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婉而頑強的抵抗 —— 《參差杪》書評

書評 | by  謝傲霜 | 2022-12-07

第十六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在沒有解釋原因的情況下,延期一年才公布得獎名單,新詩組從缺,林青霞、龍應台獲獎均引人非議,但屈居龍應台下、獲小說組推薦獎的張婉雯作品《那些貓們》,相信沒有人會不認同其獲獎實至名歸。《那些貓們》於2019年3月出版,網上已有多篇文章介紹,此處不贅。本文欲介紹張婉雯本年新出版的隨筆集《參差杪》。

杪,樹枝之末端。樹下抬頭看天,會見到這些參差不齊的幼弱枝葉在編織天空的圖案,又恍如頂著頃將倒塌的天空。如遇疾風暴雨,樹杪能屈能伸,狂亂的舞姿或許讓部分已經走過磨人歲月的殘枝脫飛,但那些新枝嫩芽,卻往往在風雨過後英姿煥發。張婉雯的隨筆集《參差杪》,就是有這種溫婉和頑強,一如作者本人。


認識張婉雯應有十多年,第一次見面在美孚地鐵站,她坐在地面出口不遠處的石屎花槽邊上,留著清秀短髮,配以剪裁簡潔時尚的碎花襯衣,自有溫文爾雅之氣質。她筆下的世界,無論小說或散文,都流露出對動物和弱勢社群的關懷,而她個人對世界的反抗,並不單純停留在紙筆,而是身體力行長期積極爭取動物權益。


《那些貓們》收錄的小說作品創作年度橫跨8年,而《參差杪》更收錄了前後近20多年的散文,張婉雯在自序中說:「內容包括一些讀過的書、遇過的人,和思考過的問題。這些東西構成了我;或許也能浮光掠影地,反映了我身處過的時代,那裡頭有聰敏的閃光、教人難堪的幼稚,與曾幾何時的執念。」張婉雯的小說被歸類為寫實小說,她曾解釋這或許是因為她寫的都是「一些生活上可能發生的事」,而其散文卻在切切實實地書寫生活中發生的事之同時,帶著小說人物描寫的細膩觸筆,以至於令人聯想構成人物的遙遠歷史和廣闊世界。


《參差杪》的42篇隨筆/散文分成5章:心繫動物愛護的〈動物的夢〉、文學評論閱讀筆記及口腹之慾的〈口吻是小說家唯一的劍〉、作家群像書店及思考抑鬱症的〈在自由的路上踽踽而行〉、追溯家族歷史至關懷身邊長者及其自身內外之痛的〈將殘的燈火〉和細說身邊朋友各經歷的〈在離散的時代裡她們尚有彼此〉。


雖然不少篇章寫於1990年代,但讀來絕無與當今現世毫不相干之感,因為張婉雯寫人寫事,總能將之與整個歷史與大環境緊緊扣連,使讀者能在閱讀過去的同時反照自己身處的當下,讀來倍感欷歔。例如其中發表於1995年的〈父系歷史研究〉,張婉雯探尋自己的身世,上溯晚清曾於洋行上班的曾祖父、17歲踏足香港的爺爺、「大躍進」開始時迫於生活放棄讀書成為人力車夫的父親等,他們的故事,都與中國近代史、香港發展史有著密切的關係。1964年,張婉雯的父親帶著她姑姑來到了香港,張婉雯寫道:「這真是一個天賜良機:因為再遲一些,許多中國人都不能認自己的父親了。」當然,也因為香港,張婉雯的父親才認識了她的母親,也才有了她。


另一篇〈過客〉發表於2021年,寫的是張婉雯姑丈的父親鄧日道。少時為水缸匠的鄧日道,逢國共內戰而被拉壯丁任苦役數月,至1949年被迫遷台,無奈與妻兒分隔兩地天各一方。後來中國改革開放,鄧日道終於得見他誤以為在內地饑荒時已餓死的妻兒,台灣往大陸需經香港往新華社辦手續,故鄧日道在張婉雯新市鎮某公屋單位的家住了十天,雖其父母欲讓出房間,但鄧日道不肯接受,寧願睡露台帆布摺牀。張婉雯描寫道:「那幾個晚上,我睡在客廳,鄧日道睡露台,相隔的只是一面牆。某夜半夜醒來,矇矓看見夜空,想來鄧日道也是睡不著的——夜空下,到底他在想甚麼呢?露台那邊傳來的是沉默。沒有鼻鼾,也沒有聲息。」這種悠悠的寂寞,讀來流著無聲的血。而對看到台灣尋人廣告促使尋親成功的鄧日道鄰居兼房東的描寫,雖只一兩句話,但張婉雯對人物的描寫與選取剪裁,已深刻描繪了中台關係幾十年來的複雜性,以及人心在當中的糾結盤纏與難堪無奈:「他的台灣房東千叮萬囑:『到了那邊,千萬不要提及我們的名字,不然這邊就要把我們殺頭了——要緊,要緊!』」


在歷史和社會大環境的巨大齒輪轉動之間,單一的個體無法成為不被磨碎的障礙物,卡著齒輪把它剎停,甚至乎連結起來的群體,也一樣會被輾碎,血肉糢糊。可是,這並不等如在齒輪之間沒有可以生存的縫隙,亦不等如這龐大機械沒有足夠讓它整個壞掉的一兩顆鬆動脫落的螺絲。有時候,只是時間的問題。在這緩慢的時間進程之間,總有許多可以做。


〈貓族的瑪雅文明〉中貓義工頌恩照顧街貓,安排貓們做絕育手術,看盡貓們糧食不足、遭受風吹雨打、遇投訴而被捉走至「人道」毀滅。頌恩一邊做會一邊質疑自己:「我不是做『對的事』。我不過是『把歪斜的東西稍為拉回來一點』而已。」可是那「稍為拉回來一點」的行動本身,卻是微小而又巨大的,例如有一戶人自以為餵貓,不止一次高空擲物拋下一袋二袋盛著魚骨、剩飯的膠袋,可是這卻反而惹來居民投訴而促使漁護署派員捉貓。於是頌恩和作者二人,每逢遇見這情況,便會「蹲下來,用紙巾包著手指,拈起殘菜,放回膠袋裡紥好」,再將之掉進垃圾桶。這種為了街上不認識的生命蹲下來,撿拾飯菜殘渣的微小動作,卻盛載著巨大的愛與對世間生命的尊重。這種我稱之為「溫婉而頑強的抵抗」,滿滿滲透在這本匯集作者二十多年來散文隨筆的著作中。


〈在公園〉描寫「尋常公共屋邨裡的尋常公園」中的人生百態,但那絕不是單純表面的旁觀者筆記,因為一個個出現在公園裡的人物,都有姓或稱謂,且行文之間流露的信息,透現了作者認識並關心這些人,他們之間有著真實的互動,例如90多歲,駝背讓她的頭快要碰上膝蓋的朱婆婆,她每天坐在公園,一邊聽著別人談天,一邊織毛線衫給孩子,而屋邨裡許多孩子都穿過她織的衣服,奈何她自己的孫卻沒份。文章繼續講述朱婆婆那令人痛心的故事,若非曾與朱婆婆深入對話,是不可能得悉其私密的創傷經歷。這種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可說是對陌生異化的城市鄰里關係的抵抗。整本隨筆集到處可見的,不止是作者如何書寫耳聞目睹的一切,而是作者自身及身邊的人如何以行動去迎戰世界加諸於我們身上的難堪困苦。

散文,作為最貼近作者自身生活經驗,最能反映其價值取向與信仰取捨的文類,是如此向我們呈現張婉雯的柔和與不屈。讀著她的書,讓我就像從台灣回到了香港,坐在她身邊,和她一起看著我們各自的孩子在荔枝角公園奔跑玩耍,有一句沒一句自在地聊天的時光。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謝傲霜

香港作家、編劇,編著有《中英街一號》、《新春糊士托.菜園藝術快樂抗爭》、《愛情廢話》、《香港情書》等作品。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成為貨物

散文 | by 李曼旎 | 2024-11-21

藍地亞倫

小說 | by 鄧皓天 | 2024-11-21

保釣女將鍾玲玲——陳乜

專訪 | by 陳乜 | 2024-11-21

【悼念鄭明仁】陳廣隆悼文

其他 | by 陳廣隆 | 2024-11-05

逃避自由的種類:憐憫

影評 | by 穆純 | 2024-11-05

假仙女的真情指數

書評 | by 楊佳嫻 | 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