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浮間舟渡》 ──筆訪曾詠聰

專訪 | by  李浩榮 | 2025-09-09

今年七月,曾詠聰出版他的第二本散文集《浮間舟渡》,書名是來自日本一個鐵路站的名字,之於作者,它有著跨越、流逝及起落的意思。全書收錄二十五篇散文,當中除了記錄作者對文學的思考和教學的感悟外,還有對成長的反思。專訪裡,曾詠聰會談及他對不同文類的看法,以及他的價值取態。


問:李浩榮

曾:曾詠聰


1、詩


問:〈浮間舟渡〉與〈吟遊詩人的高光時刻〉記述您到日本參加詩會的見聞與感受,當中您寫到日本詩人四元康祐與岡本啟,又提到一些日本的詩學面貌。相對於港台詩壇,讀日本的現代詩有沒有給予您一些新的啟發?


曾:於我而言,日本詩有一種爽朗和直接的快感,就如我在讀日本詩時,首先接觸的是谷川俊太郎的作品。他的詩,例如〈自我介紹〉,簡單直接地說明自己喜好和缺點,最後一句「我創作的語言有時也會標上價格」,就讓整首詩迅速提昇到另一個層次。又如我在文中提及四元的〈我出門了〉,最後兒子回看的一個小動作,就把對未來的惶惑、跟親人的告別、對生存的矛盾全都寫了出來。看完不禁感到一種痛快的感覺。好像看煙花。


問:集內不同的篇章,分別提到詩人劉克襄、鍾偉民、孫維民,他們有些的作品更成為您設計的教材。請您談談最欣賞他們哪些的作品?


:相較於詩作,我較喜歡劉克襄寫動植物的作品,《四分之三的香港》、《虎地貓》、《野狗之丘》,甚至《座頭鯨赫連麼麼》都看過好幾遍,他的寫法好像不著重於自然和自己的關係,就是一個單純的旁觀者,或步入林中的一份子,不去介入任何事,如《虎地貓》談及他感受到校園的貓將逝,他只能默默接受,碰到是緣份,無法再見也是自然。


我常以鍾偉民的〈乘車〉作引入,尤其是在教授〈涉江〉談到屈原生平時,談及那些關於離去和留下的生存問題。我很喜歡這首詩,特別是「死亡是一副副沒有內容的盔甲,悄悄步來/把應有的內容強接回去」,每一個意象和用字都精準無比,最後篷車的出現也很亮眼,很無情,但同時也不得不接受車的來或去。


我從學寫詩階段已很喜歡孫維民,《異形》讀了無數遍。課堂上我多次運用〈三株盆栽和它們的主人〉,那種物我關係,以及見微知著,可以說是詩人獨有的天賦,原來在植物眼中,勞動、行走、排便的我們,才是世上最低等的動物。叫人拍案叫絕。


問:集內多篇的散文都寫到朗誦詩的片段,其中記述池荒懸朗誦那一篇最令人印象深刻。您自己去朗誦又或聽別人去朗誦詩,對於您寫詩,讀詩有沒有甚麼的啟發?


:從前在詩會裡,我很怕讀自己的詩,除了感覺自己聲線難聽,還會在誦讀過程中,感到自己節奏和用字的不足,儘管胡燕青老師和詩友都說讀詩是何等重要。直至某次受薪傳文社邀請,硬著頭皮讀完一首長詩以後,王良和就讀出自己的〈尚未誕生〉,我是生平第一次因聽到他人即席讀詩而「毛管棟」。自此就刻意在寫作時,幻想自己的節奏和語調,組成一些盡量不重複的語句。


2、小說


問:文集裡,您提到多位的日本小說家,如村上春樹、太宰治、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等,有些作家更是反複提及。這些都是您喜歡的小說家嗎?您喜歡他們哪些的作品?


:我很喜歡日本作家,他們對於個人的內挖非常用心,把一個人的美和醜都發展出來。近年喜歡的還有宮本輝,他很著力描繪人在面對突發時留下的創傷,《幻之光》是其中一篇我喜歡的作品。講述前夫某天走上車軌自殺,沒有前因,甚至當晚還在居酒屋耍樂,時間過去了,自己也改嫁了一個敦厚的丈夫,但這種害怕突然失去的痛感,卻在越來越安穩的日子中逐分逐分影響著她。個人覺得很有深度,也很日常。我也有把這些閱後感和岡本分享,他說他的妻子也是宮本輝的讀者,我就不敢再分享《月光之東》的故事了。


問:《浮間舟渡》寫了許多您跟貓相處的片段,另外您也反複提到夏目漱石的《我是貓》。《我是貓》有甚麼吸引您的地方?您也提到劉克襄的《虎地貓》,那雖然不是小說,但也請您談談閱讀這本書的一些體會。


:在家看著我的兩隻貓,偶爾工作時牠們來打擾我,就完全感受到《我是貓》說「人類是自討苦吃的生物」。我常常想,貓會知道我們的工作是甚麼嗎?好像《虎地貓》的一眾原住民,牠們知道自己身處於一個學術的園地嗎?看著過千名年輕人捧著書本和電腦疾走,牠們卻只顧著自己的生活,這種互不干涉的模式,好像飼不飼養、是不是主人都類同。但可能只是人類才會擔心對方。最近我的其中一隻貓患上了「尿道阻塞」,做了手術,也住院了三天,我從沒想過會為動物憂心如此,甚至妻一說到甚麼觸及貓的說話,我都會不受控地垂淚。我想我恨《我是貓》、《虎地貓》裡的貓欠缺人性,在不對等的關係中,只有人類掛念和痛心,自討苦吃。


問:《浮間舟渡》每一篇散文的寫法都不一樣,一篇一貌,可見作者在佈局上的心思。集內您提到《風格練習》與卡爾維諾的小說,閱讀這些小說,對您寫作時謀篇佈局會不會有所幫助?


:其實我原來是想當小說作家,但好像沒有這個天賦。我沒有刻意令作品寫法不同,如果要說的話,我想是因為我喜愛幻想,以及角色扮演,情況就似《風格練習》對於那位可疑乘客的不同構想和變奏。或許我是潛移物化中受到了他們的影響,繼而創作。


問:閱讀這部散文集,常會感受到作者對成人世界的批判,這些價值觀跟您喜歡閱讀《笑傲江湖》、《射雕英雄傳》、《碧血劍》等武俠小說有沒有關係?


:我想是有的,尤其是打破傳統,不愛受約束的個性。成年人好像習慣以經濟和約定俗成作定案,在這種思維在知識高速膨脹、科學革命以後,就會變得可笑和可悲。除了武俠小說有相近的主題,我最近看美劇《破案神探》,故事改編七十年代FBI兩名探員開始以行為科學作研究,追訪多位入獄的連環殺手,梳理殺人動機。然而那時大部分探員和警察,都只是單憑經驗拘捕,任何事都歸究兇手「天性變態」,甚至指主角「無中生有」,浪費時間。這些前輩和真相的角力和矛盾,就會變得很「楊過」、很「令狐沖」,也提醒自己不要是唯唯諾諾的「郭靖」和優柔寡斷的「陳家洛」。


3、哲學


問:《浮間舟渡》分為三大部份,外篇、雜篇、內篇,這不免令人想到《莊子》的結構。文集裡您也有引用《莊子》的一些寓言故事。請您多談談閱讀《莊子》時的體會?


:我跟普遍的中學生一樣是在初中中史讀到莊子的生平,在高中中文或文學課讀到莊子的作品。但我要去到大學上劉楚華老師的課,才算真正理解莊子。「逍遙」其實是一個難以說明的概念,我們可以淺層地說「自在」、「安閑」、「瀟灑」,但實情是那種不帶感情色彩的「游蕩」、毫無目的的「徘徊」才是最難做到。我記得期末一課,我說我會學習莊子,不在試卷上填上一筆,這才是真正的「無心」、「無事」、「無為」,但劉老師笑著說:「莊子才不會報讀這門課,何來考試?」我希望這種「何處惹塵埃」的思想,能讓我遇上任何「浮間」,也自然渡過。


問:閱讀《浮間舟渡》,可見出作者對哲學的興趣,最直接見於您引用尼采和叔本華的句子。哪些哲學家是最得您心的?


曾:最近我在讀一本名為《中年哲學》的哲學普及類書,作者是麻省理工哲學系教授,但在三十五歲開始,突然感到中年危機。他的人生好像「打爆機」一般,無所進退,不見得會更好,但又不會急速下滑。讀這本書我是很有共鳴的,除了我將近三十五歲外,我的生命好像都不會有太大改變,在可遇期的時間裡,也是相近的動作和日程,即使如何思索,就好像作者所言「人生的矛盾在於,我們試圖成為某種存在,但最終只是存在著。」讀完這本書以後,我不覺得自己面對人生會有更大心得,但我想哲學家和哲學本身,就是教會我們如何生活,如何在微小中學會思考,改變不了,但至少不會成為行屍走肉。尼采、叔本華、黑格爾、康德都是我喜歡的哲學家,但換個說法,我更喜歡他們提出生活的不同面向,以及他們人生種種的平凡、挑戰和巧合,如羅蘭巴特的主張再配合他的致命意外,反讓我感受更多。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菩提在世間

書評 | by 亞C | 2025-08-26

周先陌詩作〈閨房〉的爆紅與爭議

其他 | by 嚕嚕米 | 2025-09-02

編輯推介

談《浮間舟渡》 ──筆訪曾詠聰

專訪 | by 李浩榮 | 2025-09-09

就在房間,能看到嗎

小說 | by 黑麥 | 2025-09-06

《離亂經》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9-05

白魚

小說 | by 胡果 | 2025-09-05

義大利時尚之王Giorgio Armani離世,享壽91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9-05

看貓(二)

散文 | by 雙雙 | 2025-09-03

大治曆

散文 | by 跂之 | 2025-08-29

【字遊行·巴黎】Windows

字遊行 | by 孔銘隆 | 2025-08-29

《不赦之罪》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