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 x 「周末文學」:文學自救,需要每個人的堅持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1-05-26

堅持,最近成為網路流行的「志氣Bite」,振奮不少失落的香港人。在香港,推廣文學是一種堅持。


今年五月,「一時」舉辦「周末文學」(「LLLitSat」)活動,專題為「自己城市的作家自己愛」,一連六個周末六個主題,廣邀香港作家推廣香港文學。對於這個活動,策劃人方太初亦有堅持,「我曾想過不叫『周末文學』,而叫『周末閱讀』,因為閱讀涵蓋的層面更廣,潛在商機亦更多。但後來我想,當我也將文學想得有如洪水猛獸,其實沒有意思,既然我想推廣文學,那就叫文學吧!」



為何我們看不見香港文學?


問及策劃初衷,方太初略為沈吟,隨即道出一個核心問題:「香港從不缺乏好的藝術作品,到港島走一圈,展覽花一整天也看不完。偏偏在這個每天生產大量創作的地方,仍有很多人覺得香港沒有文化藝術。而即使是藝術愛好者,涉獵的範疇亦不廣,如一個『文青』能數出十個香港作家的名字,卻未必能數出十個香港設計師的名字。」故近年方太初做任何事,都希望帶入兩大目的:「讓人看見香港的創作有幾正,以及讓不同藝術範疇跨界合作。」


有別於一次性的文學節,逢周六舉行的「周末文學」更像是教人培養習慣,提倡人人「每周留一點時間關注本土創作」,一連六星期由早到晚,參加者可自選時段,自選形式:早上於Facebook發佈的「文學告白Brunch」彷如熱身,以輕鬆易明的影片介紹香港文學;午後與傍晚有互動性較強的Zoom講座及面授創作班;到了晚上則有較靜態的「晚安文學meme」,以圖片輕說一個睡前故事。方太初表示,預留周六只是一個說法,「若沒有一天,就留一小時,不是留給文學,也可留給劇場。」


「周末文學」雖主力推廣香港文學,但方太初總不忘強調「跨界合作」、創作不應分門別類。她以電影《情迷午夜巴黎》指出二十年代法國藝術的蓬勃,在於不同界別的人「撈埋一齊」,如畫家畢加索與美國作家Gertrude Stein、畫家達利與時裝設計師Elsa Schiaparelli等人便互有合作。「但在香港,即使同屬文學圈,卻圈子分明。科幻與推理、流行與嚴肅、中英文學圈等,即使互相認識,卻少有交集,我在邀約嘉賓時亦對自己的狹隘有所反思。」不過,在資源緊絀的狀況下,首屆「周末文學」已盡力涵蓋不同範疇的文學,六個範疇分別為:文學改編、科幻、散文、小說、歌詞、詩。除此以外,亦有舉辦「如此文字展」,與六位插畫師合作,為香港文學經典句子創作明信片;同時又聯合藝術家Makiemori,印上洛楓的詩句,製作藍染小袋免費派發。



由插畫師Silvery Afternoon、Gigi Fong脂脂肪、Arsimsim、含蓄、Isatisse、Hana Anja創作的明信片,如今在Since Concept Store作展覽及免費派發。

特別推介:現場有明信片代寄服務,如果有多一張明信片,你會唔會寄比我呀?



由藝術家Makiemori製作,印上洛楓詩句的藍染小袋。


訪問當天,Makiemori仍在趕製藍染小袋。



永續香港文學,需要紀錄與承接


在短短六個周末裡,團隊處處用心,想盡辦法吸納觀眾,延長活動的「生命線」。如在洛楓主持的那集長達一小時的影片中,團隊會依照主題劃分時間點,讓觀眾跳看至感興趣的部分;又如在創作坊結束後,團隊會整理導師分享之重點,讓無法到場的人也能透過文字重溫。對此方太初解釋,「我們不想浪費導師預備的教材,既然網絡可以接觸更多人,留個紀錄又有何不可?以往『一時』的影片為了迎合網絡生態,大多是數分鐘以內,但這次我們決意拍長片,因為我們想以影片為香港文學留下紀錄。」


為了讓香港文學得以留存,紀錄以外,亦需承接。方太初與項目經理劉平在邀請嘉賓時便各有感悟,方太初指她在物色新人時遇上困難,「我覺得最有爆發力的創作是在十七八歲至二十出頭的年紀,可惜對比其他城市,香港的新人相對較少。」劉平則發現文學界出現「斷層」,「當我嘗試尋找我這一代的創作者時,我發現很多已經停止寫作,或不再活躍於文壇。」這個現象早非新鮮事,方太初補充,「在香港很難以作家身分維生,很多都另有正職,閒暇時間才做文學,無法與文學保持密切的狀態。」故方太初執意在是次「周末文學」中舉辦創作坊,寄望「不停有人繼續投入書寫」。


月下創作班,由紅眼教授散文。


每週一個主題,由一位導師教授創作技巧。



抗拒被定義;自救計畫啟動


「周末文學」意欲培育從事創作的文學新人,但方太初更希望發掘的,是行政。在訪問中她多次強調,她和劉平本是創作人,行政推廣並非強項,自嘲邀約嘉賓往往要「花大半日作心理建設」。另一方面,若「周末文學」真能延續下去,則會遇上另一問題,本來各有正職的他們,將失去僅餘的創作時間,因此他們希望未來能吸納喜愛文學的行政人才或合作機構。方太初解釋,「我曾在其他界別與一些項目經理合作,他們行政能力很強,但對文化藝術不太理解,很多決策就因而不同。」


兼任策展人及創作人的方太初,因遊走於兩個角色之間,不免要作出權衡與折衷。她既想向大眾概括出香港文學的特色,以幫助文學推廣,但又深知文學抗拒被定義,故若作者提交的大綱沒有過份離題,她都不會改動,「如洛楓最後超時說了近一小時二十分鐘,我們堅持不作刪減。又例如黃鈺螢有很多身分,她在片中便說『不能說女性創作 / 香港女性詩人創作的詩歌必然是甚麼樣子』。我在影片中亦指出香港小說難以界定,既非邊緣,亦非中心。香港文學的狀態,就是你框不了它。」方太初最重視的始終是文學性。如她認為以「搞笑」推廣文學不應只是手段,而應具有意義,以此呈現文學裡戲謔或諷刺的面向。她又以抖音為例,指出抖音的問題在於片種的盲目複製,「沒有演變,就是沒有文學性,即使你問我可否複製出文學界的Mirror或Error,可能形式上相似,但本質上一定有所不同。」


但說到底,比起如何推廣香港文學,更大問題始終是「哪有錢」。方太初慨嘆,「以往我們不會去想如何推廣金庸的問題,他單是版權改編已經賺錢。即使劉以鬯後期才多人認識,但看他小說改編的《2046》及《花樣年華》,主角周慕雲經常趕稿,便知道有很多渠道賺取稿費。那個年代有很多資源,可以讓很多人以不同方式創作,專注地在這個範疇發展,如今卻很難做到。沒有發展前景,何來香港文學,又何來推廣?」


在講述「周末文學」的策劃過程時,方太初不時分享很多活動以外的點子。她說,「對於推廣文學,其實我每天都有很多想法與計畫,只是沒有資源做。」短短六週的「周末文學」只是自肥自救的開始,要讓香港文學得以延續承傳,在於我們每一個人的嘗試,以及堅持。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陳芷盈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成為貨物

散文 | by 李曼旎 | 2024-11-21

藍地亞倫

小說 | by 鄧皓天 | 2024-11-21

保釣女將鍾玲玲——陳乜

專訪 | by 陳乜 | 2024-11-21

【悼念鄭明仁】陳廣隆悼文

其他 | by 陳廣隆 | 2024-11-05

逃避自由的種類:憐憫

影評 | by 穆純 | 2024-11-05

假仙女的真情指數

書評 | by 楊佳嫻 | 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