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美國女詩人Louise Glück逝世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0-31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露伊絲.葛綠珂(Louise Glück)於10月13日因癌症逝世,享年八十歲。


伊絲.葛綠珂是猶太人,生於紐約,十六歲患上厭食症,因而停學。當時精神分析師建議她寫詩,九年後,她出版第一本詩集《頭生子》,展露出她詩歌技藝上的精確敏感,以及對孤獨、死亡等議題的洞察。葛綠珂被公認為美國當代最有才華的詩人之一,瑞典學院頒獎時形容她是 ”clarifying poet”,「以帶有素樸之美的詩性心聲,帶出個人存在的普遍處境」。


葛綠珂早期詩風冷峻深沉,抒情中帶有一種距離感,後來她漸轉向簡單直白,近乎日常的語言,詞簡意深,探討的主題卻如評論家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弗(Nicholas Christopher)所形容,是人類最古老、最棘手的恐懼——孤立和遺忘、愛的消解、記憶的失效、身體的崩潰和精神的毀滅——進行鬥爭」,並對「挖掘集體和個人神話的源泉有著獨特的興趣」。近年她的詩行詩節增長,但詩風依舊深沉,評論家常將其詩歌稱為「淒涼的」或「黑暗的」,如威廉.羅根(Wlliam Logan)便曾形容她的詩歌「黑暗破損,引人注目」。葛綠珂獲普立茲文學獎的詩集《野鳶尾》,以花園為背景,聲音散落到花卉和植物,並以多重視角如園丁詩人、全知全能的神等出發寫詩,詩人黃裕邦形容,這些抒情詩「有控訴,有自嘲,有自隣,有堅強,但一句到尾,所有聲音和情緒全部來自詩人本身。


葛綠珂的作品大多從自我出發,讀者閱讀時彷佛也進入一場內心之旅,探索自身最深層、最私密的感受。葛綠珂獲頒諾貝爾文學獎時便致辭說,她自小「深受人類的孤獨、哀傷之聲吸引,待我漸漸長大,重讀那些詩人,我發現我是被選中的聆聽者。」她喜歡那份「親密、誘人,以及幽暗、隱秘」的感覺,並將這些詩作傳達的私密訊息比喻為「牧師或心理分析師接收的信息。」這或許也是她最渴望與讀者建立的關係,而她深信這個獎項,就是「為了表彰這種親密、個人的聲音,公共言論有時能夠擴散或延續這種聲音,但從來不能取而代之。」


最後附上葛綠珂的詩作〈野鳶尾〉作結。此為彭依仁參考陳育虹和柳向陽的翻譯後稍作修改的譯本。



〈野鳶尾〉露伊絲.葛綠珂


在我受苦的盡頭

有一扇門


聽著我說﹕那被你稱為死亡的

我記得。


在頭頂,譟音,松樹的枝葉晃動

然後一切消失。微弱的太陽

在乾燥的地表上閃爍。


生存是恐怖的

當意識

埋入黑暗的大地。


然後一切結束了﹕你所懼怕的,

作為靈魂卻無法

說話,遽然結束,僵硬的土地

微微低陷。以及我以為是雀鳥的

躥入矮灌木。


你,這不記得從另一個世界

步渡而來的路途的人

我告訴你我可以再說一遍﹕不管甚麼

從遺忘中回來,它回來

是為了尋找一個聲音﹕


在我生命的中央湧出

一道碩大的泉流,深藍的影

落在蔚藍的海水上。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成為貨物

散文 | by 李曼旎 | 2024-11-21

藍地亞倫

小說 | by 鄧皓天 | 2024-11-21

保釣女將鍾玲玲——陳乜

專訪 | by 陳乜 | 2024-11-21

【悼念鄭明仁】陳廣隆悼文

其他 | by 陳廣隆 | 2024-11-05

逃避自由的種類:憐憫

影評 | by 穆純 | 2024-11-05

假仙女的真情指數

書評 | by 楊佳嫻 | 2024-11-04