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侏羅紀】當我走進台灣幼兒園 —— 工作文化的比較

教育侏羅紀 | by  雅言 | 2022-05-03

筆者在香港的幼教界打滾了差不多二十年,自從移民到台灣後,一直對幼教工作蠢蠢欲動,最近終於鼓起勇氣嘗試重返幼教界。


未進入台灣的幼兒園前,抱著一種美好的憧憬,就像香港人初來乍到,對台灣的印象也是如此,然後開始了解之後,之前的憧憬一一瓦解,並深深地體會到「各處鄉村各處例」。


為何對台灣幼教存在憧憬呢﹖深思一下,源於職前就讀香港的師範學院時,課程所用的教育參考書十之八九都是來自台灣的出版社,教授亦常運用台灣幼教的案例來教學,所以台灣幼教給香港幼兒教育工作者的印象是領頭羊的角色。其次,很多受老師和家長歡迎的兒童繪本都同樣來自於台灣,同學們依稀覺得台灣的幼教模式應比香港更進步、更自由開放、更以兒童為中心。我在多年的職場上對香港幼教的期望落空時,心裡無形地更助長了這種「外國的月亮特別圓」、「別人家的飯特別香」的海市蜃樓。


直到三個多月前,我真的進入了台灣的一家幼兒園,心裡還是抱著如此的期望和幻想。然後,我體驗了台灣幼師三個月全職工作的結果是……逃之夭夭。


為了防止以偏概全,在進入正題以前,先聲明兩點。第一,我目前只待過一間新北市的私立幼兒園,但這間幼兒園是該區的名校,很受家長歡迎,環境和資源比周遭學校優勝,故具有一定的地域代表性。第二,我寫這篇文章的立場是完全從一位香港資深幼師的角度去比較兩地幼兒園的文化,所以視點和角度並非中立,必定受到自身背景的限制。讀者們請先理解以上立場才進一步閱讀文章。


進入正題,這是我一個人在台灣生活的第二年,去年底取得台灣身份證,便急不及待地回到我的「老本行」。本以為香港幼師的證照無效,應該很難在台灣重新找到幼教工作,怎知打第一個電話到第一間園所便得到面試的機會,很快地開始工作。本以為自己幸運,後來才發現這類工作根本長期存在空缺。


上班後,很快地感覺到「中伏」。上班前,詢問了身邊的台灣親友,已經風聞台灣幼師的工作很辛苦,亦常常看到電視上的「幼師虐兒」新聞,引以為鑑。本以為自己已作好心理準備,但親身體驗後真和香港不可同日而言。


台灣幼師要身兼保姆車阿姨、清潔阿姨,甚至校工的工作也涉及,工作性質包羅萬有。有時老師當值早班,7點到校開大門,然後在門口站差不多兩個小時迎接孩子;有時7點多到校跟保姆車出發去接孩子;有時當值晚班,放學後留守三小時鎖校門。老師平均每天的工時大約10至11小時,偶爾要開會,甚至長達12小時。而且在每天孩子們放學離開教室後,老師的例行公事是清洗桌椅、擦地、刷馬桶、洗廁所、清垃圾。還未計算在內的是老師回家還要寫教案、做觀察記錄、預備教材等等。適逢農歷新年的課室大掃除,老師清洗課室的每個角落之餘,還要把冷氣機、電風扇拆下來清洗。


勞累之餘,不禁深思,為什麼台灣幼師的工作性質與香港有這麼大的差異呢﹖我嘗試由社會及經濟的角度來解釋。眾所周知,台灣的經濟不如香港繁榮,故經濟資源自然不及香港豐裕,不只教育機構,台灣一般的生意經營模式都是較趨向家庭式的小型規模,很難做到精細分工,身兼多職是台灣「打工仔」的工作常態。舉例說,香港的餐廳會有廚師、侍應、洗碗工等職位,職責分明,但在台灣,經常看到的是只分為「內場」(意指廚房)和「外場」,或者小本經營的早餐店中服務生「一腳踢」︰為客人下單收款、烹調食物、收拾善後、送外賣等等。


這種模式和文化也深植在幼兒園中,故台灣人都見怪不怪,但香港人需要很長時間去接受如此迴異的文化。甚至台灣幼師的薪資和餐廳的服務生是不相伯仲的。與香港幼師的薪資比較一下,你會更明白差異之所在。幼師在台灣屬於勞動階級(基層),而在香港的社會及經濟地位則較接近中產階級。說白一點,在香港,校長不會叫老師去做清潔,因為老師的薪水高。在台灣,清潔則是幼師每天的工作(註1)。


當將最近的上班經歷與周遭的台灣親友分享時,他們的回應幾乎是千篇一律地認同,正因為他們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也有兒女在幼兒園就學,由此證明我的經驗確能窺見台灣幼教的一隅。而正由於台灣幼師的工作內容和性質如此大大不同,反映在課程和日常教學上,亦與香港呈現迴異的精神面貌,詳情請待下回分解。


註1:某些規模較大的幼兒園例外,但私立幼兒園大多如此,至於公托幼兒園,筆者仍未有機會接觸,故不清楚。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成為貨物

散文 | by 李曼旎 | 2024-11-21

藍地亞倫

小說 | by 鄧皓天 | 2024-11-21

保釣女將鍾玲玲——陳乜

專訪 | by 陳乜 | 2024-11-21

【悼念鄭明仁】陳廣隆悼文

其他 | by 陳廣隆 | 2024-11-05

逃避自由的種類:憐憫

影評 | by 穆純 | 2024-11-05

假仙女的真情指數

書評 | by 楊佳嫻 | 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