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以鬯在《酒徒》中感嘆,在香港藝術一沾上交際舞便變了質。然而,梁明暉指出在五十年代的香港,交際舞曾有著另一種姿態。當時,舞女與女明星並列,社交舞從娛樂工具演化為藝術表演,尤以舞王謝魯八與舞后羅佩雲為代表。他們的舞姿展現肢體佈局的創作意識,透過舞廳、電影如《莫忘今宵》與《新娘萬歲》,以及南洋演出,將社交舞舞台化。
梁明暉觀察到,近年不少人以各種名義聚集,如足球比賽或追星活動,目的卻是在社交媒體集體呈現自己。她以追星為例,指出人們熱衷分享自身照片,例如與偶像應援物的合照,而非明星表演本身,反映自戀驅動的「刷存在感」欲望。自戀並非自愛,而是愛他人眼中的自己;演算法放大這種視覺呈現並推動人海影像的流量,使人忽略集體經驗的美感。梁明暉認為,「自戀」促成對集體自我影像的沉溺,這種癖好或許源於對人群帶來改變的恐懼,成為逃避現實的心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