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堂書店是英文書店,英文名Bleak House取材於狄更斯的《荒涼山莊》(Bleak House)。《荒涼山莊》講的是一宗由訴訟案而起,拖延了二十年的故事,正好與店主Albert本來的職業互相呼應。略顯古風的中文名「清明堂」也與法律有關:「問過一些歷史教授說中國朝代裡,有哪些朝代的法律系統最特別,他的回答是『明』和『清』。」
在美國出生和成長的Albert,恐怕沒有想過在香港開書店竟然這樣困難。在他的童年記憶裡,父母居住過的香港是一個狹促而人多的城市。去年回流香港,在美國做律師的他決定轉行開書店。一切見於細節:書店無論選書、裝修還是書店設備,處處都見Albert的用心。人生路不熟,Albert自己打點書架、裝修的事宜,清明堂則落址在人流不多的新蒲崗。
「清明」時節雨紛紛
2016年尾才搬到香港,Albert的廣東話至今仍未流利。雖然父母都是香港人,他卻不常回來香港,關於香港的童年記憶更是少得可憐。「只記得人很多,很急,很迫。」除了這些不太友善的印象外,他只記得小時候在美國舊書店中買到的《老夫子》。回流香港,除了因為妻子有工作的變動外,也因為想要多陪伴年事漸長的爺爺。
人在異鄉,即使不再是異客,對於上一輩的居住地卻不免仍有想像。Albert說在中國節日裡他特別喜歡清明節,「清明節講上一輩,講尊敬先人,我自己很感興趣。」搬回香港不久,爺爺就過了身,住院期間他同時也在處理書店的事宜,所以「清明堂」是個百感交集的名字。
做書店難過做律師
十月開始做裝修,書店一月才開始營業,書架、選書甚至書籤的設計都是Albert一手一腳做。「以前行書店,以為書店很容易做,但最初連定價錢都不懂。」英文書店大多集中在中上環等地,九龍區的確不多,清明堂選址在新蒲崗頗為令人意想不到:「這裡租金壓力沒那麼大,而且環境相對較靜,適合開書店。」
清明堂環境清靜,書店中的每一項細節都仔細得像「跟case」。書店設有供於查書的電腦,網站上列明每一項圖書的詳細資料及非常仔細的種類劃分,其中每項書的書籍介紹都是他自己撰寫。越洋而來的外文書全部經過Albert謹慎的選擇:有坊間難覓的大型繪本、兒童漫畫、藝術類書籍、Penguin經典叢書以及一些較難找到的老書,而「香港」的專題書區也有比一般書店更多的香港歷史類書籍。此外,店內還專設了一個書區展示本地作家的新書及本地文化雜誌。去年香港面臨「書店寒冬」,Albert笑說他不清楚這些,但知道香港一直有一定的閱讀人口。「而且二手書店英文書少,開書店未必無法生存。」曾在西貢和愉景灣擺過書攤,他說香港仍然有不少人喜歡紙本書。
清明堂也貼滿了藝文活動的海報,有時亦會免費開放給本地作家做活動。對Albert來說,獨立書店所提供的不只是買賣書籍,更重要的是提供一個可以集中精神的藝術空間,「有書在手,其實就要迫你集中。」開業不夠半年,「雖然有讀者認為比較遠,但人數暫時尚算滿意。」Albert笑說想不到做書店比做律師難。這次造訪也看到少量的中文書,Albert說回來後一直想重新開始學習中文,子女回港後也在本地學校讀書。離開書店前看到牆上的松木板釘滿了書籤、名片和車票之類的紙張,Albert說這些紙張來自那些收回來的二手書,他希望有一天能看到這些書籤物歸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