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晚上的西營盤第一街,大部分店舖都關了門、漆黑一片,只有CODA.Jazz Kissa橙黃色的招牌在街中招搖,還隱約傳來琴鍵及色士風悠揚的樂音,在週六的休閒晚上,讓聽眾沉醉在音樂之中。
CODA:樂章的終結
CODA.Jazz Kissa於去年六月開業,初期仍沿用舊店主留下的店名「Kind of Brew」,直至去年12月才正式改名為CODA.Jazz Kissa。店主之一的A剛完成兩年的南美旅程歸港,還在掙扎如何在香港生活之時,另一店主、同樣是玩爵士樂的Bowen告訴他:「Kind of Brew的店主要移民了,想把店舖頂讓出去,你有興趣一起接手嗎?」玩色士風出身的Andrew想到香港正好缺乏小型爵士場地,二話不說就答應了。後來剛離開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的音樂人龔志成也加入。就這樣,三個喜愛音樂、完全沒有一點飲食業經驗(如Andrew(黃梓燊)撥一撥長長的黑髮,笑著說:「其實我們開CODA是意外來的。」當時他果Andrew年輕時在私房菜洗碗的經驗不計算在內的話)的男人,就這樣茂茂然經營起一間爵士喫茶店。
店名CODA.Jazz Kissa中「CODA」來自意大利文,指「終曲」,是樂曲結束時的段樂或樂句。Andrew覺得世上任何東西都總有完的一天,而完結又能帶來新的開始,正如Kind of Brew的完結帶來了CODA.Jazz Kissa的開始。Andrew說:「CODA在藝術上也可以是一個新的傳遞、新的聲音。」
至於店名後面的「Jazz Kissa」則來自日文「ジャズ喫茶」,指「爵士喫茶」,是可以一邊品味咖啡及酒,一邊沉浸在黑膠唱片音樂中的咖啡店。爵士喫茶文化最早發跡於1920年代,日本剛經歷完傾向西化的明治維新時期,整體社會仍未穩定,市民並不富裕,當時想聽音樂要用黑膠唱碟及Hi-Fi,無庸置疑是奢侈品。於是有人在店裡設置黑膠唱盤及Hi-Fi,客人來到只需買一杯咖啡或一杯酒,便可以享受音樂,就成為日本的「爵士喫茶」文化。不過來到今天,日本的「爵士喫茶」已經成為一個夕陽行業。
來自日本爵士喫茶文化
Andrew及另外兩位店主決定把日本「爵士喫茶」文化搬來香港,因為香港人面對土地問題,很少人能夠負擔得起在家裡用Hi-Fi、播黑膠。如此一來,香港人的困境就跟一百年前的日本人相當雷同了。
他們在裝修上也參考了日本爵士喫茶店,一進店門便有一對大大的號角喇叭,「它播放管樂、人聲特別好聽,聲音很有空氣感,很適合這個地方——重點是家裡放不下這麼大的喇叭!」號角喇叭底下是黑膠櫃,裡面幾乎放滿了八成,當中大部分黑膠唱碟是三個店主的心頭好,後來有的客人會自己買黑膠放上去或者暫存,慢慢這裡成為「共享黑膠區」」。
號角喇叭的對面,是一整堵黑膠牆,整齊地陳列出店主門的推薦音樂,熱門的有美國爵士樂手Chet Baker,冷門的有客人帶來的埃塞俄比亞爵士樂黑膠碟。再往店的深處走有另一道黑膠牆,這是店主別出心裁設置的香港爵士樂推薦區,展示著鮑藹倫、雷柏熹等香港音樂人出的黑膠唱碟。
音樂是CODA的主角
CODA營業期間,大部分時間都會播黑膠,因此客人要接受有時餐廳會出現沒有音樂的間歇,因為每播完一面就要等候店員反面或換唱碟。店員點歌會視乎店舖的環境而定,午後安靜有人帶電腦工作的時候,Andrew會播放溫柔的曲調;臨收工獨自一人時,他會播放強烈的搖滾樂曲。客人可以點歌,從黑膠櫃裡選擇自己有興趣的黑膠碟,叫店員幫手播放。不過要留意,由於黑膠的結構令人很難把唱針準確放進坑紋,因此這裡點歌並不是以一首首歌作為單位,而是以一隻黑膠碟的其中一面作為單位。
日本有的爵士喫茶店為了想客人專心欣賞音樂,會禁止客人聊天。Andrew說CODA裡沒有限制,「如果說到對客人的期望,我會期望大家能夠接受我們有時播音樂會播得大聲一點,因為對大部分餐廳來說音樂就是背景音樂,但音樂在CODA是主角,是一個主要的元素。」
除了爵士樂手表演,這裡有時也會舉辦文化沙龍,以求令CODA變得更加多樣。CODA地方狹長,最多只能容納大約40人。不論是音樂也好,文化活動、講座、對談也好,Andrew覺得有些事情只能在細小的地方發生。「那些登上大場地的樂手的起點是哪裡?也是這些二三十人的場地。」更進一步說,「有些音樂只能在特定的地方發生,一千人的場地有一千人的音樂,一些比較親密的互動就只能在細小的場地發生。在大場地,觀眾看不到樂手的表情、反應、動作。」
九月的一個週六,雷柏熹夥拍色士風手Scott Murphy在CODA玩爵士樂,聽眾靜靜地一邊喝威士忌或茶,一邊留心聆聽每一粒琴音、色士風的轉換。Andrew說雷柏熹上過紅館,卻仍到CODA演出,是因為他想觀眾可以聽到樂器原本的聲音,聆聽空氣中那微小的震動。
雖然自己是玩爵士樂出身,但Andrew也覺得「爵士樂對很多人而言是有距離感的音樂,希望有一天它可以變成一種生活化的體驗,聽爵士樂可以是融入生活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