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遺忘,立志篤行──淺談粵劇《桃谿雪》

報導 | by  秋盈 | 2021-06-18

歲月無情,要記住逝去已久的人和事,並沒有想像中容易。即使科技進步,紀錄載體的容量愈來愈高,紀錄的技術愈來愈先進,但紀錄的本質仍是很脆弱,可以隨時損毀,涓滴不剩。更何況,紀錄不能束之高閣,而需要不斷翻閱、書寫和詮釋,才有機會形成記憶,長留人間。


新編粵劇《桃谿雪》,本來就是一個營造記憶、拒絕遺忘的故事。


《桃谿雪》改編自清代黃燮清(1805-1864)的同名傳奇。黃燮清是何許人也?正是本港粵劇壓卷之作《帝女花》的原作者。


據黃燮清自述,此劇乃根據其好友吳廷康(1799-1873)提供的資料編撰而成。期間吳廷康敦促甚力,曾三次親到浙江海鹽──黃燮清的家鄉──促成其事(註1)。


為甚麼吳廷康那麼在意《桃谿雪》的創作?因為這是取材自清初永康才女吳絳雪(1650-1674)的真人真事,而吳廷康素來十分重視發掘和書寫被歲月湮沒了的人物與事蹟。黃燮清在《桃谿雪‧原序》如此形容他:


宦蹟所至,必與邑人士稽考名勝及前賢遺蹟之所在。凡忠孝義烈之未經表著者,必闡揚其隱,以為世風。廉俸所入,恆以是罄。初未嘗介於懷,且甚以為樂焉。


雖說「闡揚其隱」的目的,在於「以為世風」,作為教化的典範;但吳廷康在保存地方歷史與記憶上,確有不可磨滅的功績。他因曾任永康縣令,搜集並整理關於吳絳雪的資料,遂成為黃燮清創作《桃谿雪》的依據。在吳廷康、黃燮清等人的努力下,吳絳雪的事蹟不僅流傳於舞榭歌臺間,更獲多次書寫和刊行,除《桃谿雪》傳奇刻本收錄的大量題詞、序跋及詩詞外,尚有《光緒永康縣志》、《清史稿》等史籍為之立傳,晚清碩儒俞樾(1821-1907)亦曾編纂《吳絳雪年譜》,使吳絳雪成為永康的公眾記憶(註2)。


那麼,吳絳雪又是甚麼人?為何得到吳廷康獨垂青眼?


因為她是才貌雙絕的烈女。


吳絳雪原名吳宗愛,字絳雪,九歲通音律,十餘歲能詩,又工書畫,尚有詩集及畫作傳世。康熙十二年(1673)末,「三藩之亂」爆發,靖南王耿精忠的部下徐尚潮攻打永康,風聞吳絳雪艷名,遂脅迫永康臣民獻出吳絳雪,否則玉石俱焚。吳絳雪慷慨就道,途中投崖自盡,年僅二十四歲,而永康之圍亦隨之而解。


這個故事曲折動人,可算是編撰戲曲的好題材。但自黃燮清以後,《桃谿雪》並沒有受到編劇的青睞。除上世紀五十年代曾改編為越劇外,一直沒有其他改編本。及至六十年代末,尚在求學的香港詩人胡國賢,在大學圖書館中找到黃燮清《帝女花》及《桃谿雪》的原著,方知道唐滌生《帝女花》原有所本,遂萌生改編《桃谿雪》為粵劇的念頭。


字裡行間,窺探粵劇「鬼才」唐滌生的內心世界



不過,胡國賢並非粵劇從業員,畢業後也由於工作關係而擱筆經年;直至近年退休,可以專心創作,劇本方告完成。倒是比《桃谿雪》更遲動筆的《孔子之周遊列國》,已於二零一二年首演,成為胡國賢首部上演的粵劇作品。至於醞釀長達半世紀的《桃谿雪》,終可於今年六月下旬搬上舞台。


發生於三百多年前、千里之外的真人真事,就這樣經過不斷書寫,輾轉來到今天的香港,供人演唱及欣賞。儘管粵劇《桃谿雪》在時代背景、情節及人物上皆有改動,以配合粵劇獨特的表演方式與需求,其主題亦由於編劇的取向而有所調整,但在某程度上,仍可以說是繼承了吳廷康務使吳絳雪流芳百世、不被遺忘的抱負。


至於粵劇《桃谿雪》的製作過程,也是一個立志篤行、不輕言放棄的故事。


前文談到,編劇胡國賢自學生時代開始構思將《桃谿雪》改編成粵劇,直至半世紀退休後始脫稿。數十年的堅持,實在非同小可。另外,此劇籌備近兩年,經歷了各種波折與動盪,終於可以搬上舞台,同樣得來不易。


負責製作《桃谿雪》的「輝‧鳴藝舍」,由粵劇花旦黃葆輝於二零一九年創辦,是年僅兩歲的年輕劇團。自「輝‧鳴」成立以來,即使接連受到社會運動及新冠病毒疫情的衝擊,仍舉辦過四屆演出,包括經典長劇及專題折子戲。《桃谿雪》既是「輝‧鳴」第五屆的演出劇目,也是首齣「開山戲」,即由該演員或劇團首演的新編劇本,無論對粵劇演員或劇團來說,也是一項相當重要的成就。


「輝‧鳴」雖是創辦不久的小型劇團,但也頗有抱負,希望透過構思新穎而符合粵劇規範的演出、不落俗套的平面設計、多元化的宣傳策略,吸引愛好文學與藝術的年青觀眾走進粵劇劇場。以《桃谿雪》的單張為例,就摒棄了羅列所有台柱照片的「大堆頭」設計,以傳統畫風及現代色彩營造符合劇情的氣氛,拉近粵劇與現代觀眾在審美上的距離。


200222801_970976040336476_8684076563498283001_n


編劇胡國賢也有「以附唐氏驥尾」的弘遠志向。他雖不是粵劇從業員,但近年積極從事粵劇編劇,涉獵不同題材。從弘揚儒家學說的《孔子之周遊列國》,到反思戰爭意義的《桃谿雪》,再到尚未完稿、以南宋詞人姜夔(1155-1209)為主角的《揚州慢》,都是這位「編劇老新人」勇於嘗試的明證。


古往今來的經驗告訴我們,只有努力,才有希望。但願新編粵劇《桃谿雪》,可以為飽受疫情困擾的觀眾打打氣,為他們重燃希望。至於三百多年前的真人真事、半世紀前開始醞釀的粵劇劇本、成立只有兩年的年輕劇團,將會擦出怎樣的火花,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註:

1. 「道光丙午(1846)春,予遇諸湖上,詢其近況,曰:『貧而已。』語甚略,而語烈婦吳絳雪事甚詳,且囑予製曲以傳之。閱兩月,康甫(按:吳廷康字康甫)以事至吾鹽(按:即浙江海鹽),復手錄絳雪始末以示予。嗣後凡三至鹽,至,必及絳雪事。」詳見黃燮清:《桃谿雪‧原序》。

2. Hua Wei, ‘From Private Life to Public Performances: The Constituted Memory and (Re)writings of the Early-Qing Woman Wu Zongai’, in Grace S. Fong & Ellen Widmer (eds), The Inner Quarters and Beyond: Women Writers from Ming through Qing (Leiden, the Netherlands: Brill, 2010), pp. 141-175.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方方與新寫實小説

書評 | by 黃子平 | 2024-12-02

投資學

散文 | by 雷根 | 2024-11-29

成為貨物

散文 | by 李曼旎 | 2024-11-21

藍地亞倫

小說 | by 鄧皓天 | 2024-11-21

保釣女將鍾玲玲——陳乜

專訪 | by 陳乜 | 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