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書的思考,並非只著眼於文字——專訪香港三聯三編輯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1-12-17

透過書籍出版來推廣閱讀的「香港三聯」,多年來不斷發掘文化題材,在出版業界亦屢獲獎項,最近更創辦《讀書雜誌》,記述與書相關的種種人與事。是次訪問,邀得香港三聯編輯團隊的李毓琪(Yuki)、寧礎鋒(小鋒)、許正旺(阿旺),從內容選材到設計風格,分享他們各自的做書心得,如何以書籍展示香港本土創意,並讓文學重新進入大眾視野。



以文獻的角度整理,讓討論百花齊放


編輯過不少前輩作家文集的阿旺,談到其嘔心瀝血之作,是在盧瑋鑾(小思)老師的策劃牽線之下,參與編修名作家葉靈鳳的日記。整個編輯過程,耗費逾七年心血,記錄葉靈鳳從1942年至1974年的十一冊日記,配以小思與張詠梅的箋語註釋,讓讀者窺視這位文人的一生傳奇。「小思老師從不同人和地方,收集很多關於葉靈鳳的新資料與線索,但一本書的篇幅很有限,許生(許迪鏘)在此幫了大忙,擔當很重要的中間人角色,從中剝繭,挑選精華收錄書中。」以文獻的角度整理文字,阿旺說也是來自許迪鏘的主意。「每年我們的出版計劃都有這本書,但隨著資料不斷增加,編輯定位也有所不同,總是無法實現。正因為多方參與,相對其他書籍來說,每個校次都更複雜,所花的時間也更多,即使是很細微的部分也很斟酌,許生覺得這本書應以文獻的角度來寫,所以日記裡很多手寫字體,我們都有保留那種寫法。」


華麗大氣的裝幀背後,是媲美百科全書的仔細,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廣闊的角度,了解這位充滿爭議的文人內心世界。一書三冊的《葉靈鳳日記》出版後,也為學者提供更完整的面貌,作研究葉靈鳳之用,例如朱少璋參考過日記內容,爬梳侶倫與葉靈鳳、郭林鳳之間的糾葛,寫成〈侶倫「故人之思」事證〉;樊善標則以「讀書、政治與寫作——從《日記》看一九四九年後的葉靈鳳」為題發表論文,談葉靈鳳讀書人、愛國者和作家這三個身份的顯隱和衝突。阿旺認為這本日記的出版,對香港文壇推動有關葉靈鳳的研究,亦帶來了鼓舞作用。「日記無疑是個重大發現,但它並非代表結束。有些東西,日記未必能直接給予答案,但如小思老師所說,同一代的人可以從日記看到不同線索,得到啟發,這些發現會讓大家大開眼界,更加了解葉靈鳳這個人。」


細讀小思老師的箋語,從中可以發掘更多內文以外的線索,讓正文能有不同面向的解讀。對於其「漢奸文人」之名,小思在《葉靈鳳日記》裡所呈現的,則是這位文人如何通過他的文字,以暗喻、典故,隱晦地處理複雜的時代問題。「我很認同許生所說,從不同的看法當中,成就了這本日記。雖然葉靈鳳已蓋棺,無法告訴大家甚麼,但從那些零碎的文字,不同解讀也代表有更多線索去看待葉靈鳳,這亦是我參與項目的最大得著。」這種多角度的討論,阿旺認為對於葉靈鳳的研究也屬好事,並隨之以三聯過往的出版物稍作說明。「我們也曾出版趙稀方教授的《報刊香港》,裡面提到葉靈鳳四十年代所寫的媚日文章,這亦非偏見之說,而是有跡可循,但在《葉靈鳳日記》裡,小思老師對此抱有不同看法。我不會說哪個絕對正確,但卻正好顯示提供了百花齊放的評論空間,給予大家更多空間詮釋這件事。」


亂世文人的內心OS——葉靈鳳三冊《讀書隨筆》書介


9789620433115-套裝展示圖1-3d

(照片提供:香港三聯)



「當大家發覺有需要,會想起我們做過這些事」


除了具份量的文壇作家外,三聯近年也有不少以本地文化為主題的出版書籍,例如《字型城市——香港造字匠》、《霓虹黯色:香港街道視覺文化記錄》等。負責編輯這些書目的Yuki,逐本翻閱並在旁解說,分享她與作者溝通的過程,以及身為編輯的崗位與職能。「編輯是個比較策劃的角色,看看如何以最清晰簡易的方法,將作者想表達的故事讓讀者知道。其實做書的時候,也並非只是做一本書,而是當成整個項目來思考,書籍出版後可作甚麼延伸,例如可以舉辦導賞團,帶領讀者更深層了解書本內容。我們做書也是就著題材發掘,不會只著眼於文字的處理,亦不會將它只當成一本書,而是看看當中能帶出甚麼訊息,從而讓大眾關注這個議題並作延伸。」以藝術玩具為主題的《ART TOY STORY》(上、下冊),是另一套Yuki編輯過的書籍。此書屬坊間首本深入研究藝術玩具的書籍,儼如相關產業鏈的「聖經」,更曾獲香港出版雙年獎的「市場策劃獎」。在書籍出版的選題上,探索當中的每個可能性,Yuki說也是三聯一直以來的出版目標。「之前沒有書講香港藝術玩具,剛好有合作過的作者提出這個議題,大家經過討論成就了這件事。那些沒曾做過而有價值的書種,是我們在內容選材方面,不斷發掘想去嘗試的事情。」


對本地文化有價值而有意義的出版,Yuki提到另一本曾獲雙年獎「出版大獎」的《香港北魏真書》,並找來負責的編輯寧礎鋒,分享此書成形出版的點滴,透過遍佈日常的應用實例,與藝術層面的對談記錄,總結長達六年的北魏書法研究與字體設計創作歷程。同樣歷經千錘百鍊,記錄本地流行文化巨匠的《保育黃霑》,一書五冊,展示黃霑身世與香港軌跡的交錯,今年(2021)書展正式面世後,成為研究黃霑至為重要的專集。從一疊疊散碎的文檔,轉化成具收藏價值的書冊,期間經手過幾代編輯,有幸參與其中的小鋒,說能將此出版成書,團隊都覺得是很難得的成就。「看到實物的感覺很不可思議,很感謝做美術做設計的同事,沒想過它會變得如此立體化,整件事就像做了個標誌,希望藉此也能讓更多人認識黃霑,或者回憶起這個人。」與黃霑同屬一代流行文化的傳奇人物,小鋒談及近期上映的電影《梅艷芳》,以及他有份編輯的《夢伴此城:梅艷芳與香港流行文化》。「公司出版的其中一個目標,是希望能為流行文化上有價值的人留低一些東西。當然很難說要影響整個香港,讓大家記住黃霑或怎樣,但我們能夠做的,是當大家在某個時刻發覺有需要,會想起三聯曾經做過這些事,可以找回來看看。」


傳承匠人精神,全心保存霑叔——專訪吳俊雄《保育黃霑》



image003
(照片提供:香港三聯)



專注於內容的整理之餘,如何符合題材配以合適的設計,並挑選某些重量級的書籍,投放成本在裝幀設計之上,藉此搶奪讀者的眼球,也是三聯每年做書的思路。縱使如Yuki所說,「不一定要厲害裝幀才叫好書」,實際執行起來,亦難以每本投放「珍藏級」的設計資源,但好像出版《葉靈鳳日記》這類大書,從書盒與封面已可見其中心思,設計師陳曦成在書名燙金,呈現文人的典雅氣息,並以拍翼飛舞的火鳳凰,比喻作者的人生經歷,編輯阿旺亦對此書的設計概念稍作延伸。「相隔多年,能有如此重大發現再現眼前,讓大家看到有血有肉的葉靈鳳,設計師想到以時間作概念,沙的不同型態象徵時間,並以他最代表性的鳳凰藏書票,更具象化地呈現這種浴火重生,裝幀亦以裸脊套線的方法,讓日記正文與註釋有互為表裡的作用。」如此華麗的裝幀,阿旺坦言在他主理的人文書類,是比較特別的例子,但透過平面視覺來彰顯書籍特色,同樣考究設計師的功力。阿旺由此談及三聯近年出版的「香港文蹤」叢書,包括《海水的腥味:阮朗文集》,以及被譽為香港五十年代最重要文學作品、侶倫的《窮巷》重修本。「《窮巷》在五十年代初版時,序曲等部分都被拿走,及至八十年代由三聯再版,最大特色是加插了其弟弟所畫的插圖。透過是次重版,除了在於重整它的完全面貌,也關乎侶倫兒子在2018年重新發現《窮巷》的劇本,小說可作為劇本的前奏,其寫實筆觸亦表現出侶倫足以成為香港文壇前鋒的代表。我亦有份參與前年出版的《阮朗文集》,過程是個大挑戰,尤其要特地從不同報章整理其創作年表,很辛苦但也值得。身為五、六十年代盛行的作家,對阮朗的文學研究相對較少,透過這個系列,可以找回當今不太受到關注,或不太被認識的作家,讓他們重現大家的視野。」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黃思朗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悼阿倫狄龍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9-13

杏仁糖

小說 | by 周丹楓 | 2024-09-12

説好不丹故事

影評 | by 亞c | 2024-09-11

雨中的香港 見山還是山

散文 | by Sir. 春風燒 | 2024-09-06

路殺

散文 | by 曾友俞 | 2024-09-07

管他紅杏還是南北杏

散文 | by 惟得 | 202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