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並快樂著一一九十後世代故事

書評 | by  李顥謙 | 2019-04-26


今時今日,談九十後卻談有關的名人代表、宏大論述,恐怕都是一件不合時宜的事--幾年間,渠道、路線、群體、價值一一分崩離析。無論是黃之鋒還是梁天琦,「高登」抑或「連登」⋯⋯ 巨輪滾動之快,已令九十後整個世代,失去「唯一」與「代表」這些價值的存在。


由九十後記者,蔡寶賢編寫的訪談集《海浪裏的鹽——香港90後世代訪談故事》(下稱:海浪裏的鹽),就沒有將這一世代的焦點放在政治名人、運動員或明星身上;她關注的,是最細微的普通人,那些「沒有光環」的素人,如何在社會的夾縫裡,反覆糾結地生活。


想像結合觀察 編織世代紀錄


《海浪裏的鹽》中的所謂「海浪」,是指時代與社會之中,反覆洶湧的考驗;至如「鹽」,就是九十後通過到磨練,提煉出來的結晶人生。為了在藝術呈現達到「海浪裏的鹽」的效果,設計師西奈就在書衣裡以黑色為基調,加上灰銀色的起伏線條,營造水面粼粼波光的效果,淺灰色書腰上的反射潰塊,就如長期在日光照耀中,結晶出來的「鹽」。


要論證九十後與時代的關係,蔡寶賢就先在《海浪裏的鹽》的開首,總結她的研究結果--《香港九十後與社會》的問卷調查數據。她挑選出1990年到2017年間的八十多個香港與國際大事,再由一百一十六位回覆問卷的九十後,投選出最影響自身的香港事件和世界事件。結果顯示,兩件最影響九十後的香港事件是2014年「雨傘運動」與1997年「回歸中國」;最影響九十後的世界事件,則是2004年「Facebook面世」與1990年「互聯網出現」。


無可否認,「政治」與「虛擬網絡」,就是豢養九十後成長歷程的兩大板塊。權力、資訊反覆帶來巨大的形塑與崩解。所謂九十後,就是從不由自主的「瑣碎」所構成。全書的結構就著力展現這種世代特徵,如以三章「混沌」、「重構」、「凝結」主題劃分內容;每篇訪問都以「廢」、「跑數」、「搵食」、「開心」等生活化的詞語命名主題直接指向年輕人的處境與糾結; 就連蔡寶賢的訪談內容,也是即興發展,沒有預設角度的。


廿九位受訪者的職業分佈廣泛,包括編輯、文化工作者、田徑教練、放射師、商人、銷售員;也有不少受訪者是網台節目主持、DJ、電影導演、自由工作者,反映出九十後追求講創意、自由度高的工作,也不介意回報不穩定的精神特質;學生亦佔了一定比例。九十後教育程度普遍不低,隨之而來的,往往就是競爭太大、生活與升學成本極昂貴、難以分享經濟成果等深遠問題。


大時代裡 默默走路


年長一輩的人,也許總會批評九十後是「過於自信」、「懶散」、「軟弱」、「漠視傳統」、「不設實際」;攝影師方家遠,就有意讓讀者理解九十後那渺小、惘然、柔弱的一面。像書中受訪者的簡介獨照,多以隧道、後樓梯等陰暗場地作主題背景;景物所佔比例比人像多;面容的焦點多被模糊呈現。受訪者不是瑟縮在橋底長椅,就是駐足於無邊漆黑的球場、跑道上,被猛烈的燈光,壓逼的俯鏡注視,若有所思。對於描述自身的身分背景,他們也總是盡量從簡,或打趣以暱稱應對,空泛而不自信。像1992年出生的「DNA」,背景介紹是「人生的實驗家」;1995年出生的「Dor Dor」,以「仍覺得自己是細路的社會新人」自居。


透過《海浪裏的鹽》,讀者亦能看到:九十後都不是刻意張揚的莽夫,而是默默努力、發掘與執拗自我的青年。對於工作價值的理解,他們與上一代的不同。在他們眼中,得到成功感,遠比金錢回報、與對組織的忠誠重要。像訪問「廢」裡的Jacob,不斷轉職,源於要不斷在工作中學習新事物的執著。他不希望自己成為不思進取的「廢柴」。然而,他總是受到上司的輕視忽略,更應不到職場那種猜度迎上的文化,失去主持的電台節目,最終便憤而辭職;「機會」中的電台DJ希比,則義正嚴辭,批判自己這一代「埋怨不多」,即使事情、香港令人絕望,也不能失掉對人、對自己的希望與堅持。


一代人的集體困局


九十後的另一常見問題,則是是與家庭、家甚至社會呈現疏離批判的關係。面對大環境的異化與長輩的不理解,他們都恪守自我的價值。像訪問「家」中從內地飄泊來港的編輯Bowie,既不認同父親的家鄉開平是自己的根,也對所謂「香港人」的身分有距離地觀察;「疲憊」中的瑜珈學生Chilly,十七歲開始工作,不斷轉職、改為兼職,也是因為無法埋沒良心,抵受工作剝削。她關心政治,為香港快速變壞而心痛,又面對與保守父母的價值觀衝突。即使如此,她還是在這城市結婚成家,孕育下一代,要繼續守著良善之心;「愛情」中的女同性戀者Boyi,不理父親反對,否定傳統家庭意義,敢呼自己才是「正常」。


最讓人感到沉重的,可算是訪問「少數」中,數學系研究生Tom,情理兼具的分享剖白。通過了中小學巨大競爭的他,讀大學時才感受到對數學的熱愛。他深明精英主義社會中,優勝劣敗的法則。但身為勝利者,PHD畢業也是茫茫前路;即使心水奇清,看穿了自閹主權、條件與資源的香港只會沉淪到終,也因為一個「情」字,而不願離港另尋生機。Tom的困局,說穿了,就是每一個香港九十後的困局。


即使滿是困局疼痛,不少九十後仍然嘗試創造正向意義。「創作」中讀編劇的學生Lolo,認為生活得太舒服會離地,創作要深刻到肉,必須感受到生命重大的創傷,切膚刻骨之痛;而「開心」中的獨立電影導演黃飛鵬,更享受入不敷支、但能周圍創作、一直實踐自己價值的麻煩狀態。


讀著《海浪裏的鹽》,讀者既可讀到蔡寶賢團隊的用心、對時代與世代的準確觀察。要用一種形容去總結九十後的心境,大概就是「痛並快樂著」--身在磨難之中,尋求飛升的快意。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李顥謙

太多阻擋,太多粉碎。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悼念鄭明仁】陳廣隆悼文

其他 | by 陳廣隆 | 2024-11-05

逃避自由的種類:憐憫

影評 | by 穆純 | 2024-11-05

假仙女的真情指數

書評 | by 楊佳嫻 | 2024-11-04

悼念瘂弦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1-04

差距

小說 | by 方狗 | 2024-11-04

《驀然回首》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1-04

清華雜憶

散文 | by 黃戈 | 202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