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從今以後》、《破.地獄》、《爸爸》等港產片不約而同聚焦死亡。黃詠詩早於十七年前便以劇悼亡,在《破地獄與白菊花》裡一人表演一場世紀打齋,悼念離世的祖母。今年五月,《破地獄與白菊花》將第11度載譽重演,比起電影《破.地獄》,黃詠詩這套劇作更著重道教儀式的真正意義。黃詠詩表示:「其實道教儀式蘊含極深的愛,這是中國人表達愛的方法。」且道教其實相當貼地,法科以「有方法」與天連繫,助人解困。她更指出,道教種種的儀式都足夠人性化,才能在葬禮中「為生人破地獄」。 (閱讀更多)
第四十九屆香港國際電影節邀請香港演員袁澧林(Angela Yuen)擔任電影節大使,她對電影的熱情如烈焰般炙熱而純粹,近乎虔誠。對Angela而言,電影遠非一份職業,而是一種救贖與啟迪的媒介。「它在我生命的不同階段,如同救贖之光,將我從困境中拉出,啟發我無數瞬間。」電影業面臨這種挑戰,但Angela對電影的發展依然充滿信心,更將電影訊息比喻成種子,觀畢便會潛伏在你的生命中,等待時機萌芽。 (閱讀更多)
第十八屆亞洲電影大獎於3月16日晚在西九戲曲中心圓滿落幕,盛會中不乏新銳面孔與享譽國際的電影人共襄盛舉。本屆共有30部電影角逐16項大獎,雖有不少作品未能摘得桂冠,卻仍在電影節的舞台上熠熠生輝,讓影迷得以窺見其卓越之處。憑藉《乘著光的幻想》榮膺「最佳電影」殊榮的印度導演帕雅爾·卡帕迪亞感激電影能在亞洲電影大獎中脫穎而出,成為印度獨立電影人的一盞希望之光,讓他們的作品在這一廣闊舞台上閃耀,點亮印度電影的未來;摘得「最佳男配角」的李康生感激亞洲電影大獎的平台,讓電影能夠不斷注入新血,讓電影得以繼續發展;執導《長夜盡頭的微光》三宅唱希望透過亞洲電影大獎,讓日本及其他亞洲地區都能從中發掘上佳之作,感受電影的魅力。 (閱讀更多)
當我們步入藝術館或展覽,凝視那些古老的文物時,除了驚嘆於先人的精湛技藝與作品的完美無瑕,是否也曾好奇過這些沉默之物背後隱藏的故事?倫敦藝術家梅芙·布倫南(Maeve Brennan)的亞洲首展《物方志》(Records),作為香港大館當代美術館「突破」系列的壓軸之作,以詩意的敘事和跨領域的合作,探索人類活動對環境的深遠影響,試圖從主流社會論述的縫隙中,挖掘出那些被遺忘或掩蓋的隱秘敘事。 (閱讀更多)
香港人喜歡旅遊,不過沒有太多人對旅遊的狂熱達到林輝和霍文芔(Sonya)的程度。他們不僅曾環遊世界、踏足七八十個國家、出版過旅遊書籍。他們去年作出看似瘋狂的決定,在長沙灣租了一棟五層唐樓,在樓下開設咖啡室,樓上開設「渴喝」書店,還有一層是可以舉辦講座、分享會和展覽的活動空間,可說在一棟唐樓內滿足了不止三個願望。在今日的環境毅然作出一個這樣的決定,不會擔心人到中年才傾家蕩產嗎?他們笑說本身家產也不多,擁有最多的,是繼續冒險的勇氣。「我們只希望能帶到一點能量給香港人,這個地方仍然可以發夢。不論外在的世界多麼黑暗,我們仍然可以選擇好好去過生活。」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