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木之美──西西〈土瓜灣敘事〉的自然書寫

書評 | by  葉嘉詠 | 2023-08-17

在西西作品的研究中,《我城》、《美麗大廈》的城市書寫,《哀悼乳房》的身體書寫等,都是熱門的課題,但較少人關注西西作品中的自然書寫。雖然《縫熊志》、《動物嘉年華》的動物形象已為論者留意,但自然書寫的範圍頗廣泛,除了動物,還有山嶺、海洋、植物等生態環境與生物,都屬於自然書寫一類,而西西作品中的植物,尤其是樹木,暫時還未有深入討論,故此本文以〈土瓜灣敘事〉為例,嘗試為西西研究提供另一角度,展現西西作品中自然書寫的特色和價值。


〈土瓜灣敘事〉收錄於剛榮獲第四屆香港出版雙年獎文學及小說組別出版獎的《石頭與桃花》(以下引文頁碼據此版本)。在這本小說集中,〈土瓜灣敘事〉是重要的作品。這篇小說曾附在第93期《字花》出版,而且小說名字「土瓜灣」多次出現在西西的作品,例如散文〈土瓜灣道〉、新詩〈土瓜灣〉等,何福仁也在《石頭與桃花‧前言》說:「土瓜灣,是她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地方,讀書、寫作,從一個中學女孩,到一個年已八十多的老婆婆,她的作品,有形無形,都留有它的印跡」。(頁157)


本文認同「土瓜灣」是〈土瓜灣敘事〉的焦點,而其與自然的關係也是不能忽視的。這篇小說講述陳大文、文嫂和陳二文搬到土瓜灣居住的日常生活,包括到圖書館,逛公園,還有描寫土瓜灣的街道規劃、店鋪名稱和性質,陳家與街坊花阿眉和白髮阿娥的「互動」等,看來都是尋常的人與事,但特別的是,〈土瓜灣敘事〉提到土瓜灣的一種樹木──魚尾葵。這種樹木究竟有何獨特之處?西西為何對於土瓜灣的樹木特別感興趣?她又如何帶領我們從自然的角度,更細緻地了解土瓜灣為人忽略的一面?


1. 以樹木作為主體的土瓜灣


如果要認識一個地方,其中一個直接的方法便是查看地圖,這樣便能一一了解清楚該地方的街道、大廈名稱、巴士站位置等資料。不過,這樣只有工具及實用性質,不及董啟章《地圖集》的想像力豐富。董啟章化名安維真說過:「就地圖這種『求真』的製作而言,《地圖集》處處彰顯『作假』的意圖,表現的卻是文學想像的極致。」(安維真:〈為未來而做的考古學〉,頁5) 《地圖集》想像香港街道的由來和歷史,為通菜街與西洋菜街、糖街等賦予新奇的想法,而其中真假難辨的內容,更是令人耳目一新。


〈土瓜灣敘事〉不像《地圖集》以求真作假的方式來想像香港歷史,而是取地圖的圖象特點來繪畫土瓜灣,讓土瓜灣展現視覺情景。有趣的是,西西以樹木作比喻來形容土瓜灣:「從地區的地圖上看,土瓜灣位於九龍半島的東南。一邊是海,一邊是山,山的另一面何文田。它的模樣像一棵枝葉茂盛的大樹,樹根根植於紅磡,樹冠散佈於九龍城。它的主幹是馬頭圍道,第二主幹才是土瓜灣道。」(頁194)樹木的各個部分與地區和街道有什麼關連?


西西將地名與一棵樹木的形象連繫起來,一來我們馬上就能從文字來想像並在腦海中刻劃大樹模樣的土瓜灣,相比東南西北的座標和量化比例等實用資訊,這樣呈現的土瓜灣地圖便生動和具體得多了。二來相比從人的角度,以樹木來繪畫土瓜灣的地理環境,樹木便不再是純客觀、被動、被利用的符號,因為我們要先理解樹木的形態,才能想像土瓜灣的地形。樹木因此成為與人構想地域時相輔相承的現實,甚至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故此,我們日常生活的觀察方式和想像也會因此而改變。


當然,我們不要忘記這一節名為〈真的認識自己生活的地方嗎?〉,題目名字已暗示西西對於土瓜灣的認識和熱愛,加上反問的修辭法,便更能確切了解西西對以樹木來認識土瓜灣的方法,是持肯定的態度的,因為答案已隱含其中了。


2. 土瓜灣樹木與香港文化


西西觀察的自然世界是很細緻的。〈偌大的公園竟容不下貓?〉一節描寫種類紛繁而且姿態多變的土瓜灣樹木:


花阿眉認識的樹木不多,公園的樹木也不算太多,有雞蛋花、洋紫荊、宮粉洋蹄甲,這些是高大的樹;矮的呢,有天堂鳥、大紅花、燈盞花,以及發瘋似地綻放的杜鵑,到了秋天還像一個火球在燃燒。偶然,公園內還忽然出現一二奇異的花樹,花阿眉叫不出名字,但忽然又會失了蹤。只有棕櫚樹是兀立不變的,而且愈長愈高,酒瓶似的身形愈來愈闊。(頁210)


西西如數家珍地點出各種樹木的名字,不但為了記錄土瓜灣的自然生態奇觀,還能突顯土瓜灣的包容開放。不論色彩、高度、形態等的樹木,都在這裡生長,更重要的是,由此延伸出更加深長的意味:西西藉著書寫土瓜灣樹木隱喻香港文化。


西西以小見大,以她最熟悉的地方即土瓜灣的眾多樹木特性,來比喻香港文化的特質,這是合適的,也是值得欣賞的。有關香港文化的特質,可以參考也斯〈都市文化、香港文學、文化評論〉一文,他在文中評論香港文化時提到:「過去許多年來,大家對香港的文化不重視,不承認有『香港文化』的存在,不願意把它當作一個討論的課題。這情況亦逐漸在改變中」,他還列舉七十、八十和九十年代,不同身份的人士都在努力搜集、分析和研究香港文學和文化資料;他們有偏見也有洞見,有商業文化也有精緻文化,有娛樂作用也有哲理思辨。也斯這篇文章發表於一九九五年,與〈土瓜灣敘事〉的發表年份不同,但兩人的見解是有相似之處的:香港文化位處邊緣但又能兼融並包的特色,正如西西描寫知名和不知名的土瓜灣樹木兀自盛開又消失的特點。這樣看來,不論是文化還是樹木,自由自在的環境比規行矩步的系統和標準,要表現出更加豐沛的氣息和強盛的生命力。


3. 「土樹」魚尾葵的人文特質


我們都聽說過國花,例如日本櫻花、韓國木槿花;我們都聽說過市花,例如香港洋紫荊,也聽說過國樹例如中國銀杏、市樹例如台南市鳳凰木,而〈土瓜灣敘事〉別開新面,為土瓜灣選出「土樹」──魚尾葵。從以上所見,土瓜灣樹木不少,但西西描繪得最詳細的便是在公園小賣部的魚尾葵,還專門為它另起一節〈土樹魚尾葵〉,可見西西很珍重這種樹木。西西為何如此珍視魚尾葵,而且稱之為「土樹」──代表土瓜灣之樹?


我們先看看魚尾葵的形態。


在西西筆下,紅色球狀的魚尾葵果實是一幅自帶聲色的動感圖畫:「在繁衍的季節,綻放黃花,結成寶石般的漿果,由綠轉紅,如同埃及女王自頭頂垂下。纍纍果實,像甚麼呢,像掛在樹幹的地拖,地拖?陳二文毫不浪漫,只想找到貼切的比喻。」(頁215) 我們當然可以用田野調查般的方式來描述魚尾葵,且看「香港發展局─綠化、園境及樹木管理組」網頁,便能找到相關資料作為印證,不過,只是羅列色彩、形狀、數字等實用資料,就像上文提到用地圖來呈現土瓜灣的街道名稱,未免過於乏味了。西西再一次以具有創意的比喻與想像力來敘述樹木,這次更微觀魚尾葵的本貌和特質,表現魚尾葵形象化的一面。


我們再看以下例子,便能清楚土樹魚尾葵之所以能代表土瓜灣,關鍵就在其深具人文氣息和價值:


魚尾葵最特別的是葵葉像魚尾。要怎麼形容它的樣子呢?令無數學家、物理學家、生物學家、植物學家、畫家既雀躍,又困惑,多番鑽研,它不是圓形、方形、橢圓形、三角形、雪花形、多角形、錐形、平行四邊形,最後,靈感還是來自一個寫小說的人,稱之為分形,據說和翻起的浪花同一形格。小說家?文嫂插嘴說:我平日也看亦舒。是寫《平面國》那位。(頁214)


以上聚焦魚尾葵的葵葉形態是難以名狀的,就連基礎數學科之中最基本的多種描述也無法形容,但西西指出寫小說的人便恰到好處地稱之為「分形」,由此展現文學與科學具有同等位置,甚至比後者更有創意。因此,我們除了以最直接的資料等理性層面來理解樹木,還能另闢蹊徑,嘗試在科學論述之外注入想像和人文深度,展示人文思想與美學角度的意義。


至於上文特別提到的《平面國》,從這個書名和章節標題,我們不但了解到科學與人文相輔相承,例如書中章節名稱〈平面的女性〉、〈平面國牧師的信仰教條〉等,而且明白文學的豐富想像力和哲理的探討有助科學理念的傳遞,例如〈我如何看見了直線國〉、〈我如何試圖教導我的孫子關於三維的概念,結果……〉。更進一步說,「《平面國》裡所廓繪的一切寓意之言、警世之論、諷刺之譏和拍案之妙」,或者是西西希望我們跳出既定框架、固有認知體系的暗示?我們長久以來的文理分工,應該需要重新定位了。


再者,這種人文價值是不分雅俗,也不分中外的。以上舉出了香港流行文學(亦舒)、西方文學(Edwin Abbott Abbott《平面國》),在〈土樹魚尾葵〉的結尾還有中國哲學(孔子)、西方哲理(蘇格拉底)和希臘神話故事(水仙子意象),由此證明由樹木之美擴展至文化之美,並構成「土瓜灣」一地之獨特美學,並展示香港文化的別樹一幟。


總括而言,西西在現實觀察中發掘生活細節的能力,實在令人非常佩服,她為我們介紹了一種特別的自然觀賞方式來理解土瓜灣,不得不說是滿載新鮮感的。西西以樹木形容土瓜灣,又以土瓜灣眾多樹木來隱喻香港文化眾聲喧嘩的特點,而在眾多樹木中,西西選取「(它)原來一直守在那裡,只是少受人注意」(頁211)的魚尾葵作為「土樹」的代表,除了再次突顯處於邊緣位置的香港文化外,更重要的是,西西以魚尾葵連結到人文層面,相比公式化概述和客觀資訊等科學層面,更能表現文字的想像力和人文的價值。而且,在自然書寫之中,樹木比動物更加弱勢,更加為人忽視,由此看出西西平等地對待萬事萬物的觀念,並讓我們更了解人類與自然的相處之道,有助擴闊我們的文化視野。


參考資料:

也斯:〈都市文化、香港文學、文化評論〉,張美君、朱耀偉編:《香港文學@文化研究》,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

西西:《石頭與桃花》,香港:中華書局,2022年。

愛德溫‧A‧艾勃特著,賴以威譯:《平面國》,新北:木馬文化,2019年。

董啟章:《地圖集》,台北:聯合文學,2017年。

香港發展局─綠化、園境及樹木管理組:https://www.greening.gov.hk/tc/community-outreach/qrcode-tree-labels/index_id_96.html

香港植物標本室:https://www.herbarium.gov.hk/tc/hk-plant-database/plant-detail/index.html?pType=species&oID=3162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葉嘉詠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哲學博士,現於原校任講師。研究興趣包括台灣文學、香港文學、電影等。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2024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詛咒

時評 | by Àlex Vicente(翻譯:印卡) | 2024-10-11

還有什麼能療癒你

影評 | by 鄧小樺 | 2024-10-10

不丹,並不簡單

影評 | by 穆純 | 2024-10-07

家訪

散文 | by 孫樂欣 | 2024-10-02

黑吧敬酒

書評 | by 惟得 | 2024-10-02

張愛玲金句,有時比周星馳更好笑

其他 | by 馮睎乾 | 2024-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