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follow me】如何了解一條街?陳苑珊、陳芷盈、黃思朗寫軒尼詩道故事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4-09


灣仔,一個多元的社區,臨海有會展中心,回到內陸又會有大大小小的店舖、食肆、商業大廈,新舊交融的感覺令灣仔成為港島區特別的一員。橫貫灣仔的軒尼詩道,由軍器廠街開始,一直伸延到渣甸街,長度足有1860米。正所謂願聞其「長」,由香港文學館策劃的《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邀請一眾作家圍繞軒尼詩道創作,連同訪問居住在軒尼詩道的街坊,為讀者一一細數這條主要幹道上的回憶。


人情味滿滿的軒尼詩道


此書的責任編輯黃思朗,認為軒尼詩道盛載的記憶和意義值得更多人關注,希望大眾以文藝的角度重新認識灣仔。身兼記者職務的思朗,探訪在灣仔扎根逾六十多年的老店——上海三六九飯店。飯店店主曾居住在軒尼詩道,更向思朗描述六、七十年代的灣仔——一個燈紅酒綠的不夜城。最讓思朗感受深刻的是,這間祖傳的食店堅持「忠誠待客」,做生意竟然不會「賺到盡」,餸菜材料都是貨真價實,收費更是童叟無欺,思朗指這種待客之道在現今社會非常罕見。在訪問時,店主熱情地烹調「鳳喜魚」給思朗試食,他指這道上海小菜在香港非常少見,因為這道菜所花的工夫較多。這樣一家「老實」的店舖,自然有不少回頭客擁戴,店主和客人的關係就像多年老友,三六九飯店更成為灣仔居民的飯堂,「食客品嚐的不僅僅是一道菜,更像是一份情懷。」


軒尼詩道的人情味不只體現在老店身上,報紙檔也不遑多讓。記者陳芷盈訪問一間經營五十多年的報紙檔,檔主燕姐繼承了父親的衣缽,不少灣仔街坊更是燕姐的朋友。芷盈起初以為所有報紙檔店主都是親切和願意接受訪問的,但是很多報紙檔都不願受訪,吃了幾次「白果」,最後才找到燕姐受訪。燕姐在受訪時回憶,從前在報紙檔前和街坊共用火水爐煮食,吃出了一種街坊之間的情誼。芷盈對燕姐如此輕鬆地說出當年的辛酸史感到訝異,沒有親身經歷過的艱苦從前的她,由一無所知到了解燕姐的經歷,便覺記錄具有一定意義,「我想記錄的意義就是證明有些人在這裡存在過」。


私人公共交集的社區書寫


作家陳苑珊書寫了一篇名為驅影之步的散文,講述她在灣仔一邊散步一邊回想從前。作者就像進行一個儀式——驅散那個糾纏自己的影子。當初苑珊收到書寫軒尼詩道的邀約時,她腦海便是:「大鑊啦,灣仔呀!」灣仔和港島區對她來說是一個「封區」,是個不欲碰觸的傷口,她起初沒想過與大家分享這段經歷,還欲寫一篇與個人感受有距離的文來「交稿」。但是,苑珊無法欺騙自己,這段過往才是她對灣仔最大的回憶。在下筆前,苑珊特意再臨灣仔,重新感受這個社區,但她表示仍沒有卸下過去的包袱,眼下皆是物是人非之憂愁。寫完這篇稿後,她慶幸自己感情真摯,足以打動讀者,另一方面,在書寫的過程中找到抒發情緒的出口,令她有所緩和。


陳苑珊認為書寫社區是一種私人和公共之間的創作,作者在一個共享的空間裡注入私人的情緒,讓讀者閱讀在同一地方下既私密又赤裸的感受。在都市化下,舊樓會被重建,稍不符合經濟利益的會被淘汰,一些人情味小店和人會隨著發展而消失,書寫正是其中一種力量,來留住我們記憶中的那些重要地方、人和事件,讓擁有多重面貌的香港不致消失。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楊喜盈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雨中的香港 見山還是山

散文 | by Sir. 春風燒 | 2024-09-06

路殺

散文 | by 曾友俞 | 2024-09-07

管他紅杏還是南北杏

散文 | by 惟得 | 202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