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回顧】2018香港文化大事回顧

2018.回顧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1-01

彷佛真的不堪回首——2018事多,也死得人多,真係無病無痛是不能入選年度文化大事的……有逝去,有崩壞,有消失,有重建,有創造。回顧是為了甚麼?留低擊傷你的石頭,從錯誤裡吸收。

一、2018,死得人多
作為文化媒體編輯,今年的最深感受肯定是,實在有太多重要的人死去了,悼念專輯都做到手軟。單是談香港文學界的逝者,都是一張赫赫名單:六月劉以鬯、十月金庸之過世,都是報章頭版,尤其林燕妮與劉以鬯過世只差八天,更讓人感覺2018老天對香港太殘忍了。漫畫家阿虫,兒童文學作家黃慶雲,與詩人孟浪,影評人黃愛玲,雖沒上頭版,但在各自圈子內都是極受重視、身後哀榮。另外非文學界的逝者如高錕、鍾士元、鄒文懷,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或有與香港相涉者如饒宗頤、李敖,也是壓得死人的名頭。緬懷他們,了解死亡的意義,虛詞有另文探討。

二、2018夏,文學大鑊:
2018年的夏天,文學罕有地成為最熱門話題逾月,乃因有三大負面新聞燃燒,而它們均是先在網絡洗版,引發報導,再至傳統媒體。

3accf4d8cf2f773b48eae45b384cf3c5

回應《刺殺騎士團長》被列為二級不雅,香港文學館發起聯署及記者會,得到不少文化界人士響應。

.村上春樹《刺殺騎士團長》被評二級不雅

村上春樹長篇小說《刺殺騎士團長》本是2018重頭文學書籍,但竟被淫審處評為二級不雅,消息由詩人宋子江臉書為爆發點開始廣傳,傳媒、文學界、文化界反應強烈,皆批評為大倒退、有礙香港自由文化發展;報導及評論文章近百(見「虛詞村上事件懶人包」),香港文學館發起聯署及記者會。按雖經強烈爭取,要推翻不雅評級,須在三年之後;惟民間依然不息爭取,以防同類事件再發生。

.圖書館與書展的失格
同樣引來網絡強烈反應的文學事件:由公共圖書館出版之中文文學奬結集書籍,本收錄各得獎者之作品;而有得獎者赫然發現書中自己之文句多處被修改、置換用詞,網上文學社群群起攻之,中間引發不少關於編輯程序及權力、文字風格、文學創作之自由原則的討論。後公共圖書館向作者道歉,並表示會重印文集。期間相近:2018書展以愛情文學為主題,其手寫字體海報甫出,在網上引來極大反應,作家、設計界、網民均形容為「墮落」、「不堪入目」、「美學崩壞」。並有意見認為書展設題偏重流行文學,水平有限,同時在作家選擇方面遺漏太多。

a3a5f9e5dd93fce61a0b87b632256cd3 a1201a
馬建和巴丟草事件敲響文藝界警鐘,令人更為關注創作自由。

三、自由、紅線與邊界︰

.馬建大館風波
流亡異見作家馬建受「香港國際文學節」邀請來港出席講座,場地方大館卻在講座進行前幾天以「不願見到大館成為任何個別人士促進其政治利益的平台」為由,拒絕借出場地。一石激起千重浪,藝術空間碧波押閉館七天以示抗議之外,多位作家及文化人亦表態支持馬建,包括作家董啟章、韓麗珠及「文化同行」成員楊雪盈等等(見〈馬建重返大館〉)。後大館轉軚重允提供場地;馬建稱事件提醒香港必須堅守言論自由創作自由的底線。

.巴丟草取消展覽
在馬建事件之前,中國異見政治漫畫家巴丟草本受邀來港舉辦展覽「共歌」,主辦單位聲稱收到中國當局威脅,故以「安全考慮」為由取消展覽,眾皆譁然;原受邀出席展覽開幕禮的嘉賓香港眾志黃之鋒、藝術家黃宇軒及俄羅斯異見樂隊Pussy Riot,更在社交媒體透過對談直播回應事件,譴責中共以暴力打壓言論自由。展覽雖被取消,巴丟草批判中國時政的其作品卻被大量複製,並張貼在旺角商務印書館鐵閘上。

.大灣區到金馬獎
港珠澳大橋通車,中共與港府大推「大灣區」機遇。香港作家聯會副會長蔡益懷與一眾建制作家提「大灣區文學」,卻遭受不少香港作家一致冷待,擔心「大灣區」式統戰造成香港文學界分化,尤懼創作自由遭進一步壓抑。國族、邊界與統戰問題,在第55屆金馬獎頒獎禮上演成激烈對峙。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得獎導演傅榆表示希望台灣被當成獨立國家,同場大陸演員則口稱「中國台灣」、「兩岸一家親」。並不存在不涉及政治的藝術;要維持自由發表政見的金馬,則更難。

四、科技修改「人」的觀念,《1984》真的來了
人工智能的文化命題一直是「能否取代人」,而近年人工智能對於文字創作的取代性備受注意,如AI人小冰出版詩集,網絡出現「小說生成器」可以製作出數十萬字的小說等等。2018年這類現象更愈演愈烈。

大數據是今年的熱門關鍵詞。網絡消費以至單純點擊,所收集的數據,可以被集權式利用,描繪出每個個人的「虛擬繪像」,大陸更推出「社會信用系統」,以網絡數據加上現實生活中的行為紀錄作出「評分」,從而判斷個體能否獲得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權利。不少評論指出這是《1984》等反烏托邦小說的真正實現,個體作為人的私隱權利何在?更不要說大量監視影像在網絡流通,甚至成為藝術家如徐冰的創作材料。

科技已不止於改變日常生活文化,甚至開始動搖人的權利、人的自主這些存在的基本範疇。大陸出現基因複製而生的彌猴,也有大陸教授賀建奎催生經過基因編輯後的嬰兒。人是否正在成為神?這是進步還是災難的開始?

五、公共空間消逝:西洋菜街殺街(銅鑼灣時代廣場JL)
旺角西洋菜南街行人專用區(下稱菜街)2003年開始實施,名稱本有「永久」一詞;但在2018年,這個行人專用區卻被終結。菜街始於公共空間的抗爭,其多元文化、街頭表演、歷年政治表達也都曾是香港文化的代表,但近年因法輪功及反法輪功團體的爭持、大媽舞及收費歌舞表演之噪音及擾民而成焦點,抨擊聲音不斷,政府順勢終結菜街的公共空間。大媽舞及劣質表演之轉戰各區一度受傳媒報導,而另一方面,銅鑼灣時代廣場的街頭表演亦被組織入秉司法複核而有機會遭禁止。十多年來的公共空間運動在此遭受嚴重挫折,政府不以管理改善而是直接取消,或也是一種管治的詭術。(見「再見旺角西洋菜街小輯」

六、媒體文化版面萎縮
紙媒利潤收窄,首當其衝的往往都是不夠賺錢的文化版面,本來文化推廣版面走向網絡以減少成本,但香港網媒經歷變化後,文化網媒的點擊率明顯不能以hit-rate journalism的方式存活。2018看看,報章雜誌上的文化版面都有萎縮,不少整個消失,或改變成更能吸取廣告的「奢華」消費版面,連文化網體都遇寒冬。文化記者要兼營life style甚至一般新聞炒作,力氣都用來拍片。不少兼具作家身份的傳媒人離開行業,媒體給文藝類的空間更少。

「虛詞」《無形》在淡巿中創刊,拼搏之餘亦感周圍氣氛肅殺,知道必須很努力才能創出生天。另外從《01》及《明周》出走的資深傳媒人出版《就係香港》(being hong kong),同時亦有「隱形香港」等新媒體平台出現,虛詞亦設欄目「進擊的平台」作系列報導。

37073-12 35fdf8ae9329f0011650a77fa3d25644
大館(左)及南豐紗廠相繼開幕。

七、大館、南豐紗廠、新聞博覽館開幕
香港藝文空間一直乏善足陳,2018年大館、南豐紗廠及新聞博覽館三大活化項目相繼登場,大館不但以大量具備質素的展覽吸引文藝界注意,更是文青的打卡勝地。但好景不常,自從強制取消(雖然最後如常舉行)馬建的講座後,大館一度名譽受損。藝術家程展緯趁機再次倡議《藝術家約章》,保障藝術家權益之餘,更奮起對抗藝術政治審查,拒絕向創作自由讓步。馬建事件期間,藝文空間碧波押閉館七天以示抗議,至年底,因公眾娛樂場所牌照申請不果,藝術發展局決意於約滿後收回碧波押的營運權,令人對政府的藝文政策投以懷疑目光。

八、香港文化人移民潮
因政治氣氛抑壓日益嚴重、社會核心價值與常識崩壞、樓價及生活指數高企不下,近年已出現移民潮。2018年的香港文化人移民潮亦成一小現象,移居台灣的知名文化人就有廖偉棠曹疏影一家、小說家陳慧、影評人蒲鋒等。除了感情上的唏噓外,「創意城巿」視文化人的聚居為指標,文化人的移民對於城巿的軟實力不可謂沒有影響。如果政府珍愛香港,絕對應該警醒。

九、#METOO
「#MeToo」作為全球風潮,終於來到香港。去年底,田徑隊員「欄后」呂麗瑤打破沉默,成為香港「#MeToo」第一人;香港小姐麥明詩亦隨後響應,激起陶傑屢次撰文嘲諷「#MeToo」為「中國式大媽公審」。面對一個又一個「#MeToo」,詩人黃鈺螢以長文〈#MeToo〉回應;同一時期,台灣詩人陳克華在臉書發表「女生嚮往當妓女」的謬論,向廣大女性發出人身攻擊,藝術家黃嘉瀛亦撰文回應,明言「歧視的導彈終將射向自身」,不禁令人想起《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林奕含以寫作表明自身,文壇「#MeToo」問題值得關注。

9b080ee2099ba7462c18aa2d12d4e6b2 Artwork-preview-no-22s
《離騷幻覺》色彩豐富,再現50、60年代香港,令人期待。

十、《離騷幻覺》,自己動畫自己做

港產片、粵語流行曲、漫畫,上世紀80年代,香港不絕輸出普及文化,後來因各種原因沒落,難得江記江康泉去年憑《離騷幻覺》獲得有「亞洲動畫奧斯卡」之稱的「DigiCon6 Asia大賞.評審特別獎」,今年正式發動網上眾籌,眾籌一開波即反應熱烈,輕鬆達致目標!江記在接受《無形》訪問時說到,香港人容易忘記歷史,他在《離騷幻覺》裡展示了不同年代及元素的拼貼,提醒大家別忘記香港的歷史,也希望跟大家一起想像未來,畢竟「有些信念仍然可以追求」!不少文藝青年表示,離騷眾籌是他們目擊最振奮人心的一件事。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原址重建:《爸爸》觀後感

影評 | by 金成 | 2024-12-05

著名作家瓊瑤今午去世 享年86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2-04

重讀《安提戈涅》

書評 | by 趙遠 | 2024-12-02

隱世生活不隱世

書評 | by 亞C | 2024-12-02

方方與新寫實小説

書評 | by 黃子平 | 2024-12-02

投資學

散文 | by 雷根 | 2024-11-29

成為貨物

散文 | by 李曼旎 | 2024-11-21

藍地亞倫

小說 | by 鄧皓天 | 2024-11-21

保釣女將鍾玲玲——陳乜

專訪 | by 陳乜 | 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