同的答案。要懂得享受閱讀詩歌的樂趣,類似於享受漫步與迷路的樂趣。如同施蟄存所指:「對新詩既要求解,又要不求甚解,仿佛得之即可」,追隨感覺就好了。詩中大量的歧義與隱喻,就是想讓讀者停留在詩的迷宮中品味與咀嚼。一旦有了「標準答案」,就好像電影院完場開燈,你就要從夢幻與超現實的世界離開了,那才無趣。
訪問過臉書專頁「每天為你讀一首詩」成員及聲韻詩社社長池荒懸的訪問後,編輯部再精選七個關於新詩的關鍵詞,由藝術手法、風格到語言特質,逐一簡介,給敬而遠詩的人一個概念的工具箱。
由三位90後少女在2019年開辦的獨立書店貳叄書房,近日陷入欠債風波。早在十月初,出版社德慧文化宣佈荃灣書室結業後,一拳書館已曾出帖表示惋惜並指出書業有害群之馬;直到本月7日,一拳書館再發表不點名的限時帖文,透露業界出現騙子。貳叄書房前店長楊喜盈(Joyce)則同日發文釐清已退出書店,並透露書店欠款問題嚴重。貳叄書房在14日發聲明回應,強調書店「從沒做出仼何刻意拖欠書款的行為」,卻在業界引起連串反響。包括一拳書館、獵人書店以及序言書室等獨立書店紛紛發文指貳叄書房長期欠債真有其事,並指貳叄書房的行逕不但影響供應商員工生計,更對整個書業造成傷害。
I looked down at my red clogs Showing through the red hem Of my dress A bruise on my arm Andre had kissed me there My father by my side Near the harbour To board a liner and to dine In style
《命案》罕以風水命理入題,導演鄭保瑞視之為一場對抗宿命的實驗,演員林家棟身為佛教徒,現實中不會刻意尋求命理指引,深信每種因果是有天修。《命案》有一對白:「對抗命運,是人類的最大悲劇」,相信我們都曾經反覆敲問命運的喜與悲,「虛詞」編輯部特此整理小輯,收納鄭保瑞與林家棟的專訪,窺見二人對命運的取態,也包括作為觀眾的鄧小樺的專欄文章,明白原來一些日常中浮淺的話語,穿過表象後,可以讓我們捱過艱難的路。
《年少日記》是一個ensemble piece,沒了哪一個演員都會倒塌,而在這ensemble的中心,就是盧鎮業。我喜歡《年少日記》這部電影,很喜歡鄭sir,很喜歡盧鎮業。我很希望大家也會喜歡《年少日記》,也會喜歡盧鎮業,喜歡這個上半身穿西裝打蝶形領結,下半身穿波褲拖鞋的,確實就是一個既優雅知性又可以很麻甩很「地」的獨一無二的好演員。
白日之下,本應是莊嚴而神聖的,但在這威光下,惡行原形畢露。凜分析《白日之下》的兩個場景,指出報館的燈光在彩橋之家被揭發惡行後,與殘疾人變成無家者後產生強烈對比;而尾段一場大雨所隱含的意義,正是對曉琪作出關於公義的靈魂拷問,曉琪分不清楚令視線變得模糊的是自己眼眶容不下的淚水、殘疾人和家屬們飛濺的唾液、還是為白日提供不在場證明的雨水。
動漫《進擊的巨人》終於迎來最後一次放送,十年來我們見證著這個原本被認為只是少年英雄打怪的「熱血番」「少年番」動漫,如何一步步變成許多觀眾心中的神作。Sir. 春風燒借用英國哲學家伯林的理論,探討當中自由的積極與消極,而艾連又是怎樣的一個「自由的奴隸」,再談及諫山創如何化用「電車難題」,引起觀眾熱烈討論。對於艾連死在正義審判之下的結局,他認為很精彩,也不覺得爛尾,只覺更「厭人」了。
電影《白日之下》的故事改編自2015至2016年間,香港傳媒揭發一連串殘疾護老院舍院友被虐待、性侵的真實事件。電影中余香凝飾演的偵查組記者曉琪,以臥底形式潛入院舍,揭發院舍內的非人道生活。由可見的肢體暴力,到無形的制度暴力,不公義的事情每天都在光天化日之下發生。電影的故事並不新奇,現實比電影更加荒謬。但《白日之下》導演簡君晋想透過電影說的,不是荒謬,而是堅持。「現實縱使是這樣,但仍然有很多人堅持在自己的崗位上,繼續去追求真相,他們的堅持,是我最想寫的東西。」
一個生長於湖南邊陲之地,整日與大自然打交道的野孩子,青年時代混跡於龍蛇混雜的軍旅;忽然靈光閃動,隻身遠闖人文薈萃的北京,浪跡於文學園地。三十歲後名氣漸顯,奠定在文壇的地位。中年由作家而晉身大學教壇,一身而兼作家、教授和文學刊物主編多職,享譽日隆。1949 年後打入另冊,離開文壇,擔任故宮博物院的文物講解員,用他的話說,就是「在午門樓上轉了十年,學了十年」。幾十年陰晴不定的政治空氣下,他長時間絕跡於文學界和教壇,苦心孤詣,自甘寂寞,從事文物的研究。這樣曲折的人生過程,這種甜酸苦辣的閱歷,在沈先生的行止容貌上,竟然沒有留下任何應有的世故和滄桑的印記。年過古稀,仍然一派純真,真是不可思議。這種純真,沒摻入一點造作,又不同於長於富貴、少不更事、不通世務的天真。沈從文先生保持着的,原是一顆赤子之心。
本屆2023臺灣文學獎爭議連連,其中吳明益的入圍作品《海風酒店》被決審團評為「在水泥建廠抗爭的情節中,角色的塑造過於刻板」,引來吳明益以及出版社「小寫出版」總編虹風一同發表文章回應。決審委員會主席羅智成於臉書迅速回應,事件掀起文學界的熱議,其中作家朱宥勳也一表己見,順道探討「刻板」的文學涵義。「虛詞」編輯部整理此次關於「刻板」的文學爭議,梳理其中的文學論點和批評脈絡,了解「刻板」的不同面向,以供讀者思考。
由陳哲藝導演的電影《燃冬》11月9日上映,電影講述三個受傷的年輕靈魂因各自的因素去到中國最東北的城市延邊,在短暫的幾天裡,他們互相依靠、取暖、給予慰藉。劇本是陳哲藝先有故事梗概後再到延邊去一邊感受當地的氣氛、環境,一邊撰寫定稿的。一個在新加坡長大的導演,又會如何寫一個大冬天的故事?
臺灣現代文學小說家王文興於9月27日辭世,文藝界眾人於社交媒體憑弔,回憶其人溫潤如玉,個性低調謙遜。曾任《聯合文學雜誌》編輯的崔舜華,形容王文興有著時光珍稀的嚴謹的心靈,在雜草叢生的城市一隅,自在自得地煥發光芒。陳麗芬曾是王文興的學生,則描繪出其怡然外表下狂野恣意的靈魂,如何以寫作動粗,抵抗生命中的風暴。寫小說之於王文興,不是標新立異,而是絕地求生,在荒謬無意義的人生中無中生有,生出沒有自由中的自由。
1957年,卡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的大名在香港、台灣不逕而走,其中篇小說《異鄉人》由於被沙特深入討論,廣受關注,成為存在主義小說經典。今期《方圓》以此作為主題,由李敬恒和楊彩杰的《異鄉人》閱讀經驗出發,連結到不同作家的文本互涉,再由朗天的論述文章串連分析《局外人》及《麥田捕手》,構成一個局外人的系譜。
香港話劇團的《從金鐘到莫斯科》,編劇潘惠森發揮鬼才本色,夥拍回港出山再做導演的李鎮洲,以俄國大文豪契訶夫多則精采短篇小說取經,加以挪用、修飾、改寫、拼貼、戲劇化,信手拈來,一揮而就,揮灑自如,舉重若輕,湊合一個荒誕瘋狂又好玩的契訶夫宇宙,妙筆佳句奇想異趣皆處處,不時叫人抱腹大笑拍爛手掌,同時提醒諸君各位,現實如此荒謬,超現實如此日常,喜劇如此憂鬱,悲劇如此幽默,香港如此莫斯科,人生如此契訶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