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濤灣」及應援活動:淺記香港公共空間下的粉絲文化

空間 | by  謝愷忻 | 2022-05-03

四月三十日為MIRROR成員姜濤生日,姜濤香港後援會除在銅鑼灣、尖沙咀兩個商場舉辦慈善限定店及租下以姜濤為車身廣告的電車外,更舉辦首個民間發起的電車免費乘車日,吸引近千姜糖(姜濤粉絲名稱)及市民到場參與及圍觀,場面相當熱鬧。筆者當日中午先後到訪兩地觀察及與參與者交流,本文試圖淺記當日城市面貌,及思考香港粉絲的參與式文化和禮物經濟。


一張含有 個人, 人, 室外, 人群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於銅鑼灣金百利慶生燈箱廣告及東角道前,有不同年齡層的市民帶同姜濤公仔、剛獲贈的應援物與燈箱廣告及佈景合照。)


從作者到作品——姜濤的光速演化



應援活動與參與式文化

社會或對支持者(粉絲/Fans)有刻板印象,如媒體學者Henry Jenkins曾列出坊間認為粉絲無法將現實和想像分開、未能獲得合適的社會體驗而選擇投入節目當中,同時缺乏審美觀;但Henry Jenkins指出現實中粉絲們試圖將媒體表現融入他們自己的社會體驗,同時在過程中堅持自己形成解釋、提供評價和構建文化經典的權利,參與及影響文化。是次姜濤生日應援不僅將姜濤和姜糖帶至公共空間、現實生活中,同時透過交流互動、間接參與慈善活動亦能提升姜糖的社會體驗和參與。

現時追星作為參與式文化,透過對粉絲群體的身分認同,積極參與偶像身分建構,並進行分享,而非由經理人單向塑造。是次電車應援、慈善義賣姜糖以姜濤及後援會名義參與慈善應援活動,其一能提升姜濤的公眾形象、更為正面積極,其二粉絲亦能參與宣傳、在參與活動以獲滿足感外亦能促進發展。另外「星」與粉絲更透過公共領域下交流互動,如姜濤於當晚十時許到場致謝及獲贈應援、拍攝生日短片,肯定了粉絲的努力和忠誠,並借可量化的人數確立群體的大小和影響力,加強了群體的認同和公眾對其的了解。如Henry Jenkin所言,粉絲透過建立活躍的社群,亦嘗試在文化中保有演繹的自主權。公開的大型應援活動試圖模糊現實的界限,讓應援活動與社會互動,不再將潛在的粉絲拒於邊緣,而能進入公眾視野,成為大眾文化的面貌之一。


一張含有 室內, 廣場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一張含有 個人, 室內, 天花板, 人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銅鑼灣皇室堡及尖沙嘴The ONE均舉辦限定店,除有場景及公仔讓姜糖及市民到場打卡外,精品收入扣除成本將撥捐慈善機構,有大量人士到場排隊參與。)



文化迴路理論(circuit of culture)指出,物件(object)或文本(text)的文化意義由生產(Production)、規範(Regulation)、再現(Representation)、消費(Consumption)、認同(Identity)五個因素扣連且互為影響,缺一不可。而由此可見,當認同促使周邊產品和應援活動的消費和相關文化意義的再現時,文本即偶像的形象亦會受影響。應援不只令粉絲接達愛慕,亦能借加入生產和再現而讓其更家傳户曉。


一張含有 文字, 商店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一張含有 文字, 個人, 室外, 人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在東角道有支持者自發布置MIRROR手幅牆供市民欣賞,另電訊商的街頭攤位亦特意加上代言人之一姜濤的大型相片及裝飾吸引客人。)



派應援物與禮物經濟

在活動期間,姜糖香港後援會送贈手幅及明信片予到訪慈善限定店的市民,另不少姜糖亦自發在街上免費派發自行設計及印刷的手幅、熨貼等應援物,一方面為分享生日的喜悦和供人拍照之用,另一方面則讓吸引更多人認識姜濤的資訊和魅力。另外據觀察,當日亦有不少姜糖以Airdrop、Instagram direct message等方式分享如姜濤母親經過銅鑼灣的相片,互相無償幫助,豐富資訊和應援體驗。以上交換資訊、派發應援物的文化,如社會學家伯格(Peter Berger)的制度化理論(Theory of Institutionalization)所言,社群內的成員能以物質、文化等,在交流下確立團體性質及秩序,同時確立和加強成員對社群的認識和歸屬感。以上派發應援物,或可以禮物經濟(gift economy)角度思考。


一張含有 文字, 建築物, 路面, 路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當日東角道有派發應援物活動,吸引逾二百人排隊,龍尾於行人專用區終點再折返。)


禮物經濟是自由價值的經濟學模式:基本而言在禮物的給予過程中,給予者沒有任何得到立即回饋或價值回報的要求和預期,同時禮物作為社交貨幣是為表達關係。然而社會學家牟斯(Marcel Mauss)在禮物文化之上再引伸,指出送禮、收禮和還禮的禮物交換義務兼具了經濟和道德意義,能夠負起維繫社會關係的功能,加強族群間地域、世代的互動。筆者認為送贈應援能提供姜糖和市民交流的機會,如分享電車資訊、追蹤Instagram帳號。同時,在此場合下還禮並非要求物質回饋,而是透過分享姜濤應援物至社交媒體而收宣傳姜濤、個人為姜濤開設的Instagram粉絲專頁(Fanpage)及提升對姜糖群體的歸屬感之效,出現禮尚往來的互惠性之餘,更能提升姜糖群體之間的關係,同時亦能借禮物提升活動的歡愉感和投入感。


《作品的說話》:把世間留給善良的人



小結

是次應援活動,將公共空間再次成為交換情感的公共領域,透過分享快樂與資訊,在交流下加強了共同感,並借線下面對面的模式加強群體的凝聚力,讓年齡、地域不再是界限。在「姜濤灣」下,借參與式文化和禮物經濟,嘗試作出嶄新的文化和娛樂面貌、建構文化身分、加強對群體的認同。


參考資料


Mauss, Marcel (1966). The Gift: Forms and Functions of Exchange in Archaic Societies (Ian Cunnison, Trans.). London: Cohen.
Henry Jenkins (2012). Textual Poachers: Television Fans and Participatory Culture. Oxfordshire: Taylor & Francis Group.
du Gay, P., Hall, S., L., Mackay, H. and Negus, K. (1997). Doing Cultural Studies: The Story of the Sony Walkman.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謝愷忻

介乎文學、語言學、教育學、人類學的學徒。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2024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詛咒

時評 | by Àlex Vicente(翻譯:印卡) | 2024-10-11

還有什麼能療癒你

影評 | by 鄧小樺 | 2024-10-10

不丹,並不簡單

影評 | by 穆純 | 2024-10-07

家訪

散文 | by 孫樂欣 | 2024-10-02

黑吧敬酒

書評 | by 惟得 | 2024-10-02

張愛玲金句,有時比周星馳更好笑

其他 | by 馮睎乾 | 2024-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