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社會"

「荼毒社會」的激進哲學家——奈格里訃告

其他 | by 彭依仁 @序言書室 | 2023-12-20

在九十年代末,世界走向全球化、網絡化的時期,抗爭主體由「工人」轉變為「諸眾」,奈格里與哈特發表《帝國》(Empire, 2000) 探討全球化資本主義世界的「帝國」本質,並預言諸眾將以網絡化、去中心化形式進行抗爭﹔在下一本著作《諸眾》(Multitude, 2004)中,他們探討「諸眾」在「全球化」的帝國中爭取「民主」的角色。後來在2009年出版的《大同世界》(Commonwealth) 中,兩人指出一切憲政基礎源於對產權的保護,故倡導以「共同財產」(common) 反抗現代主權憲政基礎。兩人亦在2011年的「佔領華爾街」運動中發表電子小冊子形式的佔領宣言。

《那年盛夏我們綻放如花》從校園到社會的連結與盲點

劇評 | by 查柏朗 | 2023-10-03

當這情節忠實地改編成第12集時,竟引起了網絡上情緒反彈的聲音,跟連載時一面倒對佈局精彩的肯定,可算天淵之別。質疑的聲音不外乎「欺負人的始作俑者不去針對,反而跟你選擇做朋友,嘗試溝通及幫忙,竟然成為目標」,而解惑的答案就同時通往本作的兩大題旨:一. 社會管治倚靠科技運算的危險:人工智能 (AI) 不可靠,模擬不到人類思考與感受的複雜,只簡單看到先後次序並將其因果連結:四人沒有回覆羅彥輝,然後羅彥輝自殺身亡,於是這四人要負上責任;二. 怎樣面對校園欺凌。受害者對欺凌者沒有期望,卻對身邊關心自己的人有著情感依附,並很容易就感受到被背叛而絕望。惡人繼續行惡,符合其預定人設;但旁觀的他人是否可多走一步,去展現世間尚有善的一面,去給予希望的曙光?然而一旦不能持續,當僅有微弱的光芒都是虛假,才是最難接受。

【藝文在線等】第六集:長江古義人夜唔夜

藝文在線等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3-07-27

在199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大江健三郎依然勤於寫作,其摯友伊丹十三的離世,激發他寫出《奇怪的二人配》三部曲,令他的文學達至新的高度。「藝文在線等」今個星期繼續有作家 #董啟章,與主持卓然、Emily,和大家導讀這位知識份子型作家的作品。

【藝文在線等】第五集:大江健三郎夜唔夜

藝文在線等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3-07-28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近月離世,作家董啟章自言大江是他最崇敬、影響他最深遠的當代作家。「藝文在線等」一連兩集,請來董生與主持卓然、Emily暢談大江這位受人景仰,出名難讀的知識份子型作家,並探討其作品在時代當下的意義。

「韓女獨有戲:韓國女性獨立電影系列」——父權社會下的女性視角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6-26

在父權色彩濃厚的韓國社會中,女性導演如何透過電影說故事?由香港藝術中心及首爾獨立電影節合辦的「韓女獨有戲:韓國女性獨立電影系列」,將上映八部韓國女性獨立電影,以女性視角描繪個人及社會關注的題目,探討禁忌之愛、洩露私密影像、女性在工作中的掙扎、母性、外貌形象等故事。

《愛登士家庭》:最反社會的家庭,卻讓三代人欲罷不能

影評 | by 逸文 | 2023-02-06

Netflix 最近熱門劇集《星期三》,在短短三星期內就突破10億小時觀看時數,黑色幽默再次成為時髦的風格。這個充滿死亡氣息、崇尚哥德文化的美國家庭在30年代僅為報紙上的漫畫,60年代跳進電視機,90年代爬上大銀幕,到2022年經串流平台竄進全球每個角落。為何我們這三代人都會被這個怪畸家庭吸引?

從《憂鬱之島》的爭議,談紀錄片敘事上的真實與虛擬

其他 | by 潘達培 | 2022-12-08

陳梓桓執導的紀錄片《憂鬱之島》,近日引起不少爭議與相關討論,《鏗鏘集》前資深編導潘達培,談及《憂鬱之島》讓他印象深刻的場面,以及那場引起爭議的監獄對話,認為電影是真誠的作品,讓更多人參與映後討論,以至去問:「對你來說,香港是什麼?」看過了,褒貶隨意,也自由表達。權力無處不在,抗衡也應如此。

著作對抗社會不公義 美國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離世:「老到可以死了,是一項成就」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9-07

曾以「臥底報導」深入美國低下階層,寫成著作《我在底層的生活》的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Barbara Ehrenreich),日前因中風離世,享年81歲。擅於批判思考的她,筆觸辛辣而幽默,歷年著作的主題相當廣泛,遍及婦女權利與社會不公等議題,勇於為那些被忽視的群體發聲。

如何在同質化的空間中尋找可能——記駱頴佳「否定性的否定——韓炳哲論他者缺席下的無痛社會」講座

報導 | by 李卓謙 | 2023-03-14

韓裔德國哲學家韓炳哲,近年不少著作被翻譯成中文,但其書寫方式的跳脫,有時卻被指不夠嚴謹紮實,駱頴佳認為閱讀韓炳哲的書還是能為他帶來衝擊,在早前以「否定性的否定——韓炳哲論他者缺席下的無痛社會」為題的講座裡,則聚焦兩個問題,一是韓炳哲如何看待「否定性」,二是「他者缺席」會為當代社會帶來什麼問題。

【無形・夠鐘食藥】前置詞:病態社會,準時服藥

無秩序編輯室 | by 無形編輯部 | 2022-06-01

疫情之下,坐困愁城,無止境的如此不斷循環,看不見曙光,也找不到出路,城內眾人彷彿早已鬱到病,大家都想尋獲那顆除卻人生痛苦的解藥。今期《無形》邀請作者以「藥」為題,將各款中藥西藥共冶一爐,從文學角度為讀者開出一帖逆境下的藥方。

讀黃凱德《豹變》:雖逝猶存的民間社會,將臨未臨的美好新世界

書評 | by 丁珍珍 | 2023-03-06

黃凱德的《豹變》,是一部從逝去年月裏的新聞故事,編織出光怪陸離、但又緊貼新加坡市民社會的短篇小說。作者通過對舊報紙的翻閲,找回那個隨著阿公輩而逝去的鮮活豐富、怪誕粗鄙、雜亂詭譎、但又野性難馴的民間生活。市井小民對當時新加坡種種政治經濟上的巨大變化,雖不甚了了,但卻不是無知無感,反而借用男性對性無能的焦慮,展現了一種集體恐慌的共感。

《濁水漂流》:在濁水漂流的更像是香港電影人本身

影評 | by 劉建均 | 2021-07-12

李駿碩的《濁水漂流》風格較前作《翠絲》沉穩和平實,但作為講憤怒與尊嚴的電影,劉建均則認為李駿碩在駕馭文本方面非常疲弱,出現了「離地部分」勝過「貼地部分」的局面。他試圖用憤怒凝聚劇中群體,可是角色為權益集體行動的場景不多,令主題淪為展示個體日常生活的障礙。

【文藝Follow me】濁水漂流,何以為家?——專訪李駿碩

文藝Follow Me | by 陳子雲 | 2021-06-21

走入深水埗夜流裡的李駿碩,穿過每檔散落於北河街、大南街、桂林街、海檀街的夜攤,發現通州街公園對出、通往富昌邨方向的天橋竟然拆了,大呼難以置信,跑到以前的橋底位置。「那條橋一直是街友聚居的地方,《東張西望》也報道過,說市民都怕了上這條天橋橫過馬路。」

《東京蒼穹下》:我被「社會」逼得走投無路

影評 | by 馮曉彤 | 2021-06-15

人們總是叮囑更生人士:「記得與人保持聯絡,不要脫離社會。」但如果社會並不美好,而人類是不信任的、攻擊性的、敵視的?馮曉彤從《東京蒼穹下》下看出了社會不公義和各種制度對人性的腐蝕。

專訪《濁水漂流》導演李駿碩:我們不過以為自己與其他人不同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1-06-07

言及至此,李駿碩亦不忘一次影後談的經歷:當時有觀眾質疑「點解社工 / 陳妹可以咁靚」,李駿碩自言當時呆了五秒,有點不懂回答。在訪問中他直言質疑人們以一種既定的認知批判別人,更強調「瞓街都可以好靚」。戲中本有一幕講述妓女卓玲(余淑培飾)與出身相近的陳妹相認後替陳妹化妝,「當時負責剪接的麥曦茵很喜歡這幕,她認為兩個女人不理會世界發生任何事,不論身處任何環境,只是在這裡化妝,是一件很美妙的事,亦帶有一種文學性。」惟因篇幅所限被迫剪掉,如今反受觀眾質疑,讓李駿碩感到可惜,「任何人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權利和興致扮靚。當初我抽走很多角色的生活日常,是希望讓電影有更多解讀的可能,但觀眾卻未必滿足。回想過來,這些被剪掉的日常或能讓人從更多方面理解這部作品,那可以是女性的框架、同性戀的框界,又或是時代的框架。」

【文藝follow me】《事到如今——從千禧年到反送中》:重回香港二十年——訪潘國靈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4-20

潘國靈新書《事到如今——從千禧年到反送中》登場!今次呢本書回顧香港過去二十年,帶大家重新睇返歷史脈絡。如果有興趣就唔好錯過今集文藝follow me﹗ #潘國靈 #事到如今 #從千禧年到反送中 #社會 #文化評論 #文化 #作家 #香港 #二十年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Uppercase Print》:對極權殘害未來社會棟樑的銳利回溯

影評 | by 劉建均 | 2021-04-15

羅馬尼亞影壇人才輩出,劉建均提到新銳導演Radu Jude,於上屆柏林影展放映的《Uppercase Print》,是一部實驗色彩濃厚的文獻劇,如劇組在廠景內搭建如問答/辯論比賽的多面表演空間,角色對着鏡頭打破第四面牆,以「旁枝末節」拼湊出羅馬尼亞社會面貌,展現了Radu Jude既銳利又富想像力的創作力。

【已讀不回#19】董啟章:準備變禁書的描寫極權小說——喬治.歐威爾嘅《一九八四》

已讀不回 | by 董啟章 | 2020-11-06

如果要揀一本香港人而家一定要睇嘅小說,一定係喬治.歐威爾嘅《一九八四》。美國大選邁向熾熱巔峰,為咗唔好令個post比facebook del咗,就唔講點解咁講啦!而更加重要嘅係,一係就快啲睇咗條片佢,一係就快啲睇咗條片再買埋本書返屋企。你問點解?唔知啊,但係我可以話比你知,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想知前面嗰句講緊咩,咁就要大家一齊CLS(Like、comment、share),等董生同你一齊睇啦。 #董啟章 #已讀不回 #香港文學館 #喬治歐威爾 #一九八四 #共產主義 #二加二等於五 #動物農莊 #極權社會 #政治小說 #Literature #文學 #導讀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已讀不回」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無形・如果,命運能選擇】有冇得揀,香港的困惑——專訪羅永生《思想香港》

專訪 | by 黃柏熹 | 2020-09-10

但現在不同了,我們令這些力量產生矛盾,加速它們的碰撞,大家便知道,喂,你唔好以為我地幾百年來都唔出聲啊。

命耕

散文 | by 呀木談 | 2021-06-24

為奴數十載,一生甘為齒輪,只求安定。現在年青人渴望打破困局,一生的信仰被破壞,換來他最強烈的反對。

【無形・偷】偷竊的禮儀

散文 | by 鄧烱榕  | 2021-03-12

真正的神偷,更能在下流的肉身裡,修練出貴族的靈魂。

有理無理鬼推理——讀推理小說集《偵探冰室.靈》

書評 | by 何嘉俊 | 2020-08-13

我身既成無遮鬼,何不睜開一雙鬼眼,把荒誕的現實看個究竟?

【政治正確?】歐美盛行的封殺文化:但我不敢分對錯

時評 | by 山下茂樹 | 2020-08-10

我們應當警惕,在建立「公義社會」的時候,有否破壞了自由。

【教育侏羅紀】君子謀道先謀食——香港社會亟須食育教育

教育侏羅紀 | by 周子恩 | 2020-08-04

香港雖有「美食天堂」之稱,但香港人卻未必真正懂得吃,仿效鄰近地區的成功經驗,向年輕學子推廣食育教育,或可帶來改變。

【無形・讀L】黃色經濟圈有多可怕? —《如何在二十一世紀反對資本主義》教會我的事

書評 | by 李達寧 | 2020-07-20

那麼在二十一世紀,我們要如何走向社會主義?是要打碎、馴服、抵制,還是逃離資本主義?

把異色愛情投進極權社會——評謝曉虹最新長篇小說《鷹頭貓與音樂箱女孩》

書評 | by 沐羽 | 2020-07-16

因為在陌根地(香港),虛構與現實是交錯存在的,一如它的邊界,曖昧、模糊、且等待人們偷渡與踰越。

【教育侏羅紀】謊城浮靈自白

教育侏羅紀 | by 野之 | 2021-09-24

眷念啊眷念!是仇恨以外另一股強大的能量。

【無形・夏至】其實,能不能說我害怕?

散文 | by 黃飛鵬 | 2021-09-24

害怕街上傳來氣味。害怕一切揚聲器,害怕每次與人討論未來之後,彼此靜默。

【藝文與社會】浪潮之中凝視火光,你的世界是否依舊如常

藝評 | by 天依 | 2021-12-09

反而在這種隔絕時期,因美術館博物館關門,越發留意到小型藝術空間中藝術家們活躍的身影。

【時代抗疫】永劫隔離 窩居戰線:第N波疫症書單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4-20

因應疫情,拉長戰線消耗時間,不夠耐看的書盞漇錢;所以「虛詞」編輯部為大家挑選了十本與疫病和醫療有關的深度好書,種類多元,包含文學、歷史、理論等多種選擇。抗疫要贏,最好的辦法還是讀書,身體和心靈都要強壯呀。

《對不起,錯過你》寫當下社會的「實」

影評 | by Mike Kwan @ 映畫札記 | 2021-09-27

Ricky 仍然要為生活「頂硬上」:而所謂「生活」其實就是為虛幻願景奔走與承擔不公懲罰。

香港的憂鬱青年──my little airport音樂中的社會意識

藝評 | by S同學 | 2019-11-18

打開my little airport的playlist,總會在他們的音樂中找到那份苦澀的共感,以及,那份在苦中感受逍遙的難得滋味。近月來,mla相繼發佈了三首新歌:〈今夜雪糕〉、〈吳小姐〉、〈K同學〉,每一首依舊充滿了mla獨特的故事性和時代觸覺,從自我的意識和生活空間出發,見證著反送中事件的細節點滴。在圍牆內找出缺口,缺口中播放的音樂,撫慰著我們苦難的人生。

【教育侏羅紀】 教《倩女幽魂》的那一課

教育侏羅紀 | by 鄧小樺 | 2021-09-23

在「小說改編電影」課上,我死都要教徐克版的《倩女幽魂》。1987 年的電影,比同學都要老。而且很多人都已看過,興趣自然不是很大;今年又兼遇上舊生被控暴動,不少同學去了法庭聲援,課室學生又少了點。但我還是,覺得非要講《倩女幽魂》不可。

誰大誰惡誰正確?「以人類學角度看『暴力』」講座紀錄

報導 | by 黃柏熹 | 2021-12-09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日前(九月六日)舉辦講座,邀來鄭詩靈教授、譚萬基博士、周豁然女士、鍾浩浲先生,以人類學角度解釋「暴力」的不同面貌。講者提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其實充斥著無形的暴力,法律、經濟、生活價值等看似和平的秩序,無不是通過看不見的暴力來維繫。最後,講者亦討論了邁向非暴力的可能。

【無形.Be Water My Friend】我們仍然未得勝,頑強爭取太平——專訪何韻詩

專訪 | by 劉平 | 2021-12-09

「咦?佢又喺度。」每次在live或臉書見到何韻詩夢遊的身影都暗自一驚,她總是企得這麼前,而且,幾乎是每一次,點解可以連眼罩都冇?從雨傘運動走到今天以「反修例」拉開序幕的抗爭主場,五年來香港人經歷了多少,何韻詩也就經歷了多少。近日的文宣講得好,「黃藍是政見,黑白是良知」,連大家都開始有「核彈都唔割」的覺悟,就知大家有幾想贏,不只要完勝林鄭、摑她一巴,更加要贏回香港人的良知。大家堅持不割席,問何韻詩點先會割,她答得堅定,除了強權,其他點都唔割。

同路人詩輯:我們會一輩子遺憾/如果我們沉默

詩歌 | by 英培安、劉偉成、璇筠 | 2021-10-05

香港社會運動演進中,很多人從麻木中醒來,為自由作最後一戰。詩人英培安、劉偉成、璇筠也用詩歌為香港鼓氣:「全世界都知道 / 他們奪走我們 / 本來擁有的自由呼吸 / 他們違背承諾……」

【虛詞・逃】不逃

小說 | by 張綺霞 | 2021-09-23

她站在電車軌上,踮起腳向前方遠眺,都是密匝匝的黑衣人群,天氣悶熱得很,人很多,幾乎大部分時間都在等,她用鞋底反覆擦著油亮的金屬路軌,沒有什麼事情可做,人群安靜地推擠,大家都在濃重的疲憊中,在等待些什麼,默言不語。

愛比恨更深,認識社運中的情緒︰《情動於中》新書會

報導 | by 黃柏熹 | 2021-12-09

剛出版以情緒哲學為題的新書《情動於中:生死愛慾的哲學思考》,在香港恆生大學社會科學系任職助理教授的黃沐恩,早前舉辦新書會,討論到反修例運動發展至今,「黃絲」、「藍絲」和警察的不同情緒。黃認為,認識情緒,追問它的意義和價值,有助解釋、理解人們的行為,尤其在社會運動的浪尖上。他又說,情緒愈極端,當中能夠包含的理智就愈低,反思爆發開來的情緒,是當下所需。

聲音的洋蔥︰電話留言連儂牆

報導 | by 黃柏熹 | 2021-12-09

這個電話亭名為「聲音連儂牆」。相比在memo紙上寫字的連儂牆,「聲音連儂牆」承載的是留言信箱的聲線和情感,拿起聽筒,真的好像跟另一個人聊天。設計電話亭的臉書專頁「電Guide」的一位成員說,希望透過留言讓大家表達情緒,也讓別人聽見,藉此促成溝通。

黑與警書單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2-06

7月21日,大批來自元朗圍村的白衫人聚集在元朗西鐵站,無差別打人的行徑震驚香港。次日,黑社會幫派於大西北吹雞群鬥的消息傳遍社交媒體,人心惶惶。沒人會想到,在2019年的香港,竟然要集體發出這樣的叩問︰「而家係咪黑社會治港?」其實各式幫會在香港早已發展成重要的次文化,江湖與政治的勾結也是歷來小說與電影的主題,以下的書單或者可以幫你認識幫會文化與歷史,理解現象背後的成因,至少找回一點浪漫,療癒當下的憤怒與痛苦。

【韓麗珠專欄︰越界的誡】不帶期望的理解

專欄 | by 韓麗珠 | 2021-09-23

沒有人知道看似無盡頭的抗爭,最後會出現甚麼結果,也有人說,希望是渺茫的。正如歷史上的抗爭,多半以失敗告終,而歷史,又總是比每個人的生命都漫長。可是其中深具意義的其實並非結果,而是在過程中,每個參與其中的人,為了爭取比個人更大的價值,而把自己儲蓄在後備區域的潛能突然爆發的瞬間。

【無形.字宅】密居誌

詩歌 | by 周漢輝 | 2019-07-31

電視新聞報導他獲派最偏遠的公屋/報導另一個他年輕三十年再為生活打拼/還報導還有一個他一覺醒來康復了/他們都不認識的他拒絕任何報導

【無形.字宅】中老年大廈

詩歌 | by 陳滅 | 2019-08-09

中老年大廈你何必傾斜/油漆剝落,記憶的聲音空寂/曾有一種新建的美麗/曾有嬰兒似的笑/為這都市給吹一口氣/吹一口氣給下一代/中老年大廈,你何必傾斜

【反思警權.二】警察使用武力的權利範圍 法律兩大準則和倫理五大準則

理論 | by 書生百用 | 2022-01-19

前文提到,警察的權力來自於人民的委託,其權力自然受到公共意志的約束。然而,這不表示民意決定了的一切,它是其中一種標準去劃定警察的權力範圍,另一些標準包括結果論和義務論(或權利理論)。在本文裡,我會先探討和批判「國際標準」的評估準則,然後從倫理角度劃定警方武力的恰當範圍,並用此評估反修例運動裡警察的若干濫權。

【佬訊專欄】漫長的夏季

專欄 | by 佬訊 | 2021-12-09

這些年來,能將時間放慢的日子屈指可數,其中一次是2014年的秋天。還記得那時候,金鐘一帶空氣清新,艷陽高照,散發著一種澎湃的生命力。那時候在附近上班,午飯時總喜歡到周邊散步,看著各有各忙的人,心情特別舒暢,連帶工作效率也好像提高了。沒有記錯的話,佬訊本身好像也是那個時候萌生出來的想法。

【反思警權.一】洛克的社會契約論:警察的權力來自於人民同意與借予,應受公共意志約束

理論 | by 書生百用 | 2022-01-19

對於一些人來說,社會必須有警察維持治安,這是無容置疑;但其實如今我們認識的現代警務制度和工作只是不過二百年前的產物,最早可追溯到1829年倫敦警察廳的成立 [1] 。現代警察擁有相當大的權力,包括街上攔截搜身、搜查、拘捕、竊聽、進入民居住所、使用致命武器等,這些權力都會直接影響到人民的人身及生活自由。因此,警察機構的權力構成了以下的政治道德難題︰警察的權力究竟怎樣才算是正當的(道德上可被允許的)?警察作為香港(幾乎)唯一能合法使用武力的執法機關,其道德基礎是甚麼,又該受到甚麼限制和監管?

【無形.逃】碧波押404︰抵抗與重生,人人皆是藝術家

專訪 | by 黃潤宇 | 2019-07-11

六月午後,不時有烏雲蓄勢湧起,蟲豸在低氣壓中提早出沒;今年六月,很可能是碧波押——這塊在油麻地佇足三年多的社區藝術空間——最後運作的時光。去年年底,香港藝術發展局因「場地未申請公眾娛樂場所牌照」為由,不再予碧波押續約。現今就如黃碧雲所寫的︰「甚麼條例,愈收愈緊,地方都關了。碧波押要關了,賴死到六月底。」「賴死」二字,使盡全力。

像醃菜又像晾不乾的地布︰《上流寄生族》與氣味印記

影評 | by 查映嵐 | 2019-07-09

《上流寄生族》不是甚麼5D電影,卻從頭到尾散發著濃烈氣味。主角一家四口無業,擠在一個半地下室裡,屋外天天有醉漢撒尿,晚上全屋的蟑螂都跑出來開派對。氣窗邊一直晾著幾隻襪子,久久沒有收起,可以想見那潮濕滯悶的房子每分鐘都在釀著霉臭味。

【無形・逃】無路可逃

散文 | by 羅冠聰 | 2021-12-09

繼一百萬人走上街頭,又有二百萬人懷著更悲憤的心情遊行,似乎整個城市都無路可逃了。這是一個必須要立即處理的政治問題,否則這將會變成整個城市秩序、政府管治的不穩炸彈。但對所有人而言,又何嘗不是一件難以逃避的事——中立不是一種選項,任何靠市民「搵食」的人,都會有發聲的期望。

親愛的朋友,請不要輕生,讓我們繼續同行

現象 | by 董啟章 | 2021-10-05

請記著魯迅所說:「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希望是情緒,絕望也是情緒。絕望不是堅固不摧的東西,它並不真實存在。《源氏物語》裡有一句詩很有意味:「哀情亦是無常物」。對於悲哀,也不要執著。唯有破除絕望、破除悲哀,我們才能重獲希望和快樂。

【虛詞.逃】逃

小說 | by 呂宋桓 | 2021-06-24

天色漸暗,警方在沒有預示的情況下,攻擊了我們,每個人都痛之入骨,只是我們並沒有選擇逃離現場,大家都做了約定,要把我們的家園,要帶著整個香港,逃離腐敗的未來,我沒有名字,我只是示威遊行的一份子。

瞓街不可以嗎?——《家在街︰香港自建社區》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19-06-20

早於2013年,現為建築設計師的黃思琪(Louise)便開始研究無家社群,當時仍是園境建築設計學生的她,對於露宿者如何利用公共空間,以及與周遭社區之關係很感興趣。直到2015年,她將這套研究帶進香港知專設計學院的社會設計工作室,在李欣琪(Yanki)和Sara的指導下,親身走進深水埗通州街天橋底,不從政策角度分析無家者,而是針對他們的設計技能進行研究,並統稱他們為「自建社群」(Self-build) 。研究在2018年結集成《家在街:香港自建社區》,歸根結底也是在叩問一個家的定義,「住在街上是否可能?(is it possible to live on the street?)」

不是撲火,是借火——讀洪慧〈借火〉

評論 | by 余文翰 | 2021-12-09

恰恰是這種革命的純粹性及其由「自由」而迸發出的詩意,使我在讀罷洪慧〈借火〉一詩時當即想起了哲古華拉。飛蛾撲火真的是自取滅亡嗎?我想在洪慧看來飛蛾不是撲火,而是借火,燃燒生命是它天然的職責。

今天與往後,讓我們靠在一起

散文 | by 查映嵐 | 2021-12-09

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法國大革命高舉的「自由、平等、友愛」,我們的社會沒有平等,也快將失去自由,所以請大家一定一定要更加珍視友愛,那真的是我們非常重要的武器。

【佬訊專欄】不如一起去宵夜

專欄 | by 佬訊 | 2021-09-23

自由的食宵人民,要呼吸自由的空氣。自由的空氣不在家裡,在街上,在巷中,在我們切切實實踏著的土地上。而我們知道自由的空氣是要自己爭取的,freedom is never free,如果你感覺到你做的事好像很免費,那就代表以後你就要付上代價。

自白00後

散文 | by 鳥人 | 2021-09-23

我不是那種「每個人生來都是獨一無二」主義者,不會整天在發be yourself的語錄。事實上,我很渴望同大家一樣,我很想做一個正常的年輕人——睇YouTube、Netflix、煲韓劇。

【無形.三十】專訪攝影師黃勤帶:精神清晰,照見真實

專訪 | by 黃潤宇 | 2021-11-23

如果說攝影有一種宿命,那應該是與時間相互籠罩、無法割離的特質。艱難地爬上坡,前往與攝影師黃勤帶的訪問地點——外國記者協會——時,腦中一直盤旋著「宿命」一詞。去年多次爆發言論自由受威脅事件的外國記者協會,其在雪廠街的選址是由港督麥理浩提出的;而黃勤帶的最新攝影集《Secret香港樞密1842-1997》中,也剛好錄入了一張飯局座位表,顯示著麥理浩曾與習近平父親習仲勛同台並坐。透過相片再看眼下、甚至未來的中港拉扯,不免有歷史輪迴之感。

【五月三十五】〈回憶有罪〉的世代轉接

散文 | by 洛楓 | 2021-09-23

〈回憶有罪〉還進一步將1989年北京的「六四事件」,聯繫2014年香港的「雨傘運動」,時空幾度轉接,但彼此面對同一個極權,當年的真相一日被隱藏和噤聲,極權的魔爪將繼續無限擴展,如果回憶有罪、如果事不關己,有一天消失的不是檔案,而是香港!

《我們與惡的距離》:讓「精神病患」說話

劇評 | by 黃柏熹 | 2019-05-24

早前讀了一篇評論文章,提到劇集第十話應思聰病發繼而闖進精神科社工宋喬平的辦公室,被宋安撫下來的情節。這段情節我也非常喜歡,不是因為思聰問「為甚麼是我?」的無奈,也不是那句不屬於劇本的「可能因為你比較勇敢吧」,而是,我在其中看到一位外套上掛著小玩偶的精神科社工,如何以平等的姿態,讓病發的思聰言說其經驗──他要拍怎樣的電影,是甚麼使他受苦──在喬平面前的不是一個胡言亂語、幻聽幻覺的精神病患者,而是一個在特定環境與心理狀態下受苦的人,以及他正遭遇的人生處境。

「彌賽亞力量」爆發──評《三里塚:伊卡洛斯的殞落》

影評 | by MAD House | 2019-05-15

香港進入抗爭年代,日本六十年代末的三里塚抗爭與香港的守護菜園村運動相似,於是小川紳介由1968年至1977年期間紀錄三里塚抗爭的七部電影開始走進香港人的視角;大津幸四郎、代島治彥在2014年導演《抵抗的代價:活在三里塚》在抗爭五十年後重訪參與者,就是要探索歷史的現代進行式;到2017年,代島治彥再導演《三里塚:伊卡洛斯的殞落》,在這探索之上再走前一步。

【無形.愚】時代失格 愚樂無窮

散文 | by nico tang | 2019-04-19

我經常也會和自己玩這個「猜反義詞」遊戲,重新思考一些本來相反的字詞,看看會不會找到其他合理的新想像。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生」與「死」,作為生命的「開始」和「終結」,「生」、「死」二字很自然是相反字;但如果相信生命有輪迴,那麼「生」與「死」便只是一種互相交替的延續;而在哲學上,因為有「死」,才顯出「生」的價值;有「生」,才賦予了「死」的意義,兩者又更像是互為因果,並非相反關係。用這種方法玩下去,有很多約定俗成的想法,都可以被顛覆或轉換成新的意象。例如將「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改成「夕陽無限好,好在近黃昏」,在完全相反的意境裡,你覺得哪一種「夕陽」更美?又例如「love at first sight」和「love at last sight」,哪一種愛更動人?

結構暴力,各自論述——評「表演社會︰性別的暴力」

藝評 | by Kobe Ko | 2019-04-14

大館當代美術館目前正在展出《表演社會:性別的暴力》,題目對香港人來說聽起來十分聳動,策展人Susanne Pfeffer在概述裡表明這個展覽要探討的,是結構的暴力。談性別的暴力好像離不開女性主義思潮,籠統地說,女性主義至少經歷了三波轉折,同志運動和酷兒理論亦不斷發展,故此,即便是性別論述也能有多種立場和切入點,慶幸的是,從藝術品中不難看出藝術家各自的定位和觀點。

我們的黃金時代

其他 | by 周保松 | 2021-12-09

上星期,在《我們有雨靴》的映後座談,戴耀廷說,香港真正的黃金時代尚未到來。我不確定他的真實所指。但在當下,因為不同香港人的努力,我們在這樣一場歷史性的審判中,確實見到最美麗最高尚的香港風景。這樣的風景,由我們創造。如果我們見到,如果我們珍惜,這就是我們的黃金時代。

【《G殺》小輯】香港慢性自殺,有種玩法叫《G殺》——專訪林善、李任燊

專訪 | by 劉平 | 2019-03-12

喜歡玩桌遊「三國殺」,裡面有個角色叫「內奸」,先要扮成忠臣撲殺反賊,再除掉忠臣直搗主公,取得最後勝利。不擇手段、傷人利己,內奸不易做,但大人的世界,偏偏就是個內奸世界,年輕人不懂遊戲規則,往往輸得慘,輸得一敗塗地。Don仔徘徊邊緣人善被人欺、傅以泰一心追夢義無反顧,飾演他們的年輕演員,一個叫李任燊、一個叫林善,二人都演活了今天青年人的典型,睇到人眼濕濕、毛管戙。《G殺》獲得金像獎六項提名,代表了甚麼?內奸的世界,或者,有種新玩法叫《G殺》。

論思想及個性之難

其他 | by 周保松 | 2019-02-19

我留意到,現在網路媒體很流行一些思想速成節目,聲稱消費者只需付出很少的金錢和時間,就可以輕鬆擁有上下數千年的學問和思想。我明白這類節目有很大的市場需求,同時在知識普及上起到很多作用。不過,如果有人希望通過這類文化消費,便能輕輕鬆鬆地成為有思想有見地的人,我認為不大可能,甚至適得其反。

香.港.新.盤.命.名.學(2013-2018)

其他 | by 張一村 | 2018-12-30

2013年4月起實施的一手住宅物業銷售條例規定,所有新盤資料皆要公開,筆者根據一手住宅物業銷售監管局的資料庫,收集統計條例實施後一共228個新盤的命名,歸納分析出一些特徵。

【無形.平安】平安

散文 | by 何潔泓 | 2018-12-24

不用虛想明天沒有痛苦,我們沒有得到誰的保障。如果平安一生在殘酷淌血的社會已成了一份奢侈的盼望,那本應如此的安穩景象已成虛無機率不必自作多情。我們只能在藏有善意的靈魂裡,與美好赴一場約。不怕窮得就僅剩這塊斑斑駁駁的內心,因為那處歲月靜好。

算命師的預言陷阱

小說 | by 洛楓 | 2018-12-07

命運的預言是一種魔障,支配和驅逐沒有自由意志的人,預測的系統是火山爆發的氣孔,噴射一堆隨機的泡沫,讓人在迷亂的泥濘裡自我戕害;預言的惡魔必須由預言擊退,驅除凶靈的方法就是招魂,既是毒藥又是解毒劑,循環的治療中不斷復發。

【虛詞.荷爾蒙】牢

小說 | by 馮凱霞 | 2018-11-30

他並不認得夏的模樣,因為他們素未謀面,但當他看見夏帶著微笑同時流著兩行淚水的臉龐,他便知道對方是夏了。長期的治療並未磨蝕他的嗅覺,他在二人之間的空氣中聞到明顯的酸澀味,那正是憂傷的味道。

洩密者

小說 | by 洛楓 | 2019-01-03

人際關係是一種無法根治的傳染病,任何人都會患上而不能痊癒,例如我不認識他,但他認識她,而她又認識妳,妳剛好跟我是朋友,便會無由來捲入洩密的網結中,像蜘蛛巢城,危機四伏,沒有人知道消息原本是甚麼模樣,除了假裝老練而世故的聆聽,沒有人能夠拒絕參與。

【無形.寒】工程師也應該讀文學——專訪許寶強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18-10-19

讀政治經濟學出身的許寶強,將政治經濟學結合文化研究,以文化經濟學的進路分析近年香港的政治社會亂象,嘗試為香港把脈。《回歸人心:極權臨近的香港文化經濟學》結集許寶強近十年的文章,從一國兩制的消亡,威權管治,民粹政治與情感政治,談到民間如何自救,內容龐雜,但關懷的核心不變,那就是我們在這個極權臨近的時代,該如何自處?

【無形.寒】如果我沉默,就是當權者的共謀嗎?——讀《沉默發條》

書評 | by 沐羽 | 2021-12-09

那是發聲的時代,是嘲笑與大規模攻擊的時代,如果你還記得「試問誰還未發聲」、還記得後來對於「今天我」的鄙棄,那也可視為一首歌壓倒另一首歌的時期。那也是網絡力量對於「左膠」的壓制,也是對於「沉默的多數」的一次輾壓,在雨傘以後,好像很少看見這兩組詞彙了。我不太理解,好像一切政治口號在事件淡出後都煙消雲散了,可能因為那時我還是個大學生吧。

愛人屍變列車

小說 | by 洛楓 | 2018-10-12

不因肉身的亡故而能夠阻止離逝者相愛下去……虛脫的她突然使出超乎常人的力氣跳下月台,高速的列車將她猛烈的撞飛半空,轟隆的響雷,一道閃光擊中了蝴蝶釦,軀殼落在路軌上,魂魄卻浮在電線桿,空氣隱約有燒焦的氣味。

大圍的神諭

創作 | by 張婉雯 | 2018-09-19

然而這畢竟是不尋常的一天;k發現自己站在原始叢林中。面前是茂密的、依然翠綠的榕樹冠,倒豎在馬路中心;樹幹如森森白骨直插天空。K深深吸一口氣,開始這趟跋涉的旅程。

【無形.癢】濕疹之隱喻

創作 | by 梁璇筠 | 2018-09-19

很多人以為濕疹小孩是會被欺凌的,的確有時候是會的,但是別人也只是實話實說,也不知道歧視。我記得在玩「狐狸小姐幾多點」的時候因為皮膚是紅紅的,於是總是被要求充當「狐狸」的角色。

一個可以活下去的世界,是可能的

現象 | by Edith So | 2019-01-03

把自殺歸因並等同成「病」,就好像編織物背面的錯雜線頭,明明牽扯龐大社會因素,卻刻意被視而不見——固執地閱讀所有反證,建立一套混淆不清的觀念,轉換成提倡精神健康,從而掩蓋種種生命真相。

沉默的可能

書評 | by Edith So | 2019-01-03

沉默,及作為其相反觀念的發聲、行動,均是文學中長久深遠的話題,其延展面廣闊,涉及不同層次與範疇。沉默,並不只代表無言;它指涉多重層次的思考,反可能凝聚成一股定力,甚至一種反向力量,一種逆反姿態,去制約盲從,令我們不至被社會浪潮推湧失向。沉澱、醞釀、發酵,文學正以其沉思本質,給予我們開闊的視野——於是我們仍可透徹觀察,而又不失行動能量。而當我們在文學中談論沉默,其實是在談論沉默與發聲之間的種種可能。在某些時候,沉默更可能成為焦點,引發諸種不同的聲音與討論。

【毛塵份子 The Way(s) We Live Now】阿伯︰無色無味無聲,無人無物

專欄 | by 毛淳宇 | 2020-05-10

無名的阿伯,到了無色無味無聲,不知何故仍然無人無物的年齡,只配有姓氏而沒有名字,被配給「老梁」這個比號碼更沒記憶點的稱謂。當有人說起「一個女人」,你會追問是甚麼類型的女人,從頭髮,身材,高度,甚至對某部位的意見,除了呎吋、目測質感、與地心吸力的張力關係拉扯出的衡量狀態也能被一一揭發;可愛,鄰家,性感,商務,胖也有貼近吸引抑或貼近厭惡的光譜的經緯指標,務求點出最精準最獨到的形容去達至一個所謂真實的女人。「梁伯」就只是一個阿伯,大家心目中那個「阿伯」。觀看、臆想,關注的輕重有差別,但都是充斥歧視。

「第十一屆香港書獎」:以書寫關懷社會

報導 | by 黃柏熹 | 2019-04-23

由香港電台及香港出版總會主辦的「第十一屆香港書獎」頒獎禮已於今天(6月20日)於香港電台廣播大廈舉辦,十一本獲獎書籍包括董啟章的《神》、潘國靈《消失物誌》、張婉雯《微塵記》等文學作品。

西洋菜慢火滾八樓與我

散文 | by 黃衍仁 | 2019-01-03

這是寫於十一年前,一篇有關西洋菜街、自治八樓與我的文章。西洋菜街行人專用區,是我的啟蒙之地。公共空間、對話、協商、自我管理……當時八樓的朋友帶著這些概念走進這個「區」,以近乎怪胎的姿態在裡面滾動了幾年。那是未有Youtube、Facebook的年代,我們在「區」內討論社會議題、播獨立影片以至紀念六四。沒覺得要鬥大聲,因為這是我們從根本討厭的事情。希望和街坊用家直接溝通,因為不想將這權力交給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