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在十字路口給一杯涼水——訪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香港堂同工阿傑

專訪 | by  李日朗 | 2021-03-16

縱使社區持續變化,那坐落在軒尼詩道的「紅磚教會」依舊屹立。位於軒尼詩道及莊士敦道的夾角,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香港堂是一座名符其實的「位於十字路口的教會」。在灣仔走向金鐘的必經之路旁,磚屋的紅可以被視作終點前的一盞紅燈——再走多一步,就是警察總部了。停留、休息、各自行動,紅磚屋在那段日子成為香港人心中基督精神的代表。而在那段日子以外,香港堂同樣是社區中的重要連繫。


十字路口的教會」:一個來者不拒的地方


「香港堂是一間『十字路口的教會』。」第一次提起這個名字的時候前,阿傑就先行提了一句「唔知出唔出得街添。」然後不禁啞然失笑。曾經擔任老師,因為自覺對青少年的侍奉工作受到教務的掣肘而不夠深入的,「唔夠喉」下毅然「棄教入教」於是開始讀神學、當同工,擔起教會的工作六年有多。提到「十字路口的教會」這個名字時,阿傑開始若有所思。「我們行經軒尼詩道,看到這座建築物,就會發現這是一間很方便進入的教會。很多人自行走進來,也有青少年問可不可以『返團契』,有甚麼聚會適合他。」方便進入,正是這個「十字路口」的意義所在。


作為灣仔上的重要地標,香港堂其中一個與周遭街坊的重要連,「是廁所。」阿傑笑著說。「我們開放地庫的洗手間供公眾使用,而附近商舖嘅人經常前來,所以變得很熟絡。」提供一個方便街坊休息、午膳,仍至祈禱的地方。街坊自由出入,當快樂或是困擾的時候,自然就會在此處找到傾訴的對像。「去到遊行的時間,我們都會這樣去做。」無論在甚麼時候,都向所有人提供一個暫休的空間。從一而終的這一面,得以令到年青人感覺到,這裡和社區有著深刻的連。「這些就是信仰應該做的事,亦都是本堂的『風格』。」


食,成為了此地和社區的連結


談到此處的街坊,另一位香港堂的工作者杜比就提起「的士佬」。阿傑補充,所謂「的士佬」,就是譚臣道的「得記快餐店」。之所以喚作「的士佬」,就是因為那裡是很多「的士佬」食飯的地方。每當香港堂的人來到「得記」吃飯的時候,除了那裡的阿姐早已認得這群「教會的人」,還可以為他們特製「豐哥炒飯」——一種多菜粒、辣的咸魚雞粒炒飯。「現在已經熟悉到只要叫『豐哥炒飯』就可以了,甚至還有1.0、2.0版。」阿傑笑著說。


當記者問起這個社區有甚麼變化時,阿傑就提到最切身的變化是「啲舖頭唔同晒。」他提到,剛入職時,附近還有不少地道小店,但在兩年內陸陸續續地結業。「以往的銳記炒粉仔,好吃到所有弟兄姊妹都推介。」Deluxe那十幾元大大份的三文治、新釗記、香港仔茶餐廳等,都隨著城市租金的上揚,而慢慢消失在這個社區之中。「以往是做街坊生意,現在只剩下一些負擔得起租金的店。一些『抵食夾大件』的食店無了,換來的是貴價少少、高級少少的餐廳。」除此之外,連他們以往常常光顧,買手作用品的美術用品店,也變成了夾公仔的店。


「這是一個上班的地區,中午時人們『彳亍咁轉』,非常多人。這也解釋到為甚麼有人會來到我們這裡吃飯,因為中午在外是很難找到有地方吃飯的。」為了讓街坊可以有地方可以「食啖安樂茶飯」,他們便在門口的「大圓環」處放數張枱,供找不到位置的路人可以安心坐下。而在午市禁堂食的期間,他們更為堅持。「食飯令我們和周邊的街坊的連繫變得好緊密,他們進來食,我們又會出去食。」


疫情下,如何處事?


但這座「不變」的教堂,卻還是無法躲避疫情的洪流。一切以往簡單無比的服務,現在變得異常困難。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要暫停開放洗手間。「有些時候還要落閘呢。這樣真的不是我們的『風格』,所以『死諗爛諗』,都要想出如何最低限度開閘。」堅捉「風格」一詞,也可見阿傑的堅持,但無奈始終有著距離。「崇拜都不是現場崇拜。」他說。距離隨疫情成為新常態,無法再如同以往一樣的街頭佈道、報佳音、新春音樂會。但也因此多了在網上的直播,就是為了保持和教友們的連繫。「還沒有其他的事可以做如何想得再闊一點」除了網上傳福音外,也會組織探訪隊到獨居長者、清潔工、露宿者旁派發飯券或是優惠券,就是為了可以做多一點。「但街坊也會問甚麼時候重新開放。」語氣盡顯其中的無奈。


回到那時的六月,有變化嗎?


阿傑再次回想起那年的六月,正值夏天,只是希望「本住有人有需要」的想法繼續行事,為路過的遊人提供地方可以休息一下,「給一杯涼水」。「後來愈多事發生,我們都在思考是否繼續開放比啲遊行人士飲水去洗手間。這的確有風險,但一直以來都是這樣做我們繼續做要做的事」接下來日子變得好像更壞。在崇拜時嗅到淚煙的氣味,在鐘樓前看到正在燃燒的雜物,對阿而言,這些事情令他更能體會為甚麼這裡是「十字路口的教會」。「除了方便人走入來外,外面發生的事情和我們接近得很。」


「其實和社區的關係沒甚麼大變化,豬流感時也有開放給警方使用。若要說,最大的變化是出了名。」或許出名的原因,是他們開放照顧在社會運動受傷的人士,阿傑憶述當時回不了家,所以就招待他們。「招待他人是我們一個很大的特色,因為聖經教導我們,有需要的人就去招待他,令到人有所安舒。


做自己,或許是唯一令阿傑和香港堂的其他同工不變的原因。「不是因為社會運動而做些事情,或者因為壓力變大而不做某些事,我們希望保持一貫做法,『做得到就做。』」


結語:在十字路口給一杯涼水


訪問完結後,記者提議阿傑手持聖經來拍照。於是阿傑揭開到馬太福音第十章,指著第四十二節。在他的指尖處,寫著:「無論何人,因為門徒的名,只把一杯涼水給這小子裡的一個喝,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人不能不得賞賜。」無論如何,都盡力在十字路口給路人一杯涼水這件事,用阿傑的說法來看,正是他們那不變的「風格」。


【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灣仔的直立藝術村,香港驚奇——訪富德樓 May Fung



【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
活動由灣仔區議會贊助
主辦:香港文學館
協辦:灣仔區議會文化及康體事務委員會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虛詞・同病相連】養病神醫

小說 | by 綠色衫 | 2024-03-27

【字遊行.倫敦/巴黎】賞墳

字遊行 | by 廖子豐  | 2024-03-27

台北之旅藝術有感

藝評 | by 胡夢未 | 2024-03-18

《新活日常》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