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涓涓曲水,談安土與不遷——小思「香港關懷系列」套裝發佈會紀錄

報導 | by  曾繼賢 | 2025-08-05

香港在時代巨輪之中,總讓我們反覆詰問自己與這片土壤的連結,有些人舉家拔除根部,移居外地,有些人卻依然感到自己跟腳下的土地骨肉相連,安土不遷。更難得的是,有人花上半世紀把這個問題放在心頭,香港文學重要研究者小思(盧瑋鑾教授)在散文集《不遷》如是說:「在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上──是肥沃是瘦瘠,不能苛求了,好歹是自己的土地,算是命中注定,就在這土上一生一世。」



來到2025年,牛津大學出版社推出小思「香港關懷系列」套裝,包括重新增訂的《曲水回眸》(合訂本)、《香港家書》、《香港故事》、《香港書情》、《香港文縱》,並隨盒附贈小思秘藏已久的「小詩」豆本《初見之雪——京都小思集》,復刻1973年手稿原貌,最細小的文字承載著莫大的關懷。新書發佈會在書展期間舉行,以「從安土到不遷——談小思的『香港關懷』」為題,由李孝聰博士、黃念欣博士及劉偉成博士擔任講者,在颱風前夕詳談小思的筆耕與心田。


香港情懷:感恩但還是要發牢騷


策劃「香港關懷系列」的劉偉成認為,此套裝全面呈現了小思在教學、社會教育和寫作研究的成果。他先引述小思對「香港情懷」的定義:「每當我精神游走於香港身世文獻、凌亂歷史碎屑之間時,自然不斷地泛起感恩之念」,認為「香港生我育我」的論調不斷出現在小思的不同文體之中,而且呈現出兩種情緒面向:即使生於戰亂,小思依然感恩香港給予他一個安穩的空間,讓他生活以及從事學術研究;但當他疏理香港的前塵,又會感到今非昔比而發牢騷,後來才發掘到「有名無名的好人好事」,想為香港說項。


近六百頁的《曲水回眸》作為領頭書,劉偉成強調這次重新增訂版所呈現的L型結構:上冊反映小思的成長過程,側重於安土的情懷,是為縱軸,下冊則呈現小思如何以不同角色來改善香港,以矢志不遷的精神耕耘這塊土地,是為橫軸,兩軸由此產生的張力是以往的版本未能所及。更特別的是,上下冊分別附有兩個年表,上冊年表標記生平與創作年份,包含珍貴個人照片和書影,下冊年表則標記學術研究與活動年份,極具研究價值。劉感謝幸得許迪鏘先生和朱彥容老師的幫助,方可完成這個「最清晰最詳盡的小思年表」。



此外,熟讀小思著作的讀者或會注意到,套裝盒上印有佛教法器「魚梆」和雲板的圖案。劉偉成解釋,魚梆是取自《一生承教》的封面,「在日本京都的禪院,簷下會掛著這兩樣東西,敲魚梆是以提醒人要守戒,避免懈怠,敲雲板則提醒人可以放鬆,用於日常作息。盒的下方繪有塵世的種種紛亂,突出了整套書的精神——在守戒和休息的兩個極端之下,我們如何渡過塵世的一些現象。」


親炙小思的反差萌


參與《曲水回眸》訪談計劃團隊的黃念欣指出,計劃早在2014年開始,歷時兩年多,收集逾四十萬字的對話紀錄。「加起來近千七頁的套裝,想必令人覺得,其作者、編者以及讀者都是很有香港關懷的人,但在土地問題,以及大家都書齋成災的情況下,要購入一套小思的精裝、套盒式的書是需要龐大的熱情。但我重看它的時候,又覺得必須要有這樣的一套書出現。因為終於有一套書,可以將大和小之間的幽微辯證,將盧瑋鑾教授和小思老師結合在一起,而且做到郁達夫所說的『一粒沙裡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的散文境界。」


黃念欣經常覺得閱讀訪談錄的門檻很高,「但當你真正跨越到這個門檻後,可以得到一種親炙被訪者的機會,也有一種平等和自由的感受。」她分享師母初次看見小思發表論文演講的印象,是「人仔細細,聲如洪鐘」。她續指:「確實,我們閱讀小思的文章也會感受到這種反差萌,其名作《承教小記》、《路上談》、《香港故事》有種潤物細無聲的親切叮嚀,仔細的世情觀察;其編選的《香港的憂鬱》及《香港文學散步》皆是開風氣之先的香港文學史料的整輯及研究方法,這裡則看到盧瑋鑾教授的身影,而兩者可盡見於《曲水回眸》之中。」


書名「曲水回眸」,典出王羲之〈蘭亭集序〉的「曲水流觴」,後來成為習俗,將酒杯放在一曲清溪,供人取飲。黃念欣表示小思曾解釋這習俗與《曲水回眸》的關係,她誦讀引文說:


香港沒有曲水,可是幾十年所親歷社會變遷、人情世俗更替、舊友新知相與、個人受授欣喜,種種人生之流,雖屬涓涓,也夠彎彎曲曲了。此書既屬回憶紀錄,則正合曲水回眸之意。以此為題,足徵雖「俛仰之間,已為陳迹」,但仍能讓我穿透世相,在「趣舍萬殊,靜躁不同」之間,以求反省。


黃比喻讀《曲水回眸》就如參與一場洗滌心靈的盛宴,從中可以靜思到自己也有一段曲曲折折的來時路,也可以從小思的智慧之泉取飲一杯,實屬難得。


以最細微的筆觸承接天命


此套裝的最大亮點,該數隨盒附贈的《初見之雪——京都小思集》,當中百餘首短詩寫於京都,從未發表。劉偉成稱「扭盡六壬、費盡唇舌」,才說服到小思准許出版。負責裝幀的李孝聰回憶,2022年8月的一則短訊開啟了這段故事。許迪鏘聽聞小思想燒掉一本「絕密小冊」,於是提議讓李孝聰留下複製本,小思卻言:「他不喜歡的東西,他不會做。」李孝聰笑言小思既了解他,也不了解他,「他叫我做的,我怎會不做呢?」他聽到「絕密」二字已感到無比好奇,不出一分鐘便答應,打開許迪鏘傳來的掃瞄檔後,更發現事情非做不可。


小冊細如米粒,尺寸僅約5乘6.5公分,卻紀錄了1973年小思在京都的點滴,字裡行間流露對香港與中國文化的深厚情感,彌足珍貴。驚人的是,內裡寫滿了密密麻麻而整齊的字,124首詩無一刪筆,其中長達64字的詩束於5公分之內,身為詩人的劉偉成就笑說:「我寫詩不可能沒有刪筆,可見他視之為一種修為,感應四時天命,反思每日生活,把整首詩先在腦海中成形,才把它虔敬地默寫出來。」



然而,小冊已出現明顯的泛黃和老化跡象,甚至可能滋生黴菌或蟲蛀。儘管小思悉心保存,仍難免部分內頁有污漬與模糊的字跡。若不及時處理,小冊恐因暴露於空氣中而脆化損毀。李孝聰花了兩週考慮,決定維持微黃色調與斑駁感,避免過度漂白而失去歷史韻味。又為契合小思的偏好與風格,封面選用日本「紙之溫度」的和紙,再將毛邊紙手工裁切至5乘7公分,最後逐頁穿線裝訂,以簡樸雅通紙盒包裝,另製作兩款樣書供小思選擇。依小思要求,複製本僅有三冊,分別用以自藏與贈予兩位摯友,過程全程保密。


在劉偉成多年的推動下,小冊終於面世,由朱彥容整理打字,並做成穿線機可製作的最小尺寸。《初見之雪》書名取自《承教小記》首篇,以示小思感應天命的開端,在雪地之中「一心如洗」,看見生意盎然的苔蘚,達到「踏雪尋苔」的悟道境界。


拾荒與開墾:「業農的民族最明白不遷的意義」


來到活動尾聲,黃念欣重申另外四書絕非舊作重印,而是透過新增文章、主題重組與學術增補,全面呈現小思的創作和研究。一方面涉及數位時代的反思,展現小思與時俱進的觀察,一方面重新歸類小思的飲食文章,呈現小思作為「奄尖食家」的細膩書寫,一方面記錄小思在香港結下的書緣及多年來的讀書經驗。


黃念欣直言絕不能錯過《香港文縱》,此書為小思過去研究香港文學的心血結晶,內容涵蓋五十年代以前香港的文化活動,與《香港文學散步》並讀更顯盧氏的個人角度。黃表示曾言《香港文縱》是一本被《香港文學散步》的光輝所掩的學術書,「很多人有自己的文學閱歷,大家都可以有自己一套散步學,但是《香港文縱》的治學方法並非可以輕易承繼。」


沿著目錄摸索,黃認為〈香港早期新文學發展初探〉的「早期」和「初探」這組詞毫不簡單,當中指向香港二三十年代的報章雜誌。斷簡殘片的《鐵馬》與《島上》,又或卷帙浩繁的《大光報》、《循環日報》、《華僑日報》,皆由小思逐頁追蹤翻揭,以至開展了日後的報刊研究的主流。再看〈香港文藝界紀念魯迅的活動紀錄〉也是一開文學史的方法和眼界,黃指出:「作家的行動不等於文學史,但是文學史從此不再只是文本細讀,這篇是五四文學對香港的影響的重要一筆,也補充了內地文學史不太容易看見的魯迅在香港。」另有三篇艱澀的文章是關於香港文學團體在抗戰時期的活動紀錄,黃從中發現那些相似的組織名稱,其實是反映了「政治就是那麼殊途同歸、同源又分流的一回事。」


她從一個研究者的關心角度續說,此次出版可謂「香港文學研究者大滿貫的心願達成」,因為不但是絕版重推,更補添了幾篇名文,如〈「南來作家」淺說〉、〈侶倫早期小說初探〉及〈香港文學研究的幾個問題〉。另外,原版由黃繼持所撰的經典序也收錄在內,黃念欣特別提到,其中一句「以學術的『客觀性』超越政治因素或意識形態的偏倚」尤其中肯,與小思所說的「研究文學不可以有政治潔癖」形成對照,同時預示了往後香港文學研究的重要走向。


最後,《曲水回眸》的重要參與者楊鍾基教授近來以辛棄疾的〈哨遍.秋水觀〉向「香港關懷系列」致意。詞中以莊子哲理排遣抗金不果的憂憤,當中的比喻令黃念欣聯想到辛棄疾和小思的關係。她希望讀者們可以看見的是,「寫出〈十論〉與〈九議〉的辛棄疾,同樣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辛棄疾;曲水上回眸的學者盧瑋鑾教授,亦是那位推窗初見雪,心靈敏感的年輕小思。」觀秋水或曲水,同是對自身歸屬的關懷。小思曾言,不遷並不浪漫,但不遷的人擁有非凡的勇氣,就如他為這地筆耕半生,相信與香港相遇是最好的年華,並敢言香港命大不會死。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曾繼賢

熱門文章

史學泰斗許倬雲離世 享壽95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8-05

粵劇音樂設計怎樣取得平衡

其他 | by 王勝泉 | 2025-07-27

編輯推介

Bruksvara

小說 | by 徐竟勛 | 2025-08-02

良風有迅

散文 | by 惟得 | 2025-08-01

表達空白

散文 | by 釅釅 | 2025-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