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巴尼亞文學巨匠伊斯梅爾.卡達萊(Ismail Kadare) 逝世 享壽88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7-02

阿爾巴尼亞文學巨匠伊斯梅爾.卡達萊(Ismail Kadare)去世於昨日(1日)因心臟病去世,享壽88歲。他以詩歌和小說探索巴爾幹歷史和文化,創作生涯超過60年。在母國阿爾巴尼亞共產黨獨裁統治期間,他以筆為武器,對專制社會進行批評和反思。


他在《破碎的4月》(Broken April)、《亡軍的將領》(The General of the Dead Army)等史詩級小說,運用寓言和神話的方式探討當代社會,描述阿爾巴尼亞的怪誕命運,以及獨裁者霍查(Enver Hoxha)統治下人民的遭遇。他的作品被翻譯成40多種語言,讓他成為巴爾幹地區最著名的現代小說家之一。


卡達萊的作品善於通過探索阿爾巴尼亞的神話和歷史,剖析集權主義的內在機制,讓人聯想到英國政治寓言作家奧威爾(George Orwell)和捷克裔德語作家卡夫卡(Franz Kafka),以隱喻和諷刺的方式揭示霍查統治下的暴政本質。


霍查自1946年統治阿爾巴尼亞,掌權期間長達約39年。在1990年代初,阿爾巴尼亞共產黨政府即將垮台之際,這位多產作家與該國孤立的共產黨人分道揚鑣,逃至法國巴黎。此後,卡達萊的聲譽不斷提升,並被翻譯成40多種語言,獲得了包括布克國際獎(Man Booker International prize)在內的諸多殊榮,並被視為有望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


他曾告訴《法新社》,共產主義地獄令人窒息,「但文學能把它變成一種生命力量,一種能幫助你活下來,讓你抬頭挺胸、戰勝獨裁的力量。」他又曾說:「黑暗時期常誕生偉大的文學作品,好似試圖彌補人們承受的不幸。」他亦說︰「經歷過這個時期的人們並不快樂,但是藝術高於一切。在政權下,藝術既不會不快樂、亦不會快樂。」


卡達萊於1936年出生在吉羅卡斯特(Gjirokastër),17歲發表首部詩集,後獲得政府獎學金前往莫斯科的哥爾基學院(Gorky Institute)深造文學。1960年返回地拉那後,他帶回了一部關於兩名學生重現一份失傳阿爾巴尼亞文本的小說。當他在一本雜誌上發表了一篇節選後,隨即遭到禁止。


他的成名作《亡軍的將領》於1963年出版,當時雖然通過審查,但仍遭到阿爾巴尼亞評論家的批評,因為它不符合當時霍查的政權要求。然而,當它於1970年在法國出版時,卻引起了廣泛的關注。1970年代後,卡達萊憑其國際聲譽,在藝術表達和生存之間找到了一條道路。他的政治詩《紅色帕夏》(The Red Pashas)於1975年被禁,但他隨後在1977年的小說《偉大的冬天》中,描繪了一幅討好阿爾巴尼亞領導人霍查的畫像。1981年,他又出版抨擊極權主義的寓言小說《夢宮殿》,立即遭到禁令,但他仍成為阿爾巴尼亞作家聯盟的重要人物,並擔任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獲准在國外出版和旅行。


1986年霍查去世後,新任總統拉米茲·阿里亞(Ramiz Alia)開始採取試探性的改革措施。當柏林圍牆於1989年倒塌時,卡達萊與總統會面,爭取改革失敗。於是他逃往巴黎申請政治庇護,發表更直接探討極權主義的作品,如《致盲的命令》(The Blinding Order)和《金字塔》(The Pyramid)。


隨著聲譽日隆,他獲得了法國榮譽軍團勳章(Légion d’Honneur),並於2005年獲得首屆布克國際獎的終身成就獎。儘管被視為反對極權的作家,但卡達萊自稱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異見者,「異議是一個沒有人可以佔據的立場,即使只有幾天,也會面臨行刑隊的槍殺。另一方面,我的書正正是對政權的一種明確的抵禦方式。」


卡達萊繼續發表其富有洞見的小說,爭議逐漸消退。2008年,他的小說《雨鼓》以英文出版,《洛杉磯時報》(LA Times)把他評為「當代西方文學界最棘手的主流作家之一。但這並不應該阻止讀者品味《雨鼓》這部作品,這是一部出自引人入勝的大作家手筆的重要作品。」一年後,卡達萊堅稱自己「不是政治作家,而且就真正的文學而言,政治作家實質上並不存在。我認為我的寫作的政治色彩不會超過古希臘戲劇。無論在怎樣的政治體制底下,我都會成為如現在的我一樣的一個作家。」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小說 | by 周丹楓 | 2024-07-02

《月明星稀》與漢娜鄂蘭

劇評 | by 蕭雲 | 2024-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