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盾牌碰撞聲聲漸進。/她的名字叫香港/她只是恰巧不是你家鄉。」今年台北藝術節的壓軸節目,「再拒劇團」的作品《說吧,香港》,以詩人廖偉棠的十五首編年組詩為本,描繪香港二百年的跌宕起伏。劇作以詩歌結合音樂、聲音與劇場,導演黃思農偕台港音樂人黃衍仁、曾韻方為詩作譜曲演唱,以聲述史,呈現香港的失語和喧囂。廖偉棠說,希望作品能提供一個香港歷史的脈絡,讓觀眾體會到,「香港為甚麼會走到今天這一步。」
十五首詩回溯二百年歷史
「我忘記我的名字/曾經叫石香姑/亦不知道這裏後來叫香港」。作為組詩的開首,廖偉棠以清朝海盜紅旗幫的首領鄭一嫂為主角。她在大嶼山屯兵作為根據地, 只見「船上紅旗飄揚」,卻不知這個小島將會面臨的命運。而在清廷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割讓予英國六年後,香港在《海國圖志》作者魏源的眼中,「似海市,似蜃樓」。廖偉棠由此娓娓道來,從石塘咀中的娼妓遇見「揭住一部《革命軍》」的留洋學生,寫到1940年後,在戰爭中輾轉流離的作家蕭紅,與香港有過傾城之遇的張愛玲。直到近代,他寫上1967年暴動中第一個死者、70年代在參與保釣運動的詩人李國偉,1997年回歸前夕的文學家也斯,以及2003年在酒店一踴而下的巨星張國榮等等。近年香港社會動蕩,廖偉棠想像一個在2014年的救傷員,看見「黃幡翻飛翻飛/這不是它第一次為香港起舞」。到2019年的詩作,他寫上「我們都是無名氏」。在組詩的尾聲,他夢見一個未來的香港人,在漆黑之中燃起光芒,「當我像一根火柴劃過」。
廖偉棠解釋,以「我夢見一個未來的香港人」作為詩劇的收結,因為他不想觀眾單純以憐憫、哀歎的角度看待香港,「香港是不需要別人憐憫的」。他形容文本最後,希望呈現出一種樂觀。「肯定我們做過的事是有意義的,我不想把歷史視作傷痕,而是將這件事帶向未來。」
在組詩中,廖偉棠從香港二百年歷史中,抽取十三個時間點與人物,交織出一段糾纏、跳脫、有異官方的歷史敘事。「它表面上是一部編年史,但我會轉換很多時光,會有一些時空穿越的。例如我在講1984年的時候,突然穿越去講盧亭(居於香港的半人半魚生物)的古代傳說,將時空拉扯出二百年歷史之外。詩中亦會有很多潛文本的加入,比如在回歸前一晚,我想像那一晚也斯先生會在想甚麼,從他寫的小說中,代入他的角度思考香港。」
流落異地的香港故事
《說吧,香港》最初是在2016年,廖偉棠收到香港藝術節邀請後寫成組詩。不過他創作了詩作後,對方卻僅錄用其中兩首作品。「我想是因為我們對歷史的看法有些出入,我選擇的面向,並不是所謂的正面、主流。」這些不獲錄用的詩作,2019年後卻被台北詩歌節策展人鴻鴻看到,認為值得將詩作重新以劇場、音樂形式演繹。於是他們邀得黃衍仁處理音樂的部分,在香港出生黃思農則擔任劇場導演。廖偉棠亦在原本的組詩之外,因應香港社會發生的變化新寫幾首詩作,加上黃思農、黃衍仁與曾韻方將環境音樂、民謠、龐克、圓舞曲、聲響演奏、地水南音等不同音樂形態揉合其中, 令《說吧,香港》在2020年得以在台北首演。
雖然詩劇最終得以在台灣演出,不過廖偉棠坦言,「創作的時候完全想不到要在台灣演出,由始至終我都是想跟香港人說香港。」因此他們在劇中亦加入面向台灣的部分,希望能令台灣觀眾亦能理解這個香港故事。回想三年前,他看到《說吧,香港》的首演,感覺「很震撼」。當時亦有一些身處台灣的香港作家特意觀賞,例如崑南、陳慧、沐羽、韓祺疇等等。「包括我自己,現場的香港人都看到哭了,那個情感的營造是很強的。」
尚存空間為失語者發聲
時隔三年之後,《說吧,香港》將再次在台灣上演。廖偉棠直言,「可以想像這部劇現在更不可能在香港上演。」重溫自己在七年前寫成的詩作,他的感受是「現實比戲劇更加戲劇化」。但是他亦慶幸當年有寫出這些詩作。「現實中發生的事,很多線索都在劇中可以看到。我們經常覺得文學有預言能力,但其實文學並非預言,而是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入理解,令它能夠說出從邏輯、理性推論出來的東西。因此詩中的種種意象,既是神秘,卻又理所當然。」
這部以香港歷史為題材的詩劇,難以容於今日的香港,這種情況或許已漸漸成為常態。在如此壓抑的環境下,廖偉棠希望他的創作「可以揭示一些端倪,或者空隙。觀眾看到這部劇,或者我的詩,可以思考為甚麼我們成為現在這個狀態,這並非一個封閉的狀態,我們未來的可能性在哪裡。」雖然《說吧,香港》之中,主要談的是過去、歷史,但廖偉棠所強調的,是未來。「我們自己不要灰心絕望,想一想世界上、歷史上,有多少比當下更難以突破的困境,會發現我們還可以掙扎的空間。我們只要尚存一點空間,都要為那些過去的、未能發聲的人和歷史發聲。我們不只是為自己掙扎,而是為那些已經沒有空間的人掙扎。因此在未來也會有人,為我們的故事去掙扎和發聲。」
2023台北藝術節《說吧,香港》
日期:9月30日至10月1日
地點:中山堂中正廳
詳情:https://www.opentix.life/event/1651140682862448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