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存異,兩地文學人為時代尋找新出路:記「融合理性與感性,交換美好與感傷——香港作品在台灣出版」座談會

報導 | by  李紹基 | 2023-02-15

近年有多本香港作品選擇在台灣出版,這個現象促進了兩地出版界之間的交流融合,同時造就了更多合作上的新契機。2023年台北國際書展的第一場主題廣場之講座,以「融合理性與感性,交換美好與感傷——香港作品在台灣出版」為題,邀得「春山出版社」總編輯莊瑞琳和「2046出版社」總編輯鄧小樺就著香港作品近年在台灣出版的觀察,交換了關於兩地出版業的不同想法與實況分析,並提出展望,同場還有台灣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委員會召集人、藝評人謝佩霓擔任主持人。


主持謝佩霓先提出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想法作引子:「台灣和香港如何面對過去,面對當下,繼而走向未來?」她認為剛去世的兩位香港文學前輩──李怡和西西,過去對港台兩地作出極大的文學貢獻。李怡理性的文學評論與西西柔軟感性的小說故事,體現南移文化人過去如何從理性分析與人文關懷出發,再在香港與台灣以創作者身分轉化為文學性的表達。



角色轉折,新的使命


至於現在和未來,台灣和香港文化出版的關係會有怎樣的走向?「春山出版社」總編輯莊瑞琳認為分析現況前,要先看清以前台港出版市場之間的關係。她認為以前香港和澳門出版市場對台灣出版業界而言,是繁體中文出版區域的延伸市場:「從國際海外市場的角度來看,港澳台是繁體字流通的區域,是屬於同一塊的繁體字市場。雖然三地關係比其他海外國家親近,但香港跟澳門,從台灣內部來看,港澳還是屬於其延伸市場。當中只有部分成名作家能拉近這個市場上的界限,例如主持人謝小姐剛才提過的西西,她的作品都透過洪範出版社出版,像我這一輩的台灣文藝青年都是從這個台灣出版的版本去認識西西的。」


莊瑞琳就著近年的觀察,進一步分析香港出版業的現況,她認為台港市場上的界限出現了微妙的轉折:「自香港近年發生社會事件後,當中的情況起了急促的變化,我也因此而多留意香港的出版物。」她認為世界各國關係,以及香港跟內地關係的變化為繁體中文市場帶來深遠的影響。「隨著香港社會狀態的變化,開始有香港作家選擇以台灣為基地從新出發,甚至在台灣開設出版社,例如鄧小樺成立的2046出版社,這是個很大的改變。以前台灣和香港,只是各自的一個海外市場,但隨著近年香港文人移台的浪潮,台灣讀者有更多機會接觸到香港的作品,亦促進了兩地之間的了解。」而且,她發現多了香港作家選擇在台灣出版作品,甚至有年輕的香港作家在台灣出版其第一本著作,例如鍾耀華的《時間也許從不站在我們這邊》和沐羽的《煙街》。「沐羽的《煙街》有廣東話敘述,但我不用看注釋也已經看得明白。」


文學發展和社會的動向有著互為因果的關係,即文學人的作品題材的走向會跟隨社會背景變化,此乃古今共通的必然常態。而莊瑞琳也看見了香港出現這種現象,社會運動催生了很多以此為題的作品在台出版,這亦帶動了更多的香港成份在台灣落地生根。「台灣雖然不是唯一有言論自由的出版地方,但它是香港作家第一線的接觸點。他們選擇這裡可能因為出版社比較理解他們的思想脈絡,和能夠有系統地為他們計劃出版的方案。而我覺得他們和港澳市場其實已慢慢變成我們內部市場的一部分,我對待香港作家其實已慢慢演變成跟對待台灣作家一樣。」她笑說:「帶廣東話口音的作者多了在出版社出現,但談出版計劃時只有大家口音上的分別,其餘的都已沒有差別。」


莊瑞琳認為台灣和香港關係複雜,兩地有很多相同,也有差異:「兩地身世同中有異,例如大家都曾經被殖民,只是時期不同。又例如,大家都曾經歷壓迫而產生民主運動,只是出現的時間不同。但隨著時代推進,兩地的共通點愈來愈多,致使香港和台灣的作品題材多了一致性,兩者之間的經歷又起了互相借鏡的作用。例如七八十年代台灣民主運動是台灣歷史的重要轉捩點,這段歷史給香港人民主追求的希望。」莊瑞琳之後再提出逆向的思考:「香港其實亦反過來啟發了台灣,如香港作家為了保留香港脈絡,而努力在異地承傳文化的意志,給台灣很大的刺激,這種啟發可能比台灣為香港帶來的啟發力量更大。香港出版人在台灣開闢新路的鬥志,著實啟廸了台灣出版業。」


她強調:「台灣和香港出版業界現在最重要的共同使命,就是要為時代找出路。」


走過台灣書店30年,接下來的路在哪?資深書店人的回望



扭轉現實,改變命運


另一方面,香港的作家和出版人會如何善用台灣的出版平台找新路呢?「2046出版社」總編輯鄧小樺說:「香港作家一直都非常重視台灣的出版市場的,我們都想把自己的作品放進台灣的書店櫥窗中,因為能在台灣出版,以往對香港作者而言是登上另一殿堂的表現。當中的代表人物如西西、董啟章、韓麗珠等,都是先在台灣獲獎,再在台灣出版社出版作品的。他們在台灣出版界所獲得的評價有助她在香港市場的推廣,令更多香港讀者認識她。」鄧小姐認為這都因為台灣的出版業及文學產業一直都保持在一個高水平的層次中,而且透明度也很高,令人信服,其產業出品自然得到尊重。


不過,鄧小樺認為經過這幾年的社會運動後,台灣和香港之間,在殿堂以外,加入了「街頭」的性格:「我的創作路是以寫新詩開始的,新詩是反叛之聲,那奠定了我敢於反抗的性格。我自2003年之後,經歷過街頭的抗爭運動,而辦文學館和做出版工作,是之後的事。因此我相信人要在現場,要見到那些真實的人與事,那才是真實。」這些經歷改變了鄧小姐對台港出版市場的固有看法,亦加強了她在台灣成立出版社的衝勁。「我們要離開樊籬了,街頭比殿堂大,街頭所指的就是真實的現實。現實中,來自不同傳媒的消息,包括新聞,它們都會有期限、折舊、失實的情況,都已不可信,那香港人和台灣人如何去了解香港的真實?我想從今以後,大家要從出版作品去了解和想像香港的真實了。」


「有些故事、藝術作品、電影情節,雖不完全真實,但它們能夠感動人心,其真情的部分反而比新聞更能把香港的真實保存下來,而香港的文化也可以透過出版物,超越真實地一直留存下來。」那正如2046出版社的成立宗旨:「期望虛構創作可以帶來想像空間與顛覆效果。」她認為就算到了其他地方,信念也不可放棄:「不要因壓迫而改變自己,有些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可搬到其他地方繼續去實行。有些書是必須來台灣出版的,部分香港創作人,已被迫成為文化難民。因此,他們的作品需要在台灣尋找出版的機會。兩地除了有現實關懷之外,也要有作拼的部分。」


出版社跟王家衛電影同名,是純粹的致敬,還是也跟信念有關?「2046,對香港人而言有特殊的意思,大家會想起50年不變、大限之前一年等意思,那是一種坐到永遠,永遠不改變的想法。但王家衛的電影則再為這年份扭轉成另一重意思,那是直至永遠之意。而我們就是希望能在永恆中扭轉現實,改變命運。」「我們最近為香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周蜜蜜出版了著作《亂世孤魂:我與羅海星,從惠吉西二坊二號到唐寧街十號》,作品內容幅員廣大,作者以自傳方式記錄了離散跌宕的生命,那正是很多華人的故事,2046出版社就是希望把這些故事出版,並且留存下來。」



差異交集,新的養分


講座尾聲,謝佩霓問及兩位講者,台灣能否成為繁體字及粵語文化國際中心?鄧小樺說:「我是樂見其成的,我一直認為台灣尊重不同文化,也欣賞其多元社會、言論自由。這是實現這個想法的基礎。而自我審查,也是有市場之名的,因此大家對邊緣市場的保護也很重要,能保護到市場的這一塊,出版自由才會得到支持。」莊瑞琳也支持這個想法,她舉出了外國例子:「美國設立了烏克蘭研究中心,對保存其文化帶來直接的幫助。很多事情雖然發生在不同時空,但卻因為歷史的推進和擠壓而變得共同。」


主持人謝佩霓最後為講座命題作結:「香港的文化人於離散後,逐漸在台灣落地生根,跟台灣互動。我們相信兩地的差異性交集,會在未來產生新的養份。」


326569139_515893497365464_1272512801244740316_n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李紹基

屯門人,利物浦球迷,前吐露詩社社員,曾任教文學科二十年 。曾獲新北市文學獎、香港中文文學創作獎、青年文學獎、大學文學獎。曾編寫新高中中國語文科教科書,著作有散文集《惡童處》,另散文及短篇小說作品收錄於《情味·香港》、《非常時代 文學碎音》、《親愛的流光與城市》 。

3體同病相連雪豹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誰偷走了我的意象

小說 | by 陳芷盈 | 2024-04-26

【無形・◯】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散文 | by 王瀚樑 | 2024-04-24

【無形・◯】桃緣

詩歌 | by 羅貴祥 | 2024-04-22

【無形.同病相連】太空漫遊

詩歌 | by 陳康濤 | 2024-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