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件荒謬透頂的事情突然找上門,闖進你的日常,你突然意識到自己捲入了某種失控的狀態,無論怎麼努力,用盡自己所擁有的資源,都無法與之抗衡,甚至你連渴望理解這件事背後的邏輯都做不到,只能被逼接受壓迫和無休止的迷失與焦慮——這種心理體驗就叫「卡夫卡時刻」(Kafkaesque)。卡夫卡的文學作品大多給人一種這樣的感覺:既然奮鬥無效、試圖融入失敗,不妨原地躺平,溫和反抗荒謬。他是當之無愧的社畜教父。時至今日,我們擺脫了「卡夫卡時刻」了嗎? (閱讀更多)
「見證」一詞弘深無際,它是深入歷史的幽黯的一縷薄光,也是冠冕人心的哀悼與憂鬱。費修珊(Shoshana Felman)稱「見證」敘事是窺視歷史中無法被記載的特殊事件的一道濾鏡,是為無言的犧牲者發聲的一種敘事。若「歷史」只是勝者講述過去的一種形式,那這代表了過去其實是由許多不同形式的敘事組成,有些塑造了現在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有些在時代的洪流中化成灰燼。 (閱讀更多)
「數位時代的意識形態光譜」是一張各種拾人牙慧的圖表,把各式理論拼貼起來之後,方便自己判斷各地的數位社會樣貌。這幾個月使用下來意外地好用,尤其是認識海內外新朋友的時候,默默在心裡頭替他們貼標籤。 這篇文將描述如何閱讀這張圖表,並試著貼自己標籤,描述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 (閱讀更多)
9世紀中葉,已入佛門的日本皇族高丘親王來到中國。當時距唐武宗滅佛才經過十餘年,慘遭挫敗的佛教尚未恢復。或許正因如此,高丘親王未久留中國,而是前往佛教的故鄉天竺。然而,他卻從此踏入神祕,渺無聲息,有消息指出他在馬來西亞南部逝世,死因成謎。幾百年後,日本民間流傳一種說法:親王的下場並不尋常,據稱他遇到猛虎,遭虎吞食而亡……這短短一年間,高丘親王究竟經歷了怎樣的旅程?為何最終死於虎口?這份謎團無人知曉。但正是這懸於遙遠時空外的未知,封存了無限可能,才為澁澤龍彦創作《高丘親王航海記》提供了想像空間。《高丘親王航海記》並非解謎之作,而是一部想像力豐沛、異國情調濃厚的小說。高丘親王行經的古代諸國,皆採用當時中國譯名。然而,9世紀離大航海時代尚遠,即使是中國的記載,也多半是道聽途說,或原本有根有據的事物,在口耳相傳中失真而變得荒謬。作者無意描寫真實,不打算宣稱那些遙遠國度真有如此妖艷獵奇的風土民情。親王彷彿從未離開日本,只是一頭撞進那些道聽途說的經典累積而成的幻夢,經由幻想的濾鏡朝內在自省。作者為親王虛構了前往天竺的理由,這份虛幻的追尋不斷在旅程中閃現,他根本無暇「發現」,因為無論遇見什麼,都會透過那些異象與怪物回顧自己的人生。 (閱讀更多)
趙遠重讀《安提戈涅》。《安提戈涅》是古希臘索福克勒斯的悲劇,講得是安提戈涅違抗忒拜城國王克瑞翁的旨意,執意要埋葬自己的哥哥而被治以死罪的故事。在文學課堂裏,《安提戈涅》通常被當作經典教材,講授人的律法和神的律法之間的矛盾。知道天律是智慧,但遵從天律卻需要莫大的勇氣。當人人都唯唯諾諾順從人的律法之時,一句大聲的「我敢」就是最大的美德。人的律法的審判不是真正的審判,身體的死亡不是真正的死亡。真正的審判是道理、歷史、甚至信仰、真理的審判。安提戈涅不害怕觸犯人的法律,這才是對「生」有足夠的信念。她相信即使她的肉身滅亡,她的靈魂還會因爲公義而存在,她的「罪」還會被世人紀念。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