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侏羅紀】貧與富的遺傳學

教育侏羅紀 | by  雅言 | 2020-09-29

中國有一句俗話說:「三歲定八十」用來形容人的本性在幼童時期已經定型,很難有所改變。以教育持分者的角度來看,正因為「三歲定八十」有其真確性,所以幼兒教育越發重要,是個人成長、發展各種能力的關鍵時期。某種程度上,人真的終其一生都擺脫不了幼時形成的個性、人格、家庭價值觀等,今天主要探討一下家庭教育中父母親對「物質」的價值觀如何影響下一代,「貧」與「富」的思維如何在不知不覺間「遺傳」了給子女。


先說說「富」的思維。小聰(化名)從小到大追求「名牌」,小時候是「名牌波鞋」,長大了追逐「名牌車」,他的生活沒有其他目標,活得輕鬆愉快。小聰的妹妹一直在讀大學,讀了很多年,換了很多學校,聽說她讀完也沒有念頭去找工作,因為她喜歡當個「宅女」。這就是典型的「富二代」,沒有生活和經濟上的壓力,可以一直「遊戲人間」。他們的人生觀的形成可以說是父母在其幼年豐富的物質供應直接造成的,就是掛在父母嘴邊的那句口頭禪—「買啦買啦!想要就買啦!」這句話在平常父母帶子女去玩具店時也常用,沒有想過簡單的一句話其實是在傳達給子女一種價值觀—「想要」是最重要的,不用顧慮其他因素。若孩子在這種觀念下成長,只會養成揮霍無度的理財態度,並視金錢為一切。


記得曾任教的幼稚園中,有一堂課讓我印象深刻,就是教導高班幼兒辨別「想要」和「需要」的觀念。老師在桌上擺滿了書包、水樽、鉛筆、布偶、玩具車等不同的物品,先請幼兒把物品區分為「想要」和「需要」兩類,大部分幼兒能分辨:「我需要鉛筆寫字」、「我需要用水樽飲水」、「我想要公仔,因為好得意」。接著,老師請幼兒從桌上的物品中輪流拿出一樣自己「想要」的物品,並說說想要的原因。


有個男孩子拿了玩具車,說:「我想要呢架車,因為靚過我屋企果D車。」


老師問:「是嗎?你屋企一共有幾架車呢?」


男孩思考了一下說:「我屋企有二十幾架車。」


老師繼續問:「你屋企有咁多車,可唔可以帶幾架返來借比小朋友玩呢?」


男孩想了想,一臉勉強地說:「果D車係爸爸媽媽買比我係屋企玩嘅,唔可以帶返學校。」


從以上的例子中,有兩個重要的發現。第一,孩子的「想要」可以永無止境,與數量無關。其次,「分享」亦不是自然而然會發生的。我們的下一代要學懂的還有很多—認清楚自己的真正需要、適當地控制自己「想要」的念頭、與他人分享的重要性。


無限制地供應物質給子女,又不加以教導是年輕一代的父母常犯的錯誤。而老一輩的父母常犯的錯誤卻是「貧窮」思維的遺傳。


以前的家庭有些並不是真的處於社會經濟標準的貧窮線下,但父母的言行讓幼兒生活在一種「家徒四壁」的錯覺中。我認識一位節儉成性的老母親,她買東西總是挑最便宜的,例如買菜一定是市場關門前去買最劃算,於是家裡總在吃快過期的食物,而且便宜的水果通常份量多,吃的時候早過了新鮮期,所以家人永遠在吃不新鮮的水果。這種思維套用在子女的教育上,演變成什麼費用都想省下來,不是必要的花費絕對不用,例如女兒說想買樂器,她反對;兒子想跟同學去露營,她也反對。孩子們最後也平平安安地長大了,但在成長過程中失去了無數的學習機會,日後的生涯發展亦有限。這是我們上一代人的悲哀,於是這一代的父母因為他們幼時的缺乏而變相無條件地供應子女,反而過猶不及。


總之,無論「貧」或「富」思維的遺傳,都是一種被扭曲的物質價值觀,人應該了解「物質」存在的真實意義,將其放在生活中合適的位置。古老寓言中的驢子,主人為了讓牠向前走,在牠鼻子前掛了一根紅蘿蔔,吸引牠不斷向前走。不少的現代人與物質的關係就像故事中的驢子和那根紅蘿蔔,但願我們的下一代能夠擺脫物質的枷鎖,不再被牽著鼻子走。正如一句西方諺語:「人不僅是靠麵包過日子的。」(註1)或如穆罕默德的名言:「誰有兩個麵包,賣掉一個吧!用來買水仙花,因為麵包是身體的糧食,花是精神的糧食。」


註1:英文原句:A man does not live only by bread.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台北之旅藝術有感

藝評 | by 胡夢未 | 2024-03-18

《新活日常》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14

殖民地的語言

散文 | by 王崢 | 2024-03-08

驚蟄

小說 | by 盧卓倫 | 2024-03-08

《無邪之境》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08

著名電影史學家及理論家David Bordwell逝世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