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音樂設計怎樣取得平衡

其他 | by  王勝泉 | 2025-07-25

粵劇音樂在最早期主要是為演員的唱腔拍和及排場,由「五架頭」的硬弓組合,到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全盤西洋樂器組合,進而中、西樂器混合伴奏,以「交響樂」式的大型樂隊組合,已有過百年的歷史。粵劇音樂再不只是為唱腔「拍和」至及排場,也作為粵劇表演中的過場音樂、氣氛的襯托等。至於粵劇音樂應該以怎樣的形式才最適合現代的粵劇表演呢?粵劇音樂應朝那個方向走呢?這些問題似乎在業界仍未能達到共識,也可能永遠不能達到共識。


粵劇在「五架頭」時代,因為當時音響設備仍未發達,所以拍和的手法比較粗獷,以求令觀眾及演員在嘈吵的環境也能聽得到音樂。隨著時代的進步,音響設備先進,粤劇音樂比較講求細緻及悅耳。現在的粵劇表演所用的樂隊,大型班一般是由八至十二人的管絃樂﹝行內一般稱為西樂﹞組成,中型班是由五到八人不等,也有四人組成的小型班,而大型班有時會用上十三至二十人的樂隊,尤其用以交響樂式的演奏組合。至於擊樂﹝行內一般稱為中樂﹞則多數是三人至五人。樂隊的組合多數是由中西樂器組成,領奏(行内稱頭架)是由拉小提琴或高胡的樂師負責,筆者則喜歡用小提琴,因為它有四根絃,音域比高胡廣,而且在拍和梆黃時比較悅耳。其餘的樂器有洋琴、中胡、色士風、三弦、大提琴、笛子、琵琶、喉管、阮、古箏等、亦有個別伶人堅持使用全套中國樂器拍和的。在一些武塲或唱古腔的塲口,另外會加上二弦及竹提琴的「硬弓」樂器。而在擊樂方面,除了掌板用的全套卜魚、沙的、堂鼓、大鼓及木魚等外,則有京鑼、京鈸、小鑼﹝勾鑼﹞、高邊鑼、大鈸、大文鑼、風鑼、獅鈸等。


粤劇曲藝的內容越來越豐富,由梆黃及牌子曲,加入了說唱類如南音,龍舟等,繼而加入廣東小調,國、粵語流行曲,英文歌曲、京曲等等,包羅萬有,它的吸融力很強,好處當然是能取長補短,豐富內容,但壞處是把自身獨有的東西被沖淡或甚至淘汰,迷失自我。例如現在有些粵劇的唱段百分之九十是「小曲」,只有小小一段板腔,粤劇的色彩便越來越少了。所以我們無論要去搶救傳統,或是去改革創新,必須探討一個比較適合的平衡點。


在另一方面,粤劇日漸走向舞台化,粵劇音樂也比較注重整體性,而且在音樂效果的處理上,用以增加氣氛的效果是越來越受重視,所以大型的粵劇團,多少都會在傳統的劇本上,加上一些音樂設計,而有些「新編粵劇」更會用上「交響樂」式的音樂伴奏形式。觀眾所要求的,也不單是個別樂師的個人音樂水準,而是整體的合作性和效果,但這種改變必須要樂師配合及他們能參加排練,與演員的互相配合,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以目前粵劇行業的生態,比較難全面做到。


國內的劇團比較喜歡以全記譜的形式拍和,而且以和聲「分部」演奏的樂段比較多,而香港劇團則多數是以齊奏的形式演奏,但現在有些香港粵劇團也會在音樂上加了很多唱腔設計及過場音樂,及加大了樂隊的陣容,這無疑豐富了傳統粵劇音樂單調的一面。粵劇在傳統演出上,是由演員去設計唱腔,樂隊作出即興配合,過場則大多用鑼鼓交代。隨著粵劇劇本的改革,舞台、佈景及燈光的改良,粵劇已將電影及話劇的一些元素引入,豐富了視覺上的效果及舞台感,這個改革在【仙鳳鳴】時期最為明顯,這幾十年間亦不斷在變化,因為這個轉變,粵劇音樂亦不只是作為演員唱腔伴奏,亦是整個劇本演出的過場及襯托氣氛的重要元素。粵曲伴奏及拍和以「和聲」配器形式處理,加上交響化的伴奏形式,已用了三、四十年,有人支持,亦有人反對。我認為伴奏音樂在小曲上加上「和聲」是無可厚非的,因為傳統廣東音樂是「單線」演奏的,長期演奏可能會比較簡單及枯燥,加上傳統中樂隊的中、低音不足,所以加入多種樂器及和聲配器更能豐富樂曲的旋律,尤其在「浪白」及襯托氣氛的用途上,「和聲」演奏可以發揮出良好的效果,能增加現場的感染力。例如在【仙鳳鳴】時代,她們已經用上了江南絲竹的旋律,再配上和聲伴奏小曲,大家聽聽任白的長壽唱片《紫釵記》和《在世紅梅記》就很清楚。1968年年底仙鳳鳴最後一屆在油麻地演出的《牡丹亭驚夢》,尾場的舞蹈音樂,朱毅剛師傅就請來了作曲家顧嘉輝編寫和聲的部分。這種處理大大豐富了樂曲的感染力和現場的氣氛,我認爲這是粵劇音樂設計的一個轉捩點。至於在板腔的拍和上,我認爲配以「和聲」的處理就不大恰當了,因爲這會阻礙了演員的發揮,因為板腔是沒有固定的旋律,只有格式及固定的結束音,而「和聲」的處理必須要把旋律固定下來,便大大扼殺了演員臨場發揮的機會,以及抺去了粵曲板腔即興拍和的趣味。所以在我有份參與製作的粵劇表演上,例如【香港粵劇藝術】的演出,在音樂設計上我會盡量做出平衡,務求在豐富音樂以襯托氣氛之餘,要保持粵曲板腔拍和的獨特風格。


粵劇趨向於舞台化已是不爭的事實,如何能把粤劇的特色保存下來,業界仍在探討。粵劇音樂雖然已不再只是為了演員唱腔的拍和,但畢竟板腔的拍和是粵劇音樂最重要的一環,所以樂師的傳統拍和技巧訓練是必需要提昇的,而不是純以記譜的方法來彌補拍和水平的不足,這樣最終只會把粵劇變成了歌劇,亦相等於粤劇被淘汰了!


我認為粵劇音樂的發展,應該在保留它的傳統獨特性的基礎上優化到另一個更細緻、更有可觀性和可聽性的層次,要把粤劇從一種民間的街頭藝術及神誕活動,提昇到一種如芭蕾舞劇般的殿堂式的舞台藝術,但仍不失其地方色彩及雅俗共賞的原則,才會容易被現代社會所接受,從而擴大觀眾的層面,把粵劇優秀獨特的藝術流傳下去。在不斷豐富音樂的設計之餘,也要花多點精力去培養樂師拍和的藝術及態度,以求達到「演」與「奏」的交流,效果可能更好。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2025書展活動推薦 獨立出版另起爐灶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7-16

編輯推介

粵劇音樂設計怎樣取得平衡

其他 | by 王勝泉 | 2025-07-25

放榜的那些事

散文 | by 無鋒 | 2025-07-16

「詩同讀·風格」 海自暗光中顯現,幽禁於琥珀中的顏面 ——讀曹疏影〈fragile〉、〈淡金路〉

其他 | by 畢如意, 季展伊, 張雅婷, 現三, 不與易, 謝曉陽, 李曼旎, 歐陽咻, 嘻嘻, 意寒 | 2025-07-20

Mackapär

小說 | by 徐竟勛 | 2025-07-12

離開拉斯維加斯

散文 | by ⿆卓穎 | 2025-07-12

慢慢游

散文 | by 小煬 | 2025-07-11

蛇美文蛇美人

散文 | by 惟得 | 2025-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