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香港書展好書推介 無秩序編輯室疾草知勁草之選

無秩序編輯室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7-17

七月是香港出版旺季,每年的重點好書多趁此時出籠,當然經濟不好,書業也艱難,「虛詞編輯部」今年特別精選以下書單,一方面紀念已故作家,另一方面希望重新發掘城市中歷久彌新的美好。不管你是到人流爆滿的香港書展,還是獨立出版社自辦「無處不閱讀」獨立出版書展,以及香港文學生活館在新蒲崗的搬遷散書祭,都可能出現選擇困難症。疾風知勁草,即使經歷何等亂流,閱讀依然能陪伴我們度過任何艱難時刻。


《記憶穿越時代》羅卡 著/香港中華書局、小思「香港關懷系列」套裝 小思 著/牛津大學出版社



6844040331017501

這幾年書展,老作家出書好像比年輕作家更勤快,讓我們也有機會等到看到老派文藝之必要,電影人羅卡編輯《中國學生周報》、組織火鳥電影會,難得今年他終於出版文集,可以讓我們從前輩筆下看到那個潛藏的文藝香港。另外一提,羅卡的同代人小思是今年的風雲人物,牛津大學出版社推出小思「香港關懷系列」套裝,包括《曲水回眸》(合訂本)、《香港家書》、《香港故事》、《香港書情》、《香港文縱》,其中《初見之雪》乃是前所未見的新詩集,大家火眼金睛。


劉以鬯《酒徒》手稿本、陳冠中著作重版/本事出版





林道群離開牛津之後再創的本事出版,其強調收藏價值的豪華裝禎一直冠絕行內。自從去年《劉以鬯手稿:郵票裏的文學世界》推出「手稿原印」的新形式後,今年又推出劉以鬯《酒徒》手稿本,在書迷眼中有一種瘋狂的色彩,不禁發出聽到塞壬歌聲般的嘆息。本季還有陳冠中《盛世》、《裸命》、《建豐二年》的復刻,經典化裝禎,同樣有著一個不被破滅的香港。


《文學的外邊》張歷君 著 /香港文學生活館

《文學的外邊》購書連結:https://www.hkliteraturehouse.org/shop/srtj85kadpdnzw7pkd3yggkpe8jn85


在學術界和評論界都備受讚譽的張歷君教授,暗暗有不少粉絲,今次新作《文學的外邊》結集作者2002年至2023年的文學評論文章,涵蓋香港文學、二十世紀華文文學和世界文學等三個領域。本書立足香港,致力溝通連結二十世紀華文文學與世界文學,探究「香港作為方法」這一命題在理論和方法上的意義。


《熱風》黃念欣 著 /香港文學生活館


黃念欣教授明報世紀版專欄「夕拾朝花」再度結集,前作結集《夕拾朝花》廣受好評,今作《熱風》依樣展現出黃念欣教授詼諧睿智的一面,文字機鋒處處、廣徵博引,同時又輕鬆易讀,內容題材環繞文學、古籍、文化演藝作品介紹,結合社會時事與作者教研工作所見所聞。讀者知不知道「熱風」是向哪位作家致敬呢?


《熱風》購買連結:https://www.hkliteraturehouse.org/shop/d6mwc5lpgxbpndy24eym5a3t8n399a


《時間跨不過洞兒》潘國靈 著/界限書店


香港作家潘國靈睽違12年後出版第二本詩集《時間跨不過洞兒》,書中收錄了他2012至2025年間的詩作,其中既有新創作的詩歌,也有歲月累積下的作品。詩集邀請本地畫家倪鷺進行書籍設計並加入插畫,讓詩與畫一同述說潘國靈生命的各種瞬間。



《在場人》月巴氏 著/香港三聯書店



月巴氏對上一本以香港為場景的小說是《1994》,寫一位少年在那一年於沙田所經歷過的事。而今次新推出的《在場人》,則寫兩個人怎樣經歷了同一個30年。「在場人」指的是「在商場的人」;在屋邨長大的我們,年少時放學後總會到商場遊盪打發時間,有時連群結隊,有時自己一個,如同一般青蔥歲月,或有目的或無目的。但長大後則多是陪別人逛商場被打發時間,目的和意義已變得不再重要;當然,在區區都有商場的香港,這裡總像一個舞台,每天都有故事發生;不論集體,只講個人;於是商場即城市即生活的見證;在場人即是他也是你和我。但月巴卻說,在場人即斷腸人,斷腸人在天涯在海角。


《虛擬親密 約會軟件中的性別及酷兒政治》陳力深 著/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活在數位時代,親密關係逐漸虛擬化。現今,約會軟件不再僅是單純的交友或尋找伴侶平台,而是成為「網絡化性公眾」的空間。然而,這是否能成為弱勢性別與性向人士的理想平台?《虛擬親密:約會軟件中的性別及酷兒政治》訪問了六十九位性別與性向各異的約會軟件用戶,揭示約會軟件如何悄然形塑性別政治的輪廓,以及酷兒實踐的幽微脈動。


《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細節與美學》彭展華 著、麥憬淮 攝 、《路漫漫2025》盧鳳兒、麥雅端 著、《唯水是問:隱藏於香港水務歷史的人和事》陳子浩、黃曦諾、蔡元貴、Ling Ho 著、《不對等的平等:百年香港監獄(1841-1939)》蘇載玓 著/香港三聯書店





三聯書店作為香港大型書商,今年新出版的書籍著重於建築與古蹟範疇,並透過其豐富資源,出版對香港文化尤為重要卻難以在獨立出版社發行的著作。《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細節與美學》由麥憬難以鏡頭擷取散落於不同地方的粗獷建築,配以彭展華的文字導賞,讓讀者欣賞建築師們獨具匠心的「粗獷」設計細節與空間美學。《路漫漫2025》訪問了香港漫畫大師利志達、司徒劍僑、Stella So、小克,以及新世代的Pen So、Jerry Cho、江記等共22位香港漫畫師,以他們的創作生涯與經驗,映射香港漫畫界的生態和現況,為香港漫畫界嘗試尋找新的出路。《唯水是問》記錄了香港開埠至日佔時期的水務發展,分享鮮為人知的水務奇異事蹟;《不對等的平等》則系統性地探討英殖時期香港監獄的發展歷程。


《種菜日記》鍾雪瑩、蔡思韵 著/ 亮光文化



去年雙雙踏入三十歲的鍾雪瑩與蔡思韵,以交換日記的形式,並以兩人姓氏的諧音集結成《種菜日記》一書。書中如實記錄了她們從廿九至三十歲一年間的心路歷程,流露出她們的多樣情緒——時而興奮,時而沮喪,讓讀者一窺她們鏡頭下的真實一面。兩位當紅青年演員推出《種菜日記》,也算新穎,她們會為香港文化帶來新氣象嗎?


《沉埋的粵菜檔案》徐子君 著/ 字字研究所



民國時期至1950年代,香港與中國大陸的中菜食譜出版幾乎空白。《沉埋的粵菜檔案》作者徐子君歷時三年,以一本食譜為線索,橫跨美國東西岸,足跡遍及新會、香港與紐約。透過美國國家檔案館、華人博物館及餐廳從業人員的口述歷史,成功拼湊出近百年來當地華人生活樣貌,揭示中菜在海外的獨特演變。廣州地區出版粵菜史十分熱鬧華麗,字字研究所以小出版社之力推出此書,為香港爭了一口氣。


《家鎖:華人家庭言個巨獸》譚蕙芸 著/春山出版



譚蕙芸此書在書展前已經掀起搶購潮,譚蕙芸以記者的非虛構寫作方式,對自身家庭進行深入的書寫與解剖,圍繞有精神困擾的哥哥,回溯了這個家庭曾錯過的種種,重建了那些佚失的過往以及她曾無法真正接近、認識的哥哥,也記錄了她如何在三年中,扭轉了這個家近三十年的困局。作者在書中批判華人家庭的孝道傳統,也探索當代精神病學的自救知識,這個看來私己的故事,背後是「讓受壓迫者與弱小者能公開講述他們的經歷」的報導者精神。


《獄外之囚》邵家臻 著/藍藍的天



《獄外之囚》是家臻繼《坐監情緒學》、《字裡囚間》、《石牆生花》、《坐監記》、《帶一本書去坐監》之後,最後一本關於被囚的書,記錄了他出獄後的思潮起伏,更是臨終前的生命見證。那些情感,就像抹不掉的遺恨一樣,只能通過書寫才得以紓緩吞吐。但正如家臻所說:「它是用來製造恨,但我不想以恨餵養自己,亦不想用恨待人。」當囚牢變成心牢,人在其中所得到的便是無止境的內耗,那是終其一生的悲傷與哀痛,但我們其實都明白,這種悲傷與哀痛,便是源自那份對香港至死不渝的愛⋯⋯病榻中的家臻仍拼命書寫,一來是想突破自己的心牢,二來則是想向世人訴說遭遇,「即使在這樣的地方,我也能存活並且保住文明, 向世人訴說我的遭遇。」


香港文學生活館網店連結:https://www.hkliteraturehouse.org/shop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黛玉笑了〉:捻花而笑的林黛玉

其他 | by 余永曇 | 2025-07-03

編輯推介

放榜的那些事

散文 | by 無鋒 | 2025-07-16

「詩同讀·風格」 海自暗光中顯現,幽禁於琥珀中的顏面 ——讀曹疏影〈fragile〉、〈淡金路〉

其他 | by 畢如意, 季展伊, 張雅婷, 現三, 不與易, 謝曉陽, 李曼旎, 歐陽咻, 嘻嘻, 意寒 | 2025-07-16

2025書展活動推薦 獨立出版另起爐灶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7-16

Mackapär

小說 | by 徐竟勛 | 2025-07-12

離開拉斯維加斯

散文 | by ⿆卓穎 | 2025-07-12

慢慢游

散文 | by 小煬 | 2025-07-11

蛇美文蛇美人

散文 | by 惟得 | 2025-07-10

執拾遺傳症

小說 | by 彭慧瑜 | 2025-07-07

蘇苑姍詩三首

詩歌 | by 蘇苑姍 | 2025-07-04

散文 | by 俞宙 | 2025-07-04

一天

小說 | by Rudee | 2025-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