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浴缸閱讀日讀《讀愛》:以閱讀對抗罪惡與羞恥

散文 | by  艾苦 | 2021-02-09

每年的二月九日是在浴缸閱讀日(Read In The Bathtub Day)。在人類文明,沐浴不只是每天的習慣,還昇華成一種文化和享受。可以說,自有浴場和浴缸起,人類就必然建立了在沐浴時閱讀的習慣。在浴缸閱讀總會讓我想到電影《讀愛》(The Reader)裡,少年與女人在浴缸閱讀的一幕。這或許是出於琦.溫斯莉(Kate Winslet)的精湛演出;又或許,是這一幕展現了人性對知識的飢渴。


電影改編自德國法學家,本哈德.施林克(Bernhard Schlink)的同名小說,這部由法律學者寫的小說,除了要從法律的角度探討人性與道德的問題,講的其實還有文學﹑罪感﹑和羞恥感。我們需要閱讀:假如沐浴是為了清洗身體,閱讀於《讀愛》是為了洗滌心靈。


故事以少年邁克爾(Michael Berg)因病而體力不支,倒在街上展開。住在附近的漢娜(Hanna Schmitz)剛好看見邁克爾,便好心把他收留到自己的公寓,給予照料。邁克爾在病床上的家中閱讀著,讀的是到魏瑪共和國和第三帝國的故事。這是一個生病的德國人閱讀正在患病的德國。後來他再次拜訪漢娜,感謝她當天的照顧。由邁克爾閱讀的一刻,他們兩人的關係就注定要向曖昧的方向發展,即使這意味著邁克爾要跟比他年長二十歲的漢娜發現情人的關係。「因為你的聲音好聽。」漢娜這樣說。然而實情是,漢娜是個文盲,她喜歡邁克爾為她朗讀,但更重要的是,她需要邁克爾。這才會有兩人在浴缸閱讀的一幕。


可是,一天漢娜突然不辭而別,公寓突然空無一人,這一切使邁克爾感到非常不解。他只好查詢她工作過的電車公司,但他發現,漢娜早已辭職。隨時間流逝,邁克爾進了大學,選的是法律系,因研習的原因旁聽了一場對當時納粹罪犯的審判,而他竟在這裡重遇了漢娜。他眼前的漢娜正是被審判的對象,罪名是為納粹黨當守衛。雖然亦不致使直接參與了猶太人的層殺,但其罪行足以判上終身監禁。


問題是,漢娜根本不識字,她在當時不可能簽署當一名守衛需要的文件。也就是,她要不就不真的是一名守衛,要不就根本不理解當一名守衛的工作義務。在這兩種意義之下,漢娜不可能是一名真正的罪犯,罪不致判上終身監禁。但比起要承認自己參與了納粹的罪惡,漢娜更不願承認的是自己為一名文盲的事實。比起屠殺的罪,當一個文盲更為值得羞恥。特別是,當初為他閱讀的邁克爾就坐在旁聽席上。她不可以讓他知道這個事實。


或許文盲真的是一種罪,特別是,在一個紛亂的時代,人更需要一種精神上的崇高和廉潔。作者施林克曾在一次訪談說,漢娜目不識丁,反映的恰恰是那些在戰爭裡忘記了道德字母的人。這彷彿在說,納粹屠殺的發生是出於一種遺忘,而文盲正是這種遺忘隱喻。


【2020.回顧】書就是信念,2020香港文學十二星宿


美國人類學家露絲.潘乃德(Ruth Benedict)在二戰前後研究日本文化,她在其著作《菊與刀》(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提出了「恥感文化」和「罪感文化」的分別。日本是一個恥感文化的國家,一件事情的道德的準則放於其會否為自己帶來恥感,在這意義之下,比起承認戰爭的罪行,不切腹自盡才是有違道德的。《讀愛》中的漢娜似乎把恥感的放於罪感之上。


事實上,德國的侵略行為是恥感文化的反映。一來是希特勒本人成長中的恥感,其次是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所承受的屈辱。但這些民族的恥感,影響最深的還是穿不飽著不暖,沒機會受教育的階層。希特勒所鼓動的種族,靠的正是他們的恥感。漢娜自然是這個階層的反映。


雖然現今社會教育普及,基本上人人識字,但在動盪不安的時代,我們要的不只是識字和身體上的潔淨,還是文化和道德修養。畢竟,當年文化大革命的鼓動靠的也是人們的恥感。到最後,他們要起來批鬥知識份子,要把高帽戴到知道份子的頭上,要帶他們遊街示眾,目的是要羞辱他們,這才顯得沒文化的階級高貴。人們以目不識丁為光榮,盡情破壞千年來建立的文化基礎,但這不過是他們內心深處的恥感作祟。


我們要讀書,這才是對抗罪惡和羞恥的基本方法。在沐浴之餘,我們要在浴缸看書,看自己喜歡的書。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艾苦

正在書寫。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詩三首

詩歌 | by 蘇苑姍 | 2024-12-27

2024 好平安編輯室 聖誕Chill Guy書單

如是我聞 | by 虛詞編輯室 | 2024-12-25

迪士尼刪除新作的跨性別元素

報導 | by 虛詞編輯室 | 2024-12-21

飲江詩兩首

詩歌 | by 飲江 | 2024-12-19

Fahren

散文 | by 言水 | 202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