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著《想像的共同體》、《全球化的時代》及《比較的幽靈》的著名民族主義大師班納迪克 · 安德森最新作品《語言與權力》推出繁體中譯版本。本書的研究核心重回印尼政治的各種面貌之中,印尼不僅是安德森長年研究的重心,更是他逝世之處。印尼的民族意識自17世紀早期荷蘭征服殖民後開始發芽茁壯,20世紀獨立後的當代政治更使用被稱為「印尼語」的語言,然而,語言與民族的關係,經歷了哪些篩選與內化?原本被視為高等語言詞彙的爪哇語,又是如何面臨城市語言的崛起而逐步消亡?這樣的文化撿選,背後又隱含了哪些族群意識? 安德森在《語言與權力》中深入分析了這一複雜矛盾,透過古典詩歌、公共紀念碑和漫畫等多樣材料,探討印尼民族主義的發展與困境。他指出,語言作為民族意識的重要元素,卻同時帶來矛盾之所在。安德森透過爪哇語揭示了語言與政治權力間的複雜關係,反映了語言在政治合法性中的困境。 本書不僅是對印尼政治的剖析,也是對東南亞民族主義的理解。安德森通過溫暖且有力的筆觸,描繪印尼在混亂與極權體制下的真實面貌,成為理解當代印尼與東南亞的必讀之作。 此次書摘選取了〈漫畫與紀念碑:政治溝通在新秩序之下的演變〉一章,一窺印尼政治在不同文本呈現中的演變。 (閱讀更多)
葉嘉詠評電影《胭脂扣》的主題曲〈胭脂扣〉,從其在文學的意義切入,論述歌詞透過平凡的明喻找到新意,並透過代名詞的暗喻點出故事中時空交錯的幻想空間。她亦從主題曲作為背景音樂出現的場景,以及最後梅艷芳唱出整首歌曲的安排帶出歌詞如何與情節配合,進一步指出,「胭脂扣」只是連結二人愛情的表徵,由此隱含悲喜交集的感情才是重點。 (閱讀更多)
獨立歌手陳凱詠(Jace)近月推出今年第一首派台歌〈百妖夜行的修行〉,由林夕填詞,而歌曲靈感源於徐克執導的《青蛇》和經典民間傳說《白蛇傳》。姚慶萬認為無論小說或電影,背叛再創造讓青蛇得以顛覆傳統配角的形象,與〈百〉的調性相似,當中分析到林夕如何重新定義「怪咖」與「異類」,並勸勉聽者秉持自我,而坊間對於「人夠獨有人群人」的解讀莫衷一是,姚慶萬則嘗試從英譯字幕入手。除此之外,他亦談到林夕如何使用六種語言貼合蛇的特性,提醒聽者要如蛇行遊走於世。 (閱讀更多)
流行歌可能是商品,但無可否認的是往往有著哲學思想以及一眾歌手、填詞人、作曲、編曲、監製心中所表達的人生意象。明月探討在麥浚龍的大碟──《天生地夢》中〈生死疲勞〉、〈顛倒夢想〉與〈弱水三千〉的三首歌詞,逐一拆解。倘若浮生若夢,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呢? (閱讀更多)
香港浸會大學視覺化研究中心The Visualisation Research Centre早前建成了全球首個360度立體LED視覺化影院,將400個LED螢幕接連,成為讓觀眾可以「走進」的球體影院。除了可以觀影之外,影院還能夠玩遊戲,打開一種另類玩電子遊戲的視覺。最近前往由浸大所辦的活動「LOOPED PLAY」體驗360度的無死角遊戲,浸大邀請了三組藝術家The Plunderludics Working Group、 Optillusion Games以及Patrick LeMieux、Stephanie Boluk、Carlin Wing為圓形設備打造的遊戲《Mario Tag》、《The Waiting Game》以及《Ping》。 (閱讀更多)
改編莎士比亞是大課題,近代改編幾乎清一色是當代化,但當中困難亦顯而易見:四百年前的世界觀及道德價值,早已今非昔比,如對國際視野與皇族身份的定位,甚至男女與膚色人種的政治定型,而生活模式及接收資訊的方法都不斷加速及簡化的今天,很多行動不再如往日單純,更莫提莎士比亞的詩意對白,要在現代人口中合理地讀出是有多困難。諸多劇種之中,《第十二夜》中的喜鬧劇是最難當代化的,因為在智能手機與網絡時代,錯摸、誤解與偶合,幾乎是難以成立的。但莎翁又是永恆的,幾乎現代所有戲劇故事,都能在其中找到最好的敘事結構與角色衝突參考,當中的主題總是永垂不朽,其劇情魔力是無所替代。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