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藝術中心主辦的《ifva 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節》於7月31日舉辦「ifva 29載卓越短片成就 ‧ 匯 ‧ 聚」回顧活動,曾獲金獎的內地著名導演賈樟柯亦有出席,同場出席的香港電影美術指導及導演文念中於日前在社交平台發文,批評大會全程冷待賈樟柯,相當不尊重。
文念中於活動後在社交媒體發文,以兩個「感嘆號」為題表達心情。他表示,活動中宣布ifva比賽將會繼續舉辦,但主辦方多次強調需先找到「金主」,而且未來或改為每兩年舉辦一次。在第二個「感嘆號」中,文念中提及大會對中國內地導演賈樟柯的接待安排。他表示,在入場前偶遇賈樟柯,但接待人員詢問其身份後僅提供一張貼紙,並無進一步接待。
「我也不是說需要任何張燈結綵的歡迎,不過,整個頒獎典禮,除了最後全體大合照邀請賈導站在很邊的位置與大家一起合影之外,過程中和他完全零接觸零交流。」文念中進一步指出,活動中台上嘉賓努力懷緬和訴說過往歷屆的故事點滴,希望勉勵觀眾席上的舊雨新知,而賈樟柯則在台下靜靜看著,司儀用廣東話或英語,不知他能聽到多少,只見他的同伴偶爾給他翻譯幾句。
文念中:賈樟柯一直重視ifva 何以受冷待
文念中在帖文憶起賈導演在他的紀錄片說過,當年來港參加ifva是他電影生涯一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1996年憑藉著《小山回家》奪得第二屆錄像及劇情組金獎,更因此認識了一同參賽的香港導演余力為,不但成為好友,余力為更成為賈導演的御用攝影師;賈導演日後亦成為參加無數國際級影展的大導演。「這樣的漂亮故事在這晚ifva 29載卓越短片成就匯聚慶祝會裏隻字不提!!!真懷疑大會決定邀請他來參與這晚會,只是要他像個路人觀眾那樣參與嗎?」大合照過後,賈導演便默默離開。
隨後,賈導演在微博上載數張照片及發文表示:「今晚去香港藝術中心ifva 29周年活動觀禮,1996年我的短片《小山回家》在這兒獲獎,今天回到這裏還是心生感慨。認識的工作人員這些年都離職了,好在碰到一幫同仁朋友。」
陳智廷、應亮、紅眼各有評論
香港都會大學文化研究助理教授、影評人陳智廷出席ifva活動後當晚,在社交媒體指出驚喜遇到賈樟柯導演,惟當他陪賈導與夥伴走下地下室,接待的年輕工作人員竟然沒認出他,請問他是誰,他很客氣回答自己是賈樟柯。陳智廷指在頒獎典禮頒發很多獎項,但竟然沒有頒獎給賈導,亦沒有邀請他到台上合照,而他還是待到結束全場大合照才離開。「希望重啟後的ifva,能學習賈樟柯導演念舊、愛電影、尊重藝術的精神。」
導演應亮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表示若然「新ifva」有意舉辦影展,賈樟柯的平遙影展是不錯的合作對象,認為「新ifva」至少應安排專門時段,與他交談,看看雙方的意向。「其實,這是非常低的要求,也是影展工作的常識之一。」
應亮續指,當年他以電影學生身份,與現在的太太、當年的合作製片彭姍來港參加ifva,已計劃在香港待足兩個星期,把可以看到的香港獨立電影,都看一遍。「當時藝術中心的總監林女士,從ifva的策展人聽說了我們的行蹤,便特意提出與我們碰面。但其實,我們只是兩名大學生,與她也素昧平生。而林女士自己也是ifva的獲獎作者,所以那次會談,給了我們很多啟發。」應亮直言「當年ifva」其標準之高,現今永遠不會再有了。
《藝文青》總編輯、影評人紅眼亦在社交媒體分享自己的看法。他表示自己作為賈樟柯資深影迷,得知導演本人在「新ifva」獲得一夜「識你條毛」冷待之後,第一時間是覺得震驚,再想又覺得對他而言可能是廿年來從未體驗過的,脫下他那墨鏡所看到的真實世界。
「以賈樟柯的影壇名氣,這廿年來他光是掛名都有一堆人阿諛奉承,真是行到哪裏都有人托大腳。出席歐洲影壇威風八面,去內地影展更是紆尊降貴一樣,怎會想到在香港這個成名之地,年輕一輩居然沒聽過他鼎鼎大名。」
早前ifva宣布舉辦「ifva 29載卓越短片成就‧匯‧聚」回顧活動時,呼籲金獎得主私訊電郵地址與大會聯絡的做法已匪夷所思,如今蜚聲國際的賈樟柯導演出席活動卻不被工作人員認得,更遭冷待,有失主辦機構的專業及不尊重參與人士。且看重啟後的ifva如何保持專業性及認受程度,重現或超越過往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