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書闢路,堅持專業與廣度——專訪Openbook閱讀誌總編周月英

專訪 | by  陳娉婷 | 2023-04-07

實體書日漸式微、網絡資訊碎片化,現代人的閱讀能耐正在消減,零散而參差的書評偏佈網絡,令人難以在知識叢林中找到適合深潛的一席之地。於2017年誕生的臺灣網絡書評媒體Openbook閱讀誌,以嚴謹的編輯方針為導向,廣邀作家、文化人撰寫書評,同時開創出新形式的作家訪問和書籍引介專題,並貫通國際與本土,讓讀者能有更好的指標來翻尋讀物。


這份專業精神,始於Openbook書評媒體的前身《中國時報.開卷》。《開卷》誕生於1989年四月春季,當時正值台灣解嚴後一年,報禁解除下紙媒生態蓬勃,《開卷》代表著自由派知識分子的聲音,透過書籍來引介各種思潮、建構文化脈絡;旗下具27年歷史的「開卷好書獎」更是華文界最具公信力的好書獎項。


「小時候我們都是讀《開卷》長大的,用力地吸收、進入那片書海,是非常重要的精神食糧。」周月英在2012年接任《開卷》主編職位,是忠實讀者兼末代見證人。自2008年中國時報易手後,她便眼看著《開卷》逐步縮版、減少人手,「開卷好書獎」更在2016年停辦。就在翌年,她夥拍同為《開卷》前任主編莫昭平、李金蓮向政府申請補助、到民間籌募資金,成立網絡書評媒體Openbook閱讀誌,配合多媒體的各種嶄新形式,讓Openbook繼續成為愛書人的探路者。



傳承文化報《開卷》精神 深度的數位書評媒體


在八十年代台灣,在媒體業還是紙媒唯尊的時代,兩大報業龍頭《中國時報》旗下有「開卷」,《聯合報》旗下有「讀書人」,都是知名書評版面。周月英是後者的忠實讀者,喜歡它多元和嚴謹的閱讀推介,相比起「讀書人」側重文學書籍的推廣,「開卷」也會兼顧到歷史、哲學、社科等書籍之書評。


「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引介國外思潮,」周月英自言,年輕時很倚重《開卷》作為拓闊視野的窗口,特別透過它接觸到大量西方文學及思潮,「《中時》擁抱更強的自由主義精神,它對衝撞既有的體制上,表現出更大的力量。」在97年起接任主編、曾在開卷效力二十載的李金蓮,就公開撰文寫過《開卷》在解嚴的新文化衝撞之下,引介過女性主義、後殖民、同志運動等思潮,也不避談二二八事件平反等轉型正義議題。《開卷》亦效法《紐約時報》書評版,由資深編輯找實力作家、文化人來引薦良書,開創出華語界最有份量、可信而有深度的書評平台。


當周月英和前任主編莫昭平、李金蓮另起爐灶、成立線上書評媒體Openbook時,堅持要傳承《開卷》的專業精神。為保持編採獨立和自主,除了初期20萬由莫昭平先行墊支外,Openbook編輯們一向都堅持靠公共閱讀基金營運,其餘的資金更是由讀者網上募捐。現在Openbook的團隊共有5位編輯、1位企劃、1位兼職會計人員;編採部除了產出報導外,同時會接下不同政府部門的專案,例如文化產業相關的調查報導,以此開源並賺取額外費用,撐起整個媒體的生計。


在資訊碎片化及自媒體湧現的年代,這種面向公共、相對系統性的書評平台,足夠專業和具公信力,並建構出一套以書籍為主角的文化詮釋系統。周月英說:「對讀者來說,可供為他們選書的參考;對出版人和作者來說,能讓他們更具體地檢視出版物的品質。」


DSC_7918



清新跳脫包裝和形式 推廣深度及嚴肅閱讀


然而,近年台灣書市步入寒冬,據國家圖書館去年3月發佈的《110年臺灣圖書出版現況及趨勢報告》顯示,圖書零售雜誌的銷量首次跌破200億,較2020年更倒退近10億;不論是誠品或博客來,台灣的暢銷書籍大多都是實用類行先,心理勵志、商業理財、圖文書及漫畫等,在閱讀風氣不如往昔的台灣,Openbook如何推動深度閱讀文史哲書籍呢?


「我們也認知到在這新的時代,我們也不能再用正經八百、道貌岸然的形式來推銷書籍了。」周月英說,Openbook嘗試在作家專訪和書評裡頭,加入創意和有趣元素,吸引讀者點擊觀看。深度的人文書籍,於是有著清新跳脫的包裝,卻又不求嘩眾取寵。


例如台灣女作家黃麗群剛推出新書《我與狸奴不出門》時,Openbook曾推出過「女紅三鐵」訪問企劃,找來三代女作家《俗女養成記》的江鵝、《待月記》柳丹秋、《我與狸路不出門》黃麗群,透過刺繡、砌模型、畫畫等即興活動,邊玩樂邊訪問,逐步表達他的創作觀、個性、寫作時觀察的側重點,「既有彼此競爭及玩樂,把場景和對話的氛圍,稍為做一些改變,產生某種觀看的吸引力。」周月英說。


為了跟上社會的脈搏,話題的時效性也是Openbook編輯部很重視的元素。周月英說,烏克蘭戰火導致生靈塗炭,觸發編輯們構想了一則有關親情、情感割捨和離別的專題,「去年戰爭爆發時,我們找了詩人來朗讀與母親有關的詩作,希望文學在這種時代氛圍底下能表現出堅韌的力量出來。」


該《一段給母親的錄音》專題以Podcast的形式呈現。創作者如詩人崔舜華、曹疏影、音樂人邱比、小說家夏曼·藍波安等,分別道出他們與母親在血緣關係裡的愛恨糾葛,例如崔舜華寫及自己從小就逃避母親身上折射出來的某種鏡像,卻同時語帶距離地為她童年時的遭遇感到憐惜和無力;波蘭語翻譯家林蔚昀緩緩朗讀報導文學家伊戈爾.T・梅奇克的著作《向日葵的季節》裡的節錄,以沉重的語調訴說波蘭難民營裡的混亂境況,刻劃母親在破爛的民房中照顧病塌上的孩子。


聽著頻率中傳來詩人的聲音,讀者迎面而切身地感受到文學創作帶來的心靈共振。周月英強調,這體現Openbook傳承了開卷的核心價值外,同時擁抱開創精神,「其實我們在2019年已經推出了Podcast這種傳遞方式,並看著它在2020年熾熱地流行起來。」目前,Openbook也致力於開發跨界的專題,例如攝影、漫畫和電影和書藉文本的對讀和轉換等。在刊登書評和作家專訪以外,Openbook亦兼顧採訪讀者的版面,務求更實在地瞭解書市裡需求者一邊的市場狀況,「從讀者關注什麼內容,也可讓創作者或出版人更貼近他們受眾的口味。」


DSC_7870



推動年度Openbook好書獎 評審保持敏銳的時代觀點


說起她愛過的美好年代,周月英總像隔著窗紗般想念昔日的榮景。其中,最令她懷緬的是「開卷好書獎」 ,她憶述,當年在誠品和金石堂書店裡,出版物一旦被標上「好書」專屬貼紙時,馬上就會火速被搶購一空。


「但今天消費市場已發展到不須要你的引薦了,讀者也不會靠單一消息判斷這是否好書,」說來唏噓,但周月英仍然堅持成立Openbook年度好書獎,填補這項獎項失落之空白,「我們相信作者需要某種精神上的肯定,畢竟這種年度的評選非常嚴苛——他們能打敗無數的精英,能得獎是很大的榮耀。」


周月英表示,Openbook的年度好書評審過程持續一年,評審委員會的構成亦非常嚴謹。除了性別和年齡的平均分佈外,委員會還會兼具評論人、學者和創作者的人選,「有些人選在行內很資深,但眼光停留在過去的時代,那也是不太適合的。我們希望評審保持一種敏銳的時代觀點。」


透過Openbook年度好書獎,出版和文化界也可藉此檢視時代風眼下的重要議題。就如今年的頒獎典禮上,不少得獎作者把漂泊、鄉愁或移民等議題寫得透徹,例如奪得年度中文創作獎的香港90後作家沐羽的小說集《煙街》、由傑森德里昂所著的年度翻譯佳作《敞墳之地:移民路上的生與死》等。



香港青年作家筆下的離散議題 「很蓬勃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談起香港移民潮再起,在大離散的潮流下,不少香港文化人、作家、資深媒體人移居台灣寫作,也是這股旋渦裡的一道風眼。從台灣書評人的角度看來,這會否為出版業帶來新的思想和激盪?周月英分析道,一向有不少香港作家在台灣出版著作,早年的流行武俠和科幻作家如金庸、倪匡,作品因火熱大賣而流傳到台灣;再來是資深作家西西和董啟章冒起的八、九十年代,嚴肅的香港文學作品掙脫商業市場考慮,改在台灣找到更合適的文藝出版管道。至於近年香港作家移台創作、或在台出版的著作裡頭,周月英留意到,它們一致表現出大型社會運動後的創傷情緒,台灣相對自由、包容的出版空間提供了一種出口。


「可以看到類近傷痕文學的寫法 ,例如韓麗珠的散文集《黑日》。梁莉姿的《日常運動》剛出來時,對於離散經驗的細緻紀錄,也令人讀來相當驚豔,」周月英認同,香港青年作家移台創作是新現象,在市場亦具一定的銷量,「比較特別的例子是沐羽《煙街》。沐羽在文學技法上很超越,把哀傷扭轉成某種深層意義,類近黑色幽默或諷刺的寫法。這種寫法是比起直接書寫運動本身,又多了一層反思和再造。」


周月英觀察到,花果飄零時代下的苦難,讓香港文學孕育出「很蓬勃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但與此同時,馬華文學中的離散意識、烏克蘭戰爭下難民潮所延伸出來的報導文學,也表現出相似的情緒和質地,「這幾年有很多作品都反映出這種生命處境或政治上的思索。」要梳理香港文學在2019年社會運動後的獨特性,周月英說,「還須要用更長的時間和距離,而不應該只用當下的角度去看它。」


DSC_7977



出版業界重要資訊來源 為不景氣的書市分析引路


除了重視讀者的需求、回顧作家的著作外,Openbook也向出版業界人士提供專業的資訊平台。早在千禧年代,「開卷」曾推出兩岸三地的大學生閱讀習慣調查,針對中文大學、北京大學、台灣大學等三間高等學府的學生,研究他們平日的閱讀清單,以助瞭解不同地域年輕人愛書的喜好。在那個沒有即時通訊軟件的年代,周月英形容不惜耗費大量資源,「在文件檔上擬好草稿,逐封電郵寄出和詢問學生的喜好」,拼湊出兩岸三地學子們的宏觀閱讀藍圖。


這種對出版業界生態的持續追蹤和關懷,延續到Openbook的新媒體時代。不久前Openbook便刊出由台灣資深書店人、前誠品敦南店店長羅玫玲的長篇評論,深入分析獨立書店的盈收情況、如何透過多元化的經營模式來開源補貼,甚至與圖書館、企業和社區組織等建立合作關係,增加銷售的管道、提升營業額。「獨立書店如何營運下去」這話題亦有延伸報導爭議直至當下。


周月英對書市面臨的考驗感受甚深,例如圖書館愈來愈便利,瓜分到書店的銷售額;但文中羅玫玲便提出,書店可反過來跟圖書館合作,協議它們定期以數萬元的金額來採購書籍。「台灣書市的前景是不樂觀,總是有許多沮喪和不樂觀的情況;我們期望透過這些報導,讓出版人能感受到一種希望,去推動這種前沿性的探索。」周月英說,隨著科技日新月異,Openbook亦將會推出更多經濟面向的專題報導,探討NFT虛擬貨幣介入對書市及出版業的影響、虛擬貨幣泡沫化會否影響出版市場等。


「必須要承認的是,過去的榮景已很難再回頭。買一本文學大家的書便養起一間出版社的日子已過去,」周月英說,昔日書店配合年度百大落地擺攤的年代已逝去,媒體和網絡上也發展出籽芽眾多的書評和推介資訊,Openbook無論內容、形式都須要推陳出新,「這不論是對媒體書店或出版業來說,時代的考驗都是非常殘酷,那是我們沒有辦法迴避,必須正面地作出回應。」


然而,Openbook閱讀誌始終會貫徹開卷的傳統,以文本的質素為優先考量去推介書籍。她引述作家林俊頴當佛光山文學獎評審時的說法,指當今閱讀風氣的主流是影像改編,但永遠以影像為前提來寫這個小說,這本小說最後就會流於扁平。「一定會有這樣的文學創作家,守住了對文學創作的堅持。」她說,「畢竟在IT時代,有不同創作會轉換成不同形式的面貌。那個文本之間的互換,可能是未來的大趨勢。但文學和書籍,始終是是我們這個平台想守著的主角。」


年度好書之外》2022各大書店通路與暢銷榜觀察:新書占通路百大3成,疫後實體書店前路多歧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陳娉婷

畢業於香港大學文學院,主攻英國文學系,曾任職台灣及香港媒體,撰寫長篇及深度專題報導,曾獲2018年及2019年人權新聞獎優異獎。現居於台灣,繼續投身文字及出版工作事業。

3體同病相連雪豹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周處除三害》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4-05

堂郎

小說 | by 李俊豪 | 2024-04-05

【無形.同病相連】太空漫遊

詩歌 | by 陳康濤 | 2024-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