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 by 徐雨霽 | 2025-09-10

徐雨霽讀畢張歷君的《文學的外邊》,指出書名「外邊」一詞意涵豐富,既點明香港在華語文學中的邊陲位置,也象徵其作為一種「走向他者」、聯動世界理論的開放姿態。此「外邊」性更是一種批評方法,呼應陳冠中提出的「香港作為方法」的視角,以「視差」重構內外疆界,使〈魯迅「內面」之發現〉一章可謂書中的「文眼」,以魯迅「內面」研究在冷戰香港的發現為核心,揭示曹聚仁與李歐梵在冷戰的特殊語境下,如何突破意識形態的二元對立,開闢「非左非右」的第三條路,構成香港面對中國與世界的文化隱喻。 (閱讀更多)

失語之島與時雨之島——讀陳滅《離亂經》

書評 | by 徐竟勛 | 2025-09-04

徐竟勛讀畢香港詩人陳滅近期推出的詩集《離亂經》,指出集內詩作橫跨2009至2025年的時空脈絡,「彼時」的香港景物與文化感悟,對照「此刻」臺灣的感傷懷舊。徐竟勛表示陳滅透過「島」、「鳥」、「雨」等意象建構兩地差異,表達對香港的感慨與迷惘,頗有李煜「夢裏不知身是客」之感。而書名「離亂經」三字同時表現陳滅離開香港的三個狀態。 (閱讀更多)

斑駁卻純粹的愛情模樣——讀孫梓評《男身》

書評 | by 林淑可 | 2025-08-27

林淑可傳來孫梓評的長篇同志小說《男身》書評,指出小說裡出現的每一個「他」仿如主角桂和成長中重要的人,而桂和在多段關係中所顯露的孤獨、懦弱與心碎,深刻地折射出現代都市人的疏離感。林淑可認為,桂和在「男街」書店拿著牛皮紙袋的象徵,點出同志戀情無法見光的酸楚與掙扎。儘管成家一事對同志或許終究是個華麗的夢想,但正因沒有所謂正典而傳統的存在,才能讓愛顯得更為淬鍊且純粹。 (閱讀更多)

菩提在世間

書評 | by 亞C | 2025-08-26

亞C偶然間覓得邵頌雄先生的《大時代的蜉蝣》,指出《大》的可貴之處在於「收錄的文章不少都是出於已經消失的媒體,曾存在於網絡上的」,而書中不少文章都書寫著過去,為此書添上一層色彩。作者邵頒雄先生是專研佛學的名家,亞C細數了一些書中曾提及過的佛理,並形容作者善於將哲思與「禪意」收於不少看似生活瑣事的記錄書寫裏;讀者能在他不同類型的文章中讀到別具匠心的意境,繼而引發思考有所領悟,或許能覓得那藏匿於身邊的半點「菩提」。 (閱讀更多)

重繪、陰森、迷霧——韓麗珠的《裸山》氛圍

書評 | by 沐羽 | 2025-08-14

香港作家韓麗珠睽違八年後終於出版最新長篇小說《裸山》,香港作家沐羽撰寫了書評,指出香港文學史上對這座城市的多樣命名,從「我城」、「浮城」到「失城」等,而韓麗珠在《裸山》中則將其轉化為充滿內在衝突與矛盾的「空城」與「裸山」,象徵都市與郊野的張力。他認為韓麗珠的寫作風格蘊含「陰森感」(Eerie),源自「應在場的事物卻缺席」的疏離。《裸山》核心在於「去看」的主題,亦化為一套「觀看世界的程式」,讓讀者重新審視這座城市,引導讀者直視那些近在咫尺的災難與創傷,並在失去的同時,尋找重新張開眼睛的力量。 (閱讀更多)

藝術家的人生笑著笑著就哭出來了:讀《The Artist:藝術家的鳥生活》

書評 | by 汪正翔 | 2025-08-05

汪正翔讀畢《The Artist:藝術家的鳥生活》,認為作者Anna Haifisch透過幽默諷刺的筆觸,呈現藝術世界的荒謬、套路與殞地。《The Artist》中批評當代藝術被誤解為遠離現實、缺乏誠意與美感,實際上卻高度學術化且關注社會議題。從自以為獨特的創意幻滅,到藝術市場的殞酷真相,又揭示當代藝術繁榮背後,個別創作者的孤獨與焦慮。藝術家在巨大產業與個人夢想間的落差中掙扎,試圖以專業自勉,卻難以進入那個不存在的「藝術夢」。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周先陌詩作〈閨房〉的爆紅與爭議

其他 | by 嚕嚕米 | 2025-09-02

編輯推介

允許一些可怖迴旋起溫暖

小說 | by 簾櫳 | 2025-09-12

談《浮間舟渡》 ──筆訪曾詠聰

專訪 | by 李浩榮 | 2025-09-09

就在房間,能看到嗎

小說 | by 黑麥 | 2025-09-06

《離亂經》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9-05

白魚

小說 | by 胡果 | 2025-09-05

義大利時尚之王Giorgio Armani離世,享壽91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9-05

看貓(二)

散文 | by 雙雙 | 2025-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