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季風》:紀實漫畫的獨特與意涵

書評 | by  謝愷忻 | 2022-05-13

台灣慢工出版社於2017至2020年發起四期刊物計畫《熱帶季風》,旨在嘗試以短篇、專題(第二期起)形式將紀實及國際漫畫帶至台灣讀者,同時借紀實漫畫的內容讓讀者進而了解和關注文化生活、甚至勞工和環境等社會問題,繼而試圖找尋台灣新的文化身分。本文先借《熱帶季風》繪畫和編輯風格探討紀實漫畫的特點和意義,並淺談台灣的文化身分定位。


如何紀實:「紙上紀錄片」揭露真實面貌

第三期中林木材稱「紀實」意指藝術家如何以自己擅長的工具去觸碰現實、進行創作;紀實漫畫有別於一般漫畫描述虛構的故事,故名思義以視覺敘事、漫畫形式紀錄現實社會生活問題,及鼓勵作者細述在地故事、讀者關注深層問題,同時在圖像呈現中具豐富的層次感。《熱帶季風》第一期以「季候風相遇的地方」為名,但未有定下專題,內容大多與繪者個人經歷相關,展現各地區生活化的一面,如台灣樂團自然捲的主音奇哥以2007年推出的單曲《掀開後車箱》為題並作延伸,除在末部加入歌詞外,用漫畫描述了獨立音樂人的真實生活,讓讀者可配合歌曲了解現實中音樂人的面貌、冼佩珊的《老吉隆坡的24小時》畫出她在吉隆坡流浪一晚的所見所聞;然而在第二期後記中,她表示「越畫越自覺這會是我眼中的老吉隆波,並不能完全代表真正的老吉隆坡」。


在第二期起《熱帶季風》的風格有所轉變,除加入英語翻譯以拓展讀者市場、觀及更多不同地區及國家外,內容亦開始加入記敘和探討「他者」、社群的故事,以小觀大探討社會文化、地區環境的現況和轉變,並加入延伸閲讀介紹事件背景和推薦相關書目及報導,讓漫畫能更貼近社會、世界的真實;如第二期中《下一杯咖啡該到哪裡喝?》雖以日常生活中在南洋式咖啡店的討論和懷念為引子,以深入探討馬來西亞喬治城的整體價值,但在延伸閲讀中編輯附上了現實中2016年「廣泰來」南洋式咖啡店舊店結業合照、講解喬治城歷年的發展和相關法例,讓讀者能結合故事中感性的對話以剖析理性的史實,以拉近漫畫、讀者和現實之間的距離。另《柯金源的環境備忘錄》、《倖存者》非以作者(漫畫家)個人生活出發,反之以跟隨、對談、感受等方式透徹了解敘事者的故事後,以第一人稱寫出其故事,展現「他者」或台灣以外的地方故事。

而總編輯黃珮珊在第四期曾表示:「紀實漫畫還可以談更抽象的詩性感受或展現潛意識層的夢境、創傷,以及那些語言難以明説的困窘、失落、無聊或渴望,將其化做圖像傳遞作者的內在世界(⋯⋯)留給讀者對於真實的無限延展。」有別於第二、三期分別以「東南亞映像」、「安靜的戰地」為專題,以小人物的「生命故事」為核心、以文字輔助敘事線索帶出人文關懷,第四期「失語.詩語」致力表達各種難以名狀情感,除漫畫中的文字比之前較少外,筆者閲讀後有種類近「窒息」的感同身受,感受現實權力不平衡中的失語狀應,如柳廣成的《殞落青春》中以「他人的話語(指責、誤解)」為主,畫出了香港年輕世代被社會標籤、拒絕又無力抵抗的狀態、阿多的無字漫畫《毛柿》只有開門頁中吳晟的詩句,但透過象徵性的圖像和色調,帶出現實中吳晟以文字保衛農業和家園的歷程。縱然無字或少字,但單憑圖像亦可闡述豐富的故事,並帶到現實世界當中,感受真實的感受。

畫漫畫得獎之後——訪香港漫畫家東東



怎樣定位:漫畫和台灣的獨特性


《熱帶季風》的獨特之處在於其質感:為因應各短篇漫畫的風格和內容,接近每篇漫畫所用的紙質、磅數乃至大小均有差別,如第一期中《我的李鄭屋》以兒時於李鄭屋邨的回憶、對母親和昔日生活的思念為主題,是故採用了偏黃的網紋紙渲染氣氛和增加質感;故此一冊中按不同漫畫會有不同的閲讀體驗,如此細微之處乃其突出之處。黃珮珊曾在訪問中提及此精緻的印刷不僅能提升整體視覺享受,更能在國際市場中讓海外讀者驚艷,有助將台灣作品推到國際市場。

無論政治或文化上,台灣定位一直眾説紛紜;台灣為海洋與大陸文化的交會點、具豐富多元的文化面貌,在國際社會上亦有不同身分。黃珮珊曾於第一期中帶出疑問:「如果說,近年來台灣年輕人急欲掙脫漢文化的束縛,尋求一種新的認同,那我們是不是可以從地理上重新自我定位,從鄰近的港澳、東南亞及太平洋島嶼中得到一種新的連結?」有別於過往與美國、日本、中國等國由政活延伸的討論,《熱帶季風》以人文眼光、以人為主體來觀及其他國家,以討論台灣的定位,如第二期中討論台灣「血淚海鮮」、遠洋漁船與外籍勞工的衝突的《大海》,展示了台灣漁業制度對台灣船長、東南亞船員的壓迫;台灣船長為制度受害者,但同時又或變成制度的加害者。台灣定位由不同人物、不同角度,點點滴滴地建立,當中複雜並非可簡單言喻,而《熱帶季風》的角色,或借助不同角度的漫畫、不同身分背景的人們的生命經驗揭露現實,尋求與台灣之間的複雜關係。

黃英哲曾提出「漂泊(Drifting)」為台灣理論關鍵詞,有別於「離散」,「漂泊」意指自身主動前往異地,而台灣離散的歷史經驗除具台灣地方意義外,或更具世界史的普遍性;黃氏雖以晚近兩岸知識分子如張深切、楊基振等的事例作討論,但當中「漂泊」的經驗和《熱帶季風》或可能相近。漂泊或使固着的文化和知識產生流動,讓文化得以重組和再生產,同時打破地域壁壘劃分的可能性,形成了物質、精神、實體等多元且複雜的文化身分認同的邊界。《熱帶季風》的內容兼及不同國家及地區、不同階層的生命故事,亦由不同背景的作者提供閲讀體驗、透過主動進入國際市場,讓台灣和亞洲、不同地區的文化、生活得以互相了解和衝撞,從而讓文化內涵更為豐富,並創造出嶄新且複雜的文化身分。


總結

《熱帶季風》總編輯黃珮珊曾言:「《熱帶季風》提供的是一個體驗和一個被重新詮釋過的真實切片。」透過漫畫中的現實,探索不同角落中人們不同的生活面貌、社會的不同面向,以多元的筆觸、印刷構成閲讀體驗,建立讀者的感受和關懷,主動探索異地或自身的故事,並嘗試建立新的身分定位。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謝愷忻

介乎文學、語言學、教育學、人類學的學徒。

3體同病相連雪豹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周處除三害》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4-05

堂郎

小說 | by 李俊豪 | 2024-04-05

【無形.同病相連】太空漫遊

詩歌 | by 陳康濤 | 2024-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