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於4月10日正式揭幕,日本名導中島哲也新作《懺悔有時》(The Brightest Sun)成為電影節開幕電影,其不但是全球首映亦以其細膩的影像語言與獨特的敘事視角,揭示了當代社會中一個隱秘而沉重的命題:殘疾兒童與家庭的掙扎,以及社會支持的匱乏,當中透過邃的筆觸,描繪出人性在絕境中閃現的複雜光輝。電影節亦邀請了著名演員安藤櫻以講者身份參加活動,分享自己的演熱生涯及對香港看法,更提到電影節放映她的四部經典之作宛若人生旅途剪影,如實記錄她當刻身心狀態。 (閱讀更多)
去年《從今以後》、《破.地獄》、《爸爸》等港產片不約而同聚焦死亡。黃詠詩早於十七年前便以劇悼亡,在《破地獄與白菊花》裡一人表演一場世紀打齋,悼念離世的祖母。今年五月,《破地獄與白菊花》將第11度載譽重演,比起電影《破.地獄》,黃詠詩這套劇作更著重道教儀式的真正意義。黃詠詩表示:「其實道教儀式蘊含極深的愛,這是中國人表達愛的方法。」且道教其實相當貼地,法科以「有方法」與天連繫,助人解困。她更指出,道教種種的儀式都足夠人性化,才能在葬禮中「為生人破地獄」。 (閱讀更多)
第四十九屆香港國際電影節邀請香港演員袁澧林(Angela Yuen)擔任電影節大使,她對電影的熱情如烈焰般炙熱而純粹,近乎虔誠。對Angela而言,電影遠非一份職業,而是一種救贖與啟迪的媒介。「它在我生命的不同階段,如同救贖之光,將我從困境中拉出,啟發我無數瞬間。」電影業面臨這種挑戰,但Angela對電影的發展依然充滿信心,更將電影訊息比喻成種子,觀畢便會潛伏在你的生命中,等待時機萌芽。 (閱讀更多)
第十八屆亞洲電影大獎於3月16日晚在西九戲曲中心圓滿落幕,盛會中不乏新銳面孔與享譽國際的電影人共襄盛舉。本屆共有30部電影角逐16項大獎,雖有不少作品未能摘得桂冠,卻仍在電影節的舞台上熠熠生輝,讓影迷得以窺見其卓越之處。憑藉《乘著光的幻想》榮膺「最佳電影」殊榮的印度導演帕雅爾·卡帕迪亞感激電影能在亞洲電影大獎中脫穎而出,成為印度獨立電影人的一盞希望之光,讓他們的作品在這一廣闊舞台上閃耀,點亮印度電影的未來;摘得「最佳男配角」的李康生感激亞洲電影大獎的平台,讓電影能夠不斷注入新血,讓電影得以繼續發展;執導《長夜盡頭的微光》三宅唱希望透過亞洲電影大獎,讓日本及其他亞洲地區都能從中發掘上佳之作,感受電影的魅力。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