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政治」分享會隨想,兼論「人情味」的情感政治

時評 | by  梁明暉 | 2025-11-05

日前郭婷教授為新作舉辦分享會,講的是不同時期政權如何以「 愛」之名要求民眾服從,用潮語說就是情緒勒索;異見和反對者的問題不是不正確,而是不道德。從孫中山「博愛」一說開始,「愛」就進入現代公共政治話語,而郭教授發現近年「愛」的話語完全收歸政治.,個人親密經驗中或宗教經驗中超越而無限的愛難以言說。新書指出用「愛」統治需要同時將政治宗教化,除了「博愛」向基督教的普世面向對齊,其它時間可見領導人被視為全知全能的神(因此要膜拜)、政府自許為家長(因此要長幼有序)和各種對領導人個人崇拜的建構。


郭教授新書聚焦中國現像,但產生的理論框架卻超越一時一地:政治建構何種情感論述,並以宗教模式操作令人「不要問,只要信」,效果就如齊澤克對意識形態的定義:「不知道自己知道但正在做的事」,令權力關係和結構在日常行為中不斷被鞏固延伸。宗教化政治不會產生信徒,而會產生「反正我就信」的投機者和沒有信仰也沒有能力去相信的犬儒。被政治話語收歸的情感會令人失去體會和表達該種情感的能力,也似乎可以解釋當下對「情感價值」需求:追求得到某種感覺,但不要帶來該種感覺的現實,例如想要親密的感覺但不想建立親密關係(郭教授提出外國潮語「skinship」,令人驚覺「肌膚之親」今日可以逆向解作只有 skin-deep的親密),想要勝利感但不要公平競賽(於是就有了小圈子的操作)。


郭教授的思考進路就不禁令人思考,香港情感政治的關鍵字是甚麼? 茶餐廳專家、學者黎的琛曾提出,所謂「人情味」許多時是剝削的借口,想來的確一矢中的:指控別人沒有「人情味」,往往是對別人不公平、要人受屈委或令人蒙受損失的時候,當別人要求被公道對待,就會被指為「無人情味」。「人情味」一詞可堪玩味:人情味只是一種「味」,一種稍縱即逝的氛圍和感覺;真的顧念人情就不應該讓剝削發生,意外令別人受損,補償他人是責任,不應該覺得自己道德高尚/「有人情味」。如果問為甚麼「人情味」的情緒勒索行之有效,問的就其實是我們為甚麼需要覺得自己有「人情味」而甘於被勒索(而當然心有不甘),又為甚麼怕被指為「無人性」。沿此進路,就令人看清楚了香港文化「補償邏輯」的操作:阿巴斯與周蕾都有提過八十年代香港社會因在政治上沒有希望和理想,因此將精力投放於經濟生產,以物質生活有得揀補償政治領袖無得揀,以巿塲經濟自由替代實踐可以改變現實的自由。人情味的需要,正正來自於個人對文化與制度中的結構性剝削的自覺,但往往因為自己是既得利益者所以選擇不去改變,但因為自知「無人性」,所以就需要以額外的人情味來合理化自己的實踐。就好似業主加租總要講到自己大發慈悲,無賺到盡所以就係蝕俾你。但這不是人身攻擊:隨意加租和隨時踢走租客都是現行法律允許的,也是65在這種制度下和「賺唔盡就係蝕」的文化中,才會有想聽租客讚自己很有人情味又不停加租的業主。


但也就如前所說,「人情味」成為意識形態,失落的是真正的「人情味」:對身份和關係以外的「人」的尊重和信心,和對人間各種難以言明、莫明奇妙的處境的理解和接受。忽然覺得「人情味」就如張愛玲說的「因為懂得,所以慈悲」,但也就如這句金句不是顧念人情的人說出,而是在胡蘭成轉述中被記載。也就是說,自稱或要求別人有人情味,應該都是情緒勒索。如果覺得被勒索了,就不妨想想為甚麼自己需要這種情緒價值;想做些甚麼來覺得自己很有人情味,或怕被人指為「無人情味」的時候,就最好先想想自己剝削了誰。


謹以此小文祝郭婷教授一路順風,在新工作大放異彩,期待未來讀到她更多精彩著述。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教育侏羅紀】宿舍的空床

教育侏羅紀 | by 梁智坤 | 2025-11-04

葉姐

小說 | by 楊彩杰 | 2025-11-03

搞軭

小說 | by 周丹楓 | 2025-10-31

小刀

小說 | by 鍾粹 | 2025-11-01

奧迦斯的旨意

小說 | by 潘逸賢 | 2025-10-31

談《叮叮行》 ——筆訪詩人吳俊賢

專訪 | by 李浩榮 | 2025-10-30

Yet are we tomorrow’s men

散文 | by 孔銘隆 | 2025-10-29

【教育侏羅紀】白鴿

教育侏羅紀 | by 王思皓 | 2025-10-28

Heathcliff

散文 | by 俞宙 | 2025-10-24

七日失戀療程

小說 | by 水 | 2025-10-24

《風林火山》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