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漫畫家龍樹諒的《我所看見的未來》,「預言」了2025年7月5日會發生「大災難」。在網絡的穿鑿附會下,令到人們的無明恐懼不斷被放大,甚至已經嚴重影響到日本的旅遊業。而正職編劇,副業神秘學者的紀陶,自然別有一番見解,加上出於個人對日本的熱愛,他更決定親自帶隊前往東京,通過葛飾北齋、小泉八雲、寺山修司這三位大師的作品,建構出一場充滿靈異慾風景的文藝旅程。 (閱讀更多)
生與死之間的距離,可能只是一念之差,也可能等於救護車趕往醫院的那段路。由卓韻芝執導及編劇,古天樂、游學修、袁澧林及潘燦良主演的電影《送院途中》,所說的便是這段她曾走過的路。卓韻芝在電影中談生死、談移民、談創傷,還有這個叫人又愛又恨的香港。「我相信創作,便是去直面自己的創傷,要挖進自己的心裡,拿那滴眼淚出來,然後記住那個質地。如果一個故事有重量,便是源自那份質地。」 (閱讀更多)
甫獲2025義大利波隆那插畫獎的香港畫家廖倍恩,將香港文學巨擘西西的名詩〈可不可以說〉轉化為色彩繽紛且滿富童趣的繪本,讓詩作與圖畫跳起了夢幻的圓舞曲。Openbook成功邀請策劃「西西詩集繪本系列」的希望學總編輯、香港作家謝傲霜,與廖倍恩深度對談,與讀者分享創作本書的心路歷程與縝密巧思。 (閱讀更多)
第四十九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於4月10日正式揭幕,日本名導中島哲也新作《懺悔有時》(The Brightest Sun)成為電影節開幕電影,其不但是全球首映亦以其細膩的影像語言與獨特的敘事視角,揭示了當代社會中一個隱秘而沉重的命題:殘疾兒童與家庭的掙扎,以及社會支持的匱乏,當中透過邃的筆觸,描繪出人性在絕境中閃現的複雜光輝。電影節亦邀請了著名演員安藤櫻以講者身份參加活動,分享自己的演熱生涯及對香港看法,更提到電影節放映她的四部經典之作宛若人生旅途剪影,如實記錄她當刻身心狀態。 (閱讀更多)
去年《從今以後》、《破.地獄》、《爸爸》等港產片不約而同聚焦死亡。黃詠詩早於十七年前便以劇悼亡,在《破地獄與白菊花》裡一人表演一場世紀打齋,悼念離世的祖母。今年五月,《破地獄與白菊花》將第11度載譽重演,比起電影《破.地獄》,黃詠詩這套劇作更著重道教儀式的真正意義。黃詠詩表示:「其實道教儀式蘊含極深的愛,這是中國人表達愛的方法。」且道教其實相當貼地,法科以「有方法」與天連繫,助人解困。她更指出,道教種種的儀式都足夠人性化,才能在葬禮中「為生人破地獄」。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