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回顧】少量星辰也成星座——2018香港文化出版現象概述

2018.回顧 | by  鄧小樺 | 2018-12-29

你讀的書如何,你的力量也必如何。社會碎片化,出版狀況亦不免。有人覺得2018年的出版有點乏善可陳,但年終不妨寫一寫提一提組一組,組成星座式的板塊,可供鳥瞰;儘管肯定掛一漏萬,也希望給有心的出版社打打氣,推動一些書籍。本文立足點由文學出發,旁及一些語言、歷史及文藝書籍,主要談香港而也涉及一點台灣,不免貪多務得而定有遺漏,歡迎識者補充,大家多交流。


粵語作為防線,或變陣


2018年香港書展話題在醜陋的愛情文學海報,其實暗暗隱藏的是粵語文化的一波出版。自十多年前本土文化、保育思潮開始,粵語文化書籍就是暢銷書的其中一個類型;語言書在香港其實經常比文學書好賣,學者、民間研究者如古德明等亦每年都有結集出版,相信有固定粉絲群。本文僅特別注意一些回應時勢而比較走激越風格的粵語文化書(它們都要趕書展的),如次文化堂的評論集《香港粵語撐到底》(彭志銘、鄭政恒編),大量收錄關於粵語受打壓的公共評論。另外小明文創出版《粵難愈愛》(無敵神駒著),白卷出版社出版《圖解廣東話》(阿塗著),作者都是網絡紅人,出版社都是青春型態,帶來了新的動力(也顯得沒那麼激進)。當「本土」一詞一度風聲鶴唳,「粵語」會否是深入我們的生活,重探文化、重組防線的關鍵詞?

至於陳冠中《一種華文多種諗頭》(牛津出版),則是在學術層面重組語言及國族邊界,兼想以香港俚語如「工夫仔」等重新標舉香港特質。語言之為大物,乃可見焉。


書圖-12


暴動記憶(我們並不知道)


暴動是記憶猶新,還是沉沒在歷史中的巨大空白?上半年黃碧雲出版「非虛構小說」《盧麒之死》,重探在六六、六七年間,於「九龍騷動」中曇花一現、神秘死亡的運動領袖盧麒,書末引用2016年旺角騷亂及梁天琦資料。黃碧雲以法庭紀錄、個人剪裁評論、詩化抒情句子等文字所組成的複調書寫,乃是本書特色。本書引起熱烈討論(見李薇婷整理),黃碧雲出版前的座談、畫展及碧波押音樂朗讀,也重新鼓起人們對她的熱愛。(虛詞《盧麒之死》小輯


關於暴動的整理與記憶,程翔《香港六七暴動始末——解讀吳萩舟》亦是重要出版。程翔因感到社會上存在「為六七暴動翻案」的動力,特別指出吳萩舟文稿可以提供暴動期間中央應對事件的措施,因此可供讀者探究:暴動的「左傾」思想根源、發動暴動的動機和目的、暴動的組織指揮系統、周恩來在暴動中的角色等。


書圖-04


文學重寫,易名與同名


2014年,黃碧雲、鍾曉陽、鍾玲玲曾同時出書,並談及「重寫」此一欲望;2018年,三位作家都有出書。鍾曉陽重寫1996年出版的《遺恨傳奇》為《遺恨》(台北:新經典出版),擴寫逾十萬字,加入更精細的描寫,並給寶鑽以更有力的結語(鍾曉陽小輯)。鍾玲玲重寫《玫瑰念珠》而成《2018》(水煮魚文化出版),篇幅更為短小,人物如愛菲、良琴、文生等與《玫》一樣,童年與調景嶺生活情節大致一樣;語言更簡潔而直指內心,動用大量自動書寫,破碎而始終指向情感與人的起源。(李薇婷評論


董啟章《愛妻》(台北:聯經出版)與鍾曉陽小說《愛妻》同名,但非重寫。向現代主義的「意識」轉向科幻小說色彩的「意識」,論者或有認識這是董啟章轉向思考類型小說如科幻的嘗試,而董啟章始終保持其關於「自我」主題的探索,並挑引真實與虛構的邊界。(董啟章小輯


西西的《織巢》(台北:洪範出版)也可視為對其1991年發表之自傳體小說〈候鳥〉的重寫——八十多歲之老人,在各種身體限制下仍然堅持創作,將小說擴寫至二十萬字,委實驚人。書中織入母親的故事、妹妹的長信等,多聲道敘述,且一貫是西西的平和多元溫柔姿態。今年並有重量級的《西西研究資料》四大卷出版,收集大量關於西西的評論及研究資料,有近身角度而視野複合,是對這位殿堂級香港作家的致敬。(西西研究資料發佈會報導


書圖-01


書圖-05


愛這個城巿,難不難


崑南同樣是八十多歲而創作力驚人的香港殿堂級作家。今年的絕版復刻出版不多,而崑南的《慾季》(藍藍的天出版)與黃仁逵《放風》(香港文學館出版)均有良好銷售成績。崑南更自資出版詩集《旺角大變奏》,收錄他自2000-2018年間旺角主題之詩作。崑南一直熱愛旺角,他的旺角詩有著個人的想像,也能描繪出旺角的普遍印象,更是香港都巿混雜與邊緣文化的借代。(崑南訪問


關於香港地方書寫的出版近年不少,今年不算多,但也值得一提。《新蒲崗地文印記》(水煮魚文化),是關於新蒲崗的歷史、文學、文化的考察整理,這個地方雖以工業區見稱,其實一直因是文學雜誌出版社的所在地而被書寫,近年的工廈發展更注入大量文藝氣息。另一本受到注意的是趙曉彤《步》(石磬文化出版),趙曉彤以文化記者型態踏查香港各區,營造對香港地區文化的入門書(此類書籍過往難得有文學向度),書中精美攝影及插圖也帶動銷情。


韓麗珠的《回家》(香港文學館出版)是她的第一本散文集,也是她自從《寧靜的獸》之後首次在香港出版著作。《回家》著重內心向度、個體感受,但同時是對香港、空間、地方、居住/流離的書寫,同時秉持邊緣角度與抗爭記憶,如果要談香港這個城巿,《回家》將是不能繞開的一本作品。(《回家》書評


小思《曲水回眸——小思訪談錄》上下冊(牛頓大學出版社)紀錄了這位香港文學歷史研究者的學習與工作歷史,難得是「訪談」,與談者均為學者,顯出極多的細節整理功架。細節多,評論多,小思更罕有談及她參與社會運動的經驗,從多個角度呈現出她對香港的愛。 (小思訪問


書圖-14


書圖-13


不能錯過的回憶錄


今年的回憶錄出版甚多,吳靄儀《拱心石下——從政十八年》牛津大學出版社),紀錄她從政以來為公義而循法律及議會所做的奮鬥,俠氣丹心。在金庸逝世後,吳靄儀成為坊間最期待的金庸評論者,而她也不負眾望,持平又大膽,不為死者諱。專欄作家馮睎乾更提出「Margaret Test」,測試年輕一代對吳靄儀之認識。無論是出書後的宣傳、評論金庸,吳靄儀念茲在茲的,總是香港的反抗力量。 (吳靄儀訪問


太早能寫回憶錄也是令人唏噓的,羅冠聰的《青春無悔過書》(白卷出版社),是他入獄的經歷記憶,作為出版的反應似乎比黃之鋒的《獄文字》更好,還獲得了書獎。羅冠聰在獄中讀過的書,很可能比一般大學生整年讀的還多。(羅冠聰訪問


年末《余英時回憶錄》(台北:允晨出版)引起追讀潮,有人甚至以是否看此書來鑑定讀書資歷及水平。余英時與香港淵源甚深,曾在港十年,本書第四章專載由新亞書院至中文大學之經歷,標舉出香港的自由空氣,何等重要。


書圖-10


文學新名字、類型文學


進入文壇的新名字,今年以詩集為多,並多集中於水煮魚文化出版。曾淦賢曾在聯合文學做過專輯而擁有一批讀者,《苦集滅道》之沉痛深淵,乃受注意。羅樂敏《而又彷彿》以淡化和消抹為要,當與作者的行政日常有別。(曾淦賢、羅樂敏訪問)水煮魚後來更推出「梭書系」,為新銳作者出書,其中呂少龍是首次出版著作,《人體雕塑》。另外00後作家勞緯洛於書展期間推出長篇小說《卷施》,寫出與中學生背景完全不同的哲學味及抒情方式,相當驚人,巿場一時未識回應。


同為「棱書系」作者的曾繁裕之《後人類時代的我們》,其實已是他的第四本小說。本書具科幻小說的框架,修辭之文藝味重,並非香港讀者一般看到的衛斯理式科幻小說,可能比較近乎伊格言類風格。陳浩基推出新作《山羊獰笑的剎那》(皇冠),由推理走向驚慄。譚劍以台南為背景的《貓語人》(台北:蓋亞)三卷今年亦重新再版。香港出版巿場,推理與驚慄類型之出版基本上已被網絡小說佔據大半,而此類網絡小說之語言往往並非文學類的作者及讀者所能習慣。以上三位作家或往文藝靠近,或在台灣出版,尋求「講究文字的類型作品」之空間。


書圖-03


書圖-07


走向學術與精緻的電影書


與電影相關的書籍原也是文化類出版的一支分流,但今年明顯減少出版量的是一般性的影評隨筆,竟只有月巴氏的《看了》(今日出版)一本,看來是報章文化版面萎縮,不少影評轉戰網上,而趁時勢潮流熱話的影評書在長線競爭力上較弱,月巴氏是少數由舊傳媒文化成功轉至新媒體文化的寫手,《看了》的銷情竟比往年更佳。


另外文人與電影相交處,有傳奇編劇兼前衛詩人邱剛健,近年其作品從香港熱到台灣,清華大學今年有舉辦邱剛健的專題展覽[虛詞邱剛健小輯]。《異色經典:邱剛建電影劇本選集》(三聯出版)做得相當精緻。年尾《西方科幻小說與電影——西西、何福仁對談》(中華書局出版)亦是橫跨文學與電影的重頭書。


其餘電影書很多是學者論文,如張建德著《香港電影:額外的維度》(中和出版);麥欣恩著《香港電影與新加坡》(香港大學出版社);陳劍梅《遇上黑色電影:香港電影的逆向思維》(中華出版)。


影人專書整理方面,年中有《林青霞 雲外笑紅塵》(李焯桃、陳志華編,香港國際電影節),及年尾趕及面世的,重頭書籍《許鞍華 電影四十》(卓男、吳月華編,三聯出版)。


縱觀以上趨勢,即使電影這樣有大眾娛樂工業為後盾的範疇,要做出版都須借力於大出版社或資源穩定的大學出版社,一般中型面向巿場的出版社,已經很少能做電影書了。相反,關於獨立電影的出版物,近年則好像每年都有一本,今年就有譚以諾、李佩然、吳國坤編的《香港獨立電影圖景》(手民出版)。行業M型化嚴重。


書圖-09


書圖-11


哲普書與救助人心


哲普書的出版風潮已持續幾年,其出版邊際更有與大眾心理學類融合之勢,也許讀者不單是想了解哲學問題,更是想借之解決人生問題。好青年荼毒室乘著網絡推廣哲學的大勢,繼去年的《好青年哲學讀本》(天窗出版)之後,再有《小日常的哲學》(天窗出版)出版,一群哲學青年的動力,似乎已經造成勢頭。


另外曾瑞明以其哲學博士及通識教師的身份,推出《香港人應該思考的40個哲學問題》(商務印書館),本書標榜中學生都能看,以哲學角度思考社會問題。是曾氏從《參與對等與全球正義》等學術書之後的普及哲學嘗試。


在思想類書籍,2018年如果有一個關鍵詞,可能是「情感政治」;如果有一個名字,可能是許寶強。許氏今年連續推出《回歸人心:極權臨近的香港文化經濟學》、《情感政治》二書,都有許氏一向思考及重置人文類概念與框架,同時秉持人文主義核心價值的思路脈絡。似乎許寶強有繼周保松之後成為另一知識青年心靈導師的潛力。(許寶強訪問


書圖-08


書圖-02


從字體識香港


文學與設計有一個交接點,乃是字體設計而字體不止見於書本,更充滿於我們的日常空間。2018年有兩本書都以字體為切入而趨近香港文化,一本是設計師陳濬人與徐巧詩合著《香港北魏真書》(三聯出版),由南北朝魏碑追溯到香港街頭所見的招牌字體文化,書籍設計極其精美。另一本由理工大學郭斯恒所著的《霓虹黯色——香港街道視覺文化紀錄》,則專研霓虹光管招牌,亦是見出俗中之雅,香港的中西文化交匯與互融。兩書一專精,一廣納,或者都可見出理工大學設計學院歷來對於香港庶民文化一脈尊重之傳承。


另近年香港亦有大量民間自創字體湧現,如勁揪體、硬黑體、李漢港楷等,相信字體會成為文藝出版界的一個小潮流。


書圖-06


結語


從紙價、書店流通率、文化版面的萎縮來看,現在做書要有利可圖真不是容易事。正因如此,本文提及的都是出於價值考量而非巿場考量的出版物,希望能有更多人堅持下去。其它城巿已傳出實體書銷量反彈的消息,希望香港出版業也可以快點感受到春天的氣息吧。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鄧小樺

詩人、作家、文化評論人。《文學放得開》主持。著有詩集、散文集、訪問集。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雨中的香港 見山還是山

散文 | by Sir. 春風燒 | 2024-09-06

路殺

散文 | by 曾友俞 | 2024-09-07

管他紅杏還是南北杏

散文 | by 惟得 | 202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