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就是光線的化石——訪《中平卓馬 森山大道︰日本攝影家的故事》作者黃勤帶

專訪 | by  王瀚樑 | 2025-07-22

六十年代的日本,是屬於學運、理想與革命的火紅年代。當時在日本攝影界,有兩位年輕的攝影師開始嶄露頭角,他們分別是森山大道和中平卓馬。年少氣盛的二人,常常結伴在海邊,一起討論攝影,對著攝影雜誌上的相片不留情面地嘲諷和批評。1968年,當日本學生運動進入白熱化階段,中平卓馬與高梨豐、多木浩二等人創辦了《PROVOKE》雜誌,森山大道在第二期加入。一如雜誌名稱,他們以失焦、晃動、粗獷的相片風格,向傳統以精準、唯美、細緻為標準的主流攝影作出挑釁,震撼了整個日本攝影界。雖然《PROVOKE》在發行三期後草草作結,但他們的故事並沒有被遺忘。香港資深新聞工作者、著名攝影師黃勤帶,首次執筆寫下了《中平卓馬 森山大道︰日本攝影家的故事》一書,以文字把這兩位日本攝影家傳奇故事娓娓道來。他們的故事不只是一段歷史,也是一段關於攝影的叛逆與反抗,對於攝影本質的探索和詰問。



掀起一場攝影的革命


黃勤帶自七十年代起從事突發記者,曾經停薪留職前往日本進修攝影,亦是為三島由紀夫拍攝《薔薇刑》的日本攝影大師細江英公的學生。無獨有偶,森山大道在六十年代初出茅廬時,亦曾是細江英公的第一代攝影助理。不過八十年代的黃勤帶在日本留學時,專注於寫實與報導攝影,並沒有深究森山大道、中平卓馬所謂「模糊、晃動」的攝影風格。直到1999年,他經三藩市回港時,剛巧在三藩市現代美術館,看到為森山大道舉行的大型回顧展。他驚嘆一位遠在日本的攝影師,其攝影風格竟可受到國際讚譽和肯定。「在三藩市再比較完整地看到森山大道的相片,我的想法不同了。攝影的記錄究竟是甚麼呢?除了新聞報導式的攝影,還有另一種記錄的方式。」幾年後他在英國倫敦生活期間,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圖書館的地庫資料室,接觸到早年的日本《美術手帖》月刊,看到森山大道早期的訪問以及評論之外,亦從中認識到另一位攝影家——中平卓馬。「找森山大道的資料,自自然然就會知道中平卓馬的存在。因為他們很多事情都是重疊的,他一起出版雜誌,一起住在同一個區,也一起討論攝影。」


原本是左翼思想雜誌《現代之眼》編輯的中平卓馬,在東松照明的策劃下,認識了森山大道,並拍攝了一輯題為〈巡遊〉的照片。之後他辭去編輯工作,向眾人宣告「我是攝影師中平卓馬」。並非學習攝影專業出身的他,成為攝影師僅僅數年之後,便創辦了《PROVOKE》雜誌。他與森山大道等人,以強烈激進的文字,混亂粗糙的攝影,向現實攝影的主流框架提出挑釁。他們的照片沒有精心雕啄的構圖和曝光,卻紀錄了時代下的躁動與絕望。當時他們這種風格的攝影方式,撼動了日本當時主流的攝影觀點,在攝影界飽受爭議,有評論者刻薄地形容:「這是個不需要專門技能也能拍照的時代。」這種攝影風格沒有為他們帶來即時成功,《PROVOKE》出版短短三期後,便宣告停刊。但他們對日本以至國際攝影界帶來不可磨滅的影響。


黃勤帶形容他們當時掀起的,是日本攝影歷史中最具爭議和探索性的風暴。在經濟急促現代化,同時社會充滿動蕩的六十年代,日本攝影家有如雨後春筍般冒起,除了細江英公之外,東松照明、荒木經惟、篠山紀信等等,都是當時已享負盛名的攝影大師。「但是現在回看,在外國的攝影定論之中,都是森山大道、中平卓馬的影響力較大。如果攝影是一種語言的話,作為亞洲攝影師,能拍出工整、漂亮的照片,對外國攝影界而言等於能說出流利英文,但其實再流利都是和他們差不多。重點是有甚麼能超越他們呢?但是這兩個人,面對攝影這種由西方傳入的媒介,在當中不斷探求和追尋,創作出一種獨特的演繹,繼而幅射回到歐美攝影界。這種轉折,不是很多攝影師能夠做到。」



那是一種粗糙的感覺


黃勤帶在八十年代於日本完成進修後,回到香港繼續攝影記者的工作。1989年,他原本在北京採訪體育運動,卻遇上八九民運,於是他留在天安門廣場,將那場壯烈的學生運動永遠定格在菲林之內。一年後他以這些照片出版首本攝影集《89’ 廣場的日子》。「當時我是很傳統的攝影記者,雖然我也有自己的想法和角度,但總體來說不會離開新聞攝影的框框很遠。新聞攝影的風格和規律,相對是穩定的,數十年來的變化不大。」1997年後他離開了傳媒行業,專注於攝影創作,近年也出版過不少攝影集,包括紀錄香港2014年佔領運動的《Diana Hong Kong 2014》,以及2019年社會運動的《Bardo Hong Kong 2019》等等。雖然同樣是紀錄社會運動,但這兩本攝影集,與他三十年前的攝影風格有很大差異。在《Bardo Hong Kong 2019》中,他以黑白菲林拍出高反差、高微粒的照片,並以粗糙甚至「野蠻」的方式處理照片,這些晃動、模糊、失焦的相片,正是《PROVOKE》一代的攝影風格。


黃勤帶解釋,「在社會運動的現場,是不容許我慢慢去思考、構圖,用傳統的方法拍攝的。當時四圍都是煙火,人們都在逃亡。如果我用一種很細緻、很工整的方式去拍攝,那不是我當時的感覺。那刻的感覺,不是一種幼細的東西,而是一種粗糙的感覺。這種感覺是聞得到,看得見的。」這種粗糙的感覺,讓黃勤帶聯想起中平卓馬出版的第一本攝影集,《為了到來的言語》中的照片。他運用長時間曝光,將黑夜中工業區的燈光過曝成火光熊熊一般,仿如想在這個高速發展中的城市,燃起一把烈火。「他不是要表達這張照片怎樣仔細,那些黑白是怎樣有層次。他也是想表達一種感覺,對眼前這個工業社會的感覺。」



晃動模糊並不是一種手法


晃動、模糊、失焦,仿佛就是森山大道和中平卓馬的代名詞。不過這其實也是《PROVOKE》停刊的其中一個理由。中平卓馬覺得,這種原本是挑釁傳統、反抗建制的攝影手法,反倒成為傳統和建制的一部份。後來在七十年代,他一改過去對攝影的論調,改為拍攝植物圖鑑,以不帶感情的紀錄方式攝影。黃勤帶在書中提及,中平卓馬在《PROVOKE》停刊多年後,仍對《PROVOKE》被標籤為「晃動、模糊」耿耿於懷,發表長文指出「晃動模糊並不是一種手法」。事實上,要拍攝出「晃動、模糊」的照片並不困難,只要較慢快門速度,便能得出晃動的照片。而高反差、高微粒的照片也不過需在黑房中用高溫的顯影液長時間顯影。「晃動、模糊」的攝影風格並不難模仿。但所有的手法、風格或者技術,不過是攝影的外表,對於森山大道或者中平卓馬而言,他們真正希望探求的,是攝影的本質。


「不論是粗粒子、幼粒子,菲林或者數碼,這是照片物理上的質感,但最終照片的質感,不是看這些物理上的差異。而是你拍出來的一張相片,或者你做出來的攝影集,是如何折射出攝影師的思想。如果思想上的質感沒有呈現出來,只看照片物理上的質感,沒有太大意思。」黃勤帶直言,有太多攝影師花費大半生時間,都是在追逐物理上的質感,卻忽視了照片的質感。「森山大道和中平卓馬處理照片的方式是很粗糙,但是他們的感覺和思維,是很幼細的。即使照片是粗糙、失焦,但對於時代的感覺仍是很清晰、銳利的。反過來有很多商業上成功的攝影師,他們的照片是很漂亮,那些黑白灰是完美的,但他們思想上的質感是空白的,他們對社會的感覺是失焦的。」


6526038418602432


攝影的本質,就是紀錄


日本學運的火紅年代,在安田講堂被警方攻佔後開始消退,學生組織支離破碎,激進的左翼團體走向暴力和內鬥,抗爭運動分崩離析。在《PROVOKE》停刊後的七十年代,森山大道和中平卓馬都曾經歷過一段長時間的「不振」時期。中平卓馬說,所謂不振,「可能是一種喪失現實、無法直言的感覺;就好像早上起來,看不到希望似的。」他曾經用一把火,把自己過往攝影的照片和底片統統燒毀,就像跟過往的自己訣別。後來在1977年,他因為酒精中毒,醉倒昏迷不醒,從死亡邊緣救回後,他失去了記憶。而森山大道則在1972年出版《再見,攝影》,這本由無數難以名狀的照片組成的攝影集,未獲當時業界認同,更被猛烈抨擊。森山大道解釋自己將無數斷片組織成攝影集的形式:「某種意義上,大慨就是自我的解體。以至一籌莫展,無法再拍攝。」


黃勤帶說,森山大道在最低谷的時候,常常回看法國發明家尼埃普斯(Joseph Nicéphore Niépce)在1826年拍攝下世上的第一張照片〈Point de vue du Gras〉。在世上還未出現「攝影」的年代,尼埃普斯在自己的窗邊站了超過八小時,終於成功把窗外的光與影,模糊地刻錄在瀝青之上。「這麼模糊的一張東西,為甚麼他要這麼堅持去拍下來?就是這個人發現了攝影的存在。這件事對森山的啟發很大,他覺得攝影的本質就是紀錄,戲劇一點說,攝影就是光線的化石。當光線中的電子,進入了菲林的銀粒裡面,再用化學的方法,將痕跡顯現出來,就成為照片。」經歷十年的沉寂後,森山大道在1982出版《光與影》作為回歸之作,憑此奪得「日本寫真協會」年度賞。而中平卓馬在失憶之後,從拿起相機的一刻漸漸回復自己的思維。他向到訪的朋友鄭重介紹自己:「我是攝影家中平卓馬。」



「像他們那麼執著的攝影師不多,雖然不受社會的主流認同,遇到很多阻礙,但他們仍然堅持去探索自己的攝影道路。你可以說不用這麼執著,但有些東西不執著,是認知不到攝影的本質的。」如果說這兩位攝影家給黃勤帶最大的啟發,大慨不是「晃動、模糊」的攝影風格,而是對攝影的執著。於是多年來一直以相機創作和紀錄的黃勤帶,在2015年開始執筆,把他們的故事寫成了書。「這好像是不得不做的一件事,因為我是攝影師,我實踐過他們的一些攝影理念,而且我在日本讀書,能夠看日文資料,也有能力用文字寫書。我覺得同時有這幾個元素的作者,不是那麼多,所以這書的價值是重要的。」在此書出版後,黃勤帶說沒有計劃再以文字寫書,但他會一直做下去的,是攝影。「日本的攝影家給我有很多啟示,森山到現在還在拍照,中平如果未過身的話,我想他仍會繼續拍。很多攝影家都是到八、九十歲仍然在拍照,這件事我都希望可以做到。對於攝影,我都算執著的,哈哈。」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2025書展活動推薦 獨立出版另起爐灶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7-16

編輯推介

放榜的那些事

散文 | by 無鋒 | 2025-07-16

「詩同讀·風格」 海自暗光中顯現,幽禁於琥珀中的顏面 ——讀曹疏影〈fragile〉、〈淡金路〉

其他 | by 畢如意, 季展伊, 張雅婷, 現三, 不與易, 謝曉陽, 李曼旎, 歐陽咻, 嘻嘻, 意寒 | 2025-07-20

Mackapär

小說 | by 徐竟勛 | 2025-07-12

離開拉斯維加斯

散文 | by ⿆卓穎 | 2025-07-12

慢慢游

散文 | by 小煬 | 2025-07-11

蛇美文蛇美人

散文 | by 惟得 | 2025-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