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follow me】《事到如今——從千禧年到反送中》:重回香港二十年——訪潘國靈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4-20


疫情仍在橫行,每日也會傳來新的惡耗,令人感到無力,我們在這個時候可以做甚麼呢?作家以文字記錄真相。潘國靈二月新書《事到如今——從千禧年到反送中》,重新整理他從千禧年以來書寫有關政治的文章,更加入了2019年以反送中運動為主題的評論。潘以文化研究的角度書寫對政治的洞見,以文字側寫他眼中的時代。面對惡劣的政治環境,事到如今,普羅大眾可以怎樣理解政治?


從歷史觀照社會


潘國靈出版《事到如今——從千禧年到反送中》的觸發點是反送中運動,他認為社會已經變得「不可溝通」,不僅是黃藍的對立,即使在同一陣營也互有誤會,他指出這些問題牽涉「歷史意識」(Historical Sense)。潘解釋:「有很多事在2019年發生,好像一個爆炸點,其實不是,你若然要深入認識這些事,便要有一定的歷史意識。」新書帶讀者重讀過去香港二十年的社會事件,回顧政治事件的歷史脈絡,企圖建立一種「歷史意識」的對話。


潘國靈舉出一個「歷史意識」的例子,他指從前的遊行會到政府山,而政府山的空間小得無法聚集人群,自從曾蔭權決定將添馬艦改為政府總部後,金鐘才會出現大型集會。潘說:「佔領金鐘看似偶然,其實是必然的事。」重溯歷史,可以理解社會運動的原由、行動,甚至空間上的轉變。潘說:「如果沒有歷史意識,你會即使身在現場,卻在理解上沒有穿透性。」


潘在放映會聽到一位年輕人說:「上一代不懂爭取民主。就由我們這代爭取。」對此他並沒有反駁或是贊同,反而從中看到上一代和下一代之間的「斷裂」。他解釋民主運動早在八十年代出現,雖不如反送中、反國教的規模之大,但仍是爭取民主的過程。有些人會否定雨傘運動的意義,潘回應若從結果去判斷社運成敗是非常片面的,比如一些沒有成功的保育運動,它會引發有關本土的討論,令更多人關注香港。


書寫現場,記錄時代


這次的書稿大多來自潘國靈的專欄,潘指專欄的力量在於能即時回應社會,所以他傾向在專欄上書寫「公共性」文章。潘在2016年主動停了報章專欄,他覺得專欄的字數有限,加上在速食的時代,所有東西都愈來愈壓縮,於是他逆時代而行,回歸書寫長文。書中有關2019年反送中運動的評論,潘是受朋友曹疏影之邀才下筆,還笑說幸好《端傳媒》接受長文和超字數。


在整理過去的稿件時,潘最大的啟悟是在社運中身處現場是重中之重。雖然網上已有各種媒體提供不同的社運新聞,更有現場直播,但是潘認為媒體是高度濃縮,將最激烈的畫面呈現給大眾,我們無法單靠媒體全面地、真實地了解發生的事。加上,潘指書寫其中一個功能是「記錄」,而記錄是需要「質感」,在現場才可以感受人群的情緒、味道、聲音以及自己的狀態。他提及William Zinsser說的:「Writers are the custodians of memory(作家是記憶的守護者)」,面對政權重寫歷史,作家的角色就是以記憶對抗遺忘。潘國靈坦言很慶幸記錄了這個時代,沉澱自己內心之餘,也是醫治健忘症,「即使我記性不錯,但隔了兩年,都未必能寫到當時的情景」。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楊喜盈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成為貨物

散文 | by 李曼旎 | 2024-11-21

藍地亞倫

小說 | by 鄧皓天 | 2024-11-21

保釣女將鍾玲玲——陳乜

專訪 | by 陳乜 | 2024-11-21

【悼念鄭明仁】陳廣隆悼文

其他 | by 陳廣隆 | 2024-11-05

逃避自由的種類:憐憫

影評 | by 穆純 | 2024-11-05

假仙女的真情指數

書評 | by 楊佳嫻 | 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