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形・致我們終將遠去的校園】訪黃志華《本可成佳話》——懷粵語歌的舊,乘著老歌走進昨天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3-09-06

近年本地流行樂壇再次熱鬧起來,廣東歌不時成為大眾討論的話題,當不少香港人重新投入粵語歌曲的懷抱,資深樂評人黃志華在過去三十多年來,積極研究香港早期粵語歌調的文化與歷史,梳理有關粵語流行歌創作的理論,新作《本可成佳話──粵語老歌故事及觀賞》,藉著九十多首粵語老歌與相關論述文章,讓讀者重新細味半世紀以至八九十年前的歌曲,探究那些年的廣東歌到底發生過甚麼事。



粵語老歌「粗俗欠原創」?


研究香港流行音樂文化與歷史三十多年,對粵語老歌有著深厚認識的黃志華,過往不少著作都與香港早期粵語流行曲相關,例如《曲詞雙絕:胡文森作品研究》、《呂文成與粵曲、粵語流行曲》等,直到目前為止,黃志華所推出的21本著作,包括新作《本可成佳話》在內,大部分都是研究五、六十年代甚至更早期的廣東歌,透過不同人的視角與切入點,逐點釐清該二、三十年的歷史。「近年推出的《原創先鋒:粵曲人的流行曲調創作》,基本上已搞通許冠傑之前年代的廣東歌發生過甚麼事,之後再寫《周聰和他的粵語時代曲時代》,也搞清楚他那十幾年對廣東歌的貢獻。」自從2011年開始,黃志華亦有在YouTube上傳粵語老歌短片,起初數量不多,直到2019年年尾,分別獲得來自北京與南洋的收藏家網友錢隆及Lee Yee Yen,慷慨提供大量珍貴的歷史錄音,當中的粵語老歌更橫跨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令粵語老歌的聲音藏庫大增,也成為這次輯錄成書的契機。「我自己喜歡研究早期歷史的廣東歌,想搞清楚它發生了甚麼事,一直尋找不同主題接近五、六十年代或更前的廣東歌,但都是文字上的資料、舊廣告或歌譜為主,差了些實際聲音,慶幸近兩三年在網上遇到這些收藏家,尤其來自南洋的讀者Lee Yee Yen ,覺得有很多錄音給我處理與補充資料,會來得更有意思,我再根據不同作品補充自己所知,在YouTube發佈這些歌,貼了九十多首,去年年尾覺得可以出版書籍,讓大眾以另一渠道接觸老歌,並將近年我談論前許冠傑時代的文章輯錄起來予讀者參考。」


新書取名「本可成佳話」,源自黃志華去年在《明報》副刊撰寫的文章,提及「粵語流行曲這個圈子發生過不少出乎我們意料的好事,惜好事常不出門」,例如靜婷灌錄的第一首唱片歌曲,就是調寄〈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的粵語時代曲〈未了情〉。如此種種的美好之事,卻漸被隱沒於歷史洪流之中,黃志華以「本可成佳話」之名出版此書,轉載在YouTube上傳粵語老歌短片時所寫的文字介紹,短片數量共有九十二個,並附上二維碼讓讀者邊讀邊聽相關老歌,唯願讀者能夠領會在粵語歌的歷史裡,曾經有過許多值得傳誦的佳話,例如1972年播放的劇集《春暉》,其主題音樂的曲調,早在1960年的時候就已創作出來,作為林鳳主演電影《戀愛與貞操》內的一首插曲,只是這個版本沒太多人知道。「作曲家(梁樂音)在另一空間、另一傳媒,將它變成純音樂,當作給自己作品另一條出路,由此也證明了廣東歌的不幸,在地位低微的時候沒人留意,即使像梁樂音如此有名的作曲家,其作品也沒人留意,結果要到有電視傳媒,用純音樂的方式才受到注意,證明這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問題,欠了人和,寫得幾好都沒用;又例如從Lee Yee Yen向朋友借來的唱片發現,顧媚原來都有錄唱過粵語歌,我自己根本不知道,得知後是很開心,至少證明那時候的廣東歌並非粗俗,也非沒有原創,只是大家不知道而已。」


30247406139707356


因緣際會,深入研究胡文森


多年來一直鑽研早期粵語歌歷史,並致力將相關文化知識普及化,黃志華堅持不懈進行這些研究,其中一個原因,自是希望大眾能夠感受舊日音樂界人士在粵語歌製作及創作上的努力,另一方面,也想藉著粵語歌歷史資料的整理,讓讀者知道「1974年之前沒有所謂粵語流行歌曲」的說法並不準確。「從八十年代開始,整個傳媒以至唱片界,都形成一種主流觀點,認為許冠傑之前沒有廣東歌,就算有,都是粗俗不堪,但我覺得並非這樣,所以一直有心想去鑽研。我寫第一本書《粵語流行曲四十年》,出版前後商台剛好正在籌辦音樂展覽會,黃志淙邀請我到商台資料部蒐集資料,當時我憑直覺拍低大疊五、六十年代粵語老歌資料,也從這時開始想盡努力做得更加豐富詳盡,至少寫完這些書,發現正是這堆資料,刷新我對五、六十年代廣東歌的認識。」


除了本著對早期粵語歌的熱誠,黃志華回憶這條研究老歌之路,多少還得講求些因緣際會,其中他對著名作曲家胡文森的深入鑽研,正是源於千禧年代得中央圖書館牽線,獲取大量相關的珍貴資料,黃志華笑說有如「畀埋條路你行」,方可構成後續的種種研究成果。「當時中央圖書館與我接洽,說他們收到一批很有價值的胡文森作品手稿,讓我可以使用這些作品的版權,因此得以藉此申請並開展我的「胡文森研究」,逐步逐步從細小的主題,回看五、六十年代廣東歌發生過甚麼。」研究初期,黃志華自言對胡文森認識不算深,只對其五十年代的作品,例如〈飛哥跌落坑渠〉、〈詐肚痛〉等歌曲有所印象,但主流角度都認為它們相當粗俗,然而當黃志華仔細研究胡文森,並回看他的早期作品,以至五十年代後期的電影歌曲及粵語流行曲,從中卻發現不少驚喜。「當發現原來〈賭仔自嘆〉的原曲〈載歌載舞〉出自他手,是種很大的驚喜,然後也看到他會樂於嘗試以『AABA』曲式寫流行曲,其中〈秋月〉寫得比較別緻,到了鄭錦昌、鄭少秋的年代仍有翻唱。其實胡文森整個人都很西化,會將當時流行的電影寫成粵曲,例如《魂斷藍橋》與《魂斷離恨天》都有相應的粵曲版本。」



傳統音律與當代歌曲的對話


出版過數百首粵曲及多首經典粵語流行曲,黃志華形容胡文森「多才多藝」,當認真了解過對方的作品後,亦令他逐漸加深對粵樂獨特韻律的認識。「雖然我自己是玩中樂的,但沒人會教授傳統粵樂音律的特別之處,都要自己摸索認識,譬如〈禪院鐘聲〉、〈賣花女〉等歌曲,都是以『乙反』音調來演奏,如果自己不懂得這種音律,根本不會認識到這些如此獨特的作品,如果照用西洋音律演奏,就會差點味道,相反用乙反音律來玩,即使反反覆覆那幾句,都會特別過癮,不再感到沉悶。所以,若要認真研究廣東老歌的話,對當時的粵曲、電影、電台世界都要有所認知,否則觀察視角會有所偏差。」在以往發表的〈乙反調學習筆記〉文章裡,黃志華曾經提到乙反調音階「甚是強調 fa、ti 兩個中立音的地位,因而其風味就更見獨特」,以這種別具韻味的乙反調音階演奏樂曲,更成為黃志華自得其樂的興趣之一,甚至會將近代廣東歌重新譜寫乙反調版本。「研究胡文森的時候,讓我真正認識這種音律,了解後自己相當迷戀,近代廣東歌例如〈大地〉、〈戲劇人生〉,我都曾經將其改寫成乙反音律,甚至重新譜唱。」興之所至,黃志華從手機找來兩段由他演奏、乙反化的〈雙星情歌〉與〈在水中央〉音樂錄音作分享,由此談及將近代廣東歌乙反化的心得。「並非每首歌都可以這樣玩,乙反律有自己的與調性與音域,改寫時首先要將原有樂譜調低一個音,但也不能單單移音,必須稍作潤飾,否則旋律會變得很奇怪,所以需要一定的二創能力。」


在《本可成佳話》收錄的其中一篇文章裡,黃志華細數獲七、八十年代香港歌手重唱致敬的粵語老歌,例如林姍姍重新灌唱〈勁草嬌花〉;梅艷芳在《變奏》專輯一次過重唱〈懷舊〉、〈檳城艷〉、〈榴槤飄香〉、〈一水隔天涯〉等老歌;劉美君重新灌唱〈公子多情〉並親自修訂好些詞句,更連唱片標題都喚作《公子多情》。然而隨著年代轉變,這些老歌獲重唱的機會愈漸稀有,認識到其中價值和意義的人恐怕更少。「那些歌手至少經過六十年代,對於個別老歌的印象會幾深刻,例如劉美君重唱〈公子多情〉,可能她對這首歌特別有感情,但千禧年後很難再有,最多只有明哥(黃耀明)唱過〈勁草嬌花〉,更加別說翻唱三十年代的歌曲。」無論是粵語老歌的短片與文字介紹,抑或是以乙反音律來演奏的近代廣東歌,黃志華都會不定期將其放到網上平台分享,然而影片接觸到的觀眾群,始終還是老一輩居多。「現在講周聰,唯一可以引用的,仍是黃霑、鄭國江、盧國沾,後生一點已是潘源良,至於再後生的創作人,有沒有人會讚賞周聰的作品,我真的不太見到,所以很明顯有個鴻溝,後生一代不會留意到周聰等人的貢獻何在。寫這本書,都會希望可以接觸更多讀者,讓大家認識這些粵語老歌,但頂多也是將自己研究的歷史寫出來,後生睇到就睇,唔睇都冇辦法,不過正如我將近代廣東歌乙反化,也會希望不只有自己玩,而是大家能夠留意得到,傳統音律原來可以用這種方式與當代歌曲對話。」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黃思朗

3體同病相連雪豹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誰偷走了我的意象

小說 | by 陳芷盈 | 2024-04-26

【無形・◯】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散文 | by 王瀚樑 | 2024-04-24

【無形・◯】桃緣

詩歌 | by 羅貴祥 | 2024-04-22

【無形.同病相連】太空漫遊

詩歌 | by 陳康濤 | 2024-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