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香港文學季「復刻香港.在地實驗」已經開幕,四位藝術家以自己的作品回應也斯、鍾玲玲及淮遠的四本復刻文學。香港文學如何與新媒體藝術連結?藝術家如何從舊文學文本中吸收養分,創作出新的作品?
舞台上的展覽
進入位於西營盤的展場POINTSMAN,會覺得比一般展覽較暗,因為同一時間只有一個角落在發光,其他展品都藏在陰影之中,數分鐘後這個角落暗下來,另一個角落又亮起來。策展人張海活說這是他們特別編排的觀展順序,「正如我們不會同一時間看四本書一樣,我們想每件作品輪流出場,拉慢、拉長觀眾欣賞作品的時間。每一刻,我們只專注看一件作品;我們只專注看一本書。」為了做到好像一個在舞台上的展覽,技術上對每件作品的聲、畫、燈的控制都要十分精準,「希望觀眾可以給我們一些耐性,慢慢看完這四件作品。」
黃慧心 X 也斯
四件作品按照書籍出版的順序登場,首先是黃慧心以作品《堆積科幻》回應也斯的《雷聲與蟬鳴》。黃慧心擷取了日常生活、旅行時的片段堆積成兩段影片,其中一段聚焦邊界地域,另一段聚焦一個地方的建構。黃慧心覺得這件作品的科幻性在於「當一些本身很不科幻的日常生活的片段抽空了特定的Context,我可以從某一種距離去觀看它,我覺得它就好像是一種科幻的存在。」
黃慧心在剪接時,發現過程中自己不斷把生活片段分類,搭來搭去,以形塑出影片的終極形態。這使她想起《雷聲與蟬鳴》中的詩。「詩和影片一樣都是一種蒙太奇,都是把一些看似很鬆散的東西拼在一起,每一個搭配都會形成一個特別的印象及感覺,或者一種意識。」
謝振聲 X 淮遠
當《堆積科幻》的燈光暗下來,謝振聲《那鬼嘴臉》頂上的射燈亮了起來。《那鬼嘴臉》是向淮遠的《懶鬼出門》的一個致敬。在此之前謝振聲未曾看過淮遠的書,為了了解淮遠,走進他的寫作世界,謝振聲特地出席了淮遠的講座,「在講座上我知道淮遠剛開始寫書時,會很完整地記錄旅程中的見聞,去到後期他說他懶,這促使他在現場以記憶、碎片化的方式去記錄。」謝振聲說,「我覺得這很接近我平時在街道上、去到異地見到一些人事物的狀況,有時我很想去記錄,但又不想太深入時,我會選擇站在觀察者的距離,遠遠地觀看。」
謝振聲覺得淮遠《懶鬼出門》裡的旅遊散文「都是用一種非常主觀的方式,而那種主觀好像是審判一樣,已經有了定案。例如女人就叫『婆娘』、外國女人就叫『鬼婆子』。」謝振聲指示AI的大數據庫去了解世界,了解人的普遍特質是怎樣,得出不同女人及男人的樣貌,建立出兩個虛構的男女、虛構的風景。當翻頁牌咔嚓咔嚓翻過,男女人「反了面」,露出另一個表情,人好像在一瞬間變了另一個人,「呈現了一個觀察的狀態,就是觀察者這一秒看到你是甚樣子,就定了案,記錄了你甚麼樣子。」
何倩彤 X 鍾玲玲
在謝振聲的《那鬼嘴臉》旁邊,有何倩彤的兩件作品。鍾玲玲《玫瑰念珠》中其中一章把書中出現過的角色、人物、人群命名,做成一個角色表。「很深刻,這其實是一種尊重,她尊重她生命中出現過的生命,所以才會去命名,包括那些沒有名字的『人們』、『一個人』⋯⋯」何倩彤上淘寶找人把這些人名刻出來,碑石似的豎在透明箱中,把作品取名《就這麼多》。「在訂製這些人名時,製造方覺得有些人名太敏感,所以沒有造出來,我覺得很有趣,這反映某一個年代某些人,如何看這堆本應很中性的名字。」
另一件作品《仍然在那條路上》則是影像作品。何倩彤受到《玫瑰念珠》其中一章媽媽去接兒子放學時的對話所啟發,她想起小時候母親接她放學的情景。她拍了四間學校放學的狀況,影片配以文字,有些擷取自鍾玲玲的文字,有些是她自己重寫。何倩彤覺得「看鍾玲玲的書,是看完之後沒辦法全身而退的感覺,因為有些人真的拿自己內在的東西跟你分享。很多當年未必明白的重量,今天再看,感受更不一樣。」
區凱琳 X 鍾玲玲
另一本鍾玲玲的復刻著作《無所屬之玫瑰》則由與鍾玲玲熟悉的區凱琳以作品《全部的過往,現在的片刻》回應。作品分成兩個屏幕,一個向著POINTSMAN的落地大玻璃的外面,是一段持續六小時的、看似無間斷的落葉片段。
向入的一段影片則只有約十分鐘,區凱琳覺得鍾玲玲很喜歡自問,她文筆中每一個停頓都好像是一個哲理的提問,有她自己一套獨特的節奏。因此她從《無所屬之玫瑰》中抽出一些問題,四個字的問題她就在鋼琴彈四個音,七個字就彈七個音。策展人張海活覺得區凱琳的影片「看似靜止,但其實是變化中的,她其實是想處理時間的問題。」
「復刻香港.在地實驗」:新媒體藝術與文學的跨界實驗展覽
展覽日期:2024年12月21日至2025年1月17日(聖誕及元旦假期休息)
開放時間:12:00-18:00
展覽地點:POINTSMAN(西營盤第二街11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