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羽的短篇小說集《煙街》,把逃逸的、被打碎的記憶重組回不同的故事,江俊豪認為在殘存零碎的記憶裡,我們再回頭、重塑,甚至為過去的人和事肆意招魂,才能喚回人的回憶。 (閱讀更多)
讀畢《為光音作證——潘源良香港誌記》,讓雷暐樂意識到自己與對方橫跨三十八年的浪漫聯繫。潘源良的經驗之談,跟余家強文筆相輔相成,但凡對電台、電視、電影、流行音樂、體育評述、文化研究甚或香港史等稍有興致的讀者,拜讀此書自會津津有味。 (閱讀更多)
黃怡去年出版的《擠迫之城的戀愛方法》,以「談戀愛」之名,速寫後社會運動與疫症時代下的香港景貌,張錦泉借助波蘭籍社會學家齊格蒙.包曼對當代人際關係與愛情的觀點閱讀此書,藉此對小說展現的城市人性愛慾作更深入的思考。 (閱讀更多)
對於張愛玲的《小團圓》,不同論者有以成長和疾病書寫作分析,亦有運用佛洛伊德學說作研究,喜歡看戲的江俊豪,則談《小團圓》與短篇小說集《傳奇》的關係,在其小說裡新舊碰撞所造成的不安氛圍,亦如那傳奇封面般旁觀作品裡的眾生。 (閱讀更多)
作為填詞人後輩同時也是文化研究學者,王樂儀形容《為光音作證:潘源良香港誌記》對研究香港流行音樂來說是一部相當及時的書。由潘源良這位由八十年代初入行、在年青時所見證的香港的火紅年代,保釣、中文運動等社會大事,並跨界至今的前輩,講述其創作生涯,正好記錄了香港流行音樂工業神奇又詭異的變化。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