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 by 林介如 | 2025-04-12

著作等身、在日本被奉為「賺錢之神」、同時是直木獎首位非日籍得獎作家的邱永漢,1994年寫下的自傳《我的青春臺灣,我的青春香港》,於百年誕辰之際推出全新中譯本。全書回溯他動盪不安的前半生,藉由他的「青春」經歷,我們讀到的是臺灣作為殖民地所遭受的不平等對待,以及政權更迭後的暴力與壓迫,種種不穩定的因素構築了這一代人的青春。 (閱讀更多)

下半身油漆未乾的我仍然缺愛:讀尹麗川《油漆未乾》

書評 | by 雨曦 | 2025-04-04

雨曦傳來《油漆未乾》詩評,他以「下半身」這一概念出發剖析詩人尹麗川作品如何透過〈肉包子〉映照現實與個人情感,「一個熱氣騰騰的肉包子/掉在雪地上」,帶出油膩卻真實的生活切面,引人反思創作與閱讀的微妙過程。又,討論〈經過民工〉的諷刺從容、〈味道〉中水泥與朽木的對比,講述讀者如何模仿尹麗川般尋找愛。 (閱讀更多)

餘波中的掙扎,如何拔除離婚滋生的腐朽回蕩?——讀Rachel Cusk的《Aftermath》

書評 | by 王駿業 | 2025-03-26

王駿業傳來《Aftermath》書評。他分享在一次歐遊之旅閒逛書店,因一頁設計精緻的書封而認識到英藉作家Rachel Cusk。她的敘事風格冷峻而幽默,有著哲學性的洞察力,卻處處流露身為兩兒之母的溫度。《Aftermath》為Cusk個人經歷離婚的記錄,通過書寫一連串人物相遇和對話,作品揭示出離婚對價值結構的衝擊,以及在災難餘波後活下去的可能。 (閱讀更多)

看完它就像打開潘朵拉的寶盒:《區判:品味與美學的知識漫畫》

書評 | by 翁稷安 | 2025-03-21

漫畫作為一種視覺敘事媒介,直觀易懂,一直以來都是教育與啟發的重要工具。法國漫畫家蒂法恩‧里维埃將社會學大師皮耶‧布赫迪厄的理論消化,創作出《區判:品味與美學的知識漫畫》一書,以漫畫的方式揭示我們所有的品味選擇,都深深受制於階級的牢籠,並期望讀者讀畢後決心作出改變,甚至徹底的革命。 (閱讀更多)

無處不旅遊,到處有讀者——談淮遠的《懶鬼出門》

書評 | by 葉嘉詠 | 2025-03-18

葉嘉詠傳來淮遠《懶鬼出門》書評,指出書名雖有「出門」二字,但顯然非單介紹旅遊的散文集。准遠在散文中故意淡化旅遊地點的獨特之處,目的就是讓讀者混亂和困擾,又會鉅細無遺地記錄眾多數字,旨在要讀者無意間從混亂之中墮進迷霧。葉嘉詠認為此舉會引起讀者求知欲,親身到訪當地,以另一種方法推廣旅遊。同時散文集甚少提及香港的原因,亦是淮遠本著Less is more的原則,引起讀者對香港的好奇,散發出《懶鬼出門》的獨特風格。 (閱讀更多)

董橋的《從前》:一縷青煙裡的文心雕龍

書評 | by 凌宸 | 2025-03-18

凌宸傳來董橋《從前》的書評,他認為此書是一場遲暮的茶敘。茶是陳年普洱,紫砂壺底沉澱的歲月,是民國文人的長衫,是英倫書齋的壁爐餘燼,是香港報館的鉛字墨香。凌宸指出,董橋的文字像蘇州園林的漏窗,乍看玲瓏精巧,細觀則借景生情,筆下的人、物、書,總在雅緻中藏一抹淒清,如寒梅映雪,香冷而意遠,讓讀者從中感受到董橋文字的雕琢。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柔道龍虎榜》:杜琪峯的鬥心

影評 | by Ivymoksha | 2025-04-09

編輯推介

公屋妹

小說 | by 洪綺蔓 | 2025-04-16

小說 | by 蔡傳鎮 | 2025-04-10

《柔道龍虎榜》:杜琪峯的鬥心

影評 | by Ivymoksha | 2025-04-09

漫想《米奇17號》

影評 | by 姚金佑 | 2025-04-08

後超人時代

散文 | by 黃戈 | 2025-04-08

【教育侏羅紀】病

教育侏羅紀 | by 佘潁欣 | 2025-04-07

雞蛋

小說 | by 周丹楓 | 2025-04-07

詩三首:〈慣性〉、〈鵝之悲歌〉、〈這一邊和那一邊〉

詩歌 | by 丘亦斐, 王培智, 侯蔽 | 2025-04-04

廢話文學

散文 | by 潘逸賢 | 2025-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