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曦傳來《油漆未乾》詩評,他以「下半身」這一概念出發剖析詩人尹麗川作品如何透過〈肉包子〉映照現實與個人情感,「一個熱氣騰騰的肉包子/掉在雪地上」,帶出油膩卻真實的生活切面,引人反思創作與閱讀的微妙過程。又,討論〈經過民工〉的諷刺從容、〈味道〉中水泥與朽木的對比,講述讀者如何模仿尹麗川般尋找愛。 (閱讀更多)
王駿業傳來《Aftermath》書評。他分享在一次歐遊之旅閒逛書店,因一頁設計精緻的書封而認識到英藉作家Rachel Cusk。她的敘事風格冷峻而幽默,有著哲學性的洞察力,卻處處流露身為兩兒之母的溫度。《Aftermath》為Cusk個人經歷離婚的記錄,通過書寫一連串人物相遇和對話,作品揭示出離婚對價值結構的衝擊,以及在災難餘波後活下去的可能。 (閱讀更多)
漫畫作為一種視覺敘事媒介,直觀易懂,一直以來都是教育與啟發的重要工具。法國漫畫家蒂法恩‧里维埃將社會學大師皮耶‧布赫迪厄的理論消化,創作出《區判:品味與美學的知識漫畫》一書,以漫畫的方式揭示我們所有的品味選擇,都深深受制於階級的牢籠,並期望讀者讀畢後決心作出改變,甚至徹底的革命。 (閱讀更多)
葉嘉詠傳來淮遠《懶鬼出門》書評,指出書名雖有「出門」二字,但顯然非單介紹旅遊的散文集。准遠在散文中故意淡化旅遊地點的獨特之處,目的就是讓讀者混亂和困擾,又會鉅細無遺地記錄眾多數字,旨在要讀者無意間從混亂之中墮進迷霧。葉嘉詠認為此舉會引起讀者求知欲,親身到訪當地,以另一種方法推廣旅遊。同時散文集甚少提及香港的原因,亦是淮遠本著Less is more的原則,引起讀者對香港的好奇,散發出《懶鬼出門》的獨特風格。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