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訪問"

我的電影如林振強的歌詞,帶有一份少少戇居的愛——訪《飯戲攻心2》導演陳詠燊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4-02-07

若拍喜劇是一場賭博,那麼陳詠燊就是連賭兩場,他坦言「喜劇就是踩鋼線,攞條命來玩。你拍文藝片,觀眾沒有共鳴,也大可推搪說是刻意為之,但笑片無可爭辯,觀眾覺得不好笑你就輸了。」為了一個punch,無論是對白、演繹、剪接、配樂、調色、字幕等都費盡心機。陳詠燊解釋,「punch與punch之間會互相影響,上一個的演繹會影響下一個,到了剪接時,你忘了剪另一人的反應近鏡,就不好笑了。配樂亦然,若為一場吵架戲配上過分凝重的音樂,當中的punch便會失效,混音時也要平衡對白與其他角色的笑聲,到調色時,也要設法讓好笑的主體突出。」說畢,陳詠燊一再強調,「要令觀眾笑一下,真是捽得嘔心瀝血。就算不至於爆笑,我也很想讓觀眾『嘻嘻』笑一下,為了這下真的會度到最後一秒,因為我希望電影中每句對白都有力量。」

【新書】《史學研究法講義》周佳榮訪問稿

專訪 | by 韓心雨、巫如雯 | 2024-01-12

早前商務印書館新出版歷史學家王德昭先生從未匯集成冊的《史學研究法講義》,由王德昭的學生、同為歷史學家的周佳榮教授將舊手稿整理成書,內容包括史學與史學方法、史料的蒐集,史料的本身鑒定、史料的內容鑒定、史事的綜合、史事的表達幾部分。成書過程複雜,耗時也近十年,所以韓心雨和巫如雯與周佳榮教授特別圍繞此書作了一個筆錄對談。

戀水癖與我們的距離——訪《(非)正常欲望》導演岸善幸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3-11-23

岸善幸也提到,片中不同角色與水的關聯性都有所不同,在對白以外,也設計了很多細節呈現「水」之於不同角色的感覺,諸如拍攝否定戀水癖的檢察官喝水的鏡頭、小孩子天真無邪在夏日嬉水的影片等,甚至連戀水癖的群體之中,也各自喜歡著水的不同樣態,可能有人喜歡濕漉的衣物,有人喜歡水柱噴湧的狀態,以此擴闊我們的想象。這也是他拍攝電影以來抱持的信條,「電影不只是娛樂,而是用來理解世界的工具。伊丹十三說過,我們看的東西越多,知道的東西也越多。我也希望透過拍攝邊緣者的故事,讓觀眾知道這些人都真切存在,明白到觀看世界的方式不只得一種。」

死不是生的對立,而是它的一部分——訪《年少日記》導演卓亦謙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3-11-22

「死不是生的對立,而是它的一部分。」在《挪威的森林》裡,主角渡邊徹的大學好友、直子的男友木月自殺身亡,死亡陰影籠罩兩位生還者,改變了他們的生命軌跡,而卓亦謙也是一位留下來的人。14年前,他的一位大學朋友離開世界,死亡的重量一下子壓到卓亦謙身上,他一直耿耿於懷,先在2011年交出《至少在夢裏》,12年後他依舊念念不忘,拍下首部劇情片《年少日記》。

訪問鄭宗龍《池上專屬版——天光.霞》:將身體交付天地,剝開內在霞光

專訪 | by 張欣怡 | 2023-10-23

池上氣候生猛,一邊低著厚雲,另一邊太陽就亮晃晃地撒下燙熱。 沿著滿街的標示,搭乘前往「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舞台的接駁車,從池上市區逐漸駛入金黃稻海,人也變得燦爛。如同某種朝聖旅途,距離秋收舞台十分鐘路程外下車,來自五湖四海(包括香港)的觀眾披著日光徒步,身旁無數稻穗飽滿折腰。 一整個地方的慷慨展現眼前。 池上的學生們夾道歡迎,喊出熱情口號;居民們作為志工指引方向,猝不及防送上一個笑容。外界紛擾似乎就此止步,心靈無負重地邁進山巒環繞的田野。

學寫如詩的小說,見天地與眾生——鍾逆新書《動物家族》訪問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3-11-24

如在〈野豬城〉裡,鍾國強著力描寫野豬和城市的關係,「野豬不喜歡離島,情願冒生命危險走進市區,很多香港人也一樣,情願留在此地。如今大環境改變,我更深感要把這些關係呈現出來,詩的畫面可能讓人有一剎那的觸動,但要說明一些具體的東西,還得依靠故事。」又如在〈家鼠〉裡,一個個「家」便呼應著主角不同處境:主角父親那被迫拆卸的老屋裡,本來只有怕人的家鼠,後來竟引來蝙蝠與蛇寄居;中段主角到廣州影城搭建虛有其表的香港公屋,卻遇到一群目中無人的溝鼠;最後主角受內地客人委託為劏房裝修,只見一隻蒼老瘦小,以垃圾渣滓求存的家鼠。《動》就是這樣,透過種種艱難的生存形相書寫,描劃寓托我城變化。

在浮城的角落造書 寫母親的愛與掙扎——訪周翊琳

專訪 | by 王瀚樑 | 2023-07-04

周翊琳既是作家、畫家,同時是書店店長,但對她而言最重要的身份,是照顧兩個女兒的母親。她的作品總是離不開這兩個女孩子,葉頁和葉安,首兩本著作《日落午睡》和《孩子開的洞》都是以女兒的生活為主要題材。女兒,是她把創作結集成書的原因,她希望能把一些東西留給她們。但她又形容創作是最自私的時間,因為創作的時間就是丟下她們的時候。她的詩句中經常蘊藏着她的愛與掙扎。對女兒而言,母親是她們世界的全部。但母親觀看到的世界,卻盡是無法言說的傷痕與自己的無能為力。

黃秋生 X 游學修舞台劇《極地謎情》訪問——游學修的「反」自我修養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3-06-06

認識游學修的方式有很多種。他是演員、導演、編劇、Youtuber、「試當真」創辦人,演出橫跨電影、電視劇、舞台劇、網片,這許許多多的身份與媒介,就像是要向觀眾展示他所有的面向,而他總有很多想法要表達。游學修承認自己一直是個「好想講嘢,好多嘢想講,郁啲就要開個post」的人,不過,訪問一開始他卻說,「我近期最大的想法,是想講少啲嘢。作為一個演員,最理想的狀態當然是以作品說話,但網絡不同影視舞台,網絡一定要挖自己出來先好睇,至少要讓觀眾覺得很了解我,我會講粗口,會講我點睇每件事,但我覺得我開始踏入另一階段,不再像以前那樣那麼喜歡將自己攞出來。我覺得在如今這個社會,說話只會變成噪音,會影響他人對我的看法。」

【法國五月藝術節】訪《美麗的陌生人》藝術總監尼古拉・卡森鮑姆:「一把聲音,能代表成千上萬角色」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3-06-02

作為亞洲文化盛事的「法國五月藝術節」,每年都為觀眾帶來豐富劇場演出與戲劇節目,《虛詞》編輯部邀得來自法國的編導的尼古拉・卡森鮑姆,從駐留香港期間的所見所聞,談及由他擔任藝術總監、編劇的《美麗的陌生人》 ,分享港法劇場交流計劃「讓鏡子說」的過程之中,如何回溯自身文化與城市脈絡的關係,讓港法文化互相映照。

【無形・每次冥王星靠近的時分】體認餘生,預想救贖——訪問《崩末》作者勞緯洛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23-05-25

「我期望讀者在閱讀中會陷入不安或失眠的狀態,失眠就是你去了另一個空間/時間,雖然這樣聽來有點搞笑,但比起容易跟從的小說,不斷扯停和攔截讀者,讓他們讀到下一頁又拆返上一頁,這樣的閱讀經驗更加珍貴。」文學應該是可以不斷重覆閱讀、不斷詮釋的東西,這才是對他而言天才的作品,而他理解的寫作更接近苦行僧的姿態,「將每日每個時刻都服務於這個寫作的姿勢,將生存轉化寫成寓言,我的寫作者姿態應該跟生存的姿態是同一回事。」

「通過實踐得到答案,就是要你心甘命抵」——訪《命案》林家棟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3-05-16

命理也好,信仰也好,林家棟抱持的心態,都是尊敬而不倚賴,只要內心夠強大,命運終究掌握在自己手中。嘗試過,實踐過,如此重重複複,就像他在新戲《命案》在天台所拍的戲份,拍了演藝生涯最多的53個take,不論結果如何,通過實踐而得到答案,至少讓他心甘命抵。

《命案》:戲裡戲外,都是一場對抗宿命的實驗——訪鄭保瑞

專訪 | by 黃創筠 | 2023-05-11

宿命原是悲劇,人越要去改命,越見迷失。哪怕是多以對抗命運為題的鄭保瑞,直言拍攝《命案》時也多次迷失。電影以風水命理入題,能否改命,最後還是還是取決於心。幾次推倒重來,重拍過後,主題顯現,鄭保瑞將過往自己的電影風格重新演繹,戲裡戲外,都是一場對抗宿命的實驗。

記錄,不止為了傷春悲秋——專訪《燈火闌珊》曾憲寧導演、陳心遙監製

專訪 | by 邱旻誼 | 2023-04-26

以霓虹燈為主題的《燈火闌珊》,以雙線情節觸及失去這個主題,曾憲寧導演與陳心遙監製在訪問裡分享創作意念,談及團隊拍攝前做了大量資料搜集,走訪霓虹燈行內現存的老師傅,發掘到霓虹燈牌的製作,恰與電影拍攝有相似之處,決定將霓虹燈放到觀眾面前,讓霓虹燈成為電影的主角。

狼戾廢人,精緻靈魂——訪黃秋生《白日青春》

專訪 | by 鄧小樺 | 2023-04-28

黃秋生憑《白日青春》獲得金馬獎最佳男主角,電影拍了二十多組戲,黃秋生來回咀嚼劇本的細緻人皆共知,鄧小樺這篇訪問,從他的狼戾表面,走到靈魂之中,表面以下還有許多層次,永遠有一股創作的內在動力,讓他不絕追求,同時可能隨時變化騰動,如同青春少年。

【無形・開門】大時代裡保持獨立思考,文學就是重現記憶——訪周蜜蜜《亂世孤魂》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3-04-06

殿堂級兒童文學作家周蜜蜜最近推出回憶錄《亂世孤魂:我與羅海星,從惠吉西二坊二號到唐寧街十號》,追憶其丈夫、民主運動家羅海星被關押在中國的創傷經歷,也寫其家翁羅孚被告以間諜罪軟禁多年、終被釋放前後的種種軼事。經歷大時代的苦難,周蜜蜜回望自己人生走過的路,將那些曾經真實發生的事情一一紀錄,內容寫得有血有肉,除了要讓讀者與後代知道真相,亦是對家人對自己的一點交代。

為書闢路,堅持專業與廣度——專訪Openbook閱讀誌總編周月英

專訪 | by 陳娉婷 | 2023-04-07

現代人的閱讀能耐正在消減,零散而參差的書評偏佈網絡,令人難以在知識叢林中找到適合深潛的一席之地。2017年誕生的臺灣網絡書評媒體Openbook閱讀誌,以嚴謹的編輯方針為導向,並貫通國際與本土,讓讀者能有更好的指標來翻尋讀物,總編周月英在這篇訪問,分享如何配合多媒體的各種嶄新形式,讓Openbook繼續成為愛書人的探路者。

從繪畫到寫作,我都離不開母親——訪方迦南《海水停在你背上癢的地方》

專訪 | by 黃柏熹 | 2022-12-21

在社交平台上搜尋「脂脂肪」,你會看見一個嚮往自由、聲言要「狠狠做自己」的麻甩肉感女子,常常以自在的裸體形象示人,毫無保留地在網絡世界散佈愛和真我的勇氣。這個狠狠做自己的角色是方迦南的創作,也是方迦南「做自己」的方法之一。迦南近來出版了名為《海水停在你背上癢的地方》的故事集。由2017年開始斷斷續續寫下的故事,彷彿終於抵達一個彼岸,那名為「方迦南」的景點。「好像終於能夠接受自己是這樣的。」她在訪問中說。

【無形.在水中央】寫小說是沙上乩占、園裏做農──專訪小說家甘耀明《成為真正的人》

專訪 | by 崔舜華 | 2022-12-06

崔舜華專訪小說家甘耀明,分享他最新推出的長篇《成為真正的人》。透過這部奪下三項大獎的優異小說,盡見甘耀明建構場景、鑄造細節的本領,箇中的本事從何而現,甘耀明在訪問裡談及如何才能說出一個好故事。

於是去坪洲搬石學荷索行舟同AI伏匿匿寫寫詩——訪飲江

專訪 | by 蘇麗真 | 2022-11-18

蘇麗真訪詩人飲江,相約在坪洲碼頭見面。飲江叔叔謙謙君子,順手拈起新詩集《Moving a Stone》、《於是搬石伏匿匿躲貓貓你沿街看節日的燈飾》,在記憶裡漫遊新填地和尖沙嘴碼頭,又見蝦頭亞娣忘川嬉水,上帝和AI下棋,俚俗童趣中見智者玄奧,在宗教和宇宙,存在與虛無的弔詭中,領受人類的終極關懷。

帶什麼香港故事去金馬創投

專訪 | by 紅眼 | 2022-11-10

作為年底華語影壇盛事的台北金馬影展,除了眾星雲集的金馬獎頒獎典禮,事實上,還有同期舉行的金馬創投會議。綜觀今屆金馬創投的入圍名單之中,當中便有許多香港導演的新作,《求救訊號》是周冠威於去年交出反修例社運紀錄片《時代革命》之後,目前唯一已公佈的最新作品。同樣帶著新作《我愛過的那個時代》遠征金馬創投的人,還有去年執導《少年》的導演之一任俠。「當你在香港失去了創作自由,台灣有,最近的出路就在台灣,我想,這很自然會是香港電影發展的軌跡。」

末日絕境與太虛幻境──專訪駱以軍《大疫》

專訪 | by 崔舜華 | 2022-12-06

駱以軍最新長篇小說《大疫》,有如一洞深不可窺且分歧為無限螞蟻窩的龐複迷宮,讀者隨著小說家的引誘,像是懵懂孩童一路跟隨著吹笛人,舉步涉入那神隱魅現的故事森林。《大疫》體現了小說家最繁華的敘事技藝,以及某種變形的存在主義式的創作關懷,且鞣合了跨領域的知識元素。或可說,《大疫》是一部科幻意味濃厚卻不止步於科幻邊界的作品。而駱以軍動用了小說家所能具備的無所不用其極的心智能量,疊加建造出一則則極度炫目而又至深哀傷的小說謎,有心解謎者,且隨小說家之自道,解答屬於各自身靈內部最隱密的慾望、哀告與創傷。

鍾情手繪,留住第一手感覺 —— Pen So

專訪 | by 紅眼 | 2022-10-19

香港年輕畫家之中,Pen So 的黑白世界彷彿有種老派的浪漫,特別在電腦繪畫甚至近期舉世熱議的 AI 繪畫技術盛行之際,他仍樂於挑戰自己,憑著簡單的素描線條,構成一連串複雜和宏偉的城市景象。於筆法以外,Pen So 作品還有另一鮮明特色,從最早期的《香港災難》,到《災難之後》、《禁靈書》和《回憶見》,幾乎每年的精裝繪本都會明確呼應當時的社會現象。「這幾年都會反問自己,作品是否一定要具備公共性呢?有時我也只是想畫畫抒發自己心情,未必要讀者全部明白。但如果是做實體書,交出一部作品,還是想爭取讀者共鳴,透過自己的作品找到知音人,是很開心的事情。」

專訪作詞人潘源良:我不懷舊,只向前看,人生下半場在台回望香港,繼續探索創作空間

專訪 | by 張詠然 | 2022-10-27

在香港有「浪子詞人」之稱的潘源良,作詞逾千,其中最為人熟悉的代表作有《愛情陷阱》、《誰明浪子心》、《情已逝》等,均是八、九十年代炙手可熱的男歌手走紅的歌曲。早於1983年初次訪台,對他來說,台灣毫不陌生,卻沒想過這裡成為了人生下半場探索創作空間的地方。他如何看台港兩地發展?回溯大半生香港經驗,他又如何看廣東歌及香港文化?

與其拼命打廣告,不如說好香港品牌故事 —— 訪「18/22」編集長鄧烱榕

專訪 | by 紅眼 | 2022-09-29

這幾年,有人想離開愁城困局,找自己的新跑道,至於曾任《號外》主編及《what.》創刊人的鄧烱榕(Nico),自言屢敗屢試,不怕重頭開始。這一年,他繼續留在香港,卻離開了長年累月的 comfort zone,尋找人生的第三條跑道 —— 名為「18/22」的複合平台,一個將媒體、銷售、設計、本地文化等概念結合的營運模式。網媒時代,百家爭鳴,Nico 卻不滿足於只是安份守己做一個追逐點擊率的網媒。念茲在茲都是那句,有骨氣的文化人不等於要做個出色的推銷員,空降網絡演算法世代,他仍然想尋找不靠廣告都足以經營下去的路向。

【無形.某種通行證】在陰影覆蓋下,走過虛妄與窄路 —— 訪余婉蘭

專訪 | by 紅眼 | 2022-08-19

余婉蘭的第二部作品《島之肉》,像封面那顆以羽毛、樹木與人臉縫起來的心臟,把零散的血肉結集成詩,詩句之中總帶著一些佛學殘影,如思考愛情幻象,輪迥,痛苦與執迷的無明,基督教的聖潔、罪性等。沒有某種堅定信仰的人,幾乎無法在這樣的時代裡繼續寫作,余婉蘭自言不是揚起抗爭旗幟的詩人,因此,無論寫作還是信仰,都是她生命中難以擺脫的考驗。「你知道有些傷口永遠不會癒合,會在作品不時閃跳這些很深的傷口,你嘗試透過書寫去望清楚,但更多時候是別過臉,有時是不夠勇氣,也沒有思考清楚。」

他們的音樂現場——訪「下一個現場」劉曉江、張靜瑜、孫禮賢

專訪 | by 林喜兒 | 2022-06-13

近年因為疫情,表演藝術紛紛轉戰網上,不過對劉曉江、張靜瑜和孫禮賢來說,網上節目與劇院現場其實不是彼此的替代品,只是媒介不同,工具不同。「是否現場,經驗其實一樣,在音樂廳發生的事其實沒有改變。」這三位年輕音樂人,同是畢業於演藝學院音樂學院,從作曲開始,然後各自走出不同的聲音與跨媒體創作。

已讀不回 Book Channel,良幣終會戰勝劣幣 —— 訪鄧小樺、黃嘉瀛

專訪 | by 紅眼 | 2022-04-19

在強調大數據、演算法,甚至來到 NFT 虛擬概念橫行的新媒體時代,點擊率就是一切。要賺取追蹤人數,拍一條最快、最新的開箱影片,推介你不知道的隱世 XX,甚至開 live 直播打機、暴飲暴食、素顏爆喊⋯⋯但作為一個推廣閱讀的平台,「已讀不回 Book Channel」則在順流逆流之間展現了其獨特的姿態,一方面順應網絡世代,認真拍片吸納年輕觀眾,與之同時逆潮流而行,不嘩眾取寵,謝絕內容農場,在大數據的汪洋中繼續說書。

創造自己玩的空間,遊樂場連繫社區——訪《香港抽象遊戲地景》樊樂怡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2-02-24

香港的遊樂場常常予人感覺單一,設計概念千篇一律,從事城市研究和藝術策劃的樊樂怡,卻花上長達五年時間,重新整理本地遊樂場的發展脈絡,去年輯錄成書,分成兩冊限量出版的《香港抽象遊戲地景》瞬間售完,是其探索研究之旅的成果,也讓街坊藉著對遊樂場的共同回憶,重新連繫。

【無形・虎中作樂】訪余家強《為光音作證——潘源良香港誌記》:拋磚引玉,見證時代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2-02-23

前年移居台灣的潘源良,找來前《壹週刊》副總編輯余家強,合著新書《為光音作證——潘源良香港誌記》,以訪談形式記錄半生創作點滴,配以其親自執筆的回應補充,側記香港流行工業興衰史,整理正在沒落的的香港流行文化。時代急劇變化,正如余家強所說,有些東西,「要做快啲好做」。

訪「不加鎖舞踊館」公開研習週——腦洞大開,從理性的角度看舞蹈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2-01-19

舞蹈的展現,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情感,但感性以外,舞蹈其實也可從更理性的層面去思考、欣賞、創作。「不加鎖舞踊館」連續第二年舉辦公開研習週,捕捉創作過程中一瞬即逝的疑問和好奇,以「腦筋伸展 眼界大開 身體力行」為主軸,繼續延展對當代表演藝術創作方式的討論。

訪《再會!山川人》——讓每道微小的藝術,滲透川龍細水長流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1-12-21

2018年,創不同協作成為「邂逅!山川人」的在地藝術策劃伙伴,團隊與藝術家走進荃灣川龍村,與村民創作活生生的藝術。三年過去,團隊再次重返川龍,與村民回溯共同創作的經驗,並將過程點滴輯錄成新書《再會!山川人》,將川龍村的藝術氛圍,一點一滴延伸下去。

馬興文的中國波普風潮

專訪 | by Jerry | 2021-12-14

過去這一年,疫情陰影下的香港陷入困頓,然而藝術界卻吸引了普羅大眾更多目光。M+隆重開幕,與此同時,NFT(Non-fungible token)帶動的虛擬創作風,就連城中名人與演藝界明星都積極參與。當然許多人認為NFT是時令的泡沫,而M+最終亦可能只是一個新鮮潮點,但對輾轉在外國和上海生活多年,最近回到香港這個出生地的Simon Ma(馬興文)來說,他認為死氣沉沉壓抑多時的香港,正正需要這些改變。

生死榮枯,在斷裂的靈魂中找尋意義——董啟章《香港字》

專訪 | by 葉秋弦 | 2021-12-09

距離上一部長篇小說《後人間喜劇》不過是一年時間。董啟章再度交出新作《香港字》。此書在台灣的預售套裝特別邀請台灣日星鑄字行張介冠先生重鑄「愛者不懼」鉛字組。「愛者不懼」是黎幸兒上吊自盡前留給戴復生的最後遺言,也是貫穿全書裡最悲痛的四個字。香港字的前世與今生,戴氏家族故事,在真實與虛構之間,連成一本悲憫之書。

保留不倫不類的香港魅力:訪許鞍華《第一爐香》

專訪 | by 鄧小樺 | 2021-12-02

許鞍華人生拍了三次張愛玲,這個緣份在任何導演來說都是太深。能夠在香港跟許鞍華談《第一爐香》,到底不同。七竅玲瓏的張愛玲,跟許鞍華個性未必相像;但對於跟自己相異的事物,依然保持熱情、好奇與尊敬,這大概亦是出於一種教養——文學的教養,香港的教養。

【無形・蔬泥】《離》與游離,文學與時代的貌合神離 —— 訪潘國靈

專訪 | by 紅眼 | 2021-11-11

「離」有很多形式,也不只代表一種離開的選擇。它可以是撤離,同時又是偏離,是一座遠離權力中心的離島、一個已消失的離人,一種游離狀態,甚至是一支卦。翻開潘國靈新作《離》,如他形容,「離」的廣東話剛好就是「嚟」,同樣是個情感悖論。而創作人的自覺,往往是要拒絕單一化的書寫衝動,作為「異見的異見」,有著與主流聲音保持距離的複雜性。

《殺出個黃昏》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9-03

題材冷門卻獲得不少好評的《殺出個黃昏》,監製林家棟其實在背後花了許多年的心血,除了邀得謝賢復出,成為一時佳話,戲中與四哥做對手戲的鍾雪瑩,演出亦相當亮眼。電影殺出個怎樣的黃昏?是電影業的「黃昏」,還是香港「黃昏」的隱喻?

活在偽歌舞昇平的時代,寂靜是一種選擇 —— 卓韻芝

專訪 | by 紅眼 | 2021-08-25

今日香港社會氣氛低迷,有人承受不住要找個地方重新開始。亦有人找個地方喘息迴避,麻醉自己,例如聲嘶力竭全情追星,一個巨大的社會現象背後,是一個時代的劫難。但卓韻芝是有點反高潮,比過去的自己更嚴肅和沉實:「我們是否處於一個 escape 的階段,嘗試逃避,見到一些偽歌舞昇平,但問心,如果這一刻我們胡胡鬧鬧笑過去,又是否我想做的事情呢?不如我就認認真真做一場 Sound Of Silence,我是想陪伴大家直視某種情緒,然後你會得到治癒,甚至更加勇敢。」

隔著透明雨衣,把風景看得更清 —— 訪呂永佳

專訪 | by 紅眼 | 2021-08-04

風急雨狂,有人感慨文字無力,選擇離開、退避,呂永佳卻顯得不吐不快,剛剛交出第三部散文集《於是送你透明雨衣》。當世界變了樣,他回望自身,原來亦早已少年不再、心念有所動搖。即將走進四十歲的中年人,面對人心徬徨的社會氛圍、僵化的教育制度,迎接生老病死的衝擊,他就以最無力的形式,用文字敲鑿出跟過去多年不一樣的城市風景。

愛上殺手,超過限期後 —— 《殺出個黃昏》林家棟

專訪 | by 紅眼 | 2021-07-15

江湖傳聞,天底下沒有人可以令四哥謝賢放低太陽眼鏡,《情陷夜中環》不行,即使親生仔謝霆鋒都無面畀,應邀拍旅遊節目,結果四哥都是全程戴著黑超來揈蕉。但誰想到林家棟可以。找到謝賢復出主演《殺出個黃昏》已經難得,更難得在戲中那個落泊失意,老態畢現的過氣殺手田立秋,幾乎將謝賢多年以來都不肯放開的明星妝容全部抹走。田立秋,其實就是原原本本的謝賢。

何福仁專訪(一):從《詩風》到《羅盤》的編輯往事

專訪 | by 王家琪 | 2021-06-08

何福仁細說自己年輕時的報館工作與寫作經歷,並提到自己早期詩作的發表園地。後來從《詩風》到《羅盤》,既寫作,同時參與編務,組織「讀詩會」,又衍生到更多詩觀與雜誌路向的採問,《羅盤》更與台灣詩壇有著密切關係。

「雙生展2021-體。回」 與你同城共生的少年

報導 | by 東 | 2021-05-27

這一代被命運再度選中的青少年,踏上我城近半世紀以來從未有人經歷的漫長路途。「雙生展2021-體。回」的三名參展創作人,皆於2000年後出生,參展作品均是他們這一、兩年來,對社會、個人和生活的體悟和回顧,並將日常生活的經歷及啟發反思,轉化成作品呈現。

【文藝follow me】如何了解一條街?陳苑珊、陳芷盈、黃思朗寫軒尼詩道故事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4-09

由香港文學館策劃嘅《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相信唔少人已經拎到啦﹗今次文藝follow me 邀請咗結集入面訪問上海三六九的思朗,訪問報紙檔嘅芷盈,同埋作家陳苑珊同大家分享背後故事,唔好錯過呀! #軒尼詩道 #香港文學館 #陳苑珊 #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 #街道 #書寫 #訪問 #上海三六九 #報紙檔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文藝follow me】《狂舞派3》主題曲:填詞在香港——訪問陳心遙、Heyo、阿弗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4-09

〈歡迎嚟到呢座城市〉係今次《狂舞派3》的主題曲,以鮮明嘅Hiphop風格令大家留下深刻印象,仲榮獲第57屆金馬獎提名為「最佳原創電影歌曲」。今集請咗陳心遙、Heyo、阿弗同大家講吓粵語填詞有咩難度,同埋佢地填詞嘅心得! #歡迎嚟到呢座城市 #陳心遙 #Heyo #阿弗 #狂舞派3 #Hiphop #觀塘 #工廈 #主題曲 #電影 #高先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顯示較少內容

【文藝follow me】「新蒲崗地文藝遊祭」:蒲吓新蒲崗! ——訪問羅樂敏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3-29

「新蒲崗地文藝遊祭」係今個星期六、日開始啦!今年有唔同導賞團同工作坊可以玩,每個都好吸引,仲有藝術家同學者做導遊!去唔到旅行,都可以去吓本地遊呀! #新蒲崗地文藝遊祭 #新蒲崗 #本地遊 #羅樂敏 #工業區 #文藝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已讀不回」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文藝follow me】高先電影院:一個電影癡開戲院的故事——訪問曾麗芬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3-29

高先電影院係堅尼地城開業,堅尼地城已經無戲院成廿年啦! 負責人曾麗芬(Winnie)無懼疫情同各種打擊,都堅持開戲院,帶好戲畀各位觀眾。今次文藝follow me有Winnie 嘅訪問,唔好錯過啦! #曾麗芬 #高先電影院 #電影院 #堅尼地城 #戲院 #夢想 #電影 #高先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文藝follow me】輕鬆說文學:「香港文學十三邀2」——訪問梁莉姿、李昭駿、李顥謙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3-29

「香港文學十三邀2」都播咗好一段時間,大家最鍾意邊一集?今集follow me 邀請到「香港文學十三邀2」三位主持接受訪問,大講對節目既睇法! 係Fans記得睇到最後!

【文藝follow me】鏡頭下的香港South Bronx——訪問黃修平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3-29

《狂舞派3》雖然係續集,但係唔似第一集咁青春熱血,比咗唔少驚喜俾觀眾!今次有《狂舞派3》導演黃修平同大家分享吓拍攝背後嘅小故事,觀眾睇完電影唔夠喉,就記得睇今集文藝follow me啦! #黃修平 #導演 #狂舞派3 #HipHop #觀塘 #工廈 #電影 #高先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文藝follow me】《狂舞派3》夢想實現之後?——訪問顏卓靈、BabyJohn、Lokman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3-29

《狂舞派3》上畫啦,一眾角色都成長咗﹗以往青春熱血嘅狂舞派唔知變成點呢? 想知道就記得入場睇,仲可以睇埋電影演員嘅訪問,有唔少拍攝背後嘅花絮添﹗ #顏卓靈​ #BabyJohn​ #Lokman​ #蔡瀚億​ #狂舞派3​ #HipHop​ #觀塘​ #工廈​ #電影​ #高先​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文藝follow me】理解情緒不是練習,而是體驗。——訪問馬傑偉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3-29

馬傑偉出版嘅《七情上面:苦難時代的情緒自覺》,入面輯錄咗馬傑偉同唔同有情緒問題嘅人交流。睇呢本書,會理解到每個人生活面對嘅困難,以及發現自己未知嘅領域。如果有興趣就唔好錯過今集文藝follow me﹗ #馬傑偉 #七情上面 #苦難時代的情緒自覺 #情感 #潛意識 #書寫 #榮格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文藝follow me】美好的東西需要照顧——訪問大業藝術書店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3-29

位於中環嘅大業藝術書店,原來已經有46年歷史,易手之後,擔任店長嘅Tinny 係好細個已經係大業到打書釘。呢位愛書人,成日不惜工本都要搵好書俾讀者,想了解更多,就要睇吓今集文藝follow me嘅訪問啦! #大業藝術書店​ #獨立書店​ #藝術書​ #中環​ #書店​ #藝術​ 大業藝術書店 地址: 香港中環士丹利街34-38號, 金禾大廈3樓2室(陸羽茶室旁) 開放時間:Mon - Sun 11:30 - 19:00 查詢:(+852)25245963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文藝follow me】 「母體錯誤」:荒謬都市下的時間——訪問程展緯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3-29

程展緯個展「母體錯誤」入面有好多精彩作品,佢獨特嘅角度將社會荒謬通通現形,仲會令觀眾思考返「荒謬變做日常」。作品有趣得嚟都好有深度。如果有興趣就唔好錯過今集文藝follow me﹗ #程展緯 #母體錯誤 #日常 #荒謬 #時間 #藝術展覽 #概念藝術 程展緯藝術展覽:「母體錯誤」 地點:香港島東區鰂魚涌英皇道677號榮華工業大廈22樓 時間:需要私人預約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文藝follow me】以喜劇寫科幻《後人間喜劇》——訪問董啟章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3-29

董啟章新書《後人間喜劇》登場!董生第一次寫科幻小說,仲要以喜劇形式添呀!董啟章今次以一個有距離感嘅形式書寫,希望俾到自己同大家新角度去理解事物。(偷偷講:佢最喜歡嘅公仔wolfson仲係封面呀)如果有興趣就唔好錯過今集文藝follow me﹗ #董啟章 #後人間喜劇 #科幻小說 #喜劇 #文學 #作家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文藝follow me】My life is Pointless 生命無希望——訪問Joan Cornellà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3-29

有超過800萬followers嘅黑色幽默大師Joan Cornellà,相信你都會係IG碌到佢又厭世又到肉嘅畫啦﹗ 今次佢嚟咗香港搞第三次個展,想知道背後嘅創作故事,就要睇片啦﹗ #Joan Cornellà #Mylifeispointless #生即是空 #厭世 #黑色幽默 #展覽 My life is pointless 生即是空 By Joan Cornellà 日期:2021年1月4日至29日 星期一至五 10am – 6pm 星期六 11am – 5pm (星期日休息) 地址:蘇富比藝術空間 香港金鐘道88號太古廣場一座五樓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文藝follow me】保衛香港,守護我城——訪問WatershedHK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3-29

近年不斷有唔同人回顧香港歷史,去令大家思考同探索自己身份問題。今次WatershedHK 舉辦咗一個名為「香港保衛戰」嘅展覽,想了解更多,就唔好錯過今集follow me啦! #香港保衛戰 #WatershedHK #香港 #歷史 #相片 #展覽 Battle of Hong Kong in 18 Pictures 日期:2020年12月12日-12月31日|(25日公休) 時間:14:00-19:00 地址:香港荔枝角永康街55號金百盛中心1109 裸買環保小店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文藝follow me】我愛畫扭曲手指——訪問李思汝 Afa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3-29

Visual Artist 李思汝首次係香港搞個展,佢獨特嘅畫風,將扭曲同可愛融為一爐。呢個展係思汝2020年嘅重要回顧,入面嘅畫作顏色柔和,想了解佢內心想法,就唔好錯過今集文藝follow me啦﹗ #李思汝 #桌子遊人 #香港藝術 #藝術 #畫畫 #展覽 《桌子遊人》展覽 日期: 11月28日至12月30日 時間: 上午11時至下午7時正(星期一至六) 上午11時至下午5時正(星期日) 地點:中環置地廣場2樓218-219號店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文藝follow me】一年開心又嚟貳叄——訪問貳叄書房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3-29

提起貳叄書房,大家會諗起乜?我就會諗起最近佢地養嘅刺蝟姨媽啦!呢三位後生仔未畢業先創業,係呢一年來有咩辛酸回憶呢?等貳叄老闆同大家分享吓開書店咩感覺啦!難得三位同框做訪問,唔係唔睇吓話? #貳叄書房 #JisaamBooks #創業 #文青 #獨立書店 #刺蝟 #香港90後 #書店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文藝follow me】書寫《幻愛》之後——訪問蔣曉薇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3-29

人氣小說作家蔣曉薇繼《幻愛》之後再推力作《秋鯨擱淺》!今集文藝follow me 有曉薇同大家分享創作心得,講下自身思考身份既經驗。想睇曉薇既甜美笑容就記住睇今集文藝follow me啦﹗ #蔣曉薇 #秋鯨擱淺 #幻愛 #小說 #劇本 #家 #新移民 #書寫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文藝follow me】書寫時代,文學的回音——訪問李智良(下)

文藝Follow Me | by 李卓謙 | 2021-02-22

李智良的小說會引用唔少資料,呢樣係關於佢寫作既道德思考。呢種「open source」既精神值得人尊敬。作家如何以文學回應社會、文學在社會扮演甚麼角色呢? 如果大家想知智良點答,就唔好錯過啦﹗ #李智良 #渡日若渡海 #文學 #疫症 #精神危機 #城市 #香港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文藝follow me】文學季展覽開幕 :「離留之間」 ——訪問鄧小樺、石俊言、盧樂謙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3-29

香港文學季2020 已於早前11月13日開幕,現場仲有讀詩同音樂表演,一同慶祝展覽順利開幕!今次展覽有12位作家同藝術家,佢地一齊合作,藝術家以特別方式回應作家既作品﹗今次訪問有策展人鄧小樺、石俊言同大家分享展覽概念,仲有盧樂謙介紹作品添! 咁多精彩內容唔好錯過呀,要睇片同去展覽啦! #離留之間 #鄧小樺 #石俊言 #盧樂謙 #訪問 #視覺藝術 #對話 #文學 展覽日期:10 月 30 日 至 12 月 6 日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包氏畫廊 4、5 樓 (灣仔港灣道 2 號) 開放時間:早上 10 時至晚上 8 時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文藝follow me】「西九文學大字報」:文字藝術師!——訪問:陳濬人、劉學成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3-29

近日西九有一個展覽叫做「文學大字報」,唔同既香港藝術家抽取廖偉棠既詩《放膽去》去做創作!香港本地藝術家將會用個人美學呈現漢字既精粹,結合西九既展場令到意義更上一層樓呀!有興趣既朋友可以入內文了解吓啦!仲可以親身睇展添! #陳濬人 #劉學成 #西九 #文學大字報 #香港北魏真書 #文字設計 #大字報 #文學 訪問請去:https://bit.ly/3eAv2dW 展覽日期:2020年11月6至8日 展覽時間: 11月6日晚上7時至11時 11月7至8日下午1時至6時 地點: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自由空間

【文藝follow me】藝術上的突破:《科學怪人.重生》——訪問舞台設計師王健偉、黃宇恒、盧榮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3-29

英國小說家瑪麗.雪萊(Mary Shelley)係世界既第一部科幻小說《科學怪人》裡面,同我哋講咗一個關於「慾望」既故事。到咗二百年後既今日,「慾望」會否變質?想知中英劇團點將呢套經典搬上舞台,咁就睇片啦! #中英劇團 #科學怪人 #舞台劇 #表演 #設計 #藝術 #燈光 #戲劇 #香港 #劇團 #視覺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文藝follow me】一拳書館:深水埗的賣菜書店—— 訪問龐一鳴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3-29

有冇聽過賣菜送書既書店呢?仲要係深水埗呀!佢就係一拳書館啦!老細係一個好熱心既香港人,仲同一拳超人既埼玉一樣咁孔武有力!快啲睇吓佢既訪問啦!

【文藝follow me】《字裡行間》:承載恐懼的創作—— 訪問何倩彤、馬琼珠、文美桃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3-29

三位香港藝術家何倩彤、馬琼珠、文美桃首次舉辦聯展--《字裡行間》。今次展覽內容豐富,三位更不約而同咁取材至電影!今集仲有馬琼珠帶領大家講解展覽。唔好錯過精彩內容!

【文藝follow me】《無言以對》:藝術如何記錄情緒?—— 訪問黃嘉瀛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3-29

香港人在過往一年歷盡辛酸,精神的狀態徘徊在崩潰邊沿⋯⋯策展人黃嘉瀛為大家帶來一個探討情緒、精神健康的藝術展覽--《無言以對》,六位藝術家將會用不同的呈現方式和大家講述原始及真實的情緒感受。想了解更多,不妨看看嘉瀛的訪問片段啦!

【文藝follow me】書寫城巿:疫症時期的精神危機——訪問李智良(上)

文藝Follow Me | by 李卓謙 | 2020-09-18

李智良的文字將城市生活的壓迫焦慮剖開,讓人直視瑣碎重覆的日常中的暴力,它引起共鳴,因為和我們的經驗如此接近。在疫症之下,我們被逼接受一種新日常,智良認為,在新秩序下原有的社群感似乎漸漸萎縮……

【文藝follow me】好青年荼毒室:哲學為何不能嬉皮笑臉?

文藝Follow Me | by 李卓謙 | 2020-08-28

2016年11月創立,三年多四年時候,在Facebook已經累積八萬追蹤,YouTube亦有兩萬,以哲學為招徠的團體,成績非常成功。成功背後有什麼因素,鹽叔不無謙虛地說:「可能在這個時代,大家覺得在物質追求以外,仍想追尋更多,而剛巧哲學,尤其在這個時代,對很多人來說有它自身的吸引力,所以如果我們很認真、有質素地講,本身內容已經是最好的marketing。」

【文藝follow me】全港首個觸感藝術空間 訪問盧勁馳與藝術家逗點

文藝Follow Me | by 李卓謙 | 2020-07-31

社區文化發展中心(CCCD)自2013年起舉辦「觸感藝術節」,至今舉辦過六屆,今年他們在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的會址成立全港首個觸感藝術空間,邀請了十八位視障或健視藝術家組成核心小組,計劃用一年時間,以展覽、工作坊、研討會等不同形式向大眾推廣觸感藝術。

廢墟探索者「香港隅地」:探索/保育兩難全?

專訪 | by 我街道,我知道,我書寫 | 2020-08-03

黎寧(Alex)本身只是個跟普通香港人一樣喜歡旅遊的青年,但外遊總有厭倦的時候,三年前參加了一個廢墟探索的活動,始發覺香港原來都有很多具有特色的地方,自始投身到虛墟探索者的行列,在臉書開創了名為「香港隅地」的專頁,分享探索廢墟時拍的照片,亦會附加這些建築的歷史背景、建築特色等資料,意外獲得不少回響。

隱身的紀錄片藝術——訪《戲棚》導演卓翔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23-03-14

戲曲傳統文化是卓翔至今拍過三套紀錄片的一貫主題,2012年的《乾旦路》講述兩位香港青年以粵劇演員為志業的路,2015年《一個武生》則聚焦於崑曲裡位置邊緣的武生行當,上年交出的《戲棚》既是講酬神祭神的神功戲,亦是講上演神功戲的戲棚,有別於上兩套紀錄片,這次「空間」才是主角。

韓麗珠新書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9-24

比起血的苦難,墨的書寫似乎過於輕易。然而亂世有書,香港作家韓麗珠出版小說集《人皮刺繡》及反修例運動以來的散文結集《黑日》,兩本書的關聯是,它們都帶有傷害的痕跡,那是不同層面的傷害和痛苦,即使難以書寫,但我們仍可無限迫近,因著對不可能的承擔而可能。為此,虛詞編輯部特意製作小輯,當中有書評,亦有作者專訪,作為血與墨的時代紀錄。

《你看港街招牌》:燈熄了會更發現你存在

報導 | by 我街道,我知道,我書寫 | 2021-09-24

招牌是構成街道風景重要一環。近年招牌愈拆愈少,而講招牌的書就愈出愈多。是否「燈熄了才更發現你存在」?密集的霓虹招牌曾經是香港街道的特色,甚至啟發了日本九十年代cyber punk裡各種異色風格美學,著名的《攻殼機動隊》亦可見以香港街道為藍本的空間,時至今日,那種滿街霓虹的輝煌景象可能已經不再,但我們仍能從舊照片與書籍中瞥見那時代的一鱗半爪。暫且撇下懷舊的視角,放眼今天的街道,只要我們細心觀看還是可以找到一些有趣的切入點。招牌識得睇,都可以好好睇。

專訪貳叄書房:趁青春,結伴開書店

專訪 | by 黃柏熹 | 2019-12-05

今年就讀人文學科 final year 的大學生 Sherry 和 Joyce 卻決定不甘平凡,聯同已畢業一年、兼職教結他的阿翹,在油麻地一幢商業大廈的12樓開設以文史哲書籍為主的二手書店——「貳叄書房」。

寫世代,寫時代,方祺端《放逐》:其實真係溝通唔到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23-03-14

《放逐》是方祺端自編自導的作品,本來是為前進進「新文本工作室2.0」而寫,沒想過會真做,更沒想過要自己導,諗住寫完就算,所以寫得比較肆無忌憚,因為沒考慮過演出問題。結果,排練的時候,屢屢出現「呢啲對白唔係人講架喎」的聲音,但其實,方導都有一個偉大的夢想,「因為我讀文學出身,而現在講文學,好多時都係講詩、小說,劇本作為一個大範疇,好像被割開了,所以我想寫一個比較有文學性的劇本,但如何將有風格的文字,放落一個演員身上,而又要做到,係幾困難的。」

在街市裡思考生死——專訪王良和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23-03-14

王良和早年寫詩,後來又在葉輝的慫恿下開始寫小說,出過兩本小說集,準備出第三本,寫過〈魚咒〉、〈降身〉、〈和你一起走過華富邨的日子〉,關於他的童年、父母、家族史,亦側寫七八十年代的香港風景,王良和說自己的小說大多基於真實事件,不喜歡虛構,嫌虛構的事不夠質感,不過卻會在技法上運用他所謂的「仿夢筆法」,出入真實與虛幻,製造疑幻疑真的效果,他說:「我諗我無意識寫什麼題材,我只是挖掘我的記憶,記憶裡有這些元素,就寫了這些元素。」

【無形.Be Water My Friend】我們仍然未得勝,頑強爭取太平——專訪何韻詩

專訪 | by 劉平 | 2021-12-09

「咦?佢又喺度。」每次在live或臉書見到何韻詩夢遊的身影都暗自一驚,她總是企得這麼前,而且,幾乎是每一次,點解可以連眼罩都冇?從雨傘運動走到今天以「反修例」拉開序幕的抗爭主場,五年來香港人經歷了多少,何韻詩也就經歷了多少。近日的文宣講得好,「黃藍是政見,黑白是良知」,連大家都開始有「核彈都唔割」的覺悟,就知大家有幾想贏,不只要完勝林鄭、摑她一巴,更加要贏回香港人的良知。大家堅持不割席,問何韻詩點先會割,她答得堅定,除了強權,其他點都唔割。

流離的家,曲折對話:「自宅字築:文學 x 視藝展覽」

專訪 | by 李日朗 | 2019-08-23

時值盛夏,香港人經歴了一場又一場大大小小的對話(或對話失敗)。對話一詞精妙於「對」字,成雙成對,理應是兩人一來一往,有機交流,多元發聲,才算對話,切忌錄音機式的單向灌輸。而同樣時值盛夏的八月,香港文學館舉辦「自宅字築:文學 x 視藝展覽」,邀請了九對香港文學人和藝術家,以「宀」為引,進行了九場有關「家」的「對話性創作」。是次有幸找「㝯」字組合的李智良及羅玉梅,與在「寐」字之下與吳煦斌作品對話的何幸兒,各談創作意念及合作。

專訪黎特:愈艱難愈要笑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23-03-14

今年書展推出的《我的生活好膠》,是黎特的第四本書。黎特的漫畫大部分以搞笑為主,畫搞笑漫畫,也是想逗人笑,希望幽默的力量可以幫助人面對荒謬的事,但今時今日原來要笑也不容易。「睇《銀魂》、《我的英雄學院》都有講,愈艱難的時候愈應該笑。面對這種壓逼、愈來愈差的環境,更加應該笑住面對……這是我直至昨天為止的想法。」他說:「但經過昨晚的事,真的笑不出也很正常。我都笑唔出。」

譚蕙芸的《文字欲》:沒有比逼近人性真實更重要的

專訪 | by 黃柏熹 | 2019-07-23

「你明唔明啊?」譚蕙芸在訪問期間,屢次向筆者問到這個問題。她會在一句說話後面,把眼睛盯在你身上,問你是否明白她的意思。有時,說著說著就把上半身靠前,我們之間的桌子很小,她快靠到一半。經筆者數算,在兩小時的訪談中,她說了約十四次意思相若的問句。

【教育侏羅紀】與蘇美智睇展︰舊課本明事理,國家原來是「孩子」!

教育侏羅紀 | by 石磊 | 2021-09-23

「六九大遊行」至今剛好一個月,這一個月來,我們見證了不少匪夷所思、聞所未聞的場面或說話,當中,特首林鄭月娥的「母親論」更是「神助攻」,令人為之反感,一眾媽媽更走出來高呼︰「人民不是特首的孩子!」獨立記者兼作家蘇美智,先後著有《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及《我們的同志孩子》等書,幾年前她曾撰文分享,在國民時代出版的舊課本《開明國語課本》上,有篇題為〈國慶日演說〉的課文,所謂「演說」其實就是一篇畢業同學的發言,發言中把為國家慶生比喻為替孩子做壽,人民以家長自比,期許孩子學得更好、做得更好;跟今天特首的「母親論」相比,高下立見之餘,今昔課本與青少年教育之轉變,亦值得大家多多思考與關注。

瞓街不可以嗎?——《家在街︰香港自建社區》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19-06-20

早於2013年,現為建築設計師的黃思琪(Louise)便開始研究無家社群,當時仍是園境建築設計學生的她,對於露宿者如何利用公共空間,以及與周遭社區之關係很感興趣。直到2015年,她將這套研究帶進香港知專設計學院的社會設計工作室,在李欣琪(Yanki)和Sara的指導下,親身走進深水埗通州街天橋底,不從政策角度分析無家者,而是針對他們的設計技能進行研究,並統稱他們為「自建社群」(Self-build) 。研究在2018年結集成《家在街:香港自建社區》,歸根結底也是在叩問一個家的定義,「住在街上是否可能?(is it possible to live on the street?)」

《山洞記》:穴居人林東鵬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19-05-10

林東鵬以「長篇小說」來形容他這次個展《山洞記》。記得上年在油街看過他的《好奇匣》,那時他說那是一本日記。無論日記還是小說,本應都是以文字作為媒介,但他卻將它化成視覺的鋪陳和編排,讓「小說」以非線性的方式在展場空間裡發生,「寫小說需要編排,線性的、點與點之間的關係,我覺得這個狀態跟我創作時思考空間與影像的關係很相似。」讀者跟據文字排列去理解小說的內容,這跟理解視覺藝術的方式不同,但也有參照,「視覺藝術好似一本打散了的書,我覺得中文字本身是形象,視覺藝術作品就是很多個形象的點連起來,兩者有種類近的關係。」

看書也是很有型——訪Book B胡卓斌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19-03-13

13年搞出版,15年搞書店,由深水埗Book B到灣仔Mosses,Book B先後經歷三次搬遷,今年三月正式進駐荃灣南豐紗廠。書店創辦人之一胡卓斌說,他們的本質無變,仍然是做alternative books,「所謂小眾,我覺得一點都不小,大眾反而只是大餅裡的一小塊,另外有五六成是你看不見的。」

變速.散手.文人畫——樊善標談散文寫作

專訪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4-06

中大中文系教授樊善標近日出版散文集《發射火箭》——與他的首本著作《力學》一樣,都可能會被錯歸入科學類書籍。樊善標本來就有錯綜而跨越的歷史:他原為理科生,在大學卻入讀中文系;碩博左論文主題都以語言文字、古籍研究為專業,後來卻在大學中教授不少現代文學的課;研究及師承都與余光中相涉,卻不走新古典主義的路子,昔有「中港台散文試驗」一科甚受學生歡迎。九十年代加入呼吸詩社,並與凌鈍、杜家祁合編《後青年散文集合》——同樣地,樊氏第一本著作《力學/[]》也以書名點出了作者對於散文美學的個人看法:理性,在形式上追求對敘述的控制,強調散文的「骨架」而非血肉,提出一種幾何之美。

家仍在遠方——專訪韓麗珠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19-01-29

2010年,韓麗珠開設facebook帳戶,開始在facebook寫作。本來只是遊戲,是伸展運動,正如坐得太久也要舒展一下筋骨,好讓自己從高密度、緊繃的小說寫作狀態中抽離、歇息,她說寫散文用的是另一組肌肉。直到後來新界東北、反國教、雨傘,一浪接一浪,她一邊在facebook上寫,開始覺得找到自己的位置,或許可以以觀察者的角色參與社會,參與生活。

寂寞的煙——訪麥浚龍

專訪 | by 紅眼 | 2019-01-08

創作是孤單的。頒獎禮的熱烈掌聲過後,麥浚龍公開感嘆,面對外界吹灰不費的冷親切、壞說話,他不生氣了,他會嘴角上牽,會笑。「人多的地方就有很多問題。」訪問之中,這一句說得輕鬆,印象最深。他喜歡用「大世界」這個詞彙,相對小我的大他者,社會倫理、價值觀、官僚制度和習俗的「大世界」,都太過沒趣。而他選擇以一張有趣的音樂專輯來回應。

一個博物館規模的攝影展——訪策展人劉清平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18-12-04

《PROVOKE》1968年創刊,來到今年剛好五十年。它就像中平卓馬與多木浩二聯手向日本攝影界投下的一顆響亮的震撼彈,卻又瞬間沉寂,一如曇花只一現。《PROVOKE》一共只出了三期,1970年便宣告解散,但它的後遺卻一直延續至今。以《PROVOKE》為主題策展的「挑釁時代——探索影像表達50年」,策展人長澤章生,挑選十二位攝影師作品,包括啟發了中平卓馬與森山大道的東松照明與細江英公,亦有受《PROVOKE》影響的攝影師野村佐紀子與SPEW。

鄧國騫《懶腰》:「我希望所有事情out of control。」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18-10-14

鄧國騫作品《懶腰》屬於天台塾策劃的展覽《日常邊界》的一部分(另外還有日本藝術家下道基行的作品),他以各式家具佈置出家居格局,觸目所及均是衣櫥、床褥、鞋櫃、廚櫃,杯盤碗碟和衣物等尋常物品,另有三部投映機放映參與者每天起床及臨瞓前三十分鐘的片段,然而《懶腰》並不是純然裝置藝術,而是參與式藝術(participatory art),在大館設展之前,鄧國騫已經辦了八次飯局,公開招募參與者到他家吃飯,然後他再到參與者家中吃飯,由本來二三十人的群組,漸漸發展成百幾人。

【歌詞小輯︰周耀輝】學填詞就是學做人——周耀輝的歌詞班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18-09-28

周耀輝的歌詞班早已是浸大傳說級課程,就連鄰校城市大學都曾有學生過來sit堂,由2011年開辦至今已經七個年頭,7x30就是210個學生,然而,桃李滿門的周耀輝卻說:「我唔知點教架。」

浸大「爛grade展」:我們如何面對「失敗」?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18-10-05

浸會大學有一班視覺藝術系學生就不怕爛grade,更大膽將他們的爛grade(取得C+或以下成績)作品放進展場,公諸同好,策展人是四年級的Alysa Chan,「離開評分機制、學院制度之後,一份artwork還有沒有其他可能性?」這是Alysa決定辦爛grade展的第一個想法,她指出平常學系辦展覽,參展作品都是老師挑選的,只有他們認為好的才能入選,但她卻覺得即使不成熟或不好的作品,其實都能忠實反映創作者當時的狀態,「反映他們的創作困境都可以是一件artwork。」

「久不久也要寫一個正經的戲」——專訪潘惠森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18-08-17

事隔兩年,《親愛的,胡雪巖》今年八月再由香港話劇團重演,此劇於二零一六年公演時一票難求,今次在港演出後,更會巡迴內地五個城市。故事以晚清時期有名的紅頂商人胡雪巖為主角,講述他由一貧如洗至富可敵國,最後「風吹雞蛋殼,財散人安樂」的高潮迭起一生。擅寫市井小人物,風格滑稽又無厘頭的鬼才編劇潘惠森,這次認認真真地處理一個歷史題材,他就是要告訴別人:「潘惠森也能寫認真的戲。」

菜街亡如明朝

其他 | by 劉平 | 2018-08-05

關於限期,我們都希望所有限期是「此日期前最佳」,難堪或不堪,事實卻是「此日期或之前食用」,所謂的限期永遠比真實的限期要短。「五十年不變」如是,菜街亦如是。

模型裡的香港與不再流動的河——陳炳釗、董啟章談《對倒.時光》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18-08-10

前進進戲劇工作坊二十周年劇季,改編劉以鬯《對倒》和董啟章〈對倒《對倒》〉的劇作《對倒.時光》便嘗試將今昔香港作對倒呈現,在光影流轉之間,觀眾穿梭於六七十年代與近未來之時空,《對倒》裡一對經典角色又再活現眼前。

於是,我們翻起第一片土——董啟章、甄拔濤、袁兆昌談《自由如綠》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18-08-10

「香港文學是城市的文學。」這種印象或許太過根深柢固,以至當我們想數出一兩本香港書寫自然的作品時,幾乎都會為之語塞,糾纏半天或許只能道出吳煦斌的名字。訪問幾位參與撰寫《自由如綠》的作家,幾乎都不約而同說到,在香港寫植物/自然的作品,不是沒有,但實在少。如此,由廿四位香港作家寫廿四種植物的《自由如綠》就成為了異數,更是史無前例。相較在台灣已經發展得頗蓬勃的自然書寫,香港或許只是剛剛起步,董啟章說這是一本播種插秧的書,而不是收割的書……

遺恨,及小說家的省電模式——專訪鍾曉陽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18-07-18

極少現身公眾場合的鍾曉陽,她的名字首先出現在中學教科書,《停車暫借問》,十八歲的首作恍如傳說。2014年,《哀傷紀》出版,她的名字又再出現,透過訪問文章又知道一點她的事,不多,而鍾曉陽始終包覆在一團謎霧中,直到今天,她坐在我面前。

【水底行走的人】神又係佢,鬼又係佢——專訪陳安琪

專訪 | by 洪昊賢 | 2018-07-06

黃仁逵最終沒有入戲院看《水底行走的人》。「甚麼才算紀錄片」,又或「甚麼才是創作」的討論,陳安琪並沒有與他達成共識。電影由對「妥協」不同的標準開始,以對「追求」的不同理解結束。這樣一套看似「不合作」又「不信任」的紀錄片,有拍攝者與被拍攝者之間的角力,也有兩個老藝術靈魂互相了解的過程:因爭辯而圓滿,因意外而顯得與別不同。

讓美好的藝術與設計進場——期間限定店「靜月.空」

其他 | by 李卓謙 | 2018-07-11

靜月由Calvin的月島屋「進化」而成,由2016年年底開始,舉辦每季一次、每次為期兩日的期間限定店,分別以「春、夏、秋、冬」命名,集合港日台不同品牌,以市集形式進行。後來Calvin在銅鑼灣覓得舖位,便有了現在為期四個月的「靜月.空」,空(sora)是日本傳統藍色色系之一,他說今後活動也會以這色系命名。

旅人卓韻芝——明星的背面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18-06-14

看著眼前卓韻芝一頭捲髮漂亮,唇色艷麗,大概沒人料想到她曾在加拿大被喻為最危險的海洋步道上,冒著有可能被黑熊襲擊的風險,過了六天餐風露宿的生活,亦曾在格魯吉亞海拔二千五百米的山上,忍受嚴酷的低溫。但這的確是她的親身經歷,收錄在她最新出版的遊記《峰迴路轉》之中。事實上,這已經是卓韻芝第五本遊記,距離出版第一本遊記《卓韻芝奇遇記——最冷的冬天》已經八年,這八年裡她又到過多少地方,可能連她自己也沒全部記住,不過她總喜歡將一些對她有情感牽繫的旅程寫下來。

【進擊的平台】「隱形香港」毛淳宇 X 何潔泓︰像我們這樣的記者

專訪 | by 洪昊賢 | 2019-01-03

去年二月,一條討論香港青年食用大麻的短片吸引了我的注意。當時,「隱形香港」仍然只是毛淳宇的個人錄像報導計劃,如今在社交媒體上已經有六萬多個讚好,每條片也有過萬的瀏覽量。「隱形香港」以錄像和文字的形式呈現了年輕一代的精神狀態與邊緣族群的聲音。採訪當日,我自己也幾乎成為了被訪對象,如他們所說:「邊緣有時未必認識到自己是邊緣。」

新蒲崗Bleak House 清明堂經營細節

其他 | by 洪昊賢 | 2018-07-11

清明堂書店是英文書店,英文名Bleak House取材於狄更斯的《荒涼山莊》(Bleak House)。《荒涼山莊》講的是一宗由訴訟案而起,拖延了二十年的故事,正好與店主Albert本來的職業互相呼應。略顯古風的中文名「清明堂」也與法律有關:「問過一些歷史教授說中國朝代裡,有哪些朝代的法律系統最特別,他的回答是『明』和『清』。

離騷幻覺:死亡迫我們想像另一個世界

專訪 | by 洪昊賢 | 2019-01-03

在那個世界,屈原是搖滾巨星,卡式帶預先錄製了每個人的命運。那是一個模糊而妖異的世界,無法區分白晝與夜晚、生與死的界線,而開始即是結束。江記形容《離騷幻覺》的世界本就是一場夢,但在不少人的信念加持下,逐漸變成一個可以追求的真實。

長毛.盧麒.黃碧雲

專訪 | by 劉平 | 2018-11-29

一九六六年五月一日,盧麒十九歲;二零一八年五月一日,盧麒七十一歲——如果他還活著。二零一七年「生果金」港幣一千三百二十五元,二零一八年調整至港幣一千三百四十五元,金額增加了港幣二十元,如果盧麒仍然活著,他會為這二十元再次上街抗爭嗎?還是如長毛所言,六七暴動所催生的「青年政策」,早已將他馴養成千人一面的順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