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對抗社會不公義 美國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離世:「老到可以死了,是一項成就」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9-07

民主社會主義作家與政治活動家芭芭拉・艾倫瑞克(Barbara Ehrenreich),日前因中風在美國維吉尼亞州離世,享年81歲。擅於批判思考的Barbara Ehrenreich,筆觸辛辣而幽默,2001年曾以「臥底報導」深入美國低下階層,以自身經歷寫成代表作《我在底層的生活:當專欄作家化身為女服務生》(Nickel and Dimed:On (Not) Getting By in America),歷年著作的主題亦相當廣泛,遍及婦女權利與社會不公等議題,逝世前則仍在進行關於「自戀主義的演化」的寫作計劃,其離世消息由她的兒子Ben Ehrenreich發表,並表示母親「從不喜歡祈禱,但大家可以通過彼此相愛,和奮力掙扎戰鬥來紀念她」。


隱藏真實身分,深入美國底層


曾任《時代雜誌》專欄作家的Barbara Ehrenreich,出身礦工家庭,來自藍領階級的社區,雖然其父親後來取得博士學位,並成為企業的管理人員,但她對美國勞工階級仍充滿感情,也曾經表示從中產階級的位置,「看到對藍領、工人階級的真正偏見」,為她帶來強烈影響。大學時期的Barbara Ehrenreich受到反戰運動啟蒙,開始投入社會運動與寫作,同時也是活躍的女性主義者與民主社會主義者。畢生著作超過二十本,寫作主題相當廣泛的她,內容探討婦女權利、社會階級、福利政策、人類的精神歷史等,1968年在紐約洛克菲勒大學(Rockefeller University)取得細胞生物學博士,1969年與第一任丈夫John Ehrenreich合著首本出版物《 Long March, Short Spring: The Student Uprising at Home and Abroad》,後來更決定放棄教職,全身投入寫作事業。

關心美國女性勞工的權益與生活狀況的Barbara Ehrenreich,2001年出版的《我在底層的生活》,是她最廣為大眾所認識的著作。當時已屆六十歲之齡的Barbara Ehrenreich,深信「如果你想了解一個階級,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入他們」,於是隱藏自己的真實身分與地位,應徵鐘點清潔工、售貨員、服務生等工作,親自投身在美國被視為低下階層的職業,記錄她最低工資生活的體驗,揭露在美國從事底層工作要維持基本食衣住行的難處。Barbara Ehrenreich以其一貫幽默與辛辣筆觸,描寫這段交雜著汗水與淚水的低薪生活,她在書中如此寫道,「整天坐在書桌前不只是一項特權,更是一項責任,我想替在我生命中佔有一席之地的人們發聲,即使有些已不在人世」,該書出版至今,亦被視為討論社會平等議題的經典著作。






學習面對死亡,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2000年被診斷罹患乳癌的Barbara Ehrenreich,曾以這段經歷寫成〈Welcome to Cancerland: A mammogram leads to a cult of pink kitsch的文章,並獲得「美國國家雜誌獎」(National Magazine Award)。在治療癌症的過程中,Barbara Ehrenreich亦以此經歷探討美國的醫藥產業問題,2009年出版的《失控的正向思考:我們是否失去了悲觀的權利?》(Bright-Sided: How Positive Thinking is Undermining America),更就自身罹患乳癌的經驗,諷刺那些美化癌症的正面想法,強調重點在於努力了解社會的真實境況,而非沉浸於鼓勵人待在樂觀假象的傾向。

Barbara Ehrenreich一生著作甚豐,2018年獲頒發被譽為歐洲最傑出獎項之一的「伊拉斯謨獎」(Erasmus Prize),除了對她在社會科學的傑出貢獻予以肯定,同時亦表揚她為那些被忽視的群體發聲。同年出版的《老到可以死:對生命,你是要順其自然,還是控制到死?》(Natural Causes: An Epidemic of Wellness, the Certainty of Dying, and Killing Ourselves to Live Longer),則回到細胞生物學的本行,研究老、病、死亡,提出關於身體,以及人在宇宙位置的全新理解。罹患癌症後健康狀況變差的Barbara Ehrenreich,認為追求盡可能延長生命並保持生活品質注定失敗,學習面對死亡,其實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對於Barbara Ehrenreich來說,死亡並不可怕,正如《Natural Causes》的書名般,她認為人過了一定年紀就會離世,是種自然死亡,更強調「變得老到可以死了,是一項成就,不是挫敗,而這份死不足惜的自由,值得大肆慶祝」。在《老到可以死》的最後,亦可見Barbara Ehrenreich設想的死後世界,其實同樣充滿生機:「死後進到有人類以外的能動性的世界,又是另一回事,這個世界充滿生機,最起碼有數不盡的可能性。不管是否有藥物或宗教幫忙,我們當中曾一瞥這個活力宇宙的人(我們多數人大概都在其列),不會覺得死亡是可怕地躍向深淵,反而更像是擁抱持續進行的生命。」


詩每天超越死亡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破.地獄》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03

編輯推介

大衛連治的魔力

其他 | by 馮睎乾 | 2025-01-22

社畜教父卡夫卡

書評 | by Sir. 春風燒 | 2025-01-22

略談香港中文考試之存廢及其他

時評 | by 淺白 | 2025-01-21

樂諾的番茄炒蛋煲

小說 | by 梁曉聆  | 2025-01-18

悼邵家臻

詩歌 | by 李金鳳 | 2025-01-17

美國著名導演大衛連治逝世 享年78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16

獨力湊仔兩日談

散文 | by 曾繁裕 | 2025-01-16

東尼瀧谷——貪戀村上春樹

影評 | by Ivymoksha | 2025-01-15

《爸爸》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12

【2024年香港書店面貌變化小匯總】

現象 | by 漫遊香港書店 | 2025-01-07

「作者」的復活

教育侏羅紀 | by 任弘毅 | 2025-01-07

詩三首:〈阿修羅時間〉、〈意義〉、〈瀉湖〉

詩歌 | by 王兆基,王崢,王培智 | 2025-01-05

【2024回顧】告別逝去的人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03

他們想,反正我不作惡都改變不了世界

影評 | by Sir. 春風燒 | 202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