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 by 梁恩翹, 鄧烱榕 | 2025-08-28

在香港店舖結業潮下,「字字研究所」主理人呂嘉俊卻視租約期滿為「中場休息」,態度坦然。他從傳媒人轉身創辦出版社兼書店,在後疫情時代透過實體活動凝聚社群,填補飲食文化敘事的空缺。嘉俊秉持「不扮高深,只求傳真」的信念,希望讓讀者得悉食物的正確食法與歷史脈絡,抗衡網絡的淺薄資訊。這次休整讓他得以展望未來,計劃朝向兼具文學性與通俗的飲食文學創作。縱然出版業今非昔比,他仍樂觀地慶幸能堅守求真初心,盼以文字溫飽人心。 (閱讀更多)

香港夢醒後,城市的萬家有情而無語:專訪詩人陳滅談《離亂經》

專訪 | by 陳諾霖 | 2025-08-20

「像是一場通靈,你透過這些詩,與我、與40年來的香港對話。」聽陳滅談香港,像在說起一位故人,他在新詩集《離亂經》中以不同形式結構的詩歌,試圖去捕捉香港的意志,讓這個離魂幻影成形。可陳滅卻說,並不是他作為詩人高高在上地去「寫」香港,而是傷心失語的香港在強烈呼喚着他,在茶餐廳、在超速的紅色小巴、在舊樓間,要借詩人的口,唱出無聲的哀歌。一場香港夢醒後,陳滅如何以詩求脫離亂? (閱讀更多)

鬧鬼嗎?試試用人類學來看:專訪李安如談《女工之死》

專訪 | by 阿潑 | 2025-07-31

人類學家李安如年中出版《女工之死》一書,以「鬧鬼」現象揭示工業時代的空間記憶與性別政治。李安如指出漢人文化中未婚女性無法歸家的困境,以及家屬透過「裝金身」轉化逝者為神明的文化韌性,均反映出女工在父系結構下的次等地位與能動性。李安如表示,「鬧鬼」是一種隱喻,用來反映一種令人不安、遭到隱埋的歷史。 (閱讀更多)

跑山、觀海、再挖掘——專訪詩人孔銘隆:「我希望將來仍有回聲。」

專訪 | by 李顥謙 | 2025-07-29

孔銘隆是寫而優則教的九十後詩人,他另外還有兩個不為人知的嗜好——跑步,以及跑山。看著他最近頻繁在群組招友操練,又常貼出每次練習的成績,一副準備好迎接來年渣馬的強壯體格,我突然之間覺得,他進一步將自己詩作流露的特質,移貼在自己身上,與之相關的關鍵詞,包括:堅毅、紮實、穩定、嚴謹,追求秩序及典範。 (閱讀更多)

攝影就是光線的化石——訪《中平卓馬 森山大道︰日本攝影家的故事》作者黃勤帶

專訪 | by 王瀚樑 | 2025-07-22

六十年代,森山大道和中平卓馬開始在日本攝影介嶄露頭角,年少氣盛的二人,常常結伴在海邊,一起討論攝影,對著攝影雜誌上的相片不留情面地嘲諷和批評,其後與高梨豐、多木浩二等人創辦了《PROVOKE》雜誌,雖然《PROVOKE》在發行三期後草草作結,但他們的故事並沒有被遺忘。香港資深新聞工作者、著名攝影師黃勤帶,首次執筆寫下了《中平卓馬 森山大道︰日本攝影家的故事》一書,以文字把這兩位日本攝影家傳奇故事娓娓道來。他們的故事不只是一段歷史,也是一段關於攝影的叛逆與反抗,對於攝影本質的探索和詰問。 (閱讀更多)

訪張婉雯新作《有心人》:如明日好景忽遠忽近 仍願抱著這份情沒疑問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5-07-15

以張國榮的作品為題出一本小說集,暗來明往說香港的美麗與抑鬱,是無力,但有心。今年四月一日,張婉雯推出新作《有心人》,後記裡她說:張國榮的如花凋落,或符合如今大眾對香港命運的想像。但事實是,香港,和香港人,並沒有死,依然生存。訪問這天,她說想把這本書,送給喜歡張國榮,但依然生存的人:「大家提起張國榮,總是惦記他的好,以及那個所謂美好的香港。問題是,我們還未死,就只能接受自己和這個城市,可能會一直差下去。繼續生存的人要找一個方法,像張國榮一樣,盡量靚地活下去,無論是外貌、品格,還是生活態度上。」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De Profundis

小說 | by 黎柏璣 | 2025-08-16

編輯推介

大治曆

散文 | by 跂之 | 2025-08-29

【字遊行·巴黎】Windows

字遊行 | by 孔銘隆 | 2025-08-29

《不赦之罪》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8-29

菩提在世間

書評 | by 亞C | 2025-08-26

等一個人

小說 | by 阿元 | 2025-08-22

【字遊行.香港】四海為家

字遊行 | by 翎心 | 2025-08-22

鳳園變形記

散文 | by 曾繁裕 | 2025-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