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濤新曲〈作品的說話〉以反戰為題,帶來不少有關偶像與文本的公共討論。流行音樂作為跨媒介、專業分工的複合體,作/編曲人、詞人、監製、導演,還是歌手本人,誰才是歌曲的「作者」?而論者和聽眾,如何避免墮入一味以字面「讀」歌的思想陷阱?作為一個喜歡聽歌的人,賴展堂試在這篇文章回應一二。 (閱讀更多)
陶傑論MIRROR引起對罵,葉一知認為任何人都可以提出批評,但對於一群正努力打破時代限制的年輕人,即使不存厚望,也應值得欣賞與鼓勵,而真正令他感到失望的,是貼了又刪刪了又貼的「抽姜濤誕」post,如此的抽水post不能反映權力一方的荒謬,感覺變成在向弱者抽刀。 (閱讀更多)
從《鏡中鏡》的自我探索,到《作品的說話》的世界關懷,董啟章認為這種從內到外,從自我到世界的跳躍,亦如見證姜濤在三年間經歷的極速演化,而姜濤很有意識地把粉絲對他個人的崇拜,轉化為更廣大的愛與善的力量,也是非常可貴和可敬。 (閱讀更多)
延續上篇關於「節點斷開效應」的文章,黃志華再以黃霑詞作《世界真細小》為例,談粵語歌協音理論的普及文字,並介紹若干粵語歌協音方面的現象與知識。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