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叮叮行》 ——筆訪詩人吳俊賢

專訪 | by  李浩榮 | 2025-10-30

詩人吳俊賢今年六月出版新詩集《叮叮行》,集中紀錄了詩人對於生活的感悟與城市的觀察,亦從身邊的小人物、小事物中發掘出詩意來。《叮叮行》收錄了吳俊賢多首的得獎詩作,如〈煲〉獲得中文文學創作獎新詩組亞軍、〈斜坡〉獲大學文學獎新詩組冠軍等。是次專訪,吳俊賢會談到他學習與寫作新詩的歷程,還會剖析他筆下一些常見的意象,為讀者展現出一個豐富的情感世界。


李:李浩榮

吳:吳俊賢


李:近年您奪得多項詩獎,實力非凡,請問您讀大學時,老師是怎樣教授新詩的?您自己也有教新詩,您會選用甚麼詩作為教材呢?


吳:過獎了,事實上,獲得詩獎實屬僥幸,畢竟在新詩、散文和小説三種體裁中,新詩的形態最虛無縹緲,也最難拿捏,即使今天我出版了第一本詩集,我仍然覺得自己並非一個懂詩之人,更承擔不起「詩人」這銜頭。讀大學時,我很高興能接觸不同年代和國籍的詩人,中西和古今兼有,教師會從賞析入手,引導我們感受詩句中的韻味,遇到某些運用象徵或隱藏弦外之音的地方,會停下來思考,然後圍圈子,輪流發表意見。即使憑空的猜測異想天開,未必能與詩人當時的心境接軌,但有助培養我們的文學思維。如今在校内寫作班,我偶爾也會選取新詩作為教材,畢竟詩的篇幅比較短小,不會讓學生感到冗長沉悶,特別適用於課時不多的課後班,我曾選用也斯、鍾國強和胡燕青的作品,取材要貼近生活,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例如也斯的蔬果詩,學生往往容易得到共鳴,並從中了解文學創作的手法,例如運用意象的重要性。


李:詩集裡有不少句子直接寫到「詩」這意象,既有關於讀詩的,也有關於尋覓詩的,如「我曾在此/遺下一首煽情的詩」、「今天的我為明天的我寫下一首詩」、「前往郵局簽收一首詩」、「急於在紙袋寫下詩的草稿」,寫詩大概已融入您的生活之中。您是怎麼把寫詩的素材蒐集起來,而轉化成一首完整的詩?


吳:關於寫作素材,我沒有特別去思考哪些素材適用於詩,哪些適用於散文或小説,有時候心念一起,看見一件事物可以入文,便會從中發掘象徵含義,繼而發展成作品。在工作繁忙、缺乏時間的日子夾縫中,寫文章變得奢侈,於是新詩就成了最好的創作媒介,搭一程巴士,或許詩的初稿便成型了。我寫詩比較隨心,與寫散文和小説不同,完成後我不會耗用太多時間雕琢和修葺,很快便定稿,大概是想把寫作那一瞬間的感覺盡快封鎖起來,凝結成固態。因此,《叮叮行》中不少作品都是坐在城市周遭,例如公園、電車和餐廳等場所,用手機備忘錄輸入的成果。


李:您的詩風予人溫婉的感覺,讀著就似胡燕青的詩,胡老師的詩您喜歡嗎?另,您也寫了一系列關於城市漫遊和食物的詩,這就令我想到也斯,特別是您們都以〈北角碼頭〉為題寫過詩。也斯這方面的詩有否予您甚麼啟發?


吳:何止喜歡,胡老師簡直是我最佳的模仿和學習對象,她的詩集《攀緣之歌》、《夕航》和《木芙蓉》等都是我喜歡的讀物。胡老師文辭優美,詩句卻淺白易讀,引導讀者從看似平凡的日常中尋找豐富的意涵。也斯老師的作品我也喜歡,大學時就讀過他的經典《雷聲與蟬鳴》,書中的詩作如〈中午在鰂魚涌〉,把城市人的困頓勞累寫得活靈活現。我認為兩位前輩對我的創作風格均有影響,例如從城市見聞中搜索素材,再融情入景,發掘新意(詳見〈我城〉和〈地景〉兩輯)。當然,我的小作與胡老師、也斯先生的大作不能相提並論。我只是亦步亦趨,或者說是東施效顰。


李:您不單寫香港,詩集裡還有些幾首詩是關於潮陽和貴州的,請談談這幾首詩的背景。


吳:誠然,我並非一個喜歡旅遊的人,充其量只是假期與家人參與内地短線遊,或回鄉省親。〈棧道〉和〈公車〉同樣寫於2019年,分別記述了在貴州旅遊時沿著陡峭的岩壁棧道行走的經歷,以及在潮陽夜裏的街頭倉惶尋找公車返酒店的狼狽情景,算是對旅遊過程的一種定格和凝視。内地的風俗和氛圍與香港不同,環境比較空曠,城市建築沒有那麽密集和一成不變,我頗享受回内地旅遊的體驗。這兩首詩分別寫於酒店房間和回程的高鐵,如前所述,我希望趁著感受仍然新鮮、輪廓依然分明的時候下筆。而且在境外書寫的作品,似乎又比本地書寫的作品添了一層特別的風味和回憶。


李:讀《叮叮行》,發現集內有不少疲憊的意象,如「腳掌承受生活的乏力」、「垂放酸軟乏力的手臂」、「讓褲腳在疲痛的腳腕處輕晃一年」,而您在〈脊軌〉更寫到二四年時你正接受脊椎治療,還有一首寫到「童年是疾病的隱喻」,能談談背後的因由嗎?您的疲憊感除了是肉體上,也是精神上的吧?


吳:自覺是敏感的人,每天承受的衝擊被感官加倍放大,我不知道這是否心靈疲乏的緣由。我渴望安穩,不介意經歷沒有波瀾的一生,然而近年不論家庭、事業還是自身境遇,都出現了很多的變化,逼迫我去適應新的環境、新的生活模式。自小體弱多病,〈半片藥〉就敘述了外婆餵我服藥的過程,藥物能治療肉體上的疾病,但無助滋養心靈。這樣想好像很灰暗,但其實認真一想,生活在忙碌的我城,誰不曾感受到疲乏,誰又能永遠無憂無慮?慶幸生活勞累時,我仍懂得尋找發泄的出口,為自己爭取喘息的空間。


李:詩集裡有多首講聚餐的詩,當中〈煲〉獲得中文文學創作獎。此詩記舊同學聚會,寫長大後的疏離感。這種疏離感在您多首的詩中都有出現,您是怎麼面對這種人際關係的?


吳:我不擅與人相處,也不懂得如何廣結良緣,縱使相識的人不少,但能交心的卻不多。無論同學還是同事,應酬聚餐在現代社會似乎在所難免,我們竭力透過定期的物理上的圍聚,進行聯誼,繼而交換彼此的近況,確立自己在社會上的位置。舊同學、舊同事相隔一段日子不見,像散逸而出的彈珠滾動久了,沾染不同的灰塵後再碰面,氣息和面容漸漸變得陌生,我們再不如往日般,被強制每天見面、培養感情,時間沖淡了彼此的距離,以致飯桌上只樂意取出顯淺的近況與人分享,卻未能觸及更深的地方。畏懼疏離,久而久之變得不喜交際。這種日益強烈的疏離感,我其實一直耿耿於懷,但又無法避免,唯有藉寫作來排解宴席後的寂寞。慶幸我仍能陪伴自己,人這輩子最重要是學會跟自己相處,對我而言,寫作是與自己對話的一種方式。當然,我很高興有友人願意閱讀我的作品,拉近彼此的心靈距離。但倘若沒興趣,也不打緊,我們都走在各自的軌道。


李:談到人際關係,「藏」可謂您詩中一個常用的字眼。如「渴望藏匿在城堡裡」、「匿藏車尾箱安眠」、「偷偷匿藏碗子的陰影裡」、「陽光藏在歲月的夾縫」等,「藏」是您應對生活的一種態度嗎?


吳:「藏」的相反詞應該是「露」吧?這兩個字好像南轅北轍,其實又互相依存,像「愛」和「恨」。大概沒有人天生就喜歡遮遮掩掩,只是外露太多、率真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時,受過傷害,得到教訓,才不得不訴諸「藏」這種防禦的型態。我承認「藏」是我的一種生活態度,在不同場合和處境,我扮演著不同角色,但最真實的那一層,只有少數親密的親友才會知曉。記得中學時期,英文老師教我們運用「Show」的同義詞,我學會了「Unveil」(揭示)和「Veil」(隱藏),並深深愛上了這組Vocabulary。Veil 指面紗,作動詞用則解作掩飾(用面紗覆蓋臉容),多麼形象化的詞語,這大概是英語最吸引我的地方。大概也是從那時開始,我漸漸學會收斂話題,藏匿自己,遇人不再那麽掏心掏肺,就像隔著一襲朦朧的面紗,隱隱約約窺看外頭複雜的世界。我覺得新詩也是一張面紗,把真實感受隱藏於凌亂無序的句子間,不像散文那般坦率和赤裸。當然,我覺得自己的新詩寫得不算隱晦,情緒也沒有藏得很好,大概因為這匹布太劣質了,薄得通透,内裏之物表露無遺。


李:〈斜坡〉獲得大學文學獎,是一首講成長的詩作。當中有一句「一位年輕教師曾在此/墮落而喪失靈魂」,當教師怎麼會使人喪失靈魂?而這個靈魂意象在您多首詩中反覆出現,如「喚醒一個充氣、淺薄靈魂」、「車上填滿疲憊的靈魂」,這個靈魂大概是描寫香港人普遍的精神狀態吧?


吳:先回應〈斜坡〉裏的教師,那條後巷確實發生過教師輕生的事件,喪失性命和靈魂,教人惋惜。我們作為教師,其實是以生命影響生命的職業,你永遠沒法知道,哪一天說的哪一句話,可能對在座的學生構成一輩子的影響,所以要謹言慎行,約束自己的言行,務求讓自己符合社會對教育工作者的標準。除了這種道德觀念,教師終日也被繁忙的事務捆綁,不論教學、批改、出卷、行政工作等,教人疲於奔命,久而久之容易喪失自己。每天踏入課室,承受耀眼的注目禮,向學生談追尋理想的意義,但自己的夢想或許早已遺落,埋葬在公務堆中不見天日。書中 〈校園〉 一輯書寫了許多教學的現況和觀察,人家說「隔行如隔山」,非業界人士未必能體會其中酸楚,只希望讀者能透過詩歌,嘗試感受教師的生存狀態。至於書中其他的「靈魂」,其實與之前提及的疲乏感相似,在此就不再補充了。


李:詩集裡有兩個高頻出現的意象,一個是茶,一個是尿。關於茶的有「反複稀釋的茶水」、「又想你們會否/不喝太濃的茶?」、「沉澱成杯底零碎的茶葉」;關於尿的,特別想拿出〈點滴〉來談談。能請您談談這兩個意象嗎?


吳: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當作品累積到一定數量時,作者也會察覺到自己反復運用了部分意象,好像缺乏新意。想不到我的高頻意象,居然是茶和尿。哈哈。這兩個意象均為液體,大概這種多變而非固態的物質,比較適合入詩。我沒有深入考究自己常用這兩個意象的原因,選擇茶可能是因為聚餐的緣故,總離不開喝茶吃點心,就地取材的原因吧。詩中的茶多指中茶,飲茶時,總喜歡仔細觀察手中的白色小瓷杯,裏面有清澈的茶湯和沉澱杯底的茶葉,頗有層次和溫度的意象,我很喜歡。至於尿液,我當然沒有任何特殊的癖好,只是按敘事或場景的需要,不避粗俗而入詩,例如描寫小便盆、街邊的狗抬腿撒尿等,〈點滴〉一詩,則敘述我的外公腎臟有毛病,有天更出現排血尿的情況,需要緊急到醫院接受治療,我和外婆坐在急症室等候,觀察他們夫婦之間淡漠而微妙的互動。我認為文學創作應該反映生活,多於為生活進行過度的潤飾,既然這些意象俯拾皆是,每個人都會接觸到,即使未必很雅觀,也是值得書寫的。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談《叮叮行》 ——筆訪詩人吳俊賢

專訪 | by 李浩榮 | 2025-10-30

Yet are we tomorrow’s men

散文 | by 孔銘隆 | 2025-10-29

【教育侏羅紀】白鴿

教育侏羅紀 | by 王思皓 | 2025-10-28

Heathcliff

散文 | by 俞宙 | 2025-10-24

七日失戀療程

小說 | by 水 | 2025-10-24

《風林火山》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10-23

東亞文藝之沈痾:超越人性的遲疑

其他 | by 盤柳儂 | 2025-10-22

《眾生相》:見眾生

影評 | by 亞C | 2025-10-21

詩三首:〈回家〉、〈生老病死〉、〈太平〉

詩歌 | by 徐竟勛, 王培智, 寧霧  | 2025-10-17

《浮間舟渡》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10-17

消失的文學腦

散文 | by 無鋒 | 2025-10-16

九龍塘之夜

散文 | by 小煬 | 2025-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