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follow me】全港首個觸感藝術空間 訪問盧勁馳與藝術家逗點

文藝Follow Me | by  李卓謙 | 2020-07-31

進入傳統博物館,我們被教育「眼看手勿動」,與展品保持距離,稍越紅線半步可能已經被保安上前制止,以視覺欣賞視覺藝術聽起來那麼理所當然,但其實在視覺以外,仍然有很多欣賞藝術的方法。社區文化發展中心(CCCD)自2013年起舉辦「觸感藝術節」,至今舉辦過六屆,今年他們在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的會址成立全港首個觸感藝術空間,邀請了十八位視障或健視藝術家組成核心小組,計劃用一年時間,以展覽、工作坊、研討會等不同形式向大眾推廣觸感藝術。


首輪展覽首先回顧過去多屆觸感藝術節,理解何謂觸感藝術,展品有來自日本、尼泊爾、新加坡等地藝術家之手,亦有來自本地的藝術家。拉開布簾,走入全黑展場,打開全身的觸覺感受藝術。


盧勁馳:「不再先入為主以視覺欣賞藝術」



展品裡有雕塑、陶瓷、銅製或紙製品等,在形式上跟我們平常接觸到的藝術品沒多大分別,到底觸感藝術如何界定?


從事文學創作亦撰寫評論文章的詩人盧勁馳,近年致力觸感藝術的倡議工作及研究,亦曾擔任觸感藝術節策展人,他指觸感藝術的定義有很大開放性,「其實在現當代藝術,由現代主義開始,已經有作品跟「觸感」這概念很有關係,那些作品跟我們今天理解的觸感藝術很相似。」其次在歐美興起藝術通達服務,為了令視障人士更加了解展覽的藝術品,他們會製作能觸摸的仿製品,而這種服務在香港亦逐漸興起。第三,在劇場、行為藝術或裝置藝術等範疇中,愈來愈著重多元感觀,亦是所謂「沉浸性欣賞」,「視覺可能已不是最重要,作品不是要看,是要體驗。」


至於觸感藝術該如何欣賞,盧勁馳認為第一步參觀者應該撇開以視覺欣賞藝術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用身體、用手去探索環境,辨別如何為之一件展品,展品的邊界在哪裡,這一點是我們想讓觀眾重新發現的事。」


逗點:打破冷冰冰的阻隔



「自從後天失明之後,我都好想接觸不同藝術,但每每去到藝術館都發覺很多阻隔,四處都是冷冰冰的玻璃,最多就是有口述影像員,透過耳機告訴你裡面是什麼,或者製作些觸感圖讓你摸,但真正的作品,我是經歷不到的,不管用手、用嗅覺都不能。」參加過四屆觸感藝術節的藝術家逗點,本身為劇場工作者,後天失明以後,經CCCD的邀請開始接觸觸感藝術,希望能在這領域尋求更多可能性與創作意念。


於是前一兩屆的觸感藝術節,他決定打破傳統,將所有展品放進全黑環境,由視障人士帶領觀眾去摸索體驗這些展品,「有些參加者會用身體,用皮膚去感受溫度的變化,有些人習慣用手,有些則嗅覺比較靈感,感受的方式因人而異,所以接收到的訊息都會不同。」


初次走進全黑展場,的確讓人感到無所適從,看不見會讓人不安,也失去方向感。或許一般人總是太過依賴視覺,透過欣賞觸感藝術,也可以讓我們重新學習如何運用其他感官,聽覺、嗅覺、觸覺,去感受、接收身邊環境發出的訊號,從而提升身體的敏感度。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成為貨物

散文 | by 李曼旎 | 2024-11-21

藍地亞倫

小說 | by 鄧皓天 | 2024-11-21

保釣女將鍾玲玲——陳乜

專訪 | by 陳乜 | 2024-11-21

【悼念鄭明仁】陳廣隆悼文

其他 | by 陳廣隆 | 2024-11-05

逃避自由的種類:憐憫

影評 | by 穆純 | 2024-11-05

假仙女的真情指數

書評 | by 楊佳嫻 | 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