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東西,不一定透過語言去感受」——專訪宋芸樺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3-03-27

從電影《等一個人咖啡》開始演員生涯,翌年主演《我的少女時代》更紅遍台港兩地,久未來港的宋芸樺,早前應邀出席「第十六屆亞洲電影大獎」的活動與頒獎典禮,相隔六年再度訪港。終於能夠除低口罩,與香港影迷面對面相見,對她來說,一切既陌生卻又很熟悉。雖然行程緊密來去匆匆,宋芸樺亦有抽空接受《虛詞》專訪,除了談及她踏足演藝事業將近十年的心境,也從自己遠赴紐約與巴黎拍攝電影的經歷,講述如何藉此尋回表演的初衷與魅力。



重新接受表演沒有對錯


闊別香港數年,2021年上映《月老》期間,宋芸樺原有機會訪港宣傳,無奈因為疫情爆發而告吹,這次應「亞洲電影大獎」的邀請再度來港,從剛下飛機到參與典禮盛事,都讓她有種「好耐冇見」的感覺。「不管是在展場裡的感覺,或是剛下飛機的那一刻,都很想說出『好久不見』。小時候我很長時間跟家人來香港旅遊,上次來港是2017年為電影宣傳,每個階段的香港當然都不一樣,真的是種『老朋友我來喇』的感覺。」獲邀擔任今屆「亞洲電影大獎」頒獎嘉賓的宋芸樺,提及今屆來自廿二個國家及地區的入圍電影,宋芸樺表示自己看過其中幾套,例如《回首爾後》、《分手的決心》與《人生大事》都非常喜歡,亦有部分電影如《娜娜的逝水年華》,以及張艾嘉主演的《燈火闌珊》,都是她感興趣但未有機會欣賞得到的作品,其中湯唯憑《分》榮獲影后的女角,與朴智敏在《回》飾演出生於南韓、自小被領養家庭帶到法國生活的Freddie,都是宋芸樺希望將來有機會挑戰的角色。「我覺得她(朴智敏)在尋找親生父母的過程中,怎麼去把自己摧毀再自我成長,是我這個年紀很可以有共鳴,而且戲中的她要講法文、韓文,英文,光是語言我就覺得很挑戰。我也很喜歡《分手的決心》的湯唯,那是我希望在某個階段遇到的角色。現在自己的狀態跟《我的少女時代》已經不一樣,我會希望能在這個狀態遇到一個角色,幫助我發揮所有的感覺。」


《回首爾後》:如果我們一直不摘下耳機



談到最近拍攝的幾部影視作品,宋芸樺分享早前到紐約拍攝《我的天堂城市》,以及首次挑戰全英語演出法國電影,遠赴巴黎拍攝《為了國家》(For My Country)的體驗。「所有的工作人員都是法國人,我也完全不會說法文,但我察覺到原來有些東西,不一定透過語言去感受,有時候同一句話,可能有一百種情緒,接收的人也會不同,反而用直覺性的方式去感受,其實蠻不一樣,這是以往沒有經歷過的。當導演跟全部人講戲時,我從他的動作與肢體,大概就知道想要甚麼感覺,後來做出來的東西,也真的是他想要的。」導演哈希德阿米(Rachid Hami)的首部作品《放牛班的提琴手》(La Mélodie),曾經入圍威尼斯影展及釜山影展,《為了國家》是其第二部劇情長片,故事改編自他與弟弟的真實經歷,宋芸樺在戲中飾演來自台灣的女生,並與法國演員沙伊恩布曼丁(Shaïn Boumedine)飾演情侶,雖然剪輯後的戲份不算多,但她覺得從導演身上感受到新思維,整個拍攝過程收穫甚豐。「這次要用全英文講台詞,我之前從來沒有做過,一開始也蠻緊張,怕情緒不對,當然有需要再加強的情況,但從中也看到原來我可以這樣。導演蠻有趣的,當我在對戲的時候,他會偷偷給演員一些小指令,叫我講一樣的台詞,但轉一點點的情緒,當你的表現情緒不一樣,對手的反應也會不一樣。以往我碰到的導演,比較少用這個方式去導戲,感覺很新鮮,讓我重新接受自己在表演上面沒有對錯的這件事。」


IMG_3747



紐約拍攝氛圍,重拾大學回憶


宋芸樺另一套遠赴外國取景的電影,是關注全球移民問題的《我的天堂城市》,故事以三組身在紐約的人作為主題,講述他們如何相互交織並尋找自己出路,同戲演員亦有香港男子組合MIRROR成員姜濤,但宋芸樺說兩人各自演繹兩組故事,無緣碰面。「當然我也知道他是香港新生代非常受歡迎的男歌手,那時候也很想碰到他,但我們是(演出)不同單元的,我離開紐約的一天他剛好來到,沒有機會打招呼。」與她過往演出的電影相比,《我》的拍攝團隊規模較小,但過程卻讓宋芸樺回想到,自己當初想要入行的原因,與團隊在現場不斷湧現靈感,臨時為劇本加插許多小細節,亦令宋芸樺憶起學生時期充滿創意的拍攝氛圍。「剛進這行,是因為在大學時候,認識一群本科都不是唸電影或表演的人,但他們熱愛拍片,每個人都找好自己的角色,我跟著他們參加非常多比賽,有的從劇本開發、找場景、拍攝剪接後製,全部要在48小時弄完一個短片,這種感覺在我出道快將十年,好像有點忘記了。在紐約拍攝的時候,有很多臨時突然發想的東西,幾個人扛著機器就走,跟我學生時期的拍攝感覺很像,我的表現也跳出劇本框架,反而有更多的創意。」


從2014年的出道作《等一個人咖啡》算起,宋芸樺即將迎來演員生涯的第十個年頭。這次在紐約的拍攝經驗,卻讓她意識到自己做得演員愈久,原來會變得愈害怕犯錯。「大家對你會有個期待,覺得這場哭戲,你應該可以哭出來,但我自己讓這個期待變成框架,有時會給自己限制太多,或是被別人框住了想法,反而最真最動人的東西,有時會被埋沒住。」來自時間的壓力,與來自他人的眼光壓力,過去也曾成為她某種窒礙表演的元素,縱使可以用技巧達到別人想要的東西,宋芸樺經歷在紐約拍攝的體驗,現在覺得應該在表演時候拋開這些包袱,更真誠對待自己所演繹的角色,為角色爭取她應該擁有的東西。「有時候自己知道可以(演得)更真實,但是沒有時間,自己也害怕讓人家等,所以把自己犯錯的程度降到最低,然而待在安全的範圍太久,永遠都只有這樣,但其實可以做更多。重重壓力讓我重新反思表演應該要有的本質,現在我會把這些東西拋下,學習怎樣把剩下的聲音都關掉。」


除了參與電影演出外,宋芸樺去年亦有作其他嘗試,在Disney+劇集《台灣犯罪故事》的其中一個單元,首次一人分飾兩角演繹雙胞胎,唯角色之沉重,跟她以往予觀眾的印象頗有分別,對她來說亦是新挑戰。「現在挑選劇本,會選自己想要嘗試的,體驗不同團隊與故事帶給我的靈感,當有了這顆心,會發現自己有源源不絕的靈感,表演上變得更鬆更自在。這些事情還在學習當中,對我來說是很難(達到)的境界,但至少察覺到自己有這樣的感受,知道要一步步達到想要的目的。」在這部單元劇的其中一場戲,宋芸樺需要在車庫裡崩潰痛哭,對於失去親人的家屬應該抱著甚麼心情,宋芸樺說自己就此做了不少功課,看過很多相關紀錄片與新聞採訪片段,然而直到去年自己失去兩位重要親人,才真正感受得到箇中痛苦。「我這一輩子,私底下或在表演當中,都沒有這麼悲傷地哭過,直到去年無預警地失去兩個很重要的親人,對我來說非常煎熬,讓我感受到原來自己親身感受到的痛苦,跟沒有經歷過去表演的感覺,其實非常不一樣。當然故事情節不同,但我自己感受後再演,透過這個戲也是讓我發洩與療癒心理的過程。」


透過表演察覺自己的情緒,宋芸樺認為是作為演員的難得之處,亦令她更加愛惜自己的情緒與身體,並期望將來以更多影視作品與表演,與世界各地的觀眾分享。「一般人只知道心情很悶,但不知道為甚麼,也沒時間與機會思考這些東西,演員本身對自己的情緒與狀態都很敏銳,也必須要了解它,當然過程會很痛苦,因為腦袋通常會有自我保護機制,但演員必須把這些挖開,挖乾淨後才有一天好好癒合,這是當了演員給我很大的改變。只要有一部電影或一部作品,可以讓一個人產生共鳴,為他生活帶來多一點感覺,對我來說已經很好。」


亞洲電影大獎:是枝裕和《孩子轉運站》、濱口龍介《Drive My Car》映後談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黃思朗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台北之旅藝術有感

藝評 | by 胡夢未 | 2024-03-18

《新活日常》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14

殖民地的語言

散文 | by 王崢 | 2024-03-08

驚蟄

小說 | by 盧卓倫 | 2024-03-08

《無邪之境》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08

著名電影史學家及理論家David Bordwell逝世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