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 by 林淑可 | 2025-08-27

林淑可傳來孫梓評的長篇同志小說《男身》書評,指出小說裡出現的每一個「他」仿如主角桂和成長中重要的人,而桂和在多段關係中所顯露的孤獨、懦弱與心碎,深刻地折射出現代都市人的疏離感。林淑可認為,桂和在「男街」書店拿著牛皮紙袋的象徵,點出同志戀情無法見光的酸楚與掙扎。儘管成家一事對同志或許終究是個華麗的夢想,但正因沒有所謂正典而傳統的存在,才能讓愛顯得更為淬鍊且純粹。 (閱讀更多)

菩提在世間

書評 | by 亞C | 2025-08-26

亞C偶然間覓得邵頌雄先生的《大時代的蜉蝣》,指出《大》的可貴之處在於「收錄的文章不少都是出於已經消失的媒體,曾存在於網絡上的」,而書中不少文章都書寫著過去,為此書添上一層色彩。作者邵頒雄先生是專研佛學的名家,亞C細數了一些書中曾提及過的佛理,並形容作者善於將哲思與「禪意」收於不少看似生活瑣事的記錄書寫裏;讀者能在他不同類型的文章中讀到別具匠心的意境,繼而引發思考有所領悟,或許能覓得那藏匿於身邊的半點「菩提」。 (閱讀更多)

重繪、陰森、迷霧——韓麗珠的《裸山》氛圍

書評 | by 沐羽 | 2025-08-14

香港作家韓麗珠睽違八年後終於出版最新長篇小說《裸山》,香港作家沐羽撰寫了書評,指出香港文學史上對這座城市的多樣命名,從「我城」、「浮城」到「失城」等,而韓麗珠在《裸山》中則將其轉化為充滿內在衝突與矛盾的「空城」與「裸山」,象徵都市與郊野的張力。他認為韓麗珠的寫作風格蘊含「陰森感」(Eerie),源自「應在場的事物卻缺席」的疏離。《裸山》核心在於「去看」的主題,亦化為一套「觀看世界的程式」,讓讀者重新審視這座城市,引導讀者直視那些近在咫尺的災難與創傷,並在失去的同時,尋找重新張開眼睛的力量。 (閱讀更多)

藝術家的人生笑著笑著就哭出來了:讀《The Artist:藝術家的鳥生活》

書評 | by 汪正翔 | 2025-08-05

汪正翔讀畢《The Artist:藝術家的鳥生活》,認為作者Anna Haifisch透過幽默諷刺的筆觸,呈現藝術世界的荒謬、套路與殞地。《The Artist》中批評當代藝術被誤解為遠離現實、缺乏誠意與美感,實際上卻高度學術化且關注社會議題。從自以為獨特的創意幻滅,到藝術市場的殞酷真相,又揭示當代藝術繁榮背後,個別創作者的孤獨與焦慮。藝術家在巨大產業與個人夢想間的落差中掙扎,試圖以專業自勉,卻難以進入那個不存在的「藝術夢」。 (閱讀更多)

笑吧!柴郡貓——沿著《不合時宜的群像:書寫理論的獨行者》

書評 | by 雙雙 | 2025-07-23

雙雙傳來《不合時宜的群像》書評,表示看到書本英名令他聯想到佛洛伊德的「固著」,並藉此勾勒出一條散策路徑,聚焦於村上春樹、阿甘本、佛洛伊德與夏宇四位身上。雙雙指出村上春樹的藝術鎮魂功能,強調藝術如何將未活出的生命帶入現實領域,卻無法改變因果律界限;阿甘本的「當代」概念,視不合時宜為透視黑暗、縫合時代斷裂的途徑,使過去復生;弗洛伊德的記憶與創傷理論,質疑意識與現實的分野,探討書寫如何重組時態與慾望;夏宇的自由思考,借柴郡貓象徵流變姿態,拒絕固定真我,於邊界蹓躂以編織生活時態。 (閱讀更多)

我想跟你一起虛度時光:評《虛度年華》

書評 | by 陳栢青 | 2025-07-17

陳栢青讀畢《虛度年華》,指出每篇文章皆以「距離代表作誕生尚有N年」作結,將作家生涯凝縮於「尚未完成」的懸置狀態——既是句點,亦是破折號。這種書寫揭露創作者的核心悖論:代表作既是永生起點,亦是創造力的終結預告,此後人生淪為「倒數與虛度」。書中選取28、33、46歲作為切入點,避免30歲的門檻壓力,反映當代焦慮,但當理解時間與作家之間的關係,才能理解創作。陳栢青直言《虛度年華》為讀者的報時器與愛的告白:透過詮釋作家人生,讀者以自身時間延續其故事,讓創作在敘述中重生,共同虛度時光。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De Profundis

小說 | by 黎柏璣 | 2025-08-16

編輯推介

大治曆

散文 | by 跂之 | 2025-08-29

【字遊行·巴黎】Windows

字遊行 | by 孔銘隆 | 2025-08-29

《不赦之罪》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8-29

菩提在世間

書評 | by 亞C | 2025-08-26

等一個人

小說 | by 阿元 | 2025-08-22

【字遊行.香港】四海為家

字遊行 | by 翎心 | 2025-08-22

鳳園變形記

散文 | by 曾繁裕 | 2025-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