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 by 林懿秋 | 2025-11-12

藝術的巔峰,從不輕易向凡夫俗子敞開懷抱。它只為那些以靈魂為祭的藝術家映照出登頂的道路。在歌舞伎華麗的世界之下,天才的靈光與血統的宿命如藤蔓般纏繞、拉鋸、辯證,這便是《國寶》那令人戰慄卻又令人膜拜的魅力。《國寶》由李相日執導,吉澤亮與橫濱流星領銜主演,改編自日本作家吉田修一的同名小說,將天才與血統的交融、友情與競爭的張力,以及藝術家在登頂途中的孤獨與掙扎,層層鋪陳,彷如一幅血脈賁張的浮世繪。 (閱讀更多)

談《叮叮行》 ——筆訪詩人吳俊賢

專訪 | by 李浩榮 | 2025-10-30

香港詩人吳俊賢今年六月出版新詩集《叮叮行》,李浩榮藉此機會與他進行筆訪。吳俊賢謙稱自己「並非懂詩之人」,寫詩是為忙碌生活尋找出口,並把瞬間感覺「凝結成固態」的舉動。他直言自己深受胡燕青與也斯啟發,從城市日常發掘詩意。吳俊賢表示,「疲憊」、「疏離」與「藏」等意象,皆源於自己對生活的敏感體察。他認為文學應反映真實生活,不避粗俗,更是與自己對話的方式。 (閱讀更多)

晚期資本主義時代的評論人,及其邊緣的浪漫——訪張歷君談《文學的外邊》

專訪 | by 曾繼賢 | 2025-10-09

也斯當年留下「香港的故事,為甚麼這麼難說?」一問;陳冠中則回應其實不太難說,反正「甚麼都沒有發生」,並指出香港有時更可以成為一種方法。在定位的問題上,香港似乎總是曖昧難分。事過境遷,站於當下視點的我們,可以從何回應?張歷君的最新文學評論選集《文學的外邊》便嘗試回應這個問題,他從自身的成長經歷和版圖建構出一個香港,並以香港文學、二十世紀華文文學和世界文學等三個領域的評論文章,展示這二十年來穿針引線編織而成、屬於自己的文學圖景,以及對認同的反思和理解。 (閱讀更多)

談《浮間舟渡》 ──筆訪曾詠聰

專訪 | by 李浩榮 | 2025-09-09

曾詠聰近月出版其第二本散文集《浮間舟渡》,李浩榮藉此機會進行筆訪,就書中內容提問,並延伸探討曾詠聰對詩、小說與哲學等不同文類的看法與價值取態,讓各位讀者大致了解書作之餘,亦一窺四元康祐、谷川俊太郎、劉克襄、尼采、叔本華等人,以及《幻之光》、《虎地貓》與武俠小說等作品如何成為曾詠聰的創作養分,塑造自身的文學視野與寫作態度。 (閱讀更多)

字字研究所書店結業 持續出版 以編輯之心灌溉香港飲食文化書寫 呂嘉俊:「不扮高深,只求傳真」

專訪 | by 梁恩翹, 鄧烱榕 | 2025-08-28

在香港店舖結業潮下,「字字研究所」主理人呂嘉俊卻視租約期滿為「中場休息」,態度坦然。他從傳媒人轉身創辦出版社兼書店,在後疫情時代透過實體活動凝聚社群,填補飲食文化敘事的空缺。嘉俊秉持「不扮高深,只求傳真」的信念,希望讓讀者得悉食物的正確食法與歷史脈絡,抗衡網絡的淺薄資訊。這次休整讓他得以展望未來,計劃朝向兼具文學性與通俗的飲食文學創作。縱然出版業今非昔比,他仍樂觀地慶幸能堅守求真初心,盼以文字溫飽人心。 (閱讀更多)

香港夢醒後,城市的萬家有情而無語:專訪詩人陳滅談《離亂經》

專訪 | by 陳諾霖 | 2025-08-20

「像是一場通靈,你透過這些詩,與我、與40年來的香港對話。」聽陳滅談香港,像在說起一位故人,他在新詩集《離亂經》中以不同形式結構的詩歌,試圖去捕捉香港的意志,讓這個離魂幻影成形。可陳滅卻說,並不是他作為詩人高高在上地去「寫」香港,而是傷心失語的香港在強烈呼喚着他,在茶餐廳、在超速的紅色小巴、在舊樓間,要借詩人的口,唱出無聲的哀歌。一場香港夢醒後,陳滅如何以詩求脫離亂?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兒子》:冰冷房間裡的大象

劇評 | by 李浩華 | 2025-11-13

《醜婦》:兩個傳言的世界

影評 | by 姚金佑 | 2025-11-12

陳帥氣的美容課

小說 | by 黎柏璣 | 2025-11-07

小說 | by 潘梓傑 | 2025-11-07

【教育侏羅紀】宿舍的空床

教育侏羅紀 | by 梁智坤 | 2025-11-04

葉姐

小說 | by 楊彩杰 | 2025-11-03

搞軭

小說 | by 周丹楓 | 2025-11-13

小刀

小說 | by 鍾粹 | 2025-11-01

奧迦斯的旨意

小說 | by 潘逸賢 | 2025-10-31

談《叮叮行》 ——筆訪詩人吳俊賢

專訪 | by 李浩榮 | 2025-10-30

Yet are we tomorrow’s men

散文 | by 孔銘隆 | 2025-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