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藝文界關鍵詞

其他 | by  王天仁 | 2019-01-09

一年伊始,不同界別都喜歡找來專家對新一年作預測,小弟不是專家,但去年初嘗試以五個「關鍵詞」的形式,為藝文界新一年穿鑿附會一番,竟有點雖不中亦不遠,故今年再來胡說八道過過口癮。

一)疲勞
自去年5月尾中區警署建築群活化而成的「大館」開幕,然後今年初迎來西九「戲曲中心」及另一活化場地——荃灣南豐紗廠旗下的「六廠」將於3月正式啟用;加上2019年中,擴建後的香港藝術館亦重開,連同原有的公營和私營藝術場地,時常高呼「藝術我識條鐵」的大部份香港人,將在2019年面對前所未見、一波又一波的藝術浪潮,難免審美疲勞;業內人士呢?無論屬哪個崗位,面對近乎日日都有的各類開幕、派對、開會、及藝術勞動……該會疲勞到在非視卜或挨豬上呻攰的時間也沒有,然而量和質之間能否取得平衡?暫未可料。(而且多勞不等於多得So9Sad)

二)瓶頸
承上點,場地一下子多了,使本來周六日已密麻麻的藝文活動變得更癲,不但搞手們要面對「撞晒期」的問題,有心參加者亦往往面對兩難取捨,最大問號是觀眾和活動參與者有沒有同步增加?還有,過去幾年已開始出現一個不大健康的現象,就是同樣的某幾位本地藝術家,接連在不同項目中擔綱。(唔駛開名啦!大家有留意到嘅……)這機構辦的活動剛開幕,另一機構差不多人腳的節目又接力了,是新生代藝術家未能接棒?還是策劃活動的機構對人選傾向保守?無論如何,關於日子、觀眾群和藝術家接棒這三方面的瓶頸,是愈塞愈實還是能在新一年突破出一片新氣象?有待觀望。

三)To be or not to be
用甚麼副題形容以下情況好?(靈光一閃下出現了黃子華而不是莎士比亞)Anyway先講「打咭」文化,愈多場地表示愈多機構需要跑人數,無論活動內容為何,「打咭位」儼然成為人數守護神和must have item,主流媒體一句甚麼十大打咭位,總會招徠一批信眾,但信眾行為又易干擾其他純粹參觀者,要如何處理打咭位實在兩難。另一邊廂,由推動大灣區而來的藝文資助項目該陸續出現,還有去年預測過的種種「收緊」,今年只怕繼續惡化成常態,無論前期審查或事後紅線帶來的禁制,相信會隨著場地增加而愈見頻密。藝術家面對策展人、主辦方、場地甚至是自己設下的無形政治界線,只能嘆句:「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無論點答,注定是悲劇。

四)紙媒
「紙媒已死」的標題,恐怕大家早已睇到麻木,甚至由喊苦喊忽變笑喪;然而恕小弟莽言,社交媒體訊息已泛濫至超過臨界線,物極必反下網絡極有機會自己玩死自己,除非另出現破壞性創新,否則「網絡訊息睇到厭」或會成為轉捩點,紙媒的實在和恆久總會回歸人心,如各位留意一下報攤或書店,不少新刊物和獨立出版社繼續悄悄起革命,甚至特色書店也在港九新界落戶,加上年尾區議會選舉,除了大打網絡戰,文宣印刷品和地區報等相信亦是戰場,紙媒不但未死而且正在華麗轉身,成為跨界引爆線上線下話題和引發行動等多劍合璧的連接點。

五)真正連結
去年預告過水蛇春咁長的藝文圈跨界聯乘(cross-over),今年已成為見怪不怪的現象,甚至橫跨至更意想不到的範疇,並將發展成更實在的連結。由初期雙方蜻蜓點水式的合作,到漸見火花後深入了解,跨界聯乘不單帶來新鮮感,對創作人而言更是一種雙向啟發;加上時勢艱險,個人力量有限,藝文圈的連結希望能超越展覽或表演等活動上的短期合作,建立有力量的真正連結,當中最重要的除了人與人之間信任和分享,空間亦是關鍵,獨立運作的私營藝文空間如「合舍」一類,或會在新一年變得更為重要。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關於爸爸的兩位小演員

影評 | by 毛曄穎 | 2024-12-24

張愛玲與宋淇談瓊瑤 也談亦舒

歷史 | by 馮睎乾 | 2024-12-12

編輯推介

2024 好平安編輯室 聖誕Chill Guy書單

如是我聞 | by 虛詞編輯室 | 2024-12-25

迪士尼刪除新作的跨性別元素

報導 | by 虛詞編輯室 | 2024-12-21

飲江詩兩首

詩歌 | by 飲江 | 2024-12-19

Fahren

散文 | by 言水 | 2024-12-19

被時間觸碰的光之羽

散文 | by 賴志豪 | 2024-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